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秀英  范亚文 《植物研究》2005,25(2):186-191
利用7种随机引物对分布于黑龙江省不同区域蹄盖蕨科中的蹄盖蕨属,羽节蕨属及冷蕨属三属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对蹄盖蕨科各种基因组的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其RAPD谱带进行了统计处理,得出不同区域种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结果表明蹄盖蕨科植物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其种类的分布对周围环境变化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利用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对其分析,确定了三属之间的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蹄盖蕨属的大部分变异仍存在于种源内;冷蕨属中的冷蕨和山冷蕨种类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羽节蕨属中,欧洲羽节蕨和羽节蕨种间有较大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北京产蹄盖蕨科3属4种孢子进行了详细观察,对每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讨论了各属、种间的差异,为蹄盖蕨科系统分类及孢粉学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蹄盖蕨科2属(蹄盖蕨属和假蹄盖蕨属)7种植物的根、根茎、叶柄、叶轴、叶表皮、表皮毛和孢子囊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形态解剖学方面2属植物的共同特征为:根均为无髓中柱;叶柄基部的双柱型维管束向上渐靠近联合形成1个周韧型维管束;叶上下表皮垂周壁均呈波状;气孔主要为胞环型、周胞型或极附型.2属植物的不同特征是:蹄盖蕨属植物体无毛;而假蹄盖蕨属植物叶片和叶轴上均生有腺毛;蹄盖蕨属植物根皮层外侧为薄壁细胞,假蹄盖蕨属则为棕色厚壁细胞环.研究结果表明蹄盖蕨科为一个自然分类群,并支持假蹄盖蕨属的成立.  相似文献   

4.
假冷蕨属孢子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假冷蕨属4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详细观察,并与亲缘关系较近的冷蕨属、蹄盖蕨属植物孢子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假冷蕨属孢子均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周壁表面具不规则脊状褶皱,连接成网状。假冷蕨属与蹄盖蕨属孢子形态特征相似,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蹄盖蕨属耳蕨状蹄盖蕨组植物2系8种;有分种检索表、文献引证、标本引证以及本组植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对直立介蕨Dryoathyrium erectum (Z. R. Wang) W. M. Chu &; Z. R. Wang与介蕨属Dryoathyrium、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的叶、毛、孢子囊群和孢子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直立介蕨叶轴和羽轴上的沟槽不明显、具有单列细胞的节状毛、孢子囊群有双生一脉, 以及孢子的形态等特征与假蹄盖蕨属植物相似。结合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分析结果, 所有形态及分子资料均表明该种植物应属于假蹄盖蕨属, 应恢复其原名直立假蹄盖蕨Athyriopsis erectum Z. R. Wang。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中国蹄盖蕨属植物研究的系列论文的第三篇,对国产轴果蹄盖蕨系植物进行了分类学订正,详细记载了中国产该系植物11种,首次将20余个名称归入该系的一些种下做为异名处理。轴果蹄盖蕨系植物是蹄盖蕨属中自然的一群,以其铁角蕨类型的孢子囊群和囊群益与其它属下类群相区别。本系植物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常见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下,海拔500~1800m。在华中和华东地区其分布区北界不超过长江一线。中国西南地区和台湾及日本为该系的三个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8.
李晓娟  李建秀 《植物研究》2019,39(5):641-646
采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8种对囊蕨属(Deparia)植物进行孢粉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对对囊蕨属(Deparia Hook.& Grev.)蹄盖蕨科(Athyriaceae)新分类系统首次进行孢子形态亚显微结构研究;该属孢子形态圆肾形,左右对称,具周壁,其周壁纹饰在种内稳定,种间区别显著;为建立假蹄盖蕨亚属(Subgen.1.Athyriopsis)和蛾眉蕨亚属(Subgen.2.Lunathyrium )提供孢粉学依据;依据山东蛾眉蕨和东北蛾眉蕨孢壁纹饰的显著差异,山东蛾眉蕨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不宜并入东北蛾眉蕨,建议恢复山东蛾眉蕨在植物分类学上的种级地位,依照对囊蕨属新分类系统,山东蛾眉蕨(Lunathyrium shandongense)新组合为中华山东对囊蕨(D.sinoshandongensis)。该研究不仅为对囊蕨属孢粉学积累了新的资料,也为近缘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了孢粉学依据。因此对囊蕨属孢子形态研究,在该属孢粉学、分类学及系统演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假蹄盖蕨属一新种吴世福(上海技术师范学院生物系上海201418)关键词湖南省;假蹄盖蕨属;狭叶假蹄盖蕨ANEWSPECIESOFATHYRIOPSISFROMHUNAN¥WuShifu(DepartmentofBiology,ShanghaiT...  相似文献   

10.
蹄盖蕨属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大属之一,中国、喜马拉雅和日本为其分布中心。隶属于本属的种实际上是由蹄盖蕨科或广义蹄盖蕨属中其他属被划分出去以后剩余下来的种类集合而成的“大杂烩”,因此,它们被放在一起并非是一个单系起源的自然类群;属下不同类群分化的程度相差也很大,有的类群进化活跃,近缘种很多,有的类群则很孤立,所以属下单位所包括的种数相差悬殊;孢子周壁表面褶皱的有无在本属的属下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发表的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名称约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本文建议把这些种分为14个组和15个系。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Eight families of Symphyta for the Western Hemisphere south of the United States are reviewed: Xyelidae (one genus, two species), Pamphiliidae (one genus, four species), Cimbicidae (five genera, nine species), Diprionidae (three genera, thirteen species), Xiphydriidae (four genera, seventeen species), Siricidae (six genera, nine species), Orussidae (five genera, twelve species), and Cephidae (one genus, one species). New taxa are Acantholyda nigrostigmata (Pamphiliidae); Zadiprionfalsus, Neodiprion bicolor, N.equalis, N.omosus (Diprionidae); Derecyrta circularis, Steirocephala lateralba (Xiphydriidae); Sirotremex, S.flammeus (Siricidae); and Ophrynopus depressatus, O.plaumanni (Orussidae). Lopesiana is a new name for Lopesia Conde (Cimbicidae). Three new combinations and six new synonyms are proposed. The Xyelidae, Pamphiliidae, Diprionidae, Siricidae and Cephidae are primarily northern groups with southern extensions into Mexico, Central America and/or Cuba. The Cimbicidae, Xiphydriidae and Orussidae are more general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neotropics. Keys to families, genera and specie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2.
广东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44科423属611种,分别占广东省维管植物280科1589属5737种的51.4%、26.7%和10.65%;其中蕨类省植物21科29属33种,裸子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120科391属574种,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计7科7属7种,占广东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10.9%;珍稀濒危植物有4科5属5种,占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67种的7%。公园中经济植物可分为12类,分别是药用植物321种,用材树种65种,观赏植物60种,纤维植物41种,野生水果33种,油脂植物38种,饲料植物42种,鞣料植物42种,野菜植物25种,农药植物27种,芳香植物26种,淀粉植物23种,保健植物19种,染料植物13种,有毒植物10种,蜜源植物5种。  相似文献   

13.
All species that have been described of the genera mentioned in the title are listed and their systematic position given. The species of Stilifer (with 11 species, including S. inflatus sp.n. and 5. concavus sp.n.) are parasites of starfishes. Scalenostoma (3 species) are parasites of stone corals. Thyca (with 8 species) is removed from Capulidae, and included in Eulimidae. T. hawaiiensis sp.n. is described. The species of Thyca are parasites of starfishes. The species of Mucronalia (including M. trilineata sp.n.) are probably parasites of ophiuroids and Echineulima (with 4–6 species, including E. ponderi sp.n.) are parasites of echinoids. All species are figur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given and their host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s are listed. Keys are given to the species of each genus, except Mucronalia. The genera Stilimella Laseron and Hyperlia Pilsbry are synonymized with Scalenostoma and the genera Kiramodulus Kuroda, Granulithyca Habe and Bessomia Berry are considered subgenera of Thyca.  相似文献   

14.
秦岭太白山北坡蝶类组成共有78种,隶属6个科,43属。其中凤蝶科Papilionidae 3属8种,粉蝶科Pieridne 7属19种,眼蝶科sartyridae 5属9种,蛱蝶科Nymphalidae 15属27种,友蝶科Lycaenidae 7属8种,弄蝶科Hesperiidae 6属7种。新记录3种。  相似文献   

15.
2003~2006年对安徽省马鞍山地区蝶类资源进行调查,经鉴定有69种,隶属于8科50属,分别为凤蝶科6属13种,绢蝶科1属1种,粉蝶科5属7种,眼蝶科4属9种,蛱蝶科10属15种,喙蝶科1属1种,灰蝶科13属14种,弄蝶科8属9种。马鞍山地区蝶类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有20个区系型,以华中-华北区系型所占比例最高,计10种,占14.49%;其次为华中区特有种为9种,占13.14%;马鞍山地区蝶类区系主要以华中区区系为主体。  相似文献   

16.
广东中山市五桂山保健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据调查,广东中山市共有保健植物44科68属88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3种,双子叶植物37科59属76种,单子叶植物5科7属9种;文中还就五桂山保健植物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汪书丽  罗建 《西北植物学报》2018,38(8):1534-1541
为了摸清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的种类和资源特征,为该区蕨类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通过查阅《西藏植物志》和标本,结合色季拉山多年植物调查名录,对该区野生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用途进行了描述。结果显示:(1)色季拉山共有蕨类植物资源29科、57属、19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分别占西藏蕨类植物总科、属、种的65.91%、45.24%、41.70%;优势科为鳞毛蕨科(3属/50种)、水龙骨科(9属/31种)、蹄盖蕨科(7属/22种)、中国蕨科(6属/14种),优势属为鳞毛蕨属(27种)、耳蕨属(19种)。(2)色季拉山蕨类植物的地理成分以热带类型的科和属占优势(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科、属的80.00%、68.18%),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生态分布类型以陆生为主(118种,占60.20%),其次为附生(45种,占22.96%)。(3)色季拉山共有药用蕨类植物66种,且以清热药种类最多(30种);观赏蕨类植物共有71种(其中新增加23种);食用蕨类植物共有14种,且多以嫩叶或嫩茎或根状茎为食;少数蕨类还具有指示、工业原料、饲料和绿肥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在西藏蕨类植物区系中占很大比例,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资溪县马头山蕨类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头山蕨类植物区系由 3 0科 62属 1 42种组成。区系地理成份复杂 ,科属的地理成份以热带亚热带性质为主。主要的科是鳞毛蕨科 (2 5种 )、水龙骨科 (1 8种 )、金星蕨科 (1 5种 )、卷柏科 (1 1种 )、蹄盖蕨科 (1 1种 ) ,5科占总种数 5 6.3 4%。主要的属是鳞毛蕨属 (1 6种 )、卷柏属 (1 1种 )、凤尾蕨属 (8种 )、铁角蕨属 (8种 )、复叶耳蕨属 (5种 )、假瘤蕨属 (4种 )占总种数 3 6.62 %。马头山蕨类植物区系属的地理成份可分为 8个 ,主要是泛热带 (1 9属 )、热带亚洲 (7属 )、世界广布 (1 9属 )成份 ,占总属数 72 .5 8%。而种的地理成份则以亚热带山地成份为主 ,本区东亚成份突出 ,加上中国特有成份共占总种数的 66.2 1 %。显然应是东亚植物区系的一部分。掌叶假瘤蕨为江西省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9.
广东珠海万山群岛的植物资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珠海万山群岛共有维管植物176科,547属,972种(含栽培84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27属35种,裸子植物6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9科510属926种。万山群岛共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11种,均为Ⅱ级;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4种;药用植物492种、材用树种约109种、观赏植物143种、饲料植物21种、纤维植物105种、淀粉植物62种、油脂植物81种、芳香植物72种、鞣料植物58种;此外,还有其他用途植物若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