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中国蹄盖蕨属日本蹄盖蕨组植物2系8种,有分种检索表,文献引证和标本引证以及本组植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国产蹄盖蕨属软刺蹄盖蕨组植物从形态分类和地理分布上进行了研究,共计载了23种。其中Athyrium densisorum,A.medogense和A.chingianum为新种,A.paranigripes为一新名称。文中还附有分类检索表,每种都有文献、异名和标本引证及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是中国蹄盖蕨属植物研究的系列论文的第三篇,对国产轴果蹄盖蕨系植物进行了分类学订正,详细记载了中国产该系植物11种,首次将20余个名称归入该系的一些种下做为异名处理。轴果蹄盖蕨系植物是蹄盖蕨属中自然的一群,以其铁角蕨类型的孢子囊群和囊群益与其它属下类群相区别。本系植物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常见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下,海拔500~1800m。在华中和华东地区其分布区北界不超过长江一线。中国西南地区和台湾及日本为该系的三个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5.
碧江蹄盖蕨新种图1 Athyrium bijiangense Y. T. Hsieh et W. M. Chu, sp. nov. Species proxime affinis A. christensenii Tard. Blot, a quo differt lamina frondis oblongo-lanceolata, pinnulis ca. 1cm longis, ca. 4mm latis, apice obtusis et aristato-serratis non rotundo-truncatis et integris, soris costulae propioribus. Tota planta ca. 55cm alta; rhizoma erectum, cum basibus stipitis paleis atro-fuscibus linearibus dense obtectum; frondes caespitosae; 相似文献
6.
蹄盖蕨属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大属之一,中国、喜马拉雅和日本为其分布中心。隶属于本属的种实际上是由蹄盖蕨科或广义蹄盖蕨属中其他属被划分出去以后剩余下来的种类集合而成的“大杂烩”,因此,它们被放在一起并非是一个单系起源的自然类群;属下不同类群分化的程度相差也很大,有的类群进化活跃,近缘种很多,有的类群则很孤立,所以属下单位所包括的种数相差悬殊;孢子周壁表面褶皱的有无在本属的属下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发表的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名称约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本文建议把这些种分为14个组和15个系。 相似文献
7.
蹄盖蕨属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大属之一,中国、喜马拉雅和日本为其分布中心。隶属于本属的种实际上是由蹄盖蕨科或广义蹄盖蕨属中其他属被划分出去以后剩余下来的种类集合而成的\"大杂烩\",因此,它们被放在一起并非是一个单系起源的自然类群;属下不同类群分化的程度相差也很大,有的类群进化活跃,近缘种很多,有的类群则很孤立,所以属下单位所包括的种数相差悬殊;孢子周壁表面褶皱的有无在本属的属下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发表的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名称约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本文建议把这些种分为14个组和15个系。 相似文献
8.
9.
1849年,捷克人Presl根据菲律宾产的一种蕨类植物Anisocampium cumingia-num Presl,建立了安蕨属Anisocapium Presl,几十年来未被各国植物学家(如Baker、Beddom、Makino、C.Christensen、Christ、Nakai、秦仁昌、Devol、Ohwi和Tagawa)所承认。1940年,Tard.-Blot et C.Chr.编写《印度支那植物通志》(Fl.Gen.Indo-Chine)时接受了安蕨属的概念。1947年,美国人Copeland研究东南亚蕨类植物时,也肯定了安蕨属是一个自然分类群。以后,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馆藏标本和野外观察,对蹄盖蕨属(Athyrium Roth)的分类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根状茎类型、叶上是否具刺、孢子囊群的形状、羽片基部上侧是否具耳状突起和是否具棘头状腺毛等5个形态性状较为稳定,可作为蹄盖蕨属的属下分类性状;叶或羽片的形状及羽片是否具柄等性状可作为分种性状;叶的分裂回数、鳞片和叶柄、羽轴及小羽轴的颜色、被毛多寡及裂片形状等形态性状不适合单独作为蹄盖蕨属属内分种的性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紫堇属大叶紫堇组的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叙述大叶紫堇组在紫堇属(Corydalis)中的系统位置以及其分布区的原始性,同时记载了隶属于5个系的23种9变种和1变型,其中有4个新系,7个新种和7个新变种。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记载了四川产耳蕨属后生耳蕨织植物9种,其中新种1个,四川新分布5个,并有新异名7个。本文还对国产有关种类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突尖紫堇组计6种2变种,特产于中国西部的四川,云南,贵州,而集中分化于四川西部。本文描述了本组的特征集要,4新种和2新变种,即龙溪紫堇,凯里紫堇,羽叶紫堇,长距紫堇,无囊紫堇,多裂长距紫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