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洞庭湖区灾害性洪水对生态灾害群发的复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性洪水的能量传播与它挟带的泥沙淤积,是诱发洞庭湖区生态灾害的直接和潜伏条件,从而形成了灾害链和灾害网,而不同类型洲滩地的机械阻挡,永生植物阻流促淤及长江洪水顶托的综合作用,改变了湖泊水动力条件与泥沙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导致了洪水泛滥、泥沙淤积,洲滩地浮涨,生态灾害群发的恶性循环,其复合效应是水灾、沙灾、血吸虫病、鼠灾等生态灾害群发频繁且灾情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
沙漠化,已成为一个幽灵,不断吞噬已经非常紧张的耕地,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它的危害程度不低于地震、洪水等灾害,只不过它通常的表现不如地震、洪水那样突然。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东南亚沿海与内陆地区植被对洪水事件的响应差异,基于东南亚2000-2018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和洪水数据,通过比较东南亚洪水发生区域,共确定自2000年来影响最大、破坏程度相近的2个沿海洪水事件、2个内陆洪水事件以及1个沿海内陆洪水事件。以Google Earth Engine为数据处理平台,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法分析了2000-2018年研究区NDVI变化,发现5个研究区19年间NDVI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013/10a,沿海与内陆植被在时空演变格局上无明显差异;基于灾害植被破坏指数的分析发现,内陆与沿海植被在洪水影响下的植被破坏指数分别为0.29与-0.25,植被破坏面积分别占比为14.29%与18.11%,内陆植被破坏程度小于沿海地区。同时,排除人类干扰强烈的耕地与人造地表,沿海研究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洪水事件的抵抗力指数为88.15,明显强于内陆地区的28.89。草地表现出最强的抵抗力,其次为林地;而在植被恢复力方面,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人类活动影响降低了内陆地区洪水灾害对植被的破坏。研究东南亚沿海与内陆植被对单次洪水事件的差异响应,排除内陆与沿海地区洪水事件累计影响,能够为东南亚沿海与内陆植被抵抗洪水灾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雷卓青  张剑锋  曾光 《蛇志》2012,24(2):225-226
人类面临着各种自然灾难(如地震、洪水、疫情)和人为灾难(如交通事故、工业污染、恐怖袭击中可能使用的核、化学、生物武器等)的严重威胁和挑战,尤其进入21世纪,全球灾害形势日趋严重。如何应对重大灾害,使灾难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毋庸置疑,灾难医学教育是减灾的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在我国,灾害医学起步较晚,  相似文献   

5.
基于PSR模型的国家公园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会对社会-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损失,科学地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是进行防灾减灾的基础工作。自然保护地是区域灾害风险管理热点地区,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与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中,国家公园作为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并保障全民公益性的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之一,管理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具有多风险源-多受体的灾害风险特征,因此,进行全面有效的灾害风险评估是支持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管理、游客管理、社区管理等具体管理目标的必要环节。在明确国家公园灾害风险的特征与内涵的基础上,以国际减灾署灾害风险定量评估框架为依据,细分灾害风险源和风险受体,然后针对国家公园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受体,以灾害风险源的危险性与灾害风险受体的脆弱性(包含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衡量灾害风险度,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构建了适用于国家公园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旨在为国家公园的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服务于国家公园多元化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6.
钱丽源  傅娅 《生物信息学》2019,26(4):100-104
山脉一直激励着人们前行,并且常常被认为是神圣的所在。近40年间,山地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不仅破坏了山地上游的生物多样性、地质多样性和特殊的自然特征,更迫使下游原住民(山地景观的保护者)和当地社区变得更加脆弱。以常年遭受雪崩、洪水、地震灾害威胁的秘鲁安第斯山地区域上游瓦斯卡兰国家公园及其下游城市瓦拉斯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灾害史,并通过遥感可视化技术对其地表温度以及水文进行解析,为瓦斯卡兰及其下游城市探索合理的山地遗产灾害风险管控和生态自愈途径,为全球山地世界遗产地上游区域恢复宝贵的可再生自然资源,更为山地下游城市村落创造真正的安全家园打下牢固的基础,探索人与自然共同抵御灾害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郦宇琦  王春连 《生态学报》2019,39(16):5955-5966
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水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破坏性影响。以金华江流域为研究区,以燕尾洲公园生态护堤设计模式为典型,探究不同生态护堤模式替代水泥堤防产生的流域防洪效应。研究利用SWAT模型,模拟不同设计形式和面积比例的生态护堤,在金华江流域洪水过程的流量调控、洪峰削减与水位调节3个方面所产生的效应。研究发现,随着流域范围内更多的水泥堤防被生态护堤所取代,洪水过程线变得更为平缓,年最大一日洪峰削减率最高可达63%,燕尾洲公园生态护堤模式较水泥堤防有良好的洪水削减作用。燕尾洲公园水位调控效果表明,公园生态护堤能够成功抵御模拟年份内所有场次洪水,且能够有效避免河道的硬化和白化,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重庆忠县甘蔗丘遗址自商周时期以来的215cm厚的文化堆积层进行孢粉、炭屑和磁化率指标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商周时期出土器物丰富,磁化率值和炭屑浓度整体较高,但孢粉浓度很低,表明该地点处于一级阶地上,先人在此生活不仅用水方便,且因当时气候偏干凉,较少受到极端洪水灾害威胁,较高的炭屑表明了古人用火频繁。到唐宋时期中期,出土器物明显减少,孢粉浓度增大,且属种增多,尤其是喜湿植物孢粉浓度明显增大,可能表明该时期环境较为潮湿,居住地有可能受到洪水破坏,农业活动在遗址处开始发展,其炭屑浓度和磁化率值减小的特征也说明人类居住地迁出和土地性质已开始以初级农业活动为主。唐宋后期气候更为暖湿,区域降雨量增大,由于遗址区位于长江干流一级阶地上,易受洪水灾害的威胁,先民在该区的活动进一步减少。明清时期早期,孢粉浓度虽然变化不大,但水稻型禾本科花粉浓度大幅度增加,次生性的松属也相应较高,显示出人类农业活动增强,遗址地可能逐渐演变为农田;到了明清后期,炭屑浓度和磁化率值又逐渐增大并出现峰值,反映遗址区开始受到近代农业活动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9.
郭建国  赵龙浩  徐丹  孙野青 《生态学报》2015,35(14):4777-4783
洪水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生态环境也有严重危害。在地球生物化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是否也受到影响值得深入研究。2012年采集了洪水暴发前后辽宁省锦州段大凌河表层水样,利用DGGE技术,结合PCA和RDA分析研究了洪水对河流表层水中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洪水发生前后河流表层水中的细菌群落发生了改变:洪水发生前河流中细菌群落结构与河段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而洪水发生后这一现象消失。(2)洪水发生前,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pH和盐度,而洪水发生后,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总磷。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洪水通过改变河流表层水环境特性对其中的细菌群落进行重塑。  相似文献   

10.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9):93-100
气候变迁,特别是洪水问题给地处三角洲的城市带来了与日俱增的风险。作为应对手段,提出一种整合性的洪水风险管理方法,该方法确保了洪水风险沟通在洪水风险管理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洪水的可视化作为洪水风险沟通的一种工具,在改变人们对洪水风险的观念方面有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使当地的利益相关者了解洪水的剩余风险和未来风险。其中增强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可视化手段,它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风景园林设计、规划与教育等领域提供了崭新的交互方式。首先,探讨增强现实技术(AR)在洪水风险沟通中的应用现状,并重点关注增强现实技术的2 个关键应用领域:对现场决策的支持和针对高层次设计的可视化与对景观干预的评估。随后,展示一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所开发的应用,该款创新性的应用为洪水风险沟通提供了一种轻量化的可视化手段。  相似文献   

11.
流域非点源氮素流失空间分异特征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梅冰  陈兴伟  陈莹   《生态学杂志》2015,26(7):2183-2191
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的定位是控制和治理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揭示时间尺度对流域非点源氮素流失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山美水库流域SWAT模型,在对各个子流域的总氮(TN)流失强度进行模拟的基础上,从多年平均、多年月平均、场次暴雨洪水过程等3种时间尺度,对氮素流失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关键源区进行分析,并通过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时间尺度下流域氮素流失空间差异均十分显著,氮素流失空间分异程度以多年月平均最高,场次暴雨洪水过程最低;桃溪亚流域氮素流失量最大,是非点源氮污染关键源区.不同时间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均是影响流域非点源氮素流失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降雨、径流等自然因子对氮素流失空间分异的影响仅表现在不施肥月份和部分不施肥场次的暴雨洪水过程,这种规律与土地利用及施肥具有显著空间变化、而降雨径流的空间变异程度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关于洪涝灾害的原因与综合治理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大灾之后要进行综合治理,特别是搞好林业建设”。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林业建设最殷切的希望。洪水灾害加剧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我国是多山国家,2/3的国土是山地和丘陵,地形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山高坡陡,水力侵蚀与冲刷非常严重,极易导致洪水泛滥,并伴随水土流失和泥  相似文献   

13.
绿色基础设施的洪水调节服务供需测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文涛  黄欣  王云才 《生态学报》2019,39(4):1165-1177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可提供高效且可获取的洪水调节服务,其供需测度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基础与前提,可为城市土地利用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以GI洪水调节服务供需为研究对象,梳理GI洪水调节服务供需的概念内涵、主体构成和尺度关系。回顾了GI洪水调节服务供需测度方法,包括土地利用测度法、生态系统测度法和洪水调蓄模型法等供应水平测度方法,以及风险评估法、洪水淹没模型法和经济损失法等需求水平测度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构建了GI洪水调节服务供需分析框架,通过供需数量均衡和空间匹配将供需关系分为四种情景,对应服务动态平衡、调整服务供需水平和服务流动机制3种调控手段。从服务测度重点、动态变化分析、供需阈值效能、服务流动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和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决策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国内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灾害护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资料表、临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评估量表对12个省市、18家三级医院的418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回收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总体评分为(114.55±7.70)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别为159、93分。得分较高的灾害护理能力层面集中在灾难现场护理协作、心肺复苏、紧急转运、外伤处理、预检分诊、分级救护等;能力欠缺的护理层面主要集中在灾难基础及医学知识、灾害心理护理知识与技能、大规模人群感染控制、脆弱人群护理、灾难护理管理等。学历、年龄、工作年限、灾害救援经历是影响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的独立因素。结论三级医院急诊护士灾难护理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灾害救援知识与护理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急诊护士对灾难护理的认知及技能水平,以增强其应对灾害的紧急救援与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和重大损失。水库作为蓄水,灌溉,防洪等的重要措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水库大坝还存在着病险不安全因素,影响效益反挥,更是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甚至造成垮坝事故,因此加强水库工程的安全监测,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排除险情就更为重要了,渗水险情是较为常见的险情之一,如不及时抢护有可能形成管涌,滑坡,漏洞等险情。  相似文献   

16.
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型的冬小麦干旱影响评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反映作物与干旱的相互关系,人为再现干旱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选择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为研究对象,对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在区域上进行适应性进行分析、检验的基础上,然后利用区域作物模型实现干旱灾害对作物影响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以减产率和气象条件作为灾害严重程度划分的标准,利用数值模拟试验,确定导致减产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量值,对研究区干旱灾害进行影响评估,包括典型灾害年份影响评估和年代际灾害影响评估,并给出了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7.
降雨和植被是影响流域洪水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定量研究二者对洪水影响的贡献率,对流域的植被建设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南方红壤区的彭冲涧小流域为对象,基于1983—2014年的地理信息数据和水文气象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累积距平法、HEC-HMS模型等分析该流域的暴雨和洪水特征,并定量评估降雨和植被变化对洪水影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 1983—2014年间,彭冲涧小流域的暴雨量和洪水总量分别呈非显著上升和下降趋势。HEC-HMS模型对场次暴雨洪水的模拟效果较好,评价结果均在误差范围内。无论是对洪水总量,还是对洪峰流量,不同场次暴雨洪水的降雨和植被变化贡献率均存在差异。降雨和植被变化对洪水总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6.5%和33.5%,对洪峰流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8.9%和41.1%。本研究成果可为小流域洪水评价、植被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的增长,毁林开荒和过度开垦导致森林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退化和环境恶化.我国1998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洪水灾害与其中上游的森林植被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1].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点之一.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利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不同耕地类型及其背景进行空间分析,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开展了这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雷超桂  许有鹏  张倩玉  王跃峰  李广 《生态学报》2016,36(16):5017-5026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洪水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并导致设计洪水发生变化。为进一步指导流域防洪及水库洪水设计,以浙东沿海奉化江皎口水库流域为例,应用HEC-HMS水文模型模拟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水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1985—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不同重现期洪水过程与洪水量级发生改变,其中,洪量和洪峰均增加,洪量较洪峰变化明显。LUCC对小洪水过程影响更明显,5年一遇以上洪水的洪峰和洪量分别平均增加3%和7.6%,而小于2年一遇洪水的洪峰和洪量分别平均增加5.41%和11.91%。同时,LUCC使100年、50年和25年一遇洪水重现期分别提前了15、6a和2a,即其对量级最高的特大洪水的重现期影响最大。此外,不同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洪水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中,林地向裸地转变对洪水影响最大,林地向灌草地转变次之,林地向耕地变化对洪水影响最小,且这种差异性在低重现期洪水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神农架林区华山松大小蠹灾害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对于森林管理部门制定及时、有效的防治决策至关重要。本研究以2014年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灾害为背景,以野外调查数据、多光谱陆地资源卫星影像(Landsat)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数据源,结合最大熵(Max Ent)模型和迭代阈值分割算法,提出了适用于复杂林区的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方法(Max Ent-Segmentation),实现了神农架林区华山松大小蠹灾害空间分布范围和灾害程度的专题制图与精度评价。同时,为衡量所提出方法对于灾害程度评估的可靠性与准确度,本文还与传统光谱指数分析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结合遥感光谱指数、海拔、坡度及有效太阳辐射等环境因子构建的Max Ent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监测华山松大小蠹灾害发生范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38;当分类类型包括健康、轻度和重度时,Max Ent-Segmentation法分类精度最高达73.68%,明显高于传统光谱指数分析法(64.47%),表明该算法能够提高森林虫灾监测精度,适合用于植被类型多样、地形复杂林区的病虫害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