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但胃肠道副反应多,尤以胃肠出血和穿孔为严重。NSAIDs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增加游离胆盐、诱导细胞凋亡、增加诱导型NO含量、抑制细胞再生、直接损伤黏膜屏障等作用致胃肠损伤。了解NSAIDs致胃肠损伤的机制有助于NSAIDs相关性胃肠病的防治,本文就非甾体抗炎药胃肠道损伤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邹燕  黄忠  侯聪  李智  王兰  张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9):3724-3427
目的:研究老年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因素及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以消化性溃疡为诊断而收入院患者300例,进行钡餐及胃镜检查,其中合并出血者125例,未合并出血者175例,对照组选用相同时期出现消化道疾病且经胃镜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者310例。检测所有患者HP感染的情况和服用非甾体类抗炎(NSAIDs)药物的情况,根据是否服药及服用时间的长短分为ABCD组。测定消化性溃疡组与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比即OR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发生消化性溃疡的OR值,HP合并NSAIDs组为20.31,明显高于HP组和NSAIDs组,且大于两者之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与服用NSAIDs药物时间的关系显示,B组的OR值为3.79,C组的OR值为7.88,D组的OR值为10.41,B组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生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OR值,HP合并NSAIDs组为13.31,明显高于HP组的1.12和NSAIDs组的1.54,且大于两者之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主要与消化性溃疡有关,HP感染与服用NSAIDs药物在发病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5例因NSAIDs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药组47例予生长抑素治疗,联合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的炎症因子水平、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hs-CRP及IL-6水平低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康复新液可改善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应激性炎症状态,迅速止血,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项研究表明,PM_(2.5)可能是增加AD患病风险的潜在因素。PM_(2.5)风险是可预防的,因此阐明PM_(2.5)与AD之间的联系及关键作用机制,对A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现系统阐述PM_(2.5)与AD发病之间的流行病学及解剖学证据,并总结PM_(2.5)诱发AD的潜在机制,包括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神经炎症、Aβ沉积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神经毒性、表观遗传以及脑-肠轴等,为更好地理解PM_(2.5)与AD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综述:2型糖尿病与轻度认知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前期(pre-MCI)、轻度认知障碍期(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痴呆期.AD临床期病程不可逆转,因此,pre-MCI和MCI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就成为延缓和逆转AD发生的重要环节.大量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是导致MCI和AD的独立危险因素,T2DM与AD及AD前期认知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本文重点综述2型糖尿病与MCI及A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2型糖尿病治疗对AD的发生进行有效干预的可能性,为AD早期发现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多病因神经退行性疾病,以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沉积引起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P),聚集的磷酸化微管稳定蛋白质(tau)引起的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为主要病理特征。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的增加引起的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酶功能丧失在AD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总结了AD中的生物大分子(脂质、蛋白质和核酸)氧化以及Aβ和金属离子(铁、铜和锌等)动态平衡紊乱诱导的氧化应激与AD的关系,同时介绍了AD中氧化应激相关的信号转导,旨在对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及预防和治疗AD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当今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神经元的脱失、神经纤维缠结及老年斑形成。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被认为是AD及其他老年痴呆症的前驱阶段,可进一步转化成AD,且MCI与AD有着相似的病理变化。随着MCI和AD患病数的逐年增加,其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增添了巨大负担,因此,对MCI和AD作出早期诊断变得尤为重要。然而,MCI和AD早期的临床表现并不突出,且实验室检查也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当临床医生做出明确诊断时,多数患者已处于AD的中晚期。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磁共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MCI和AD的研究中,并为MCI及A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本文分别从结构性磁共振(s MRI)、静息态f 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MRI分子影像几个方面,阐述多种磁共振技术在MCI和AD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胞外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Aβ)沉积和胞内神经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特征。AD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探明,并且缺乏有效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AD患者往往在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和痴呆(dementia)阶段才会就医,错过治疗的最佳有效期。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诊断特定疾病的有无及其病理进程,因此,研发AD生物标志物对筛查早期AD患者和及时干预治疗MCI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现有AD可能的致病假说相似,A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β、微管相关蛋白(tau protein, Tau)和炎症相关因子等方面。该文对近年来AD生物标志物的类别、应用依据及优缺点等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并分析轻度认知障碍(MCI)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A-beta-42、ApoJ、NO、IL-6 的变化。方法: 收集MCI、AD患者与正常老年体检者的血清,用ELISA 法测定其血清A-beta-42、ApoJ、NO、IL-6 水平。结果:(1)A-beta-42 水平:MCI患 者血清A-beta-42水平高于正常老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 患者血清A-beta-42 水平与正常老年患者及MCI患者相比均 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poJ 水平:与正常老年患者相比,MCI、AD 患者血清中ApoJ 水平显著升高,且 AD 组高于MC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NO水平:MCI及AD 患者血清NO水平较正常老年患者增高,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但MCI患者与AD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L-6 水平:MCI、AD 患者血清IL-6 水平明 显高于正常老年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D患者高于MCI 患者,其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AD组 患者血清IL-6 水平和MMSE 得分之间呈负相关(r=-0.37,P<0.05)。结论:血清A-beta-42、ApoJ 水平可能用于诊断MCI,而血清 ApoJ、NO、IL-6 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AD 患者病情的变化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并分析轻度认知障碍(MCI)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Aβ42、ApoJ、NO、IL-6的变化。方法:收集MCI、AD患者与正常老年体检者的血清,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Aβ42、ApoJ、NO、IL-6水平。结果:(1)Aβ42水平:MCI患者血清Aβ42水平高于正常老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血清Aβ42水平与正常老年患者及MCI患者相比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poJ水平:与正常老年患者相比,MCI、AD患者血清中ApoJ水平显著升高,且AD组高于MC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NO水平:MCI及AD患者血清NO水平较正常老年患者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CI患者与AD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L-6水平:MCI、AD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老年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D患者高于MCI患者,其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AD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和MMSE得分之间呈负相关(r=-0.37,P0.05)。结论:血清Aβ42、ApoJ水平可能用于诊断MCI,而血清ApoJ、NO、IL-6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AD患者病情的变化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与血压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6年Von Euler曾报道:哺乳类动物脑内存在着肾上腺素(adrenaline,AD),由于其含量只为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的1/50~100,依靠Falck-Hillarp(1964)的荧光组化技术不易将AD与NA区别开来,因而难以证明脑内有单独存在的AD能神经元及AD能通路。一直到1974年,免疫荧光组化技术发展以后,上述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并证明脑内AD能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血压调控有密切关系,这为神经药理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一、脑内肾上腺素神经元及其通径、受体(一)脑内PNMT活力与AD能神经元的鉴定确定AD能神经元的重要标志是依靠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henylethanolamine-N-methyl-transferase,PNMT)的存在。儿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目前治疗或预防AD的方法效果有限。糖代谢减弱和胰岛素信号紊乱是AD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共同特征,也是T2DM早发AD的主要机制。T2DM相关治疗药物能有效改善AD神经退行性病变,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总结抗T2DM药物治疗AD研究进展,为AD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s, 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俗称老年性痴呆。脑内Aβ过度聚集、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神经元凋亡是AD的主要病理特征。小泛素样修饰蛋白(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 SUMO)通过与底物蛋白结合参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已被发现可通过以下方式参与AD的病理过程,主要有:(1) SUMO修饰BACE1,促进Aβ产生;(2) SUMO修饰Tau蛋白,促进其磷酸化并抑制其被泛素蛋白酶系统降解;(3) AD脑内SUMO化异常导致神经元过度凋亡。运动已被证实可改善AD病理特征,调节体内SUMO化水平,这提示运动缓解AD可能存在SUMO化机制。现通过综述SUMO与AD,以及运动对SUMO的影响,阐述SUMO介导的运动抗AD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以认知衰退和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AD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且趋年轻化。AD病因包括: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聚集、载脂蛋白异常、血管病变、重金属紊乱、氧化应激及遗传因素等。淀粉样蛋白斑块聚集和神经纤维缠结是AD主要病理标志。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 Aβ)病理性累积被认为是AD发病主因之一。目前,AD仍缺乏有效疗法。本文综述AD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相关进展,以期为AD研究与诊疗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其主要病理特征。对A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寻找治疗AD的特异性药物。作为最大的膜蛋白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参与了AD的多个进程阶段。文章从GPCRs对Aβ合成的调节、Aβ毒性调节、Aβ降解、tau蛋白磷酸化,以及形成二聚体等方面阐述GPCRs参与AD发展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AD的发病机制,更好地研发以GPCRs为靶标的治疗AD的靶向性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发性和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红细胞(RBC)膜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经青海省人民医院确诊为AD的患者40例,根据年龄将AD患者分为迟发性AD患者(年龄≥65岁)23例和早发性AD患者(年龄65岁)17例。选取同期同医院19名年龄≥65岁的健康体检者为迟发性AD对照组,16名年龄65岁的健康体检者为早发性AD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样本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cose transporter1, Glut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 ABC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超家族G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ABCG2)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超家族B成员6 (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 member 6, ABCB6)等转运蛋白以及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 INSR)、质膜钙泵(plasma membrane Ca2+ATPase, PMCA)等这些RBC膜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对比,早发性AD患者RBC膜Glut1和INSR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均0.05),而ABCA1、ABCG2、PMCA和ABCB6表达无显著差异。与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对比,迟发性AD患者RBC膜Glut1、INSR、ABCA1和ABCG2的表达显著增加(P均0.05),而PMCA和ABCB6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RBC膜Glut1、INSR、ABCA1和ABCG2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可作为AD病程诊断的新的参考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晨尿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水平与轻度认知障碍(MCI)发病之间关系。方法:收集341例住院老年男性患者中段晨尿,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尿液AD7c-NTP浓度。同时,对患者进行痴呆系列测试、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根据测试结果剔除20例早老性痴呆患者,剩余321例患者根据测试及检查结果分为对照和MCI组,两组病例数分别为270例和51例,分析尿液AD7c-NTP浓度与年龄和MCI发病之间关系。结果:老年男性晨尿AD7c-NTP浓度呈偏态分布,测定结果中位数为0.475μg/L(0.001μg/L-8.85μg/L);对照组年龄76.0±9.0岁,AD7c-NTP测定结果中位数为0.467μg/L(0.001μg/L-8.85μg/L);MCI组51例年龄85.7±8.2岁,AD7c-NTP测定结果中位数为0.862μg/L(0.10μg/L-8.20μg/L);两组年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晨尿AD7c-NTP浓度与年龄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67(P=0.00)。未考虑年龄影响时,两组ln(AD7c-NTP)之间差异有显著(P=0.041);考虑年龄影响后,两组ln(AD7c-NTP)之间差异显著性消失(P=0.604)。结论:晨尿AD7c-NTP浓度与年龄相关,AD7c-NTP与MCI发病之间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PCR RFLP方法分析了中国汉族人群中 16 0例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disease,AD)患者和 195例正常对照老年人中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 ,APOE 3种等位基因ε2、ε3和ε4的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0 0 5 6、0 713、0 2 31和 0 0 82、0 84 4、0 0 74。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个体患AD的危险为非携带个体的 3 82倍 (χ2 =2 8 7,P <0 0 0 1)。 6 5岁以上APOEε4携带个体患AD的危险为非携带个体的 5 38倍(χ2 =2 9 8,P <0 0 0 1) ,说明年龄因素可能影响ε4与AD间的相互作用。APOE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轻、中和重度痴呆病人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提示APO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AD患者的痴呆程度无关联。APOEε4基因型频率在女性AD病人中的分布略高于男性AD病人 (4 3 0 %对 36 5 % ) ,女性ε4携带个体患AD的危险也高于男性ε4携带个体 (4 3倍对 3 3倍 ) ,但统计学分析未检测到这些差异的显著性 (P >0 0 5 )。ε2等位基因频率在AD患者男性亚组明显低于女性亚组 ,也低于对照人群的男性亚组 (P <0 0 5 ) ,提示ε2等位基因可能降低中国汉族男性人群AD发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β-淀粉样蛋白(β amyloid,Aβ)在海马区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的典型表现,清除或降低Aβ含量是治疗AD的目标之一.较之Aβ生成的增多,体内降解Aβ能力的下降在AD发病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尽管Aβ在体内可以通过运输到血液和脑脊液途径来清除,但大部分Aβ被中性内肽酶(neprilysin,NEP)为代表的一类蛋白酶降解为小分子后从体内清除.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期(MCI)和AD患者的NEP活性显著下降,且NEP活性下降与脑内Aβ升高及AD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相关.NEP有可能成为AD治疗的潜在药物靶点,针对轻度认知障碍前期(pre-MCI)和MCI,提高NEP的活性,促进Aβ的降解,有可能延缓A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病理特征包括脑中细胞外沉积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Aβ)和神经元内由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虽然AD的发病机制还没有被完全阐明,但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免疫系统失调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综述总结了AD发病机制中与免疫相关的病理变化,重点关注了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相关机制及其相互作用,以期为A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以及为未来AD的免疫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