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山地木蠹蛾Dyspessa monticola Gr-Grsh.是紫胶虫Laccifer lacca(Kerr)的寄主树的蛀茎害虫,在云南省的紫胶产区,均有分布,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亦有为害。寄主树有豆科的牛肋巴Dalbergia obtusifolia、秧青Dalbergiayunnanensis、南岭黄檀Dalbergia balansae、翅荚木Zenia insignis;梧桐科的泡火绳Eriolaenaspectabilis;大戟科的长椭圆叶巴豆Groton obl-ongifolius;无患子科的久树Schleichera oleosa、荔枝litchi chinensis、龙眼Euphoria longan等。  相似文献   

2.
组蛋白赖氨酸巴豆酰化修饰是2011年新发现的一种酰化修饰,对基因表达、细胞发育以及疾病治疗等生物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近两年内,巴豆酰化修饰生化相关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生理功能以及与发育、遗传、疾病相关性等领域逐渐受到关注。现对蛋白巴豆酰化做一简要回顾,总结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鉴定、相关酶系统、识别结构域及生物学功能等,这些信息为将来进一步探索蛋白巴豆酰化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萝藦科植物匙羹藤为对照,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传统上分属于夹竹桃科3亚科植物的叶下表皮特征。结果表明:(1)所观察的夹竹桃科25种植物叶下表皮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如少数物种具有表皮毛;部分角质层表面有丝状蜡质;叶下表皮纹饰有条纹状、脊状皱褶增厚、块状突起、花蕊形和较平滑等类型;气孔大小差异较大,气孔外拱盖和内缘形状分浅波状和较平滑2种类型,气孔保卫细胞极区有T型加厚和无T型加厚两种类型,气孔外拱盖与表皮细胞间分凹陷和连续两种类型等,这些叶表皮特征对夹竹桃科植物属内和属间类型的分类以及对疑难类群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夹竹桃科25种植物的绝大部分种的叶表皮气孔类型、气孔外拱盖及其内缘形态基本一致,但叶表皮纹饰、气孔外缘角质层特征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在属内各种和属间有较大的差异。(3)萝藦科植物匙羹藤与夹竹桃科植物盆架树在气孔形状,叶片气孔外缘角质层特征、气孔外拱盖等叶表皮特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推测这两种植物的亲缘关系可能较近,而且萝藦科与夹竹桃科中一些植物的系统位置需进一步的研究。(4)本研究结果支持仔榄树属应从山橙族中分离出来独立成族,海杧果属应从萝芙木族中独立出来的观点;但不支持新的分类方法中将糖胶树和盆架树同归属于鸡骨常山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赖氨酸巴豆酰化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类型,在基因表达、细胞代谢及疾病治疗等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调节意义,可能是潜在的药物新靶标。目前研究多关注于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而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研究逐渐被重视。本文简要介绍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将有助于了解非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的功能和机制。  相似文献   

5.
9种梧桐科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扫描电镜对9种梧桐科植物叶片进行观察研究以明确其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差异.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梧桐科植物的气孔类型和气孔形状相似,但其表皮的毛状体类型、形态以及表皮纹饰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9种梧桐科植物的叶表皮毛和表皮纹饰可作为梧桐科种间分类的特征,且研究结果支持将胖大海归属于胖大海属,将翅子树单独列为翅子树族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山巴豆和毛果巴豆叶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石山巴豆叶鉴定出39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5.96%,主要成分是α-松油醇(17.57%)、桉树醇(11.13%)、乙酸松油酯(9.07%)、倍半水芹烯(8.52%)等;从毛果巴豆叶鉴定出55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7.8%,以反式-橙花叔醇(9.48%)、α-松油醇(7.51%)、桉树醇(6.43%)、乙酸松油酯(6.72%)为主要成分。两种植物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均以萜醇、倍半萜烯为主,并且其中多种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因此研究结果可为石山巴豆和毛果巴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巴豆酰化修饰作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的快车道上的一匹"黑马", 各类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自2011年芝加哥大学赵英明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在组蛋白上发现巴豆酰化修饰起,围绕组蛋白巴豆酰化的产生、消除和识别机制的研究成为热点,其在生殖发育、肿瘤发生、转录调控、能量代谢等各方面的作用也被相继揭示出来。新近研究表明,巴豆酰化修饰并不局限于发生在组蛋白上,巴豆酰化修饰同样也可以发生在非组蛋白上,这提示我们巴豆酰化修饰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重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区青檀叶片的解剖及表皮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叶表皮离析法,对我国8个省共15个居群的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叶片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各居群的栅栏组织细胞层数多数为2层,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但不同居群的叶片横切面解剖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叶片上表皮细胞有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而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上表皮细胞垂周壁为平直形、圆形、浅波形或深波形,差异较明显,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则仅有深波形和浅波形两种.叶表皮毛的分布位置在各居群间不同,而表皮毛的类型在居群间稳定,且在多数居群中表皮毛与周围细胞形成花环结构.各居群的气孔器类型均为不规则型且均仅在下表皮随机分布,但气孔器的密度、大小等特征在不同居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生境地的气候因子对青檀叶的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檀叶的解剖特征在不同居群间差异性较大,青檀叶表皮的气孔密度等特征在居群间有一定差异,而气孔器类型和表皮细胞形状等特征较稳定,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麻疯树乳汁管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疯树(JatrophacurcasL.)的乳汁管能分泌含有多种药用成分的乳汁。采用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和半薄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麻疯树乳汁管的类型、分布和大小。结果表明,麻疯树中存在有节连接和非连接乳汁管、无节分枝和不分枝乳汁管;乳汁管普遍分布在皮层和韧皮部,茎和叶脉的木质部存在少量的乳汁管,茎、叶柄、花梗和果柄的髓部有少量分布;靠近维管组织的皮层中的乳汁管直径较大,而靠近表皮的皮层中的乳汁管直径较小,如茎中靠近维管组织的乳汁管直径为40-60μm,而靠近表皮的乳汁管直径为5-18μm。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无患子科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狭义无患子科25属33种植物以及七叶树科2种植物和槭树科2属4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发现这三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无规则形,垂周壁一般为平直、弓形或浅波状.气孔器主要有6种类型,通常仅分布在下表皮(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和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偶尔可在上表皮观察到),除无规则型(如波叶异木患Allophylus caudatu、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茶条木Ddavaya toxocarpa等16种)最为常见外,辐射型(细子龙Amesiodendronchinense、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等11种)和环列型(如龙眼Dimocarpus longan、荔枝Litchi chinensis、韶子Nephelium chryseum等6种)也较为普遍,短平列型(赛木患 Aphania oligophylla、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tttosa、干果木Xerospemuan bonii、假山萝Harpullia cupaniodes)和十字型(广西檀栗Pavieasia kwangsiensis)仅在少数几属中出现,不等细胞型仅出现在倒地铃Cardioslx,mmm halicacabum中.在扫描电镜下,角质层多具有条纹、鳞片或颗粒等特征;三科植物的气孔外拱盖内缘大多为浅波状.本文试图通过对三科的叶表皮特征,尤其是气孔器类型等形态特征的观察,寻求有意义的叶表皮性状,为进一步探讨无患子科尤其是掌叶木属、茶条木属与七叶树科乃至与槭树科亲缘关系提供资料.研究结果从叶表皮特征的角度说明了这三个科在系统上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贺氏双子铁与摩瑞大泽米羽片和叶轴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贺氏双子铁和摩瑞大泽米的羽片和叶轴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两种植物的结构特征与对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种类的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贺氏双子铁的羽片仅在下表皮有气孔器分布,在近轴面仅有1~2层较短的栅栏组织,维管束与粘液道在垂周方向相对而生;摩瑞大泽米羽片在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器,近轴面和远轴面均有较长的2~3层的栅栏组织,为等面叶,维管束与粘液道在平周方向相间排列。此外,两个种的维管束结构及叶缘结构等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叶轴方面,贺氏双子铁的表皮气孔数比摩瑞大泽米的气孔数明显要少,而且摩瑞大泽米的表皮内侧有一环富含叶绿体的栅栏组织,且在栅栏组织的内方还有发达的富含叶绿体的海绵组织,而贺氏双子铁则没有。此外,摩瑞大泽米在基本组织中含有较多的副转输组织,而贺氏双子铁则无。在粘液道大小、排列方式上两种类也有很大的不同。贺氏双子铁的维管束韧皮部明显比木质部发达,而摩瑞大泽米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发达程度相近。  相似文献   

12.
刘炳仑 《植物研究》1984,4(2):87-102
本文对我国8属22种3变种的瑞香科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本科花粉具散孔,花粉形态属于单类型。根据纹饰特点,本文将瑞香科花粉分为具瘤状纹饰和具网状一巴豆型图案两个类型。另外,还对巴豆型图案和本科在被子植物中的系统位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吴翰 《植物分类学报》1985,23(3):188-191
本文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了石栗属Aleurites J.R.et G.Forst.一 种和油桐属Vernicia Lour.两种叶的解剖和花粉形态。 前者特点为具刺脊的花粉壁雕纹,表 皮具外气孔缘突和弯曲角质隆凸的气孔周缘,以及粗结节状纹饰,表皮下无皮下层。后者特 点为具瘤网脊的花粉壁雕纹,表皮具角质条纹饰,表皮下具一层皮下层,虽然两者的气孔均为平列型以及花粉均为巴豆型。油桐属Vernicia Lour.很久不被承认,这些微观性状提供了另 一个方面的证据,证明Airy shaw[6]最近又将Vernicia与Aleurites重新分开是正确的。 两属叶片均具有极相似的旱生生态形态,本文称之为圆闪光点orbicular lustrous spot。  相似文献   

14.
在前一篇报告里作者发现了,活动性的叶抽出汁,以及化学药品如甘油、乙酸盐、丙酮、乙醯乙酸、β-甲基巴豆油酸等加入在培养液里,可以增加银色橡胶菊幼苗中的橡胶的形成。作者进一步利用无菌的组识培养方法,研究叶抽出汁和这些化学药品对於离体的茎组识中橡胶形成的影响。取一年生植物的茎部,经过小心消毒及剥去表皮后,切成约长1.5—2压米长,培养在含有无机堕类、搪和生长物质的  相似文献   

15.
葡萄科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葡萄科Vitaceae11属37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发现该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无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一般为平直、弓形或浅波状;气孔器通常仅分布在下表皮(火筒树属Leea偶尔可在上表皮观察到),除无规则型(地锦属Parthenocissus、俞藤属Yua、葡萄属Vitis、蛇葡萄属Ampelopsis和酸蔹藤属Ampelocissus)最为常见外,不等细胞型(火筒树属)、短平列型(白粉藤属Cissus、乌蔹莓属Cayratia和崖爬藤属Tetrastigma)、  相似文献   

16.
厚壁毛竹与毛竹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厚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营养叶的表皮微形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竹种叶表皮微形结构组成基本相似,均以下表皮结构较为丰富,分布有乳突,微毛,刺毛,硅细胞,气孔器等结构。两竹种叶表皮主要区别在于厚壁毛竹的气孔轴向长度大于毛竹,而气孔密度要低于毛竹,但差异不显著。而两竹种叶的乳突密度相差不大,在不同年龄的竹叶间也无明显变化规律。同一竹种不同竹龄间竹叶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轴向长度却有着显著的差异。1年生厚壁毛竹的气孔密度显著高于2年生竹和5年生竹,气孔轴向长度呈现出"V"字形变化规律。毛竹的气孔密度也出现类似的变化规律,但5年生竹叶的气孔密度最大,气孔轴向长度则表现出随秆龄增大而逐渐增长的趋势,这与竹材物质形成积累规律相一致。通过对比研究厚壁毛竹和毛竹叶表皮形态结构特征,两竹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相似与两竹种系统分类上的地位相近是一致的,同时对厚壁毛竹厚壁性状形成的结构基础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揭示厚壁形成的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表皮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丽娟  王友亮  杨晓 《遗传》2010,32(3):198-204
哺乳动物表皮中包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表皮干细胞, 它们共同维持了表皮组织结构的稳态并在皮肤创伤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表皮干细胞具备干细胞两大基本特征: 自我更新和分化, 两者间平衡的破坏通常是皮肤肿瘤和其他皮肤疾病的根源。文章着重叙述了表皮干细胞存在的证据、两大基本特征、分裂模式、调节表皮干细胞的信号通路以及维持其稳态的微观和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8.
几丁质的去乙酰化修饰与昆虫的发育变态密切相关,几丁质去乙酰化酶(chitin deacetylase,CDA)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酶。家蚕(Bombyxmori)是鳞翅目昆虫的代表性昆虫,目前对家蚕CDAs的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揭示BmCDAs对家蚕变态发育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表达纯化以及免疫荧光定位等方法对表皮中高量表达的BmCDA2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BmCDA2有两种mRNA拼接形式BmCDA2a和BmCDA2b,分别在幼虫眠期和化蛹期表皮高量表达,两个基因均有几丁质去乙酰化酶催化结构域(catalyticdomain)、几丁质结合结构域(chitinbinding domain)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构域(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domain);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蛋白在表皮存在,荧光免疫定位发现BmCDA2蛋白随着幼虫新表皮的生成而逐渐增多,推测BmCDA2可能参与了幼虫新表皮的形成。该结果丰富了家蚕CDAs的生物学功能信息,也为其他昆虫CDA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防己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防己科29尾50种3变种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1)该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和波状缘;首次发现一些属的表皮细胞排列成玫瑰花环式样;在Stephania等属发现其下表皮细胞中央有乳突。(2)气孔器为无规则型、环列型、十字型、辐射型和不等细胞型,几科均出现在下表皮,在表皮上的分布有散生和岛状聚集两种式样。(3)在五族中,Pachygoneae族和天仙藤族的上、下表皮细胞多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气孔器多为十字型和辐射型;而另外三族的上、下表皮细胞多为无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气孔器则以无规则型为主,这些相关性状对于科下族的划分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一些属的系统学关系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0.
应用石蜡切片方法,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研究NaCl胁迫下两种铁线子属果树古巴牛乳树Manilkara roxburghiana、人心果Manilkara zapota的叶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叶表皮、解剖结构与NaCl处理浓度有一定相关性,随着处理浓度增加,叶片角质膜的皱褶增多,气孔开度增大,气孔器进一步变形,栅栏组织更加疏松,海绵组织和维管束遭受破坏,韧皮部受损早于木质部。叶内部结构在较低浓度NaCl(0、0.2%、0.4%)处理下保持正常,在高浓度胁迫下(0.6%、0.8%)则表现异常,说明叶内部结构的变化较表皮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