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和平 《生态学报》2015,35(9):2894-290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研究及政府相关决策的核心内容,生态效率则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它是资源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综合表征指标。基于生态效率度量模型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判别模型,以江西省为例,分析其在2000-2010年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轨迹。结果表明:(1) 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表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2) 各种资源和环境效率均有所上升,其环境效率总体上大于资源效率,按效率增加快慢的排序为:固体废弃物排放效率 > 建设用地效率 > COD排放效率 > 水资源效率 > SO2排放效率 > 能源效率;(3) 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由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到末端治理模式再到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道路,符合环境库兹尼茨曲线发展规律,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对研究方法的创新性进行了谨慎的探讨,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所应注意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徐凌星  杨德伟  高雪莉  郭青海 《生态学报》2019,39(12):4328-4336
工业园区因物质能量的高度集聚,生产-消费过程的网络关联,以及区域示范带动效应,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受到持续关注。本研究以福建省蛟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例,应用物质流、生态网络和生态效率等测度分析方法,综合评估了2012—2016年间园区循环经济的网络关联和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园区物质流结构单一,关联度和稳定度明显较弱;(2)园区网络的韧性不足,关键节点的级联效应显著,尤其对中下游企业的影响程度大;(3)生态效率指数分析发现,园区关键节点企业在循环经济效益方面带动能力不足,影响园区循环经济的前景。为此,从园区网络关联稳定度和企业生态经济效率优化提升的角度,探讨园区未来的循环经济发展策略。可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专一化工业园区探索可行的循环经济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效率理论和TOPSIS法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小庆  王远  刘宁  高倩  陆根法 《生态学杂志》2008,27(12):2203-2208
工业园区层面的生态效率评价是生态效率研究领域有待深入探索的课题。TOPSIS方法则可能是适用于生态效率评价的一种方法,它以空间统计学为基础,借助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来进行排序,能够客观地比较和评价不同样本点综合指标的优劣。本文根据生态效率和循环经济理论,结合《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建立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方法对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和无锡新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者的生态效率综合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无锡新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 苏州高新区,且3园区在经济发展、资源能源利用率、物质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控制等子系统有所优劣。并针对各园区的各自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炳  黄和平  毕军 《生态学报》2009,29(5):2473-2480
区域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评价是考量区域可持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污染物排放作为一种非期望输入引入到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型中,以江苏省(1990~2005年)为例进行生态效率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区域生态效率在1990~2005年期间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同期的总物质投入(total material input, TMI)、物质需求总量(total material requirement, TMR)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总体上呈现"弱脱钩(weak de-link)".  相似文献   

5.
基于能值分析法的矿区循环经济系统生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玉峰  郭全营 《生态学报》2014,34(3):710-717
从系统的角度界定了循环经济和矿区循环经济的内涵,提出了煤炭矿区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框架,并以能值分析法为基础构建了矿区循环经济系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运用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对山东某矿区进行了研究,得出该矿区循环经济系统2007—2011年5年间的能值效率变化趋势图和生态效率指数趋势图,研究结果与该矿区的实际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表明运用能值分析法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并且对煤炭矿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选取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与典型的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及Malmquist效率指数,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2006-2015年土地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 随后, 基于人口、富裕和技术(STRIPAT)模型,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土地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土地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各城市土地生态效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此外, 土地利用与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政策的改变等均会对土地生态效率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这项研究旨在为提高城市土地管理水平,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旅游地生态效率测度的SBM-DEA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旅游地是典型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特殊区域,旅游地的生态效率研究是其制定与实施包容性、持续性发展政策与措施的基础。采用基于时间序列、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方法,构建旅游地生态效率测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以黄山风景区为例,利用1981—2014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测度旅游地复合系统的生态效率,分析其演化特征和阶段,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34年来,黄山风景区旅游生态效率(综合效率)不断提升,且具较大发展潜力,在分解效率中,技术效率较高,规模效率次之,规模效率是决定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2)旅游生态效率的演化经历了初期低效、快速成长、成熟高效、下行风险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效率的特征不同,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3)旅游生态效率完成了由规模报酬递增向递减的过渡,资源要素的投入冗余已成为现阶段阻碍生态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4)旅游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以废弃物末端治理为表征的环保规制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文章最后提出,在山岳型风景区发展初期,应尽可能扩大资源要素投入规模,进入成熟阶段后,则转向逐渐控制投入规模,改善技术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摒弃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精细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物质代谢的生态效率——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妍  杨志峰 《生态学报》2007,27(8):3124-3131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是城市物质代谢通量及其效率研究,但物质代谢通量仅能反映代谢速率,而其生态效率则能反映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代谢能力。从工业、生活的源头循环(减少原生资源的消耗)和末端循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角度,构建城市物质代谢生态效率的度量模型,并依据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选定深圳市作为研究区,核算城市水、能量和废物代谢通量以及代谢的生态效率。结果表明:随着深圳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能源和废物代谢通量呈现出增长势头,但代谢的生态效率不断提高。1998~2004年间,GDP增长2.7倍,城市水和电的代谢通量分别增长1.5倍和3.0倍;工业增加值增长3.7倍,工业水、电、能源和废物的代谢通量分别增长1.9、3.5、2.7倍和2.0倍;常住人口增长1.5倍,居民水和电的代谢通量分别增长1.8倍和1.7倍;资源效率提高1.8倍,环境效率提高3.7倍,生态效率提高2.3倍。虽然深圳市物质代谢的生态效率在提高,但是随着物质资源的日益稀缺,物质代谢的生态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而提高城市物质代谢生态效率的关键是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协同发展,以及逐步构建废物资源化的循环链条。  相似文献   

9.
赵秋叶  施晓清 《生态学报》2017,37(14):4873-4882
产业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对于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对其进行研究也是当前产业生态学的新方向。产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产业组分以及环境组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及能量流动等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产业生态网络则是其各组分之间通过物质流等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关系的一种拓扑结构。基于货币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物质型转化构建城市尺度产业生态网络,借鉴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提出通过循环性、生态效率、上升性3类特征指标判定产业生态网络的演进规律。实证研究了2005—2014年北京市产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演进规律,阐明了其发展的趋势。主要结论是:从趋势分析,北京市产业生态系统循环性、生态效率和上升性有随时间而提升的趋势。其中,循环性和上升性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2007年数值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生态效率总体随年份呈现波浪式增速的趋势;从指数分析:各年份循环指数(FCI)介于0—1之间,表明产业系统的物质循环流量均小于直接流量;A/C指数介于0.187—0.256之间,表明离理论可持续发展状态(0.401)还有相当的距离;生态效率10年提高2.4倍,在2013年已经接近1,到2014年实现大于1的水平,其生态效率已达到这10a间的最优的状态。总体上,北京市产业系统正在向物质循环性、生态效率以及系统上升性逐步提高的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循环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最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构建立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1990-2005年间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增强趋势,综合评价指数在1一1.7范围内变动;经济与社会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平均发展水平高于1990年,且发展速度逐年加快;资源减量投入评价指数变化不稳定,平均发展水平略低于1990年;资源环境安全发展呈现逐年缓慢降低的趋势.障碍度分析表明,资源循环利用对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最大,但障碍度大小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环境的障碍度随着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资源减量投入指标的障碍度自2001年后有较为明显的增幅.  相似文献   

11.
黄和平  胡晴  乔学忠 《生态学报》2018,38(15):5473-5484
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测度,其测度方法一直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鉴于绿色GDP能反映出剔除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国民经济净收益,生态足迹则更能全面地衡量经济发展中消耗的各种物质、能源以及带来的环境影响,基于WBCSD提出的生态效率定义及核算方法,创新性地从绿色GDP和生态足迹的视角改进生态效率度量模型,并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对其2000—2015年间的生态效率变化轨迹及成因进行衡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江西省单位面积生态足迹的绿色GDP即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5年来提升了4.57倍,与此同时,绿色GDP、生态足迹也呈上升趋势,但绿色GDP的增速明显高于生态足迹的增速;(2)江西省绿色GDP占总的GDP的比例处于不规则波动状态,平均为84.61%,其中自然资源损耗价值、环境退化损失价值和资源环境改善效益也呈不规则波动,三者皆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自然资源损耗对绿色GDP的影响较为显著;(3)江西省生态足迹不断增加,总生态足迹15年来增加了83.6%,年平均增长率为4.26%,从生态足迹构成来看,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足迹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牧草地足迹增长最为显著;(4)江西省生态足迹的主要类型是牧草地足迹、耕地足迹和化石能源用地足迹,其中牧草地足迹比重最大,并且保持波动上升趋势,其次是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足迹,但两者比重均呈小幅下降趋势。从生态效率度量模型的创新性、适应性和生态效率的提高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辽宁省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和能源消耗大省,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性强,能源供不应求的状态日益显著.为了深入了解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科学的低碳发展建议,本文基于2000—2012年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分别对辽宁省能源消费产业和能源消费品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在各产业能源消费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能源消费量很少,但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程度最大,工业消费量最大,却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弱;在能源消费品种中,石油和水电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显著,但煤炭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不显著,表明煤炭的利用效率低.为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辽宁省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生态效率方法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吕彬  杨建新 《生态学报》2006,26(11):3898-3906
生态效率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将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融入中观(区域)和微观(企业)的发展规划与管理中的有效工具。回顾了生态效率的概念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其内涵和指标体系,探讨了几种典型计算方法与模型,并介绍了国内外在企业、行业和区域3个层次上的应用实践,讨论和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生态效率研究的焦点问题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4.
Shandong Province is attempting to realiz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by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orecast the outcomes of this policy, looking ahead to 2010 and 2020 by quantifying its resource demand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policy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likely to prove beneficial to the environment, reducing energy and water consumption from the 2004 baseline. However, the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high anticipated economic growth rates will override any resource saving and pollutants reduction achieved. Natural resource supplies are insufficient to meet demand,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likely to deteriorate, rendering economic growth targets unachievable. However, if Shandong puts in place policies designed to achieve average energy and water consumption efficiency, SO2 emission efficiency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OECD countries in 2004, then energy consumption, SO2 emissions, wastewater,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discharges in 2020 will reduce in real terms with only water demand showing a slight increase over the 2004 baseline. The assessment suggests that further measures such as developing new and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rais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energy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pollution treatment are required if Shandong Province is to realize a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its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任胜钢  张如波  袁宝龙 《生态学报》2018,38(15):5485-5497
提高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是促进工业向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更是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将工业生态系统分解为工业经济、环境、能源三个子系统,以2009—2013年9省2市的工业数据为基础,采用网络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工业生态效率及三个子系统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自上游至下游效率水平依次递增。(2)长江经济带工业经济子系统效率水平相对稳定,区域内以下游最高、上游最低;环境子系统效率水平呈增长趋势,区域内以下游最高、中游最低;能源子系统效率水平呈增长趋势,区域内以下游最高、上游最低;(3)收敛性检验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及各子系统效率呈收敛趋势,其中工业经济子系统效率呈相对稳定的状态。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潘丹  应瑞瑶 《生态学报》2013,33(12):3837-3845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的考量,在对传统DEA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给出了农业生态效率的改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9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虽然呈现缓慢上升态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除北京、上海、海南、重庆外,其余省市都需要改变投入和产出来优化农业生态效率;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的过量排放是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农业生态效率改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文星  姚利辉  何介南  肖建武  王东 《生态学报》2012,32(19):6168-6175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辽宁省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索,其目的为辽宁省的节能与CO2减排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辽宁整体单位GDP能耗高出全国水平52%—70%,第二产业单位GDP能耗是第三产业的5.67—8.41倍,第一产业的7.2—9.0倍;辽宁能源利用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只有第一产业的11.89%,第三产业的12.60%;GDP年增长速率大于能源消费量年增长速率,能源投入增加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完全依赖能源消费的增长;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出"N型"曲线特征,随着GDP的增加,能源消费量出现反复上升和下降过程,辽宁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没有达到长期的均衡性,尚处于非平衡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