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83例健康体检者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SUA水平及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比较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比较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S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r=-0.872、-0.912,均P<0.001),与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915、0.896、0.889,均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肠道细菌紊乱及高尿酸现象。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显著相关,检测冠心病患者SUA水平对监测肠道菌群状态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娟  王晓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26-1329, 1339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分型及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照罗马Ⅲ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腹泻型组(62例)、便秘型组(56例)、混合型组(34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CAM 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CAM 1关系,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各亚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IBS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患者血清ICAM 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低;腹泻型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是IBS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影响IBS患者分型,且肠道中部分菌群与ICAM 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分析肠道菌群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16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67例,HbA1c<7.0%)及血糖控制不良组(102例,HbA1c≥7.0%),并选择同期83例健康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光冈法检测3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分析肠道菌群变化与HbA1c关系。结果 对照组、血糖控制良好组以及血糖控制不良组对象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依次降低,肠杆菌数量依次升高,任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肠球菌数量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0.356,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紊乱相互影响,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对绝经综合征抑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多样性和基因功能进行分析,探讨肠道菌群与绝经综合征抑郁发生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绝经综合征抑郁患者19例为观察组(A组),同期绝经综合征患者10例为对照组(C组)。利用16S r DNA基因测序法对患者肠道菌群进行物种注释分析和功能比较,统计两组肠道菌群分布、多样性和基因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组肠道菌群差异明显。GraPhlAn物种组成图显示,患者肠道菌群总体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组成。在门水平,与C组相比,A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较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在属水平,与C组相比,A组拟杆菌属、小杆菌属、巨单胞菌属、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相对丰度较高,而Gemmiger、布劳特菌属、普雷沃菌属、粪球菌属、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偏低。进一步在属水平上选取了10种相对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菌群(P<0.05):韦氏球菌属、消化球菌属、巨单胞菌属、史雷克菌属在A组的相对丰度较高(P<0.05),柯林斯菌属、C...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失衡与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并监测患者的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40例腹膜透析患者为腹膜透析组;另纳入1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体检组。比较两组对象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L)-6、IL-8、IL-13、IL-18]水平和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分析肠道菌群与血清炎性因子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腹膜透析组患者血清IL-6、IL-8、IL-18水平分别为(30.21±1.22)ng/mL、(69.12±10.22)ng/mL、(138.47±19.28)ng/m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而IL-13的水平为(16.47±1.24)ng/mL,显著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膜透析组患者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为(6.67±1.24)lg CFU/g、(6.41±1.04)lg CFU/g,均显著低于健康体检组;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为(9.15±0.32)lg CFU/g、(7.63±1.54)lg CFU/g,均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膜透析患者血清IL-6、IL-8、IL-18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呈负相关,与肠杆菌和肠球菌呈正相关;血清IL-13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肠球菌和肠杆菌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半年,140例腹膜透析患者中28例复发腹膜炎,复发者血清IL-6、IL-8、IL-18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IL-13水平显著低于未复发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膜炎复发者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均P<0.05),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无显著区别(均P>0.05)。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较高,肠道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二者水平的变化能提示疾病的进展,为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胃肠道穿孔感染性休克患者肠道菌群及其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胃肠道穿孔致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APACHEII评分分为A组(APACHEII评分<20分,n=67)和B组(APACHEII评分≥20分,n=43)。另选52例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者作为正常组。检测各组对象血中免疫细胞数、肠道微生物及血清CRP、PCT水平,并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CRP、PC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各组对象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4^+细胞、CD4^+/CD8^+水平均为B组>A组>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对象肠道肠杆菌数量为B组>A组>正常组,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均为B组A组>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歧杆菌数量、B/E值与血清CRP、PCT分别呈负相关(r=-0.624,-0.746;-0.638,-0.757,均P<0.05)。结论胃肠道穿孔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以双歧杆菌减少和肠杆菌增加为主要特点的肠道菌群失衡,且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与血清CRP、PCT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推测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CP)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红蛋白(Hb)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69例C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TC水平,采用CELL-DYN1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b水平,采用细菌培养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查。比较两组基线资料、TC、Hb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P患者血清TC、Hb水平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TC水平较高(P0.05),Hb水平较低(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低(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P患者血清TC水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成负相关(P0.05),与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成正相关(P0.05),血清Hb水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成正相关(P0.05),与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成负相关(P0.05)。结论 CP患者血清TC、Hb水平异常,且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可为C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相关炎症因子和血清神经肽Y(NPY)、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分为腹泻组(IBS-D组,40例)和便秘组(IBS-C组,40例)。以40例结肠息肉或胃息肉切除术后复查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定植抗力(B/E值)。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及血清NPY、SP、5-HT水平变化。结果 IBS-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数量及B/E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和B/E值均低于IBS-C组(均P0.05),而肠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和IBS-C组(均P0.05)。IBS-C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肠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肠球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BS-D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IL-6和IL-8水平均高于IBS-C组(均P0.05)。IBS-C组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IBS-D组患者血清NPY、SP和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SP和5-HT水平均高于IBS-C组(均P0.05)。IBS-C组患者血清NPY和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IBS会导致患者肠道定植抗力下降,进而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并伴随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NPY、SP、5-HT水平升高。不同亚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其与血清代谢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检测,采用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测定、分析,并对两组患者血清代谢标志物(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探究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常用血清代谢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TC、TG、LDL-C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s0.05)。16S rDNA分析结果显示,兼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主要菌群,专性厌氧菌其次,需氧菌的比例最小。脑梗死组患者肠道主要优势菌为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而对照组患者为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脑梗死组患者肠道艰难梭菌、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双歧杆菌、奇异菌和乳杆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s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奇异菌和罗伊乳杆菌水平与HbA1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225,-0.348,Ps0.05),植物乳杆菌数量与T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177,P=0.019),双歧杆菌与TG和LDL-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214,-0.305,Ps0.05),艰难梭菌和葡萄球菌分别与LDL-C和hs-CRP呈明显正相关(r=0.375,0.213,Ps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奇异菌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呈负相关,艰难梭菌和葡萄球菌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健康人群间肠道菌群的差异,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法对30例PCOS患者(PCOS组)和20例健康人(健康组)粪便标本中菌群结构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区别。结果与健康组相比,PCOS组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降低。PCOS组患者肠道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高于健康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低于健康组(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梭菌门(Clostrid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OS组患者肠道变形杆菌纲(Proteobacteria)、芽胞杆菌纲(Bacilli)、红椿杆菌纲(Coriobacteriia)丰度高于健康组,拟杆菌纲(Bacteroidia)丰度低于健康组(均P0.05)。PCOS组患者肠道布劳特菌属(Blautia)、霍氏真杆菌属(Eubacterium_hallii_group)、阴沟杆菌属(Agathobacter)丰度高于健康组,拟杆菌属(Bacteroides)、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丰度低于健康组(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CO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情况,但其是否是PCOS发展的潜在致病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FD重叠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曲美布汀片100mg/次,3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2次/d,餐后约30min温水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增加,而肠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数量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粪便中这5种菌的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05,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中分别出现不良反应6例(13.33%)和8例(17.78%),症状均较轻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05)。结论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FD重叠IBS-D患者疗效较肯定,安全性较高,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改善其消化不良及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7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8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灌洗液菌群分布,比较不同类型及不同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与疾病类型、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数量之比(B/E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8.097、8.370、8.255,均P0.001),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11.577、8.424,均P0.001)。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度、Ⅲ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48、19.145,均P0.001),而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Ⅱ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35,P=0.296)。不同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Ⅰ度、Ⅲ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60、14.872,均P0.001),而不同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Ⅱ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3,P=0.631)。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与疾病类型、症状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452、0.586,均P0.001)。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情况,不同疾病类型及症状严重程度的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临床可根据其肠道灌洗液菌群变化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3.
银杏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调脂机制的新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通过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病人调脂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来探讨其调脂机制。方法 :对于 2 2名高脂血症患者给予银杏叶提取物 9片 / d,治疗 4w,检测其治疗前后空腹血脂变化 ,及高脂血症组治疗前与正常人肠道菌群变化 ,和高脂血症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1)高脂血症患者经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 TC、TG、L 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P<0 .0 5)。 (2 )高脂血症患者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前较正常人肠道菌群变化显著 (P<0 .0 1)。高脂血症组银杏叶治疗后较治疗前肠道菌群变化显著 (P<0 .0 1)。结论 :(1)银杏叶提取物降脂有显著疗效。 (2 )脂质代谢紊乱时肠道菌群较正常人明显变化 (P<0 .0 1) ,尤其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明显减少 ,而治疗后肠道菌群得到调整 ,说明银杏叶可能通过扶植肠道有益菌生长繁殖 ,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对脂质代谢发挥作用 ,达到其调脂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内毒素、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情况,同时检测两组对象血清内毒素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而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内毒素、IL-6、IL-1、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与血清内毒素和IL-6、IL-1、TNF-α水平呈负相关,肠道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与内毒素和IL-6、IL-1、TNF-α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与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该病病情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g≤体重2 500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和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的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浓度,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差异,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并发症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高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乳喂养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和D-乳酸含量低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其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有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都与正常新生儿存在差异,母乳喂养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植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复方益生菌对成人糖尿病前期患者和新近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60名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单独饮食或饮食加二甲双胍)的BMI≥25 kg/m^(2)且患有糖尿病前期或新近诊断为T2DM的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益生菌组(植物乳植杆菌Lp-115、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b-64、加氏乳杆菌Lg-36、短双歧杆菌Bb-03、动物双歧杆菌动物亚种、乳杆菌Bi-07、两歧双歧杆菌Bb-06、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St-21和布拉酵母菌DBVPG.6763)和安慰剂组,每组各30名,干预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代谢标志物水平变化。结果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主要和次要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服用二甲双胍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Zonulin蛋白和血浆丁酸盐水平增加。益生菌组患者肠道微生物产丁酸盐的作用升高,但安慰剂组患者未见此现象。结论益生菌可以通过增加丁酸盐的产生而作为二甲双胍的辅助剂,增强患者葡萄糖的代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Graves病患者、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及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和丰度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湖北省中医院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就诊的新诊断且未经治疗的Graves病患者(GD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HT组)各15例以及1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组)。采集参与者粪便样本,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丰度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D组患者肠道菌群Sobs指数、Ace指数、Chao指数偏低,Coverage指数偏高(均P<0.05)。GD组与HT组以及HT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肠道菌群Sobs指数、Ace指数、Chao指数、Coverage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对象肠道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瘤胃球菌属、罗斯伯里菌属、罗姆布茨菌属、链球菌属等在3组对象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GD组患者肠道乳杆菌目、链球菌属、链球菌科的相对丰度较高;HT组患者肠道瘤胃球菌属、消化链球菌科、消化链球菌—蒂氏菌目、罗姆布茨菌、梭菌科、严格厌氧梭状芽胞杆菌1、梭菌目的相对丰度较高;而罗斯伯里菌属、光冈菌属在健康对照组中丰度较高。GD组患者肠道中严格厌氧梭状芽胞杆菌1、Odoribacter、Phocea丰度低于HT组,而Streptococcus的丰度高于HT组(均P<0.05)。结论 Graves病患者、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促进脂肪累积与能量吸收的菌群在Graves病患者中降低,而条件致病菌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中丰度增加,这些菌种变化可能通过破坏肠道稳态,干预免疫调节,促进炎症反应介导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严格厌氧梭状芽胞杆菌1、Odoribacter、Phocea、链球菌属可能是Graves病和桥本甲状腺炎的关键差异菌属,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这些菌株介导疾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规律以及服用拜糖平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冈法对糖尿病患者、服用拜糖平患者及正常人群粪便中的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粪便中肠杆菌科细菌增加(9.0±0.5 vs 8.5±0.8,P<0.05),而双歧杆菌和类杆菌数量减少(分别为8.1±1.2 vs 8.9±1.9和9.2±1.0 vs 9.9±1.4,P<0.05);服用拜糖平的患者肠道内类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9.1±1.3,P<0.05),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有所恢复(分别为8.8±1.3和8.6±0.9,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肠道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对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根除率以及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证实为H. pylori感染的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完善胃镜、血清抗体分型检测,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粪便标本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培养。根据血清抗体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H. pylori Ⅰ型组(54例)和H. pylori Ⅱ型组(37例)。H. pylori Ⅰ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H. pylori Ⅱ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全部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及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疗程14 d;全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疗程14 d。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行14C呼气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判定为H. pylori根除成功。比较不同分型H. pylori根除率以及感染者肠道菌群的改变。结果 H. pylori Ⅰ型感染者中试验组患者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vs85.2%,P<0.05)。H. pylori Ⅱ型感染者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vs 55.6%,P> 0.05)。治疗前,H. pylori Ⅰ型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H. pylori Ⅱ型组(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和H. pylori Ⅱ型试验组中上述菌群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H. pylori Ⅰ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Ⅱ型对照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对照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肠球菌数量低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组和H. pylori Ⅱ型组中试验组患者上述菌群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治疗H. pylori Ⅰ型感染者时添加益生菌不仅能提高H. pylori的根除率,而且有利于患者肠道菌群的恢复。在无严重胃部疾病时,对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选择定期随访有利于患者康复,若合并严重胃部疾病时可添加益生菌,虽不能提高H. pylori根除率但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微小RNA(miRNA)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3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IBS类型,分为腹泻型IBS组(44例)与便秘型IBS组(49例),同时将我院30例行胃镜检查未患IBS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十二指肠液行肠道菌群计数与培养,分析不同类型IBS患者肠道菌群差异。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检测血清miR-29a、miR-143-5p水平。分析肠道菌群与血清miRNAs之间的关系。结果 便秘型IBS患者回肠末端肠液中拟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B/E比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腹泻型IBS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比值均低于对照组,肠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便秘型IBS组和腹泻型IBS组患者血清miR-29a及miR-143-5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便秘型IBS患者回肠内拟杆菌数量与其血清mi R-29a和miR-143-5p水平均呈正相关(r=0.326,P=0.046;r=0.343,P=0.041);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