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钩虫     
钩虫是一种小型的线虫。在我国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十二指肠钩口线虫(通称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美洲板口线虫(通称美洲钩虫)(Necator ame-ricanus),巴西钩口线虫(通称巴西钩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e),与犬钩口线虫(通称犬钩虫)(Ancylostoma caninum)。前二种在我国流行甚广,危害甚严重,而巴西钩口线  相似文献   

2.
为了寻找驱除美洲钩虫效果更好的药物,建立较稳定的美洲钩虫动物模型是必要的。Yoshida等(1960)曾用经肤感染的方法,使美洲板口线虫(以下简称美洲钩虫)在幼犬体内获得完全发育,Sen和Seth(1967)、Yoshida等(1967)以及任海南等(1976)报道该虫可在金色仓鼠(Mesocyicetus auratus)和家兔等动物体内发育成熟,但一般寄生成虫甚少,且易于自然排出。张孝蓉等(1979)报告美洲钩虫能在注射激素的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以下简称沙鼠)体内发育为成虫。1980~1982年我们又进一步观察了虫体的发育与激素、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并应用该模…  相似文献   

3.
建立人钩虫的动物模型,在钩虫病防治方面的研究,以及在钩虫的生理、生化、免疫及筛选新药等等方面的研究上,都有重要意义。国内外(赵锡惠等,1965;Schad,1979;吉田幸雄等,1960)用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三期幼虫感染幼犬的实验表明,它们不但能在幼犬体内发育,人们还能从中获得较多的成虫。美洲板口线虫对宿主的选择性似更为严格,致目前尚缺乏适宜的动物模型。有的报道(张孝蓉等,1979;Bhopale等,1978;Miller,  相似文献   

4.
李景奎 《生物学通报》1997,32(11):18-19
钩虫是一类土源性人体肠道寄生虫,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为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锡兰钩口线虫、犬钩口线虫等偶尔也可寄生于人体,巴西钩口线虫的感染期幼虫也能侵入人体,但不能发育为成虫。戴维斯(Davis)提出,钩虫感染、阿米巴病和蛔虫感染是发展中国家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ZO种传染病中的3种。什托尔(Stoll)估计全世界有63亿钩虫感染者。许隆棋等“首次全国寄生虫分布调查”估计我国钩虫感染率为17.166%,全国钧虫感染人数为1.94亿。曾被忽视的钩虫病仍是危害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感染途径(1)经皮肤感染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5.
吉田幸雄(1959)、安罗冈一男(1962)和赵锡惠(1965)等曾先后报道了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以下简称十二指肠钩虫)感染幼犬的实验。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77~1980年在激素处理或控制饮食的条件下,作了用该虫感染幼犬和传代的实验。结果感染率可达100%;在两批传代实验中,分别连续传至第6代和第12代,并能获得大量虫源,供进一步研究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及方法一、幼犬:自邻近县市购回体重1~2公斤、健康情况良好的幼犬,用噻嘧啶150毫克(基质50毫克)/公斤×3天,合并噻苯咪唑75毫克/公斤×5天,治疗肠道线虫及幼虫移行症;一周后用方口圆底盒漂浮法检…  相似文献   

6.
报道寄生于四川17种动物体内的钩口线虫12种,它们隶属于钩口科的6个属,亦记述了部份宿主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7.
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弯口属(Uncinaria)计14种,我国共发现2种:长刺弯口线虫(U.longespiculum Maplestone,1931)和狭首弯口线虫(U.stenocephala Ralliet,1885)。长刺弯口线虫是陈心陶(1937)在广州果子狸体内发现的,此后国内各地未见报道。我们在四川省南充县果子狸小肠内也发现该虫种,此虫种为四川省新纪录,其形态和测量数据与陈心陶的报道一致,仅交合刺稍长(1.81—2.30mm),简记如下。雄虫体长3.2—4.2mm,最大宽度0.28—0.29mm,交合刺两根等长。雌虫体长3.9—4.3mm,最大宽度0.27—0.36mm,阴门在体后部距尾端1.2—1.3mm,尾刺长0.015—…  相似文献   

8.
寄生于人体的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和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幼虫、成虫的形态,致病力,在宿主体内的移行规律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均不相同,表明虫种间存在着差异。犬钩虫(Ancylostomacaninum)与十二指肠钩虫同属,一般说对犬钩虫有效的药物,对十二指肠钩虫也有效,而对美洲钩虫则不一定有效。因此,有必要将三种钩虫的某些生物化学上的差异作一比较。本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三种钩虫虫体蛋白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了解其差异,以便为药物治疗、体外培养、生理、生化及免疫等研究提供有关资料。材料与方法一、样品制备从人…  相似文献   

9.
在长沙小灵猫的小肠内检获线虫27条(雄虫25条,雌虫2条)。经鉴定为旋尾目、奇口科、奇口属一新种。本新种与大灵猫奇口线虫和椰子猫奇口线虫相近,但有明显区别。定名为长沙奇口线虫。  相似文献   

10.
蒋华  强慧琴 《动物学研究》1984,5(2):109-115
作者观察了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分别在幼犬和仓鼠体内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变化。两种钩虫在皮肤和肌肉内的形态与侵入宿主前的第3期幼虫相似。在肺内美洲钩虫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而十二指肠钩虫则否。十二指肠钩虫第4期幼虫口腔的长宽几乎相等,但美洲钩虫宽大于长。此时美洲钩虫雌虫阴门位于虫体中横线之后,但到第5期幼虫和成虫时已位于中横线之前。两种钩虫第5期幼虫真口腔腹侧面各有一对管状开口,尤以十二指肠钩虫的明显。另一对管状开口位于真口腔的背侧面,此则以美洲钩虫者明显。第4期幼虫的性别除雌虫的阴门外,还可从虫体的尾部加以区别。两种钩虫雄虫交合伞前面侧腹处各有一对螺旋形感觉器。同时在泄殖腔开口处各有二对乳突,但在形态上两种钩虫有明显区别。此外,还观察到美洲钩虫交合伞侧肋内缘有一对小乳突以及雌虫尾部末端具一棍棒状尾刺。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1月,我们在内江县农村进行驱除人体钩虫药物疗效观察时,从淘虫检获的4086条钩虫中发现1条钩口属钩虫的背肋有特殊改变,经进一步观察初步认为系十二指肠钩虫背肋畸形。现报告如下。我们发观的这1条雄性钩虫其背肋的特点是背肋分支始于与外背肋同一基部,垂直分为各自独立的两大支,每大支的末端再分为互相紧靠的两小支。其它形态特征与十二指肠钩虫相似,我们初步认为系十二指肠钩虫背肋畸形(图1、2)。该虫的背肋畸形标本是在固定前就已发现,显然不是由固定所致。然而,仅此1条钩虫而确定新种尚缺乏足够的依据,以种内变化的一种表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刚刺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和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流行学和动物实验。证明我国有40种动物充当它们的第一、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其中30种是这两种病源共同宿主。首次报告猕猴Macaca mulatta可作刚刺颚口线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用刚刺颚口线虫晚第三期幼虫经皮肤感染家猫和小白鼠均得阳性。调查和实验结果表明刚刺颚口线虫和棘颚口线虫的生物学和流行学特性十分相似,显示它们都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文中讨论刚刺颚口线虫的传播途径和人体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盅口族Cyathostominea线虫分类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根据各分类学家的意见,笔者提出了盅口族线虫的分类系统,该系统以Lichtenfels等人(1998)的观点为基础,其不同点在于:1)将马线虫属Caballonema Abulasze,1937和柱咽属Cylindropharynx Leiper,1911从盅口族中移出,放入柱咽族Cylindropharyngea Popova,1952;2)Scialdo-Krecek(1984)描述的Cylicodon-tophorus reineckei应归属于副杯口属Parapoteriostomum Hartwich,1986.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虽已有不少用电镜观察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犬钩虫及其幼虫、虫卵的形态生物学特征的报导,但扫描所用标本均系驱虫后检获的虫体,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利于观察虫体的组织结构。1986年我们应用体外培养技术,首次将活体的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及犬钩虫的成虫、幼虫、虫卵及十二指肠钩虫童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标本来源及处理:收集单一种钩虫感染者的粪便,按常规培养、分离感染期幼虫,分别感染幼犬。感染后14天,将犬肠中检获的十二指肠钩虫童虫,以50%犬血清的RPMl1640培养液培养1月,获得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5.
1978年11月,从湖南省芷江县的豹猫(Felis bengalensis)胆管内找到线虫5条,经鉴定,认为系节口线虫属一新种。湖南节口线虫 Arthrostoma hunanensis,新种。 模式标本 正模,配模,副模1 2。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虫体前端向背面弯曲,体表具有细小的横纹。口孔椭圆形,向着前背方,从侧面观,口囊呈梨形,深0.062—0.075毫米,宽0.049—0.061毫米,由8个板块组成,从背面观,除腹  相似文献   

16.
线虫抗凝肽(NAP)是自犬钩口线虫成虫分离得到的一系列具有抗凝作用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含有约75~85个氨基酸,拥有22%的共同序列。NAP抗凝作用强,药效持久,成本低,临床应用前号好。现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评估阶段。就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首次对四刺盅口线虫Cyathostomum tetracanthum、碗形盅口线虫C.catinatum和蝶状盅口线虫C.pateratum的体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3种线虫在外叶冠的形状和数目、雄虫生殖锥和雌虫尾部等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四刺盅口线虫的外叶冠由20或22个小叶组成,小叶末端尖,向外翻卷;雄虫生殖锥背唇上有1对大的乳房状附属物;雌虫尾部直,尾长114 (92 ~128)μm.碗形盅口线虫的外叶冠由22个小叶组成,小叶末端钝圆,平直伸向口孔;雄虫生殖锥背唇上无明显的附属物;雌虫尾部呈“人脚形”,尾长62 (54~68) μm.蝶状盅口线虫的外叶冠由24个小叶组成,小叶末端尖,平直伸向口孔;雄虫生殖锥背唇上有1对细长的指状附属物;雌虫尾部呈“人脚形”,尾长93 (78~109) μm.研究结果为盅口线虫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更稳定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有的实验中,曾用十二指肠勾口线虫[Ancylotoma duodenale(Dubini,1843)Creplin,1845]的感染期幼虫人工感染幼犬。在解剖许多幼犬的过程中,曾见到两起异常现象:一为两条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雄虫同时与一条雌虫交配;另为两条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雌虫分别紧紧地咬吸在两条绦虫体上(分别见图1、2、3)。我们在一幼犬小肠中检获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雌虫32条,雄虫39条,为1:1.2。其中有两条雄虫同时与一条雌虫交配在一起。在发现异常交配的20厘米肠段中,雌虫9条,雄虫18条,其比例为1:2。显然与上述的比例不同。是否由于雄虫多于雌虫,而导致此种异常交配,还有待今后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9.
1983—1984年,进行中卫县家鸭寄生蠕虫调查时,在家鸭砂囊角质层下检获一种线虫,经常规处理,何燕尔液透明,显微镜观察量度,认为是毛圆科(Trichostrongylidae Leiper,1912)瓣口属(Epomidiostomum Skrjabin, 1915)一新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采自四川家养林麝肠道内寄生的食道口线虫一新种--细小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pavul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