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虫     
钩虫是一种小型的线虫。在我国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十二指肠钩口线虫(通称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美洲板口线虫(通称美洲钩虫)(Necator ame-ricanus),巴西钩口线虫(通称巴西钩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e),与犬钩口线虫(通称犬钩虫)(Ancylostoma caninum)。前二种在我国流行甚广,危害甚严重,而巴西钩口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虽已有不少用电镜观察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犬钩虫及其幼虫、虫卵的形态生物学特征的报导,但扫描所用标本均系驱虫后检获的虫体,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利于观察虫体的组织结构。1986年我们应用体外培养技术,首次将活体的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及犬钩虫的成虫、幼虫、虫卵及十二指肠钩虫童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标本来源及处理:收集单一种钩虫感染者的粪便,按常规培养、分离感染期幼虫,分别感染幼犬。感染后14天,将犬肠中检获的十二指肠钩虫童虫,以50%犬血清的RPMl1640培养液培养1月,获得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3.
蒋华  强慧琴 《动物学研究》1984,5(2):109-115
作者观察了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分别在幼犬和仓鼠体内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变化。两种钩虫在皮肤和肌肉内的形态与侵入宿主前的第3期幼虫相似。在肺内美洲钩虫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而十二指肠钩虫则否。十二指肠钩虫第4期幼虫口腔的长宽几乎相等,但美洲钩虫宽大于长。此时美洲钩虫雌虫阴门位于虫体中横线之后,但到第5期幼虫和成虫时已位于中横线之前。两种钩虫第5期幼虫真口腔腹侧面各有一对管状开口,尤以十二指肠钩虫的明显。另一对管状开口位于真口腔的背侧面,此则以美洲钩虫者明显。第4期幼虫的性别除雌虫的阴门外,还可从虫体的尾部加以区别。两种钩虫雄虫交合伞前面侧腹处各有一对螺旋形感觉器。同时在泄殖腔开口处各有二对乳突,但在形态上两种钩虫有明显区别。此外,还观察到美洲钩虫交合伞侧肋内缘有一对小乳突以及雌虫尾部末端具一棍棒状尾刺。  相似文献   

4.
X射线处理过的减毒犬钩虫疫苗已在美国广泛地使用于犬。Miller(1976)认为,人采用犬钩虫疫苗也可能产生抗人体钩虫的免疫力。故探讨犬钩虫和人体钩虫的交叉免疫有一定意义。我们于1979年用幼犬作动物模型,研究了十二指肠钩虫和犬钩虫的交叉免疫,现将结果报告于下。材料和方法一、幼犬:自市场购回体重1000~1500克的健康幼犬,经噻嘧啶150mg(基质50mg)/kg/日×3合并噻苯咪唑75mg/kg/日×5驱虫后两周用方口圆底盒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钩虫卵及蛔虫卵阴性者方可供实验用。二、钩虫幼虫来源及处理:分别收集用人体十二指肠钩虫感染幼犬并传至第…  相似文献   

5.
1986年11月,我们在内江县农村进行驱除人体钩虫药物疗效观察时,从淘虫检获的4086条钩虫中发现1条钩口属钩虫的背肋有特殊改变,经进一步观察初步认为系十二指肠钩虫背肋畸形。现报告如下。我们发观的这1条雄性钩虫其背肋的特点是背肋分支始于与外背肋同一基部,垂直分为各自独立的两大支,每大支的末端再分为互相紧靠的两小支。其它形态特征与十二指肠钩虫相似,我们初步认为系十二指肠钩虫背肋畸形(图1、2)。该虫的背肋畸形标本是在固定前就已发现,显然不是由固定所致。然而,仅此1条钩虫而确定新种尚缺乏足够的依据,以种内变化的一种表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甲氨苯脒是近年来国外研究出的一种广谱抗蠕虫新药。据报导,在动物实验中对钩虫、蛔虫和丝虫等均有效,无特殊毒性反应,且在东南亚、南美和南朝鲜临床实验,证明该药对人体两种钩虫和蛔虫亦有较好的驱除作用,副反应很低。1980年7月,我所与四川医学院协作,首次合成该药;同年9月至次年8月,我所用于驱除巴西日圆线虫和犬钩虫,现将结果报告于下。材料和方法一、幼虫来源:收集感染巴西日圆线虫的大白鼠粪及感染犬钩虫的犬粪,用双重平皿滤纸培养法培养7—9天,分离出第三期蚴备用。二、实验动物的准备:选择体重约100克的健康大白鼠27只;体重2—3公斤…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钩虫移行幼虫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钩虫第三期幼虫,在人或动物体内有迁延移行现象〔1-2〕,给钩虫病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杀灭滞留于人或动物体内迁延移行的幼虫,建立人体钩虫移行幼虫的动物模型,我们作了十二指肠钩虫第三期幼虫感染小鼠和仓鼠的实验,并摸索了感染不同幼虫条数和在不同时间回收幼虫数量的观察,其方法是将小鼠和仓鼠各60只,随机分为感染(皮下)幼虫500条、1000条和2000条三个组,每组各20只,在感染后的第7天和30天,各组解剖10只鼠,将各鼠的皮肤、肺、骨胳肌肉(剪碎)和其他组织(包括心、肝、脾、肾、生殖器、肠及肠系膜等),分离回收幼虫。方法见参…  相似文献   

8.
洛克菲勒大学的Hotez成功地用λgtll克隆和表达了钩虫组织蛋白水解酶基因,并用此方法大量生产钩虫疫苗。 这种疫苗的作用是终止钩虫在人体十二指肠中的摄食能力。在十二指肠里,钩虫吸着在肠壁上并释放组织蛋白水解酶,因而使微血管壁中蛋白质水解并阻止凝血作用;这样,钩虫便能吸食宿主血液。  相似文献   

9.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以下通称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以下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学鉴别已很清楚,但在生物化学上有那些异同则所知甚少。Yoshida(1977)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电泳法分离了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eylani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找驱除美洲钩虫效果更好的药物,建立较稳定的美洲钩虫动物模型是必要的。Yoshida等(1960)曾用经肤感染的方法,使美洲板口线虫(以下简称美洲钩虫)在幼犬体内获得完全发育,Sen和Seth(1967)、Yoshida等(1967)以及任海南等(1976)报道该虫可在金色仓鼠(Mesocyicetus auratus)和家兔等动物体内发育成熟,但一般寄生成虫甚少,且易于自然排出。张孝蓉等(1979)报告美洲钩虫能在注射激素的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以下简称沙鼠)体内发育为成虫。1980~1982年我们又进一步观察了虫体的发育与激素、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并应用该模…  相似文献   

11.
李景奎 《生物学通报》1997,32(11):18-19
钩虫是一类土源性人体肠道寄生虫,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为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锡兰钩口线虫、犬钩口线虫等偶尔也可寄生于人体,巴西钩口线虫的感染期幼虫也能侵入人体,但不能发育为成虫。戴维斯(Davis)提出,钩虫感染、阿米巴病和蛔虫感染是发展中国家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ZO种传染病中的3种。什托尔(Stoll)估计全世界有63亿钩虫感染者。许隆棋等“首次全国寄生虫分布调查”估计我国钩虫感染率为17.166%,全国钧虫感染人数为1.94亿。曾被忽视的钩虫病仍是危害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感染途径(1)经皮肤感染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2.
早年学者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有关人体两种钩虫的基本生物学知识,其中也涉及到某些不同的生态特征。但有些论断,特别是寄生期的生态,大都以临床症状加以推测。1960年后才陆续见有两种钩虫在动物体内发育和移行路线的报道。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指出,两种钩虫的种间生物学差异不仅影响着它们的流行病学特点,而且与防治对策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对两种钩虫在实验动物体内的生态习性及其差异进行了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整理四川省鱼类单殖吸虫过程中,发现盘钩虫和锚钩虫属三新种。测量单位以毫米计。模式标本保存于重庆师范学院生物系。1.斧茎盘钩虫 Ancylodiscoides asciicirrus,新种(图1)  相似文献   

14.
1982年2—11月我们在现场对钩虫第三期蚴的某些生态现象作了一些观察,现报道如下。方法以随机采样法每月在各种农作物地及易受粪便污染且人群经常到达的地区,采集土样,采用平血分离法分离钩蚴,鉴定并计数。结果1.共采土样537份,阳性率11%(61/537)。获钩蚴128条,其中十二指肠钩蚴98条,美洲钩坳30条。平均每100克阳性土含蚴0.82条。2—11月的含蚴率分别为0(0/20)、0(0/40)、4%(3/80)、20%(7/36)、24%(11/46)、16%(10/63)、7%(6/83)、14%(11/80)、18%(11/61)、7%(2/28);每100克土的幼虫数分别为0、0、0.40、0.66、3.22、0.68、1.49、1.82、1.46…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人钩虫的动物模型,在钩虫病防治方面的研究,以及在钩虫的生理、生化、免疫及筛选新药等等方面的研究上,都有重要意义。国内外(赵锡惠等,1965;Schad,1979;吉田幸雄等,1960)用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三期幼虫感染幼犬的实验表明,它们不但能在幼犬体内发育,人们还能从中获得较多的成虫。美洲板口线虫对宿主的选择性似更为严格,致目前尚缺乏适宜的动物模型。有的报道(张孝蓉等,1979;Bhopale等,1978;Miller,  相似文献   

16.
伪指环虫、异钩虫和三钩虫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单个虫体PCR扩增、序列测定与分析的方法,对锚首虫科中后吸器形态较特殊的3个属:伪指环虫属、异钩虫属和三钩虫属的28S rRNA基因5'端序列进行了研究,并采用PAUP软件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异钩虫属、三钩虫属和伪指环虫属明显地嵌合于其他锚首虫属之间,进而明确了这3个属的分类地位,应归属锚首虫科.锚首虫科和指环虫科之间的关系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多毛类(Polychaeta)稚齿虫科(Spionidae)腹钩虫属(Scolelepis)的全叶亚属(Nerinides)迄今在国外已报告者共有7种,其中分布在太平洋西岸的仅有两种,产地为日本北海道和朝鲜济州岛,在我国沿岸尚未发现过。1961年12月南京大学生物学系陈义教授寄给我们一批多毛类标本,是该系1961年从舟山群岛采到的,鉴定结果共为14种,内有一新种隶于腹钩虫属全叶亚属,新种定名为球角腹钩虫Scolelepis(Nerinides)glo-bosa,其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聂庆华  刘清神  方梅霞  谢亮  张细权 《遗传》2008,30(4):469-474
黑素皮质素1型受体 (melanocortin 1 receptor, MC1R)基因具有调节哺乳动物细胞黑色素形成的作用, 因此被认为是影响犬毛色的重要候选基因。基于NCBI数据库上发表的犬等10个动物种MC1R的氨基酸序列和cDNA序列, 利用生物学软件和网络信息资源, 对犬等10种脊椎动物进行了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 (1) 基于MC1R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显示, 10个物种明显归为2类, 7个哺乳动物种为一紧密类群, 鸡与斑马鱼和河豚为一松散类群, 该聚类结果与公认的动物分类及进化关系密切吻合; (2) PAML的Branch模型预测显示, 犬、猪、猫在与牛的分化过程中MC1R受到正向选择作用(w =90.8177); Site模型预测显示, 犬MC1R的2V、25E、184N、197V、314L为正选择氨基酸位点; (3) 染色体连锁群比较分析显示, “ZFP276-MC1R-GAS8”基因连锁关系在人、黑猩猩、鸡和犬中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9.
研究报告贵州环毛属蚯蚓二新种(后孔寡毛目:巨蚓科)……………………………………邱江平(1):1我国东北地区新蚤属一新种记述及有关问题讨论…………………………………黄贵萍等(1):5三种钩虫成虫、幼虫、虫卵及十二指肠钩虫童虫的扫描电镜观察…………………黄先翔等(1):9豫南地区嗜人按蚊种群分布与土壤关系的探讨………………………………………尤显策等(1):1澳洲大蠊的减数分裂与核型研究………………………………………陈晓光等(1):13濯河鱼类调查报告………………王仁飞等(1):16蛇类的头部皮肤腺解剖和比较……张服基(1):20江西省鄱阳…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分析评估美洲鲥(Alosasapidissima)产后雌雄亲本肌肉营养价值及差异,运用生化分析方法对产后雌雄亲本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雌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雄鱼肌肉粗蛋白含量(P 0.05);雌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雄鱼肌肉粗脂肪含量(P 0.05);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在雌雄鱼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美洲鲥产后亲本背部肌肉检测出18种氨基酸,除甘氨酸和胱氨酸含量外,雌鱼肌肉各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雄鱼中含量(P 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产后雌鱼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缬氨酸和色氨酸,产后雄鱼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色氨酸和缬氨酸。根据化学评分(CS),产后雌雄亲本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与胱氨酸组合。雌性亲本和雄性亲本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1.60和82.64。在检出的11种脂肪酸中,硬脂酸(C18:0)、花生酸(C20:0)、棕榈亚酸(C16:1)和亚麻酸甲酯(C18:3n)在雌雄亲本肌肉中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雌鱼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ΣPUFA)的平均含量比雄鱼高。美洲鲥产后亲本肌肉营养价值较低,且雌鱼肌肉营养价值比雄鱼更低。建议改善美洲鲥亲本的饲养条件和管理,作好亲本强化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