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苏泗洪松林庄、双沟和郑集早中新世(山旺期,约与欧洲新第三纪陆相哺乳动物分带MN4相当)的新种泗洪跳兔Alloptoxsihongensissp.nov.是迄今为止该属中出现最早、个体最小的种。该种已有较明显的形态分化。主要表现在p3上。p3在形态和大小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美个体较大,珐琅质厚度分化较明显,个别p3的下后尖前端已呈圆钝的角状,具有两个前外沟。第二类个体较小,珐琅质厚度分化较差,下后尖前端浑圆,仅具一个前外沟。由于对Alloptox的系统进化尚无足够的了解,现将其作为同一个种处理。根据上下齿列尤其是p3的形态分析,推测Alloptox可能由晚渐新世的Sinolagomysulungurensis或与其相近的鼠兔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产自内蒙古呼和勃尔和剖面阿山头组的始施氏貘(Schlosseria magister)幼年头骨、头骨碎片及产自额尔登敖包底白层的S.magister成年头骨。幼年头骨在脊齿貘科属首次描述,成年头骨材料也是目前S.magister中首次描述。幼年头骨主要特征如下:头骨细长,脑颅部略有扩张,有眶后突,眶后收缩明显,矢状脊轻微发育;鼻切迹浅,位于前臼齿列之前,由前颌骨和鼻骨构成;眼眶大,眶前缘位于M1后部上方,眶下孔位于DP3-4之上;基蝶骨向后向中央逐渐加厚,末端隆起;翼蝶骨很大,从腹面看向后向背侧扩展,末端形成三角形的翼蝶骨突,覆盖在卵圆孔上;岩骨岬部表面有内颈动脉及其分支留下的3条沟痕;最内侧的为内颈动脉内侧沟,沿着岬部弯曲前行至最前部;镫骨动脉沟短小,横跨在圆窗前腹侧;岬动脉沟最长,起始于卵圆窗前内侧,沿岬部向前延伸;弓形下窝所在位置平滑,无凹陷。S.magister乳颊齿主要特征如下:DP2冠面大致呈三角形,前窄后宽,前缘较尖,长明显大于宽;外脊上仅有一个中央主尖前尖,一个非常不明显的小棱(可能为雏形的原脊)紧贴在前尖后舌侧壁上;前、后附尖不明显。DP3冠面呈梯形,与DP2相比明显增大,亚臼齿化,前附尖和后附尖略大,原、后脊明显。前尖大,后尖尚未分离;原尖很弱,几乎无法辨认,原脊低且不发育;次尖大而钝,比原尖更靠舌侧,后脊比原脊略发育,中部具小的后小尖;后脊在次尖处拐向后唇侧,使得磨蚀面呈V形。DP4冠面近方形,完全臼齿化,后尖已从外脊上分化出来,比前尖稍小,向舌侧倾斜,后尖肋明显;舌侧尖、脊发育完好,原尖和次尖大而钝,原脊、后脊近乎平行,比DP3的更高更长;两条脊分别在原尖和后尖处拐向后唇侧方,形成V形的磨蚀面。S.magister在由幼年向成年转变的过程中,主要变化趋势如下:1)吻部特征不同,主要表现为鼻切迹的位置、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前颌骨、上颌骨形态的差异。幼年头骨的鼻切迹位于前臼齿列之前,由前颌骨和鼻骨组成;成年头骨的鼻切迹后缩至M1-2之上,由鼻骨和上颌骨组成,并且因鼻切迹后缩造成鼻骨不与前颌骨接触。幼年和成年个体上颌骨的整体形态,眶前窝、眶下孔的位置和形态都差异显著。2)与咀嚼功能相关的结构改变。幼年个体的矢状脊微弱,而成年个体的则高且突起,暗示了后者具有相对强大的颞肌,以适应咀嚼功能。对比发现,S.magister与Lophialetes expeditus成年头骨在大小、整体形态和一些具有分类意义的特征上(如鼻骨和泪骨、前颌骨的接触方式,眶后突、关节后突、下颌关节窝的形状,矢状脊的高度等)非常接近。参照童永生、雷奕振(1984)对脊齿貘类头骨的划分方法,将Schlosseria magister的头骨与L.expeditus的划为一组,同时纠正了原有划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云南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豪猪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描述了产自云南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豪猪化石禄丰豪猪 (新种 ) (Hystrixlufengensissp .nov.)。这是一种较原始的豪猪。它的个体中等 ;两上颊齿列往前靠近 ;下颌骨骨体较低 ,齿隙稍凹 ,其前端高于下颊齿冠面 ;颊齿齿冠较低 ;上颊齿舌侧沟横向较短 ;P4大 ,前尖通常孤立 ,中附尖很发达 ,不与中脊连 ;M3较少退化 ;上颊齿具 3齿根 ,大的内侧齿根具明显纵沟 ;下颊齿通常具 4齿根等。形态结构分析表明 ,H .lufengensis仅比H .parvae进步 ,比H .primigenia和H .sivalensis及其他种都原始。它可能代表亚洲目前已知最早、最原始的豪猪。其产出时代为晚中新世保德期 (狭义 )的较早期 (距今约 8Ma)。  相似文献   

4.
记乌米兽亚科 (Urmiatheriinae,Bovidae)一新属 :Lantiantraguslongirostralisgen .etsp .nov.。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大 ;脸部窄而高 ;吻部细长 ,前颌骨与鼻骨接触 ;鼻骨狭长 ,背面平 ,前端无侧翼 ;鼻切迹位置靠前 ;眶下孔位置低 ,位于P3之上方 ;颊齿中等高冠 ,臼齿列长 ,前臼齿列与臼齿列之长度比小于 60 % ;一珐琅质中孔出现在磨蚀的上臼齿两叶之间 ,靠近唇侧 ;下第一门齿不增大 ;p4的下后尖指向后内 ,与下内尖相连 ;下臼齿具底柱 ;c~p2之间的齿隙长等。它出现在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 ,生存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5.
河南淅川始新世核桃园组兔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这里记述了河南淅川核桃园组中两种始新世兔类:石皮沟壮兔 (Strenulagus shipigouensis gen. et sp. nov.) 和丹江卢氏兔 (Lushilagus danjiangensis sp. ov.).从这些原始兔类标本上似可证实:上前臼齿和臼齿的中央主尖分别相当于前尖(或并尖)和后尖;两者的舌侧沟(次沟)似乎不同源.兔类上臼齿上的外凹、釉质圆环和舌侧沟的出现,是与三角座和跟座之间沟的形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江苏泗洪早中新世下草湾组仓鼠科化石(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在江苏泗洪早中新世下草湾组采集的5属5种仓鼠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1新属和4新种,即Eumyarioninae亚科的Alloeumyarion sihongensis gen.et sp.nov.,Cricetodontinae亚科的Cricetodon wanhei sp.nov.,Copemyinae亚科的Primus pusillus sp.nov.和Democricetodon suensis sp.nov.,以及Megacricetodontinae亚科的Megacricetodon sinensis Qiu et al.,1981。Cricetodon,Democricetodon和Megacricetodon属常见于早、中新世地层,并有较广泛的地理分布;Primus属仅发现于印度次大陆下中新统;新属Alloeumyarion可能与Eumyarion属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泗洪发现的仓鼠是该哺乳动物群中种类最多、材料最丰富的一类啮齿动物。泗洪地点位于现代东洋界与古北界的过渡地带,这一化石组合的出现为我国中新世哺乳动物地理及其演变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证据。根据仓鼠类化石的研究,下草湾组的时代很可能属于早中新世晚期,或者是中国陆相哺乳动物时代的山旺期,大体相当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时代的奥尔良期或MN4带的时代。这些新属和新种的特征如下:异美鼠(新属)(Alloeumyarion gen.nov):美鼠亚科中个体中等者。牙齿低冠;齿尖中度鼓胀、趋于脊形。上臼齿三根,内谷前指向,原脊和后脊近横向平行排列,无前尖后刺;M1前叶前后向伸长,前边尖简单,有宽大的后边谷,但无前脊刺;M2的原脊稍前指向,舌侧与原尖前边连接;M3的后部明显退化。下臼齿双根,下外谷横向、近对称;m1下前边尖简单,下前脊单一,下原尖和下次尖的后臂不很发育;m2无下次尖后臂。万合古仓鼠(新种)(Cricetodon wanhei sp.nov.):个体中等大小。M1和M2四齿根,在早期磨蚀的牙齿中有清楚的后边谷,但外脊发育弱;M1的前边尖简单或略微分开;M2前边脊舌侧支模糊;M3冠面近圆形,多数牙齿的内谷为连接原尖和次尖的脊封闭,时见原脊后刺;m1具双下后脊和短的下中脊;m3与m2等长或比m2稍大,具短的下前边脊舌侧支。细先鼠(新种)(Primus pusillus sp.nov.):个体小。M1的前叶前后向较短,前边尖和前边脊弱,原脊略后指与原尖后臂连接,后脊稍前指与次尖前臂相连;m1具较宽且呈刀形的前边尖,下次脊前指向。苏众古仓鼠(新种)(Democricetodon suensis sp.nov.):个体中等大小,颊齿低冠,齿尖和齿脊较弱,臼齿中脊的长度一般在中长至长之间,上臼齿的双原脊不甚发育。M1的前边尖简单而窄,原尖前臂和原脊II间常有一脊相连;M2的后脊横向或稍前向;M2和M3多具"轴脊"("axi-oloph");m1的下前边尖单一而窄小;多数m1和m2有下外中脊;m3的下中脊通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王伴月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1):24-42,T004,T006
根据新材料修订了Dianomys属及其两个种(D. obscuratus和D. qujingensis)的鉴定特 征。原定为D、obscuratus的P4应为dP4,原定的M1/2和m1/2分别被确认为M1和m2,原属 D.obscuratus的p4,实属D.qujingensis。D.qujingensis与D.obscuratus的区别除个体较大 外,还在于其上颊齿具分叉的后脊,m1具下中脊和p4具较发育的附加刺。另建立了一新属 (杨氏鼠Youngomys),包括二新种(云南杨氏鼠Y .yunnanensis、小杨氏鼠Y pisinnus)和一未 定种(Youngomys?sp.)。youngomys的主要特征为:颊齿比例上较窄长,齿冠较低,主尖钝,脊 较细而低;上臼齿长大于宽,后脊向原尖斜伸,内脊较低;下臼齿下原尖后臂较向后伸,无明显 的舌部,下内尖臂很弱,横向,不与下外脊连等。 Y pisinnuS与 Y yunnanensis的区别在于个体 较小,齿冠较低,脊更细弱,较显丘形,上臼齿次尖位置向舌侧移,具较明显的后小尖,和后脊 不与原尖连等。 用PAUP 3.1.1对亚洲古近纪的梳齿鼠类进行了系统分析,表明第四前臼齿的  相似文献   

8.
斯氏黄河猴(哺乳动物纲,灵长目)较完整下颌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发现的下颌骨说明斯氏黄河猴下齿式为 2?, 1,3, 3。 p2为双根齿,其前后有短的齿隙;p3具有低小的后跟;p4未臼齿化,无下前尖,有初始的下后尖,在较大的跟盆上,有明显的下次尖和很小的下内尖?; m1下前尖小,有些前后收缩(与Rencunius zhowi比较),m3下次小尖不如正模发育。下颌骨联合部倾斜,不愈合。黄河猴的下臼齿在形态上与西瓦兔猴亚科和原始类人猿──渐新猿亚科有许多共同点,但上臼齿形态差异显著。黄河猴类可能出自亚洲的cercamoniine形的兔猴形灵长类。  相似文献   

9.
陕西蓝田灞河组乌米兽亚科(Urmiatheriinae,Bovidae)一新属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记乌米兽亚科(Unniatheriinae,Bovidae)-新属:Lantiantragus longirostralis gen.etsp.nov.。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大;脸部窄而高;吻部细长,前颌骨与鼻骨接触;鼻骨狭长,背面平,前端无侧翼;鼻切迹位置靠前;眶下孔位置低,位于P3之上方;颊齿中等高冠,臼齿列长,前臼齿列与臼齿列之长度比小于60%;一珐琅质中孔出现在磨蚀的上臼齿两叶之间,靠近唇侧;下第一门齿不增大;p4的下后尖指向后内,与下内尖相连;下臼齿具底柱;c~p2之间的齿隙长等。它出现在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生存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0.
内蒙阿左旗乌兰塔塔尔中渐新世的牛科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蒙阿左旗乌兰塔塔尔地区中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牛科化石计两属两种——齐氏翰海兽 (Hanhaicerus qii gen. et sp.nov.) 和似亚洲古高齿兽 (Palaeohypsodontus cf. asiaticus).新属比中新世的相近种类如 Eotragus、高齿兽 (Hypsodontus)、戈壁兽 (Gobiocerus) 等均原始,个体小,齿冠低.新属下臼齿齿冠珐琅质轻微褶皱,内侧附尖和肋相对发育,下次尖前臂与下后附尖不连接, M_3 的下次小尖和下内附尖之间有褶沟,齿冠高度指数相对小等特点均与同时代的古高齿兽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始新世梳趾鼠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王伴月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2):98-114,T001,T002
描述了4属10种梳趾鼠类化石(Gobiomys neimongolensis, G. exiguus(新种), G. cf.G.exiguus,G.asiaticus(新种),Gobiomys?spp.,Advenimus cf.A.bohlini,A.cf.A.burkei, Yuomys sp.和Protataromys sp.).以Mergenomys neimongolensis作属型种建了一新属,Gobiomys。其特征是:门齿孔大;具P3;颊齿齿冠低,主尖明显,但不膨大,齿凹开阔;P4/p4非臼齿化;上臼齿宽大于长,后脊较发育;M1和M2具内脊;下外脊和下次小尖位置偏外。G.exiguus的特点是:个体较小,上颌骨颧突根在P3之前,下臼齿缺下原失后臂舌部、下内尖臂和下前齿带.G.asiaticus的上颌骨颧突后缘在P3的外方;臼齿具较发达的齿脊;上臼齿较宽短,后小尖较弱;下臼齿具较发达的内尖臂和前齿带。 Gobiomyidae新科包括Gobiomys, Mergenomys,Youngomys和哈萨克斯坦的未命名的新属等4属,组成与梳趾鼠科相对的姐妹群。其主要特征是,下颌骨缺咬肌窝上嵴。颊齿低冠,近于丘形  相似文献   

12.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始新世Advenimus梳趾鼠类一新种(英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孟津  吴文裕  叶捷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3):185-196,T001,T002
依据采自新疆福海县哈拉玛盖乡萨尔多依腊地点第三系的化石,建立了一个啮齿类新种 乌伦古河陌生鼠 Advenimus ulungurensis sp. nov.。 A ulungurensis为一中等大小的早期梳趾 鼠类,齿低冠,下齿列颊齿由前向后逐渐增大;上、下第4前臼齿均次臼齿化;P4具发育的前齿 带,前、后尖发育但紧相邻,分别以完整的原脊、后脊与原失相连。M2前齿带亦发育,前、后尖与 分别连接它们的原、后脊无明显界限,不具小尖,次尖小于原尖。下颊齿齿尖较钝。p4跟座较三 角座宽;下臼齿下外脊和下中尖弱;下次脊弱,伸至下次小尖前基部.眶前孔据推测较大。与其 他早期梳趾鼠相比,新疆标本与发现于内蒙古、湖北以及吉尔吉斯的Advenimus最为接近。在已 确认的Advenimus的两个种中,A.ulungurensis在p4跟座宽于三角座且缺前齿带,颊齿齿尖较 钝、下后失前倾、下次脊弱且伸至下次小尖前基部、下中失较弱、跟座开阔等特点方面有别于A. burkei。以齿尖较纤细,下后尖前倾,下原尖后臂弱,下中尖弱小,下次尖与下次小尖连接较强等 与A. hupeiensis相区别。 Advenimus原来的两个种都仅以下齿列为依据。产于  相似文献   

13.
川金丝猴口腔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川金丝猴的口腔进行观察,发现川金丝猴牙齿前后径总的趋向是I1>I2,I1>I2,I1>I1,I2>I2,上犬齿>下犬齿,P4>P3,P4>P3,M2>M3>M1,由于M3多一下次小尖,故M3>M2>M1。I1与I2大小有别,但看不到I2顶端明显变尖的迹象。犬齿的性二型主要表现在上犬齿,且主要表现于与P3、P4前后径的相对大小上。雄性上犬齿与I2的间距明显大。对金丝猴的年龄判断提出以切齿更换,咬合面形态、齿星出现,齿星形态等咬合面磨损规律的口齿鉴定法。对唇游离缘近口角处明显增厚及其性差别,腭扁桃体的大体形态作了描述。此外,对舌、腭、口腔腺也作了叙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松鼠类和林跳鼠类。松鼠科化石包括3个种:骊山花鼠(新种)Eutamias lishanemis sp.nov.,细小岩松鼠(新种)Sciurotamias pusillus sp.nov.和松鼠属(未定种)Sciurus sp.;林跳鼠科有两个种:西安脊仓跳鼠(新种)Lophocricetus xianensis sp.nov.和脊仓跳鼠(未定种)Lophocricetus sp.。在牙齿的形态上,蓝田松鼠科的新种分别与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很相似,但特征原始。其中Sciurotamias pusillus新种代表了该属最早的地史记录;Lophocricetus xianensis新种比内蒙古最晚中新世常见的葛氏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grabaui)原始得多,为中国现知较为原始的一种。这些新种的特征如下:骊山花鼠(Eutamias listmnensis):个体比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稍大,前臼齿和第三臼齿的尺寸比现生种的相对大。P4具完整的前边脊,明显臼齿化;上臼齿的原尖较收缩,中附尖不发育;M3无后脊;下臼齿的下内尖几乎融汇于后边脊,下中尖很小。细小岩松鼠(Sciurotamias pusillus):岩松鼠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齿尖和齿脊比Sciurota- mias wangi和S.leilaoensis的高且较强壮。P4似三角形,前附尖膨大;M1/2的原尖收缩,时见小的后小尖和中附尖;m1/2的下内尖界限模糊,唇侧谷窄浅;m3明显向后扩展。西安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xianensts):Lophocricetus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M1和M2具小或脊状的原附尖,m1和m2的外附尖和齿带不甚发育。M1的中尖通常弱,中脊短,内脊连接前尖或原脊,后边脊连接后脊;M2常见双前边脊,中脊伸达齿缘;m1下外脊的后部低、弱甚至断开,下次尖与下内尖或下中尖与下内尖间的脊连接;m2的下原尖连接下后尖或前边脊。脊仓跳鼠是中亚和北亚特有的一属啮齿动物,被认为从异蹶鼠属(Heterosminthus)演化而来,近10余年来有较多的发现和研究。本文特别对其系统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属种的区分作了进一步界定。哺乳动物的研究显示,陕西蓝田地区晚中新世早期的气候可能比现代还要干旱。灞河动物群中松鼠类和林跳鼠类的出现,还表明了在这个温带开阔的草原环境中,尚有一些灌丛和林地。  相似文献   

15.
安徽淮南新生代晚期老洞动物群的兔形类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记述了新生代晚期兔形类的两新种 :淮南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huainanensissp .nov .和李氏翼兔Alilepusliisp .nov .,材料产自安徽淮南大居山洞穴堆积的不同层位。淮南上新五褶兔以个体小 ,p3的前褶沟结构简单 ,后内褶沟釉岛状 ,p4~m2具前外褶沟等特征而区别于属型种P .moldaviensis和其他已知种。它是该属迄今所知出现最早、最原始的种类。通过对新种和欧亚大陆其他已知种的比较研究 ,讨论了该属的系统演化关系 ,对属征作了修订。李氏翼兔以p3的后内、外褶沟的釉质层强烈褶曲 ,具衍生的前外褶沟 ,p4~m1的后外褶沟釉质层小褶曲发育而明显不同于欧亚大陆其他种 ,却与北美A .hibbardi、A .vagus等种类更接近 ,推测当时亚洲和北美之间很可能有动物的交流。李氏翼兔除了缺少前褶沟外 ,其他形态特征与上新五褶兔颇为相似 ,而且产出层位比淮南上新五褶兔低。依性状分析 ,上新五褶兔有可能直接起源于翼兔。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来自内蒙古二连盆地的戈壁兔新材料,并命名了一个戈壁兔新种Gobiolagus aliwusuensis sp.nov.。化石产于额尔登敖包剖面中阿里乌苏地点,传统地层划分中的下红层,时代约为中始新世。该种具有中等个体,P3主尖前壁具有小的附尖,P4颊侧有两个明显的尖。这些化石材料保存了戈壁兔材料中仅有的完整上齿列,其中的P2和M3形态是首次报道,为了解亚洲早期兔形类的演化增加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牙齿珐琅质层的厚度,被认为在古人类学研究方面有特殊的意义。珐琅质厚的属于人科,珐琅质薄的则属于猿类。近年来这一简单等式已被推翻。英国科学家劳·马丁在他的著作中,揭示了珐琅质形态的秘密。现代人的牙齿珐琅质很厚,而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较薄。以人类为  相似文献   

18.
奇蹄类和偶蹄类是现代的主要有蹄动物,它们的起源一直是古哺乳动物学界关心的课题。近年来的发现表明,在早始新世奇蹄类出现之前,亚洲已有牙齿形态与奇蹄类相近的有蹄类存在。偶蹄类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这里记述的古新世新村里赣蹄兽就是一个明证。新村里赣蹄兽(Ganungulatum xincunliense gen.et sp.nov.)化石产于江西大余青龙镇新村里附近的晚古新世池江组滥泥坑段,化石地点编号为72035(76)。在同一地点还发现南方古对锥兽Archaeoryctes notialis Zheng,1979和滥泥坑赣脊兽Ganolophus lanikenensis Zhang,1979。赣蹄兽材料为一对不完整的下颌骨,右下颌骨保存i2-3,c和p4-m3,左下颌骨存有p3-m3(IVPP V 14154)。其特征是下齿式为3?·1·4·3;i3与颊齿列平行,i2稍有些斜;犬齿小;p3有初始的跟座,p4三角座明显,跟座小;下臼齿为丘形齿,牙齿由m1向m3增大,三角座前后收缩,下前尖位于舌侧,并靠近下后尖,下后尖较下原尖靠后,m3有一增大的跟座,跟盆向舌侧开放。新村里赣蹄兽下颊齿低冠,呈丘形齿,下臼齿三角座前后收缩和m3下次小尖增大等特征,说明了赣蹄兽与亚洲古新世地层中常见的真兽类,例如(?)兽类、裂齿类、中兽类和全齿类不同,而与Prothero et al.(1988)提出的有蹄类(Ungulata)牙齿相似,表现出与某些有蹄类密切相关。与已知的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有蹄类比较,赣蹄兽与"踝节类"("condylarths")中的豕齿类(hyopsodontids)和眛兽类(mioclaenids)比较相近。但从其下犬齿小,p4相对较大,臼齿化程度高,以及下臼齿下前尖在舌面位置和与下后尖接近等特征来看,赣蹄兽更接近mioclaenids。修仁古亚兽(Palasiodon siurensis)是亚洲仅有的mioclaenid,产于广东南雄盆地下古新统上湖组,但在牙齿形态上容易与这里记述的赣蹄兽区别,古亚兽下颊齿短宽,m3很退化。与其他已知的mioclaenids比较,赣蹄兽在大小上和牙齿形态上与北美Torrejonian的Litaletes disjunctus最接近,两者都有小的匙状的下犬齿,相对臼齿化的p4,下臼齿下前尖向舌侧位移,前、后齿带无或很弱,m3增大。但赣蹄兽明显不同于,J.disjunctus,前者p3更小,更简单,p4下前尖更小,跟座不成盆状,下臼齿下前尖较大,更加舌位,并与下后尖靠近,下后尖在下原尖的后侧,m3下内尖不明显。由此可见,赣蹄兽下颊齿和已知的"踝节类"是可以区别的,但更重要的区别点是在下颌骨的前面部分。在与arctocyonids、hyopsodontids和phenacodontids等"踝节类"对比时,我们发现赣蹄兽和"踝节类"之间的重大差异在于下门齿的排列上。这些"踝节类"的三个下门齿密集地排列在下颌骨的前端,呈圆弧状,与颊齿列斜交,而赣蹄兽的i3与颊齿列平行,i2稍斜。赣蹄兽下门齿的排列形式与早期偶蹄类Diacodexis pakistanensis相似,在亚洲始新世的Gobiohyus robuxtus和Lophiomeryx angarae也有类似的情况。赣蹄兽与Diacodexis、Gobiohyus和Wutuhyus等早期的偶蹄类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下颌骨形态,较细长,较浅,下颌骨深度向前变浅,下臼齿向后增大,下前尖在舌面位置,下后尖在下原尖的后面,m1-2下次小尖在后缘上,m3下次小尖增大,并形成第三叶。但在p3-4形态上,赣蹄兽与这些早期偶蹄类不同,赣蹄兽明显比早期偶蹄类复杂,即臼齿化程度较高。赣蹄兽保留了像某些"踝节类"(如Litaletes)的p3-4,而它的下门齿排列却与早期偶蹄类相似。赣蹄兽下臼齿形态与早期偶蹄类具有相似性,因而不能归入"踝节目"已知科,很有可能代表与偶蹄类相关的一支古有蹄类。赣蹄兽的发现也为偶蹄类起源打开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发现在广东南雄晚古新世地层中的北柱兽目和钝脚目各一新种———中间沟柱兽 (Bothriostylopsmediussp .nov .)和大塘南岭兽 (Nanlingilambdadatangensissp .nov.)。中间沟柱兽的个体大小介于南方种 (B .notios)和进步种 (B .progressus)之间 ,但M3尤其是m3相对上述两种更大。大塘南岭兽比池江南岭兽 (N .chijiangensis)个体小、下颊齿跟座窄小、下后尖比下前尖高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一颗新发现的安徽和县直立人上第三前臼齿的尺寸、形态特征、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进行了观测, 并与世界范围内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 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P3齿冠尺寸较大, 同一地点还发现了另外一颗尺寸较大的P3, 两颗牙齿基本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标本中齿冠尺寸最大的, 显示其较为原始的一面。在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上, 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表现出与世界各地其他直立人的一致性, 但齿冠颊侧面显著发育的近中纵向沟将这颗牙齿归入到了亚洲直立人的变异范围内, 与非洲和Dmanisi直立人区别。中国直立人P3在齿冠尺寸、横脊发育与否、颊侧面近远中纵向沟发育程度、齿根数目、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这些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演化变化趋势的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变异, 和县这颗牙齿处于中国直立人总体变异范围内较原始的一侧。与周口店直立人相比,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和同一地点发现的另一颗P3部分形态特征较原始, 这与和县人头骨形态特征相对周口店直立人进步的趋势相反。新发现的这颗牙齿及其他和县直立人化石对探讨东亚地区直立人的起源和地区性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