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全球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因.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糖尿病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我国DKD已逐渐成为ESRD的主要原因,且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高,糖尿病作为ESRD病因的血透患者的生存率低.高尿酸血症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DKD和糖尿病合并CKD的治疗除既往的控制血糖、血压、减少尿白蛋白及治疗并发症外,降尿酸逐渐被关注.糖尿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对于我国CKD的流行病学影响如何,以及如何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DKD和糖尿病合并CKD的发生发展均是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我国糖尿病合并肾病情况相关流行病学及诊治研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目前DKD的诊断和监测主要依靠尿微量白蛋白,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单纯依靠尿微量白蛋白存在不足,有些DKD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不断下降而尿微量白蛋白依然正常,有些早期DKD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也未见异常,这对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不小的困难。因此,需要寻找能够替代或联合尿微量白蛋白的标志物,以此来早期诊断和监测DKD。本文回顾以往DKD标志物的报道,根据DKD发病机制加以总结,期望发现优于尿微量白蛋白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Shao DC  Lu LM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4):246-25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作为诱发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至今其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DKD病程中蛋白尿持续增多并伴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过度激活.阻断RAS能改善蛋白尿,有良好的临床肾脏保护作用.足细胞表达RAS的各成员,作为肾小球滤过的最后屏障,其损伤与蛋白尿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就RAS与足细胞损伤在DKD病理中作用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35):7002-7003
<正>近日,慢性肾脏病预后联盟(CKD-PC)的专家团队将"e GFR少量下降"作为CKD(慢性肾脏病)进程替代诊断终点的临床研究价值,并进行了这项荟萃分析。通过分析e GFR三年的变化与终末期肾病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为评估潜在的可替代性CKD诊断终点提供证据支持。该研究发表于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血清氨基酸谱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但目前并无不同病因的CKD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比较研究。本研究主要探究不同病因CKD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差异,以及差异氨基酸与肾疾病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选取79例确诊慢性肾病的成年患者,根据其病因,分糖尿病肾病组、高血压肾病组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组。另选取2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成年人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及处理清晨空腹血清标本,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测定血清中22种游离氨基酸的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组CKD患者血清赖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伽马氨基丁酸(GABA)、色氨酸、亮氨酸以及酪氨酸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而血氨水平显著升高(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苏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而血清天冬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异亮氨酸水平显著低于糖尿病肾病及高血压肾病患者(P<0.05)。上述结果证实,慢性肾病患者血清氨基酸谱较正常对照发生显著变化,且不同病因CKD患者部分血清氨基酸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色氨酸水平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病因CKD患者肾功能恶化速度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欣茹  郭兆安 《生命的化学》2023,(12):1922-1926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健康的难题,延缓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阶段是治疗CKD的重要目标。缺氧和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与CKD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HIF表达的增加可以延缓CKD的进程,减少CKD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主要从CKD贫血、肾间质纤维化、炎症、血管钙化以及急性肾损伤方面论述了HIF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旨在为延缓CKD进展至ESRD阶段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改善CK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病在中国是常见的多发疾病,但由于其知晓率低,常为患者忽视,严重者可能会发展为尿毒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隐患。慢性肾病患者根据其病理进程一般可分为5个阶段,在就诊的患者中,经过诊断发现,心血管疾病是其常见的慢性多发病。因此在患者就诊早期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半乳糖凝集素3(Gal-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临床上常用的生物辅助诊断标记物。本研究通过收集来我院就诊住院的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压、肾小球率过滤、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分数、射血分数,以及分别检测各患者血清中Gal-3、FGF23的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Gal-3、FGF23对慢性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关系。结果发现,在收集到的120例患者中,单因素分析显示Gal-3和FGF23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决定性因素,且随着Gal-3、FGF23含量的升高,患者的心脏和肾脏功能逐渐减弱,且心脏的塑形性也发生明显变化。这提示我们,Gal-3,FGF23可以作为慢性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指标应用在临床诊断中,但其潜在的生物机制还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肾纤维化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重要的病理特征。肾小球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o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oMT)可促进肾纤维化,在DK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本文就EndoMT在DKD肾纤维化中的分子机制以及目前通过抗EndoMT治疗延缓DKD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DK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并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重要原因,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新机制及关于此机制的新药研究,对改善糖尿病肾病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不断深入的研究提示,Rho/ROCK信号通路可能成为防治糖尿病肾病的药物新靶点。本文就Rho/ROCK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CKD-EPI方程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共病性肾病的百分比,并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与无肾病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通过对本院记录的临床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在最后一次尿检中显示出蛋白尿(大于30 mg/g),或使用CKD-EPI方程计算出低于60 mL/min/1.73 m~2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就会判定为肾病患者。临床资料从1 39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获得。肾病患者的百分比为29.3%(N=369)(95%置信区间,26.8%~31.9%)只有109 (7.8%)名患者在其临床病史中报告了肾病诊断。与没有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肾病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并更频繁地接受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病患者比例较高,这种共病性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与无DKD的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在高糖情况下,引起肾脏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破坏肾脏生理结构并导致肾脏间质纤维化。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能够影响机体代谢和健康。本文通过梳理肠道微生物群与DKD相关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阐明肠道微生物群在DKD的发生和防治过程中的作用。首先,阐明了肠道屏障和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物与DKD的联系;其次,总结近几年抗DKD研究中的作用机制;最后,对补充益生元、益生菌和粪便移植在DKD治疗中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通过梳理相关内容,本文可为DKD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病因。临床上主要以持续存在的白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特征。糖尿病肾病致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为氧化应激、炎症和自噬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临床上还没有针对糖尿病肾病治疗的药物,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依然是亟待攻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现对影响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三大主要发病机制进行一个总结性概括,以期为糖尿病肾病药物的研发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生物磁学》2014,(34):I0002-I0003
近日,慢性肾脏病预后联盟(CKD-PC)的专家团队将“eGFR少量下降”作为CKD(慢性肾脏病)进程替代诊断终点的临床研究价值,并进行了这项荟萃分析。通过分析eGFR三年的变化与终末期肾病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为评估潜在的可替代性CKD诊断终点提供证据支持。该研究发表于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病进展过程中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水平变化及应用药物干预其变化后产生的对糖尿病肾脏病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聊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88例,DKDⅢ期43例,DKDⅣ期45例。分别检测各期患者血PAI-1水平,观察其变化趋势。针对DKDⅢ期患者分为对照组(DKDⅢ-C组)和观察组(DKDⅢ-O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保护肾脏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5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PAI-1水平、24 h尿白蛋白量、血肌酐、空腹血糖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DKDⅣ期患者血PAI-1水平明显高于DKDⅢ期患者(P<0.001)。DKDⅢ-O组患者治疗后血PAI-1水平下降(P<0.01),且尿白蛋白减少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DKDⅢ-C组治疗前、后血PAI-1、24h尿白蛋白量、空腹血糖、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糖尿病肾脏病进展,血PAI-1水平呈上升趋势,应用药物降低其水平后可减少早期DKD患者尿白蛋白量,对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脏病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DKD的发病机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DKD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普遍认同的是,糖代谢的异常是DKD起始的重要原因。同时,能量代谢也被发现是DKD的进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述了糖代谢紊乱在DKD进展中的影响,并概述了参与能量代谢的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在DKD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截至目前, DKD的致病机制尚未阐释清楚,且临床常用诊断方法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并不十分理想,从而导致DKD确诊后治疗方案的确定比一般性肾脏疾病更为棘手.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与体现者,直接参与和调控各种生命过程.从蛋白质组学水平开展DKD研究,能够从整体、动态、互作网络等视角探究该疾病相关分子机制.针对不同生理病理条件下的DKD临床样本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可全面探查与DKD显著相关的关键蛋白质;通过对这些蛋白质进行深入分析和验证,能够更直观地理解DKD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获得DKD进程相关候选标志物和后续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为DK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新方法的探究奠定基础.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蛋白质分离、质谱鉴定、生物信息学分析等蛋白质组学核心技术基础上衍生出了许多新兴技术,进一步推动了蛋白质组学在疾病生物标志物筛选、致病分子机制揭示、药物作用蛋白质靶点等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基于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主要从DKD致病机制研究、早期诊断潜在生物标志物筛选、治疗靶点及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对蛋白质组学在DK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尽管蛋白质组学在DKD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已识别的大量潜在DKD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药物蛋白质作用靶点临床验证与应用将是DKD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是内分泌型FGFs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是一种重要的骨源性调磷激素。FGF23主要通过结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s)/α-Klotho的复合物来调控肾脏中磷和维生素D的代谢。FGF23信号通路的异常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尤其是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有非常密切的关系。FGF23水平的不断上升是导致CKD患者疾病进程加快、诱发并发症甚至最终死亡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最近发表的FGF23-FGFR1c-α-Klotho三元复合物蛋白结构的分析,更好地阐明FGF23蛋白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或药物开发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其治疗费用巨大。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遗传易感性、糖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细胞因子、炎症机制已及氧化应激等方面。本文就以上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脏功能生物标记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2例非透析且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慢性肾脏病患者(CKD),将其分为CKD1-2期组、CKD3-4期组和CKD5期组,同时选择同期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检测血液中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钙蛋白(cTnI)以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结果:非ACS的CKD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均呈不同程度增高,且各CKD组中这三个指标的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HFABP阳性率最高(P0.05)。cTnI与e GFR、Scr及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IVST、LVPWT呈显著正相关(P0.05);CK-MB与e GFR、Scr、年龄、IVST、LVPWT均无相关性(P0.05);HFABP与e GFR呈负相关(P0.05),与Scr和BUN正相关(P0.05),与年龄、IVST、LVPWT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非ACS的CKD患者中,HFABP可能不是一个可靠的反映心脏功能的生物标记物,cTnI及CK-MB对于CKD患者而言是较为可靠的心脏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肾病成为导致慢性肾脏疾病和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而目前控制血糖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防止糖尿病肾病进展。近年来发现,慢性低水平炎症和免疫系统激活在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炎症机制将有助于确定新的潜在靶点及研发抗炎治疗策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性肾病的高血糖和蛋白尿,并能延缓其进展成为终末期肾病。糖尿病肾病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证实中药复方、中草药提取物和中药单体具有调节炎症介质的作用。本文旨在归纳总结文献中与糖尿病肾病肾损伤相关的炎症分子和途径,并探讨中草药靶向抗炎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