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动物地理学文献中已广泛的讨论过大陆间动物区系的亲缘关系,但没有试图说明动物区系的来源如何能够影响某一特定大陆的目前的动物区系组成。 这个问题在近期讨论关于古北区跳蛛科  相似文献   

2.
仪明洁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3,32(2):156-168
狩猎采集觅食模式是1970年代以来在西方考古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借助民族学资料及模拟研究,结合考古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的研究数据,对石器加工技术、人类行为、社会组织结构等进行模拟与重现.本文对西方考古学对狩猎采集觅食模式的应用史加以回顾,简要介绍其基本模式,对狩猎采集觅食模式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运用前景进行简单展望.  相似文献   

3.
动物区系工作在动物学发展史上,是一项历史较久的工作,在国外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我国在解放以前,这类工作开展得很少,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从我国掠走了大批动物标本,其中有许多我国的特产和世界上的珍贵种类,如大猫熊(熊猫)、四不象等;翻开有关我国动物区系工作参考文献,几乎绝大部分都系外国学者所作,尤其是兽类(哺乳动物)方面,我国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更是寥寥无几。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兽类学和兽类区系工作才真正地建立起来,但是水平还低,方法陈旧,存在着若干问题,归纳起来,有这样几  相似文献   

4.
浙南动物区系调查预察队简讯有计划地进行全国动植物区系调查工作和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动植物资源,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支由中国动物学会上海分会所领导的浙南动物区系调查预察队,曾于今年6月中旬至7月初旬在浙南山区作了动物区系调查的预察工作。该队的成员有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钱国桢、周本湘,复旦大学生物学系张孟闻、李致勋、唐子英,上海水产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四纪动物区系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主要根据现有的古生物学资料,简略论述我国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或“现代”)各时期内,大陆(陆地和淡水)动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与这些改变有关的地质背景。要了解某一动物类群,或某一地区内动物区系的演变历史,除了研究现代动物区系内主要类群的分布和系统发育外,还须要确定各主要类群(属、科或目)的起源或发生的时间、地区和种系分化(属、种、亚种)和发育的历史,在这些方面主要依靠古生物提供的证据。古生物学在我国虽然己有三十余年的研究历史,并积累了不少资料,但对于时代较新和陆上及淡水堆积的地层(第三系和第四系)中化石的研究工作做得较少,且与现代动物学研究的联系也不够。因此,本文中所引用的主要是根据哺乳类的资料,其他在淡水斧足类和鱼类及爬行类方面,只有少数零星材料作为补充。关于第四纪各时期内我国动物地理区划,裴文中教授过去曾作过一些研究(裴文中,1957)。本文中关于我国动物区系的划分,为了便于与现代动物研究相  相似文献   

6.
有野人吗?     
近年来,有些读者来信询问我国境内有无“野人”的问题,他们还引证了有关史料记载。据我们所知,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现在,我们请有关专业工作者从古生物学、考古学和现代动物学的角度作一分析,其中大多还是属于推论性质的。作者在文中还附带谈到了国外传闻已久的“雪人”和近几年来一种称作“萨斯夸支”的类人怪物的有关争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晚第三纪小哺乳动物区系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认为中国动物区系的分化直到第四纪才开始明显。上第三系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表明,晚第三纪时中国小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不仅发生了南北分异,而且出现了东部和西部的分化。一个与现代东洋界相似和一个与古北界相似的动物区系在晚第三纪时就已经相当清楚了。我国动物区系分化是一个逐渐而稳定的过程,它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抬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动物考古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祁国琴 《人类学学报》1983,2(3):293-300
动物考古学,译自英文Zooarchaeology,是考古学与动物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从人类各个历史时期考古遗址中发掘出的动物骨骼。通过对这些动物骨骼的鉴定与解释,从而了解古代居民居址附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他们狩猎的对象、对食物的选择以及家畜畜养等情况,也即用动物学的方法研究考古学的有关问题。因此它首先应该和考古学、动物学有密切关系,此外为了解释古代居民的一些风俗、习惯,还必须借鉴一些少数民族的资料,故与民族学、民俗学也有一定的关系。 按理,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但后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鹿取泰卫会长的邀请,我以旧石器考古学家的身份去日本访问,而具体操办的是奈良国立文化财产研究所。中日两国旧石器考古学家之间有很好的交往。近十年来,我们接待过杉原莊介、芹沢长介等著名学者和一大批后起之秀;我国老一辈旧石器考古学家裴文中和贾兰坡以及其他几位先生也先后访问过日本。不过,和考古学其他部分相比,旧石器考古学的交流还比较薄弱,因此,我十分珍惜日方给我提供的这次机会。  相似文献   

10.
4月15日至20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古人类、旧石器工作者三十余人,在成都就西南古人类、旧石器的发掘、研究工作交流经验。在会上作了《滇中高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国外人类学、考古学动态》、《贵州旧石器时代考古概论》等报告和发言,会议还讨论了今后工作的重点和方法,并研究了协作事项。大家一致  相似文献   

11.
胡耀武 《人类学学报》2021,40(3):526-534
上世纪70年代末以降,考古遗址中出土生物材料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在考古学和生物考古研究领域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现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界常将其定位为分析技术,从未从学科层面予以考虑和重视。鉴于同位素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学科发展的迫切性,将其由分析技术层面上升至学科层面实属大势所趋。本文将之前的“稳定同位素分析”首次命名为“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简称为同位素生物考古学),将其列为广义概念下生物考古学的重要学科分支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的概念、研究简史、分析原理和研究目标;在分析原理上,除已有的“我即我食”和“我非我食”之外,还首次提出了“我即我是”和“我即我居”;并对今后如何深入开展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西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海南岛的东南。这一地区的动物区系,解放以前并未进行过系统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多毛类环节动物迄今还没有见到任何报告。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考察队在西沙群岛采到大批动物标本,在多毛类环节动物中,有一个很大而且非常完整的标本,经详细研究确定为海女虫科(Amphinomidae)背肛虫属(Notopygos  相似文献   

13.
李宁利 《人类学学报》2005,24(2):166-170
最近,由沈辰和S.G.Keates主编的《中国更新世考古学最新研究》以英国考古学研究国际系列文集第1179辑出版。该文集是根据2000年4月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考古学会第65届年会以“中国更新世考古的理论和实践”为主题的分会上所提交的论文,并经过作者广泛修改编辑而成,其中还吸收了两篇年会以外的论文。这次会议的目的是研讨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中目前日益增多的、  相似文献   

14.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6,25(4):I0002-I0002
秉志(原名翟秉志)字农山,满族,1886年(清光绪12年)4月9日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祖籍东北双城子(据伍献文。经我考证,双城子可能就是今黑龙江省双城市,在清末隶吉林,称双城厅)。1965年2月21日卒于北京市,享年80岁。清末废科举后,秉老进京师大学堂预科学习,1908年毕业。1909年被选拔赴美国留学,进康乃尔大学主要师从著名昆虫学家Needham研究昆虫,1913年获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博士学位。1918-1920年到费城韦斯特研究所跟随著名神经生物学家Donaldson研究神经细胞生长。1921年回国。秉老研究范围广泛,据秉老女儿翟启慧研究员统计共发表科学论文64篇,主要专著有《鲤鱼解剖》和《鲤鱼组织》,此外尚有科学普及文章45篇和政论文章12篇。科学论文包括神经解剖和生理学12篇,昆虫学及昆虫生理学7篇,贝类学11篇,古生物学11篇,动物区系论文6篇和考古学1篇,等。  相似文献   

15.
谈旧石器类型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淳 《人类学学报》1994,13(4):374-382
谈旧石器类型学陈淳(DepearlmentofAnthropology,Mcgillunlversity,Montreal,CanadaH3A2T7)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学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仍然是器物类型学.大量研究报告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基本上可归结为分...  相似文献   

16.
李琪  王朋 《生态学杂志》2002,(10):1349-1351
大气CO2浓度增高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土壤动物区系的调节.本文通过论述大气CO2浓度增高对不同类型土壤中和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产生的影响,阐明了用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来研究生态系统变化的意义.并提出了今后针对大气CO2浓度增高这一现象应着重围绕土壤线虫及土壤动物区系优先开展的几方面研究,从而更好地指示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为有效地管理农田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赭石是考古发现中一类较为常见的矿物颜料。遗址中的矿物颜料研究对于解读中更新世以来人类行为的演化与发展以及人群的迁徙和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出土和被识别的赭石相关考古发现日益增多,但研究程度还有待深入,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相关材料的识别和解读较为有限。如何综合利用多学科测试分析方法建立起完善的研究方案,深度挖掘赭石颜料利用所指示的人类行为发展模式和民族学意义,还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性地总结和思考。因此,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的考古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民族学等各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归纳了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出土的赭石及相关遗物的主要研究内容——成分定性、产地溯源和加工技术分析,以及各自适用的分析方法。综合多项研究案例,我们认为在性质、产地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民族学方法、生态环境背景才能更有效地解读和复原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及社会学、民族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动物学会上海分会于召开第三届年会之后,接着于3月11月举行了一次座谈会,讨论“华东动物区系调查问题”。被邀请参加的有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师范学院,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筹备处等单位代表十余人,并邀请杭州动物学分会,浙江动物学研究室,浙江师范学院,西湖博物馆代表董聿茂教授参加。会场由科联上海分会布置。会程开始后,首先由张孟闻教授说明祖国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中动物区系调查的意义和华东地区  相似文献   

19.
我們祖国有着广大的疆域,并具有复杂的动物区系。从动物地理方面來看,我国的动物区系具备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特征,古北界的范围在北方,东洋界在南方——几乎各佔一半,而以秦岭山脈为分界綫。这个现象在世界上其他所有的国家內均未見有,而这也是我国动物区系所以丰富多采的原因之一。就鳥类而言,我国境內至今业经录得的种数約有1,100,佔全世界所产种数(8,600)的12.81%。我国土地面积虽然不及全世界的10%,而所产的鳥类却佔了全世界产額  相似文献   

20.
再议操作链     
本文回顾了石器分析方法的发展与演变,追溯了类型学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介绍了操作链的缘起,并对它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对于从操作链研究中演化出的两大分支——技术心理(认知)学与技术经济学,文章主要介绍了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与具体操作方法。作者认为旧石器考古学对石制品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面多种分析方法,任何一种孤立的方法都无法全面的将石制品所蕴含的人类信息提取,只有以关联的思维,以人类行为为研究目标,结合类型学、操作链、定量、定性、宏观、微观多种方法,整合不同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果,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取古人类行为信息,这也正是操作链所秉持的整体和联系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