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癌已成为人类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综述近年来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研究较为成熟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及一些肺癌相关蛋白,它们包括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及抑癌基因p16、肺癌转移相关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癌基因Bcl-2、ras基因、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粘蛋白、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具有磷酸酯酶活性的抑癌基因-PTEN、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通过介绍这些生物大分子在肺癌组织中上调或下调机制,以期为肺癌的早期检测和治疗提供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稳定表达外源性p16基因肺癌A549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稳定表达外源性抑癌基因p16的肺癌A549细胞株,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借助真核质粒表达载体(pcDNA3)。将抑癌基因p16转移入此基因缺失的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p16基因的表达,同时对克隆细胞分泌蛋白进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转染p16基因的A549细胞中可以检测到p16mRNA及蛋白的表达,说明建立的p16真核表达载体能在肺肿瘤细胞中分泌表达蛋白,表达P16抑癌蛋白的A549细胞株的建立有助于研究抑癌基因p16在肺癌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16基因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应用于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120例周边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痰液脱落细胞和120例非肺癌人群的痰液脱落细胞中p16基因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分析它们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非肺癌人群与肿瘤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1)120例周边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率46.7%(56例),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53.3%(64例)。P16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吸烟程度、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正相关(P<0.05)。(2)肺癌痰液脱落细胞中有28例p16基因出现甲基化(23.3%),20例RASSF1A基因出现甲基化(16.7%),其中32例至少存在一个基因的甲基化(26.7%);66例重度吸烟者中只有4例痰液脱落细胞出现p16基因甲基化(6%),4例出现RASSF1A基因甲基化(6%);54例非重度吸烟正常人中仅有2例出现p16基因甲基化(3.7%),RASSF1A基因无甲基化。(3)液基痰细胞病理学检查与痰脱落细胞p16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测结合起来可有效提高诊断的灵敏度(P<0.05)。结论:烟草可能具有潜在的诱导抑癌基因p16和RASSF1A发生甲基化的作用;p16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肺癌的生长过程。痰脱落细胞p16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测结合液基痰细胞病理学诊断,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BRCA1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对肺癌患者预后生存意义,本研究利用(BioGPS, Oncomine,Kaplan-Meier Plotter)基因数据库和癌症细胞系百科全书(CCLE),分析BRCA1基因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差异表达情况,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同时分析BRCA1基因在肺癌组织细胞系中的表达和对肺癌患者预后生存意义。研究发现,BioGPS数据库显示BRCA1在正常肺癌组织中低表达(3.65±0.035);同时Oncomine数据库检索BRCA1基因有453项不同种类结果,35项结果表达有统计学差异意义,其中28项显示表达增高,7项显示表达降低,共有研究样本量229例;并对符合条件的5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BRCA1基因差异表达中位数值排名为34.0,p=2.51×10~(-5);与CCLE检索BRCA1基因在肺癌组织细胞系中高表达的结果一致;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检索结果表明BRCA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总生存预后周期相关(p=9.5×10~(-6));并且BRCA1高表达组相对于低表达组的肺癌患者总体生存周期明显降低(p0.05)。因此,通过深入挖掘Oncomine等数据库中BRCA1基因芯片信息,证实BRCA1基因在肺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状态,且与肺癌患者预后生存周期相关,为临床肺癌的治疗及基因靶向药物的研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细胞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改变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导致的基因表达的失活是表观遗传学改变的重要方式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肺癌中存在多种抑癌基因或促凋亡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并证实这些基因的甲基化与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这些研究为原发性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找到了新的分子标志物。现对与肺癌发生相关基因甲基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魏永永  侯静  唐文如  罗瑛 《遗传》2012,34(12):1513-1521
肿瘤发生是抑癌基因失活和原癌基因激活共同作用的结果。p53基因被认为是目前最重要的抑癌基因, 50%以上的肿瘤中存在p53基因的点突变现象; 而Ras基因是肿瘤中突变率较高的原癌基因, 其突变率在某些肿瘤中高达30%~90%。研究发现, 肿瘤发生过程中抑癌基因p53与原癌基因Ras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协同作用。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 p53与Ras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分为3种:第一, p53对Ras的调节作用; 第二, Ras对p53的调节作用; 第三, p53和Ras共同调控某些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关键基因。了解p53与Ras之间的3种调控作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p53失活与Ras激活协同促进肿瘤发生的分子通路和机制, 同时也将为癌症的个性化治疗和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因此, 文章将对近年来所发现的p53与Ras的各种协同作用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进行概括和综述。  相似文献   

7.
抑癌基因P16与细胞周期调控密切相关,其主要作用是参与细胞周期过程,它通过细胞周期与其它癌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相互作用成为正常细胞增殖的调控因子。P16基因主要通过基因缺失、点突变及甲基化而失活,已证实该基因的失活与多种肿瘤的形成与转移密切相关。通过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出它在肿瘤中的表达,将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浸润深度及预后,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P16是已知的抑癌基因中唯一通过直接抑制细胞周期而抑制细胞生长的基因,在肿瘤治疗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P16基因突变在人类恶性肿瘤中普遍存在,因此,有关p16基因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p16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它与肺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垂体瘤患者垂体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抑癌基因PTEN及CyclinD1表达的临床意义,分析了其与垂体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垂体瘤患者垂体组织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低于正常垂体组织,同时垂体瘤患者垂体组织CyclinD1表达高于正常垂体组织(p0.05)。垂体瘤组织PTEN的mRNA表达低于正常垂体组织,而CyclinD1的mRNA表达高于正常垂体组织(p0.05)。垂体瘤患者垂体组织抑癌基因PTEN低表达的患者CyclinD1呈现高表达,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呈负相关(p0.05)。抑癌基因PTEN及CyclinD1表达与垂体瘤侵袭性相关,可作为垂体瘤患者的诊断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9.
脑膜瘤是颅内第二大常见肿瘤。WHO根据组织学及肿瘤生物学将脑膜瘤分为3级。目前,随着脑膜瘤研究的深入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脑膜瘤在基因学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现阶段,比较公认的与肿瘤包括脑膜瘤形成有关的原癌基因主要有c-myc基因、bcl-2基因、Survivin基因及mdm2基因等,抑癌基因主要有p53基因、p73基因、NF-2基因及p16基因等。这些基因通过不同的机制发生不同的改变最终参与了不同级别脑膜瘤的发生和发展。现就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LKB1(Liver Kinase B1,或Serine-Threonine Kinase 11,STK11)基因的胚系失活突变可导致癌症易感病皮杰氏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该病患者多发错构瘤息肉且患癌症风险增加。LKB1基因的体细胞突变还广泛地存在于众多类型的恶性肿瘤中,如肺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因此,LKB1被普遍认为是抑癌基因。LKB1基因的编码产物LKB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调节多种细胞生理病理过程。虽然LKB1的抑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现有的研究表明,对细胞生长增殖、能量代谢和细胞极性等的调控是其抑制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就目前已知的LKB1的抑癌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检测肺腺癌A549细胞内抑癌蛋白p53与CDK抑制蛋白p21CIP1和Bim基因转录调控区的结合情况,采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用p53特异性抗体沉淀DNA,PCR检测p21CIP1和Bim基因5′端特异性序列.结果表明,在抗体免疫沉淀的DNA片段中扩增出p21CIP1和Bim基因5′端的特异性序列.因此证实在A549细胞内,p53蛋白可与p21CIP1和Bim基因转录启动子的特异区域结合,进而参与两基因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2.
胃癌的发生是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过程.抑瘤基因p53变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p53基因及其蛋白质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和p53基因多态性及基因突变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为模型,探讨miR-490-3p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通过miRBase数据库获得miR-490-3p序列,设计miR-490-3pmimics并转染A549细胞,CCK8、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miR-490-3p过表达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使用miRwalk在线工具预测miR-490-3p可能的调控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对候选调控基因进行筛选,最后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90-3p与调控基因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过表达miR-490-3p可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在预测的miR-490-3p候选靶基因中,选择与细胞增殖、迁移等表型相关的RASAL2、TGFBR1、PAPPA、HMGA2、TGFA靶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筛选,结果仅TGFBR1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与miR-490-3p水平呈负相关,且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490-3p可直接与TGFBR1的3'-UTR结合并抑制其表达。结论:miR-490-3p通过靶向调控TGFBR1的表达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相似文献   

14.
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SFRP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位于染色体8p11.2上的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ecreted frizzled related protein 1,SFRP1)基因,是近来发现的新的抑癌基因。因其编码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SFRP1,SFRP1基因失活可导致Wnt信号转导途径的紊乱,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对SFRP1在恶性肿瘤的失活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对这方面的工作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维甲酸对SK-N-SH细胞的增殖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苔盼蓝排除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HE染色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以及SABC免疫细胞化学梁色法观察维甲酸对SK-N-SH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μmol/LRA处理后,SK-N-SH细胞的增殖活动受到明显的抑制,处理第7天抑制率达36.16%;周期测定显示处理后出现明显的G0/G1期阻滞,由对照组的49.7%增加至62.7%,增加了26.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处理后细胞癌基因c-myc、c-fos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抑癌基因p53、p27的表达则有所加强.结论:维甲酸能有效抑制SK-N-SH细胞的增殖活动,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RA下调c-myc、c-fos等癌基因以及上调p53、p27等抑癌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CG两个核苷酸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形成5’甲基胞嘧啶的过程。CpG岛是DNA甲基化常发生的部位。CpG岛指基因组中长度为300~3000 bp的富含CpG二核苷酸的一些区域,主要存在于基因的5’区域。以往的研究表明,肺癌的发生常与CpG岛的异常甲基化有关。多基因异常的甲基化常为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近年来,研究比较热门的基因有p16、RASSF1A、CDH1、CDH13、FHTI、TMS1/ASC等。研究集中在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甲基化频率的统计分析,以及对于血液,痰液,肺泡灌洗液发生甲基化频率的统计分析。对于肺癌相关抑癌基因甲基化的研究,为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思路,并为治疗开辟新的方向。去甲基化治疗虽研究较少,但目前已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肺癌H460顺铂耐药细胞(H460/DDP)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公共数据库获得肺癌H460及其顺铂耐药细胞株的基因表达芯片GSE21656,利用GEO2R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利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重注释和功能富集分析。本研究共筛选出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75个,与H460细胞相比,H460/DDP细胞中有24个表达上调,51个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分析的结果表明,高表达RAB3C[HR 1.33(1.13~1.56),p0.01]、SERPINB1[HR 1.32(1.12~1.56),p0.01]、CHRNA9[HR 1.25(1.1~1.42),p0.01]、FAM83A[HR 1.27(1.08~1.5),p0.01]、IGFBP4[HR 1.35(1.19~1.53),p0.01]和IGF2BP1[HR 1.47(1.24~1.73),p0.01]基因的肺癌患者拥有较差的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肿瘤抑制基因p53是目前研究最广泛和系统的抑癌基因之一。p53与其上、下游基因形成复杂的信号网络来发挥功能。p53基因的突变或缺失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p53基因是目前多种抗肿瘤药物开发的靶点。多糖由于其低毒和抗肿瘤效果成为生物大分子抗肿瘤的研究热点。目前认为,多糖在体内外抗肿瘤机制有两方面:一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抑制肿瘤增殖,另一则是激活胞内信号通路,调控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衰老、细胞周期阻滞与凋亡达到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该文综述了近些年多糖通过调控p53信号网络来发挥其抗肿瘤及抗衰老等作用,为多糖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维甲酸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索其对成骨肉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以1μmol/L维甲酸处理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生长曲线测定,流式细胞仪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等研究维甲酸对MG-63细胞的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和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维甲酸处理7天后,MG-63细胞生长抑制率达到42.2%,G0/G1期比例达到61.8%,细胞形态铺展,排列趋于规则,癌基因c-myc、c-fos的表达降低.而抑癌基因Rb、p27表达上调.结论:1μmol/L维甲酸可以有效抑制细胞的增殖活动,改变细胞恶性形态特征,下调癌基因c-myc、c-fos和上调抑癌基因Rb、p27的表达,从而对人成骨肉瘤细胞分化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EB病毒与子宫颈癌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EB病毒感染与子宫颈的关系及其对抑癌基因p53表达的影响,探讨EB病毒的致癌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59例宫颈鳞癌,19例正常宫颈组织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及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宫颈癌组织EBV感染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关系。结果 EBV阳性表达率在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组分别为64.4%和21.1%,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4%,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26.3%,(P〈0.05)。EBV感染与非感染的宫颈癌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9%与38.1%,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EBV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抑癌基因P53表达而致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