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海拔高原人群在递增负荷运动情况下的通气量与心率的变化特征,探讨其作为高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高原习服男性青年军人88名,平均年龄21.7±1.6。其中3 000 m 30人,3 700 m 30人,4 300 m 28人,进行递增负荷踏车运动,运动负荷从30 W开始,每5 min增加30 W,直到不能坚持则停止运动。采用COSMED K5运动肺功能仪测量每一运动负荷的肺通气量,POLAR V800心率表测量每一运动负荷的运动心率。结果: 不同海拔递增负荷运动中完成最大负荷的人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海拔越高,完成人数越少。同一海拔,不同负荷之间,随着负荷的增加,通气量与心率明显增大(P<0.05),且无上限值;同一负荷,随海拔增加,通气量与心率也明显增大(P<0.05)。结论: 通气量与心率具有作为高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共振呼吸调节对运动员认知任务表现的提升作用。方法: 将30名射击运动员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试验组运动员进行每次30~40 min、每周5 d,共计4周的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训练(HRV训练),掌握共振呼吸调节方法,以相同频次进行呼吸调节(每分钟6次);试验采用试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设计,利用第三版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NES-C3)、生理相干和自主平衡系统SPCS采集运动员的选择反应时和心率变异性(HRV)数据;正式检测,首先让所有运动员经历安静阶段并进行选择反应时测试,随后试验组运动员进行共振呼吸调节,而对照组运动员休息,最后所有运动员再次进行选择反应时测试,测量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结果: 与安静阶段相比,试验组运动员心率(HR)显著下降(P<0.05),心脏总功率(TP)和低频功率(LF)与安静阶段相比显著增加(P<0.01),低频/高频功率(LF/HF)也显著增加(P<0.05),自我调节后的选择反应时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共振呼吸调节法可以显著增强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水平,进行调节后反应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进和渐进西藏高原对拟进入中国南极考察昆仑站的第31、32和 33次预选队员的心血管功能及其相关应激因子水平的影响,为选拔合格的内陆考察队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 2014~2016 年第 31、32 和33次队共 85名中国南极考察昆仑站预选队员为研究对象,依据进入高原方式分为乘飞机急进高原组(急进组,n=55)和乘火车渐进高原组(渐进组,n=30),分别在上海出发(海拔 4 m)、到达拉萨(海拔 3 658 m)和进入更高海拔的羊八井(海拔 4 300 m)3个时间点,采用心功能仪和心电图仪动态检测预选队员的心血管功能,并同步采集队员的唾液样本,采用 ELISA法检测唾液中应激因子睾酮(T)、皮质醇(COR)和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结果: 与海拔 4 m 相比,两组队员在到达海拔 3 658 m、4 300 m 高原时,心率(HR)显著升高(P<0.05),指端静脉血氧饱和度(SpO2)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在相同海拔高度上无显著差异;两组间心电传导异常率无显著差异;与海拔4 m相比,到达 3 658 m和 4 300 m处两组队员的血压均显著升高(P<0.05),部分心肌收缩和泵血功能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但由于心率增加代偿,心输出量(CO)无显著变化。在海拔4 300 m时,急进组的肺水指数(TFC)显著高于渐进组(P<0.01)。进入高原后与出发水平的差值比较,两组在海拔3 658 m 处 T变化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进组 COR 和IgA变化量显著高于渐进组(P<0.05);在海拔 4 300 m 处急进组 IgA变化量显著高于渐进组(P<0.05)。结论: 对比渐进高原,急进高原对南极考察昆仑站预选队员的心血管功能及唾液中的应激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有更明显影响。提示应在岗前严格选拔能适应南极昆仑站低氧环境的考察队员,保障南极考察队员身心健康,确保南极考察任务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短期不同饮水量的不全饥饿状态对健康男性体成分和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10名男性分为2组在3 d(72 h)内仅食用能量为1 280 kcal(平均每天420 kcal)的食品,其中限水组仅每日提供500 ml纯净水,不限水组自由饮水。试验期间进行主观症状问卷调查,定时测定体重和体成分,计录每日饮食饮水量及尿量,采用生活作业观察法计算每日能量消耗,试验前后取尿检测尿常规,抽血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抗氧化指标。综合评价短期不全饥饿下饮水在机体中的效应。结果: 相较于试验前,主观感觉测试中,2组的饥饿感和疲劳感都随试验时间的推移而加重,但都未出现头晕和头痛症状(P>0.05);2组体重均明显减轻(P<0.05),其中体水分下降明显(P<0.05)、骨质减少(P<0.05)、脂肪和肌肉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2组血清电解质上升(P<0.05),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2组尿量都明显减少(P<0.05);2组都出现了氧化应激反应,SOD和T-AOC下降(P<0.05)。相较于不限水组,限水组出现明显口渴感(P<0.05),白细胞略微减少(P<0.05),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略微增高(P<0.05),酮体的阳性率升高。结论: 限定饮水量对不全饥饿状态下受试者的白细胞、血小板和尿酮体影响明显,基于本试验,我们认为:每日摄入400 kcal左右能量的不全饥饿状态下,500 ml为可接受的最低饮水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Gln)对大鼠运动性疲劳、骨骼肌氧化应激和肝脏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20只, 体重180~220 g,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谷氨酰胺干预组,每组10只。谷氨酰胺干预组采用每天1.0 g/kg/d谷氨酰胺灌胃(约2 ml),对照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约2 ml),持续7 d。随后进行力竭实验,禁食不禁水12 h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及骨骼肌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检测血清乳酸(LD)水平及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Bcl-2和Bax 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谷氨酰胺干预组大鼠力竭时间显著延长(P<0.05),血清CK、LDH及LD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与骨骼肌中GSH和SOD水平显著提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Bax 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cl-2 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显著增高(P< 0.05)。结论: 谷氨酰胺有缓解大鼠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骨骼肌氧化应激程度和延缓肝脏细胞凋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47例壅盛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八段锦组和对照组,其中八段锦组23例,对照组24例。经16周八段锦锻炼,分别检测患者血压,观察中医体质评分变化;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浆MDA、SOD、ET-1、Hcy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经16周八段锦干预后,八段锦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有所降低(P<0.05或P<0.01),中医体质评分减少;全血粘度明显的降低(P<0.05或P<0.01);血浆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浆MDA和ET-1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Hcy水平无显著差异,但试验后高Hcy人数有所减少。结论: 八段锦作为一种非药物的传统运动干预手段,能改善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体质,可作为壅盛型高血压患者的日常辅助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级马拉松过程中唾液α-淀粉酶活性和尿液糖皮质激素浓度的时程变化。方法: 选取长期规律参加有氧训练的20名男性健康青年,年龄为(22.57±1.63)岁,身高(175.28±4.58)cm,体重(66.95±5.36)kg,完成一次36 h的超级马拉松(12 h~24 h休息),记录运动中R-R间期,分别在在0 h(运动开始前)、12 h(首日结束后)、24 h(次日开始前)、36 h(运动结束后)采集测试对象的唾液和尿液,采用碘-淀粉法检测唾液α-淀粉酶活性,采用液相色谱法检测尿液糖皮质激素浓度。结果: 与安静状态(0 h)相比,运动中的心率、运动后的过氧消耗和运动冲量值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0-12 h的运动后的过氧消耗和运动冲量值显著高于24~36 h(P<0.05)。与安静状态相比,12 h时唾液α-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24 h时显著下降(P< 0.05);与24 h相比,36 h时显著增加(P<0.05)。与安静状态相比,12 h、24 h和36 h时尿液中的皮质醇的浓度显著升高(P< 0.05),24 h时显著低于12 h和36 h(P<0.05);可的松的浓度在运动过程中持续升高,且显著高于安静状态(P<0.05)。结论: 人体唾液α-淀粉酶活性和尿液皮质醇浓度于运动后升高,休息后下降;尿液可的松浓度在运动过程中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隙训练(HIIT)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能量消耗和心率的影响。方法:以18~19岁男性大学生108人为研究对象,平均配对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参加正常体育课;一组为试验组,在正常体育课上进行1次HIIT,课外进行2次HIIT,包含原地高抬腿、开合跳、弓步跳、立卧撑、原地深蹲、平板支撑、俄罗斯转体、俯卧背肌8个动作,每次8~10 min,共持续12周,对试验前后两组大学生的身体成分、能量消耗、肌肉力量、心肺适能和心率进行了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学生心肺适能、肌肉适能、能量消耗均有所提高,其中立定跳远、静息能量消耗、总能量消耗、最大心率以及安静时心率显著升高(P< 0.05)。与试验前比较,试验组立定跳远、肺活量和中长跑成绩显著高于试验前(P<0.05);试验组身体成分改善,BMI下降;静息心率降低。结论:HIIT是一种高效、安全的运动方式,花费时间少,能有效增加能量消耗,提高肌肉和心肺适能,增加最大心率和安静时心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鼠在一次性力竭运动后肾脏裂孔膜蛋白的表达水平,探究PKC抑制剂对其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揭示PKC在运动性蛋白尿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运动组(E)、运动联合PKC抑制剂组(EPI),每组10只。E组和EPI组大鼠分别进行一次性跑台力竭运动(25 m/min),EPI组大鼠运动前1 d及1 h腹腔注射PKC抑制剂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5 mg/kg),C组和E组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运动后即刻麻醉后,取血液、尿液及肾脏组织,使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尿蛋白、尿酸、尿糖、血尿素、血尿酸、血糖水平,使用荧光探针法检测肾脏ROS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PKC、Nox2、Nox4、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结果: ①与C组相比,E组尿蛋白、尿酸、尿糖、血尿素、血尿酸显著增多(P<0.05),血糖显著减少(P<0.01),肾脏ROS生成显著增多(P<0.01),肾脏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KC、Nox2、Nox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②与E组比,EPI组尿蛋白、尿糖、血尿素显著减少(P<0.05),血糖显著增加(P< 0.01),肾脏ROS生成显著降低(P<0.01),EPI组肾组织中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KC、Nox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一次性力竭运动通过PKC/NOX/ROS途径使大鼠肾脏裂孔膜蛋白nephrin、podocin表达下调;PKC抑制剂缓解力竭运动导致的肾脏裂孔膜蛋白表达下降,预防运动性蛋白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定低温环境下持续性军事职业活动对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为精准军事运动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20名健康男性青年学员,平均年龄:(23.32±1.62)岁;身高:(175.34±4.14)cm;体重:(68.19±3.12 )kg,分别在常温(16℃~23℃)和低温(-3℃~-1℃)环境下,持续36 h时间内完成多项军事课目,记录全程RR间期和核心温度,活动前后进行斯特鲁普色词测试、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试。结果: 与安静状态相比,两次军事职业活动中的心率、运动后的过氧消耗和运动冲量值均显著增加(P<0.05),但两次活动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与安静值相比,两次活动平均核心温度和最大核心温度均显著增加(P<0.05),与常温环境相比,低温环境下核心温度的平均值显著增加(P<0.05),但最大核心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与安静状态相比,两次活动后抑制控制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且低温环境下显著低于常温环境(P<0.05)。另外,与安静状态相比,两次活动均导致明显的精神疲劳(P<0.05),低温环境下更为严重(P<0.05)。结论: 持续性军事职业活动可损害抑制控制能力,并引发精神疲劳,冷应激会加重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validity of the heart rate deflection point (HRDP) obtained with the "updated" Conconi test. Eleven male road cyclists performed 2 progressive incremental cycling tests and a 30-minute prolonged exercise test (PET). From the data obtained, comparisons were made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calculated between HRDP, the lactate threshold (LT), and the 3 mmol.L(-1) threshold (AT3). The PET at HRDP demonstrated whether or not a steady state in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BLaSS) could be maintained. Significantly lower values for power output (p < 0.01) and heart rate (HR) (p < 0.01) were found at LT compared with HRDP.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HRDP and AT3. Only a moderate correlation for power output between HRDP and AT3 (rs = 0.69; p < 0.05) could be observed. During the PET, only 6 out of 11 cyclists reached the target time of 30 minutes, and only 4 cyclists maintained a BLaSS. We conclude that the updated Conconi test is not a valid method for assessing LT or AT3. Therefore, this method seems not suitable to evaluate endurance performance and prescribe exercise intensities in road cyclin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负荷离心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自噬超微结构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II/I的影响。方法: 48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训练后随机分成对照组(C,n=8)和大负荷离心运动组(E,n=40)。E组于跑台进行90 min下坡跑,运动后0 h、12 h、24 h、48 h和72 h取比目鱼肌,透射电镜观察其自噬体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和LC3II/I蛋白表达;免疫荧光观测LC3的定位及含量变化。结果: E组比目鱼肌自噬体数量在运动后0 h、12 h和24 h均有增加,并伴LC3自噬荧光明显增强(P<0.01),同时运动后48 h自噬荧光仍有显著性升高(P<0.05);Beclin1和LC3II/I在大负荷离心干预后表达升高(P<0.05),运动后12 h~24 h达到峰值(P<0.01),直至运动后72 h完全恢复。结论: 大负荷离心运动可诱导骨骼肌自噬超微结构变化,自噬蛋白表达增强,以上可能是运动损伤的骨骼肌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青海不同海拔高度的果洛(4 100 m)和互助(2 600 m)与平原地区上海(4 m)汉族健康人大循环及微循环特征。方法: 将青海果洛28名年龄(45.62±10.15)岁、青海互助27名年龄(47.25±8.43)岁、上海20名年龄(43.12±8.28)岁的三地区汉族健康人分为:果洛组(GL)、互助组(HZ)和上海组(SH);抽取静脉血分别行血常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的检测;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应用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CNAP)连续测定连续心排量(CO)、每搏输出量(SV)、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压差变异率(PPV)、血管外周阻力指数(SVRI),应用脉氧监测仪测得指脉氧(SPO2),用旁流暗视野成像(SDF)监测技术观察舌下微循环指标: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结果: 与上海组比较,互助组和果洛组的RBC、HGB明显升高(P<0.05),而PLT明显降低(P<0.05);互助组的PT、Fib、APTT、TT、CO、HR、SV、MAP、SPO2均明显降低(P<0.05),而TVD、PVD、PPV、MFI均明显升高(P<0.05);果洛组的HCT、 Fib、CO、SV、PPV、MAP、TVD、PVD均明显升高(P<0.05),而PT、INR、TT、SPO2均明显降低(P< 0.05)。与互助组比较,果洛在组的RBC、HGB、HCT、 Fib、APTT均明显升高(P<0.05);而SPO2、TVD、PVD、INR、TT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不同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微循环具有较明显的差异,高海拔地区健康人群微循环密度较平原地区明显增加,特别是在中度海拔地区更为明显,其特殊的生理意义,对救治高原地区感染性休克及慢性高原病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低温对离体大鼠心室肌复极时程及Kir2.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Kir2.1蛋白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 随机分为3组(n=6),即正常对照组(C组)、35℃低温组(H1组)和32℃低温组(H2组)。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37℃ 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C组继续灌注37℃ K-H液30 min;H1组继续灌注35℃的K-H液30 min,H2组继续灌注32℃的K-H液30 min。记录各组平衡灌注15 min(T1)和继续灌注30 min(T2)时HR、左心室前壁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计算单相动作电位复极50%、90%的时程(MAPD50、MAPD90)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同时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取测量电生理的心室肌部位组织以Western blot测定Kir2. 1蛋白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量Kir2. 1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AOD)及分布情况。结果: 与T0比较,T1时H1组和H2组HR显著减慢(P<0.05), MAPD50、MAPD90显著延长(P<0.05),TDR显著增大(P< 0.05);与C组比较,T1时H1组和H2组HR显著减慢(P<0.05),MAPD90显著延长(P<0.05),TDR显著增大(P< 0.05),Kir2.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 AOD值显著减少(P<0.05)。与H1组比较,T1时H2组心率显著减慢(P<0.05),MAPD50、MAPD90显著延长(P<0.05),TDR显著增大(P<0.05)。C组Kir2.1蛋白分布正常,H1、H2组蛋白分布紊乱。结论: 低温会延长心室复极时程,增加复极离散度,其机制与低温下调Kir2.1蛋白表达、改变Kir2.1蛋白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时钟基因BMAL1在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208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04)和运动组(E组,n=104)。E组于跑台进行90 min下坡跑,运动后于0 h, 6 h,12 h,18 h, 24 h, 30 h, 36 h, 42 h, 48 h, 54 h, 60 h, 66 h, 72 h各取C组、E组8只大鼠腓肠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骨骼肌核心时钟基因BMAL1表达量,应用余弦分析软件circacompare (R package)获取拟合余弦曲线参数,分析其节律性振荡的变化趋势;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BMAL1、DESMIN表达;免疫荧光观测BMAL1与DESMIN的定位及含量变化。结果: C组BMAL1 mRNA在72 h内呈现3个完整近日节律周期;E组BMAL1 mRNA在 0 h~24 h近日节律消失。与C组比较,E组在运动后0 h、6 h、12 h、18 h,BMAL1 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运动后0 h、12 hBMAL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24 h至72 h恢复至无明显差异(P>0.05);在运动后0 h、12 h,DESMIN蛋白表达降低(P<0.05),24 h开始逐渐升高,48 h显著升高(P<0.01),至72 h恢复至无明显差异(P>0.05)。E组BMAL1与DESMIN在运动后0 h、12 h、24 h发生共定位,0 h~24 h共定位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4 h的荧光强度达到最高值。结论: 运动后时钟基因BMAL1可能与调控骨架蛋白DESMIN的协同作用增强,从而与促进肌纤维结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4周橘皮素补充对高强度抗阻运动诱发的皮质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4名短跑运动员进行配对,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天补充橘皮素补剂(含橘皮素200 mg),对照组每天补充安慰剂,为期4周。两组运动员均在干预前一日和干预后次日进行抗阻运动激发试验(推举、深蹲、卧推和硬拉,每个动作×4组×10RM)。采集受试者在运动激发试验前即刻(PRE)、试验后即刻(P0)以及第10(P10)、20(P20)和30(P30)分钟时的血液样本,测量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计数(WBC)和血糖,以及PRE和P0时的血乳酸值。结果: 与干预前同期比较,补充橘皮素4周后,试验组在激发试验前PRE的血清皮质醇水平(P=0.017)、激发试验后P10的血清皮质醇水平(P=0.010)、激发试验后P20和激发试验后P30的血清皮质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 P<0.01),试验组在激发试验前PRE的WBC、激发试验后P10的ACTH(P=0.037)和激发试验后P30的WBC、ACTH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激发试验前PRE和激发试验后P10的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激发试验后P30的ACTH和WBC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SOD活性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橘皮素能有效缓解高强度运动诱发的人体皮质醇应激反应,抑制皮质醇过度分泌,提升人体抗氧化能力,加速体内炎症消除,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持续运动和间歇负重运动对2型糖尿病(T2DM)骨骼肌组织细胞形态、骨骼肌Rab5 mRNA及蛋白表达、骨骼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选取8只为空白对照组(CR),其他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6周后,腹腔注射STZ(35 mg/kg)构建T2DM模型。选取24只T2DM分3组(n=8),分别为:T2DM模型组(DRM)、持续运动组(DCRE)、间歇负重运动组(DWRE)。持续运动方案:为前1~2 周准备活动15 m/min(10 min)、运动20 m/min(40 min)、整理活动15 m/min(10 min),后3~8周为 18 m/min(10 min)、25 m/min(40 min)、15 m/min(10 min);间歇负重运动方案:采用负荷重量为15%(1~2周)、30%(3~4周)、45%(5~8周),运动均为15 m/min(5 min),共12组,组间休息3 min。8周后,通过HE观察骨骼肌病理形态变化,qRT-PCR检测骨骼肌Rab5、葡萄糖转运酶4(GLUT4)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组化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Rab5的蛋白表达,ELISA检测血浆Rab5和糖化血红蛋白(GHb)浓度。结果: 相比CR,DRM存在骨骼肌病理损伤,骨骼肌Rab5mRNA及蛋白表达、GLUT4 mRNA表达均降低(P<0.01),血浆Rab5和GHb均显著升高(P<0.01);与DRM比较, DCRE、DWRE骨骼肌病理损伤均显著减轻,骨骼肌Rab5 mRNA及蛋白表达、GLUT4 mRNA表达均升高(P<0.05,P<0.01),血浆Rab5和GHb降低(P<0.01);DCRE与DWRE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种运动方式均能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病理损伤,并可通过提高骨骼肌Rab5基因和蛋白表达从而增强 GLUT4转运能力,缓解骨骼肌糖代谢稳态失衡,但2种运动方式对骨骼肌Rab5蛋白和糖代谢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归脾汤(GPT)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8):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归脾汤低剂量组(Gpt 7.52 g/kg)、归脾汤高剂量组(Gpt 15.04 g/kg),阳性对照药曲美他嗪组(Trimetazidine,2 mg/kg)。应用饲喂高脂饮食联合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灌胃给药15 d后,各组再次腹腔注射ISO 3 d,随后大鼠进行心电图检测,取材,检测血液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葡萄糖(GLU)的变化,HE及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血清TC、AST、CK、LDH和GLU水平显著升高(P<0.05),心肌组织CollagenI和CollagenIII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心肌受损严重。TG,HDL-C,LDL-C和ALT变化不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归脾汤低、高剂量组和曲美他嗪能抑制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下移,降低血清中TC、AST、CK、LDH和GLU水平(P<0.05),降低心肌组织CollagenⅢ的表达(P<0.05),减轻心肌病理损伤程度,归脾汤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CollagenⅠ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归脾汤具有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尤以高剂量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对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内质网功能酶SERCA、PDI、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和PERK通路的影响,探讨针刺防治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内质网途径作用机制。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n=6)、单纯运动组(E组,n=30)、针刺对照组(A组,n=30)和运动针刺组(EA组,n=30)。其中,E组和EA组通过一次离心运动建立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模型,EA组在运动后即刻于大鼠小腿跟腱上0.5 cm施以针刺干预,A组在同期施以针刺干预。各组根据运动和针刺干预后不同取材时间点分为0 h/12 h/24 h/48 h/72 h亚组(n=6),在对应时相取比目鱼肌进行指标测试。透射电镜观察肌纤维超微机构;ELISA法测定Ca2+-ATP酶(SERCA)和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及p-PERK、p-eIF2α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A组指标各时相均无显著差异(P>0.05),E组肌纤维超微结构出现不同损伤,SERCA含量0 h至48 h均显著降低(P<0.05),PDI含量0 h显著升高(P<0.05),GRP78表达0 h至72 h均显著升高(P< 0.05),p-PERK表达0 h至24 h显著升高(P<0.05), p-eIF2α表达与p-PERK一致;与E组对应时相比较,EA组肌纤维超微结构明显改善,SERCA含量48 h和72 h显著升高(P<0.05),PDI含量0 h至72 h均显著升高(P<0.05),GRP78表达0 h至72 h均显著降低(P<0.05),p-PERK和p-eIF2α表达12 h和24 h显著降低(P<0.05)。结论: 针刺可有效改善一次大负荷离心运动后导致的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并缓解内质网应激,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以及抑制内质网应激PERK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