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正构树与宗教文化构树与宗教文化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楮皮纸、白棉纸耐磨损、易保存,很早就开始被广泛用来抄写经书,对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古代僧人种楮树造纸抄经文唐代《法华经传记》中记载了僧人德圆种构树造纸抄经的事迹:"齐僧德圆,不知氏族,天水人。常以华严为业。读诵受持,妙统宗极。遂修一净园,树诸榖楮,并种以香草,杂以鲜花。每一入园,必加洗濯,身着净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氛馥。别造净屋,香泥壁地,结坛净器,浴具新衣。匠人斋戒,易服出入,必盥漱熏香。剥楮取皮,浸以沈水。护净造纸,毕岁方成。"意思是说德圆在寺庙中开垦了一处清净的园子,在园中种了很多构树,树行间用花草点缀,十分清新雅致;而德圆每次到园中去,都先沐浴更衣,并用水浇  相似文献   

2.
正构树饲料在古籍中的记载在我国采摘构树叶片作为饲料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宋时期就有记载,《农书》畜养篇中记载构叶养牛的方法:"宜预收豆、楮之叶,与黄落之桑,春碎而贮积之。天寒即以米泔和剉草、糠麸以饲之。"其中楮之叶指的就是构树叶片。这说明在宋朝百姓就有收集构树叶片,将其与剉草、糠麸混合用作冬季饲料的习惯。清代《农桑经》《三农纪》及《齐民四术》等书中也都有记载将构树叶片捣碎与麦麸、豆饼、稻糠、棉籽饼拌合,用以喂牛。《三农纪》还记载了使用构树叶片饲喂家猪的方法:"采褚、榆、梓叶煮豢。"这说  相似文献   

3.
正纸是中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中国以及世界文化的传播及传承意义重大,对人类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汉书·蔡伦传》中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其实在蔡伦之前西汉的造纸术已有相当水平,但西汉的纸张使用起来不太理想,质脆、书写不流畅。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使得原料便宜、易得,纸张质量得到提高。人们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  相似文献   

4.
正构树生长快速、枝繁叶茂、树形优美、适应能力强、病虫害少,十分适合做庭荫树和行道树,是公园及风景旅游区常见的绿化树种。其实古时候构树就经常出现在住所庭院中,既美化环境,又遮阴避暑。宋朝诗人刘克庄在《楮树》中写有"楮树婆娑覆小斋,更无日影午窗开",宋朝张耒所作《满庭芳·裂楮裁筠》中写有"裂楮裁筠,虚明潇洒,制成方丈屠苏。草团蒲坐,中置一山炉",这里的"楮树""楮"就是指现在的构树。它们凭借快速生长、冠大阴多的优良特性,常种于房前屋后、庭院花园中。除此之外,流传下来的还有两大经典诗词,分别讲述了东坡居士花园中和袁中道楮亭旁的构树。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知和利用灵芝的国家。中国的古籍中也存有大量与"灵芝"相关的记载。但是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灵芝究竟何时出现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一直众说纷纭。通过对"芝""灵芝""芝草"等字词进行深入剖析,以及对与"灵芝"相关的中国古代和现代文献进行研究,认为诸如"灵芝记载起源于《山海经·中次七经》、《孔子家语·六本》、《礼记·内则》、《列子·汤问》、《楚辞·山鬼》、《论衡·初禀篇》、《抱朴子》及《道藏》"等起源学说均值得商榷,并确认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才是记载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灵芝的最早文献,其中所记载的赤芝便是现在所言之灵芝。  相似文献   

6.
胡东升  朱明生 《蛛形学报》2010,19(2):125-128
中国历史悠久,对蜘蛛的记述早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而且中国古代书籍中记载的蜘蛛名称很多。初步考证了“蜘蛛”名称的来源以及古代书籍中记载蜘蛛的各种名称。  相似文献   

7.
正构树的药用、制作树皮衣和造纸等重要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解决了古代人民生活中需要的医疗保健、穿衣和知识记载等人类繁衍、文明进步和传播的问题。尤其是以构树皮为主要原料的造纸术的出现,开启了人类文明快速传播的新时代,塑造了全世界的近现代文明史。在人类服饰发展历史上,发源于中国楮皮布的无纺织布,与纺织丝布同样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在距今2 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期,丝织品由中国西向,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到达北非和欧洲,形成了丝绸之路。而据考证,  相似文献   

8.
最早的纸币     
早期的纸币是在何地、何时出现的呢?人们常常都这样回答:在中世纪后半叶的欧洲。但事实上,它们产生于九世纪时的中国。当时唐宪宗在位,商业上通行一种纸制的流通票券。那时的纸币是灰颜色的,它是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用桑树皮作原料制成的。它被称为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古籍中,无论是古脊椎动物化石知识,还是古无脊椎动物化石知识和古植物化石知识,以及对化石形成原因和过程的认识,都有极为丰富的记载。在世界古生物学史上,一个国家有如此丰富而古老的记载,可以说唯有中国。我们理所当然地要给予很好地挖掘和整理,以便继承和发展。下面笔者先叙述古脊椎动物化石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神农架地区的不同基物分离到酵母菌287株。经研究共代表酵母与类酵母10属。其中拿逊酵母属(Nadsonia)为世界罕见,也为我国新记录。文中记载了某些罕见属的分离基物,以及该地区酵母菌各属的出现率。并在克鲁佛酵母属中确定了一个新种,它的形态、生理都不同于已知种,命名为中国克鲁沸酵母(Kluyveromycer slnensls M·X·Li,x·H·Fu&Tang sp.nov·)o  相似文献   

11.
何为构树?     
正"构树是什么?"这一问题在科研人员、政府官员、企业家、个体农户间被一次次提问与解答。虽然构树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是它一直默默地生长在我们身边,在田间地头、沟谷村旁、缓坡丘陵,甚至盐碱地、矿山废地、山间石缝中都能看见构树顽强生长的身影。构树与桑树亲缘关系很近,别名野毛桑、楮桃树、当当树、地沙皮、谷桨树、鹿仔树等,自然分布于中国、日本、老挝、越南、印度等国家以及太平洋各个岛屿,同时还被引种至英国、加纳、美国东南部等地。要想在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中一眼认出构树其实并不难,因为无论它的叶、茎、花,还是果实都具有独特的样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大豆考古发掘遗存以及早期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等三个方面的考证,阐明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境内。大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萌芽、成型、成熟和稳定。清朝之前,大豆基本实现了在亚洲的传播。近代以降,欧洲、美洲、非洲等地陆续经由不同渠道引进大豆。二战之后,美洲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探讨大豆在全球各地,尤其是主产国的本土化历程将成为今后大豆栽培史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酶制剂工业每年以将近10% 的速度递增,世界范围内开发出的酶制剂品种越来越多,应用技术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国内生产的酶制剂品种相对比较单一,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国外酶制剂的进入,酶制剂的品种逐渐丰富,应用技术不断成熟,带动了中国酶制剂向"高档次、高活力、多品种"的方向进展,使中国酶制剂形成了一个独立行业,在国民经济地位中占了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古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在中国古籍中是否曾出现过对大熊猫的某种谓称问题, 以往曾有"騶虞"说、"貘"说、"貔貅"说, 等等, 认为"騶虞"和"貘"的说法不足采信, 对于"貔貅"说, 作者通过考证, 提出清代以前的"貔貅"并非指大熊猫, 而清初《译峨籁》一书中谓称之"貔貅"实为该书作者转述峨眉山人所称"皮裘"的借音而转义, 即使是指大熊猫, 也只是在一相对极其狭小的历史时空范围之内可供援引; 另一方面, 并不排斥在中国历史上某个时期, 曾一度出现过对大熊猫相对准确的记载和描述, 而这一点有待于更多的考证与发掘。  相似文献   

15.
正在广袤大地上,作为缤纷多彩的植物世界里极其普通的一员,构树分布广泛,它既有"吾心安处即是家"的随性,也有"会当凌绝顶"的壮举。因此,它很早就被智慧的祖先所开发利用。剥皮造纸制衣御寒、摘果挖根入药治病、采花打叶食用充饥、割枝加工养猪喂牛等,而且人类的第一张纸币就是以构树皮为原材料制作的。《生命世界》2018年第3期以封面故事对其进行了介绍,讲述了构树的从前——历史与文化。本期再列专题,展示目前构树研发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6.
雷文化     
<正>关于雷州名字的起源,一般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雷州是因为多雷而得名,其实这个说法是缺乏史料依据的。翻阅雷州史籍,看到的满是干旱的记载,以及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雷州府志》录有雷州古谚"雷打秋有作无收,秋打雷稻籽累累",其注解说是雷州人祈盼多雷雨,"秋打雷稻籽累累"意为"秋后多雷乃祯祥之兆"。此谚至今仍在雷州半岛乡村中流传。关于我国雷区的分布,气象学家林之光在其专著《中国气候及其极值》中有全面的阐述,认为我国的多雷地区首推云南、海南,其次为  相似文献   

17.
正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中国人的饮食及烹调技术享誉世界,几乎无人不承认中国美食在世界美食界的地位,而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等也成为人们迫切关注的问题。自古"药食同源"就深入民心,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殷商王朝的伊尹就用"阳朴之姜,招摇之桂"等原材料制作菜肴,治好了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中国进入"十三五"阶段,国家和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和需求度越来越高,对于提高微量矿物质营养的摄入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越来越迫切。中国存在众多的"隐性饥饿"问题的消费者,他们希望获得具有科学基础和持续创新的科技产品。此外,中国正在着力打造"中国智造2050"国家战略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也迫切需要中国科技界做出引领世界的工作,而硒研究领域将是一次重要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用裸子植物拾粹李新华,贺善安中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利用裸子植物进行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历代著名本草学著作中,就已记载了铁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植物志》80卷全部出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世界植物学界誉为巨著的《中国植物志》共80卷.计126分册,编研和出版经历了45年,近日全部出齐,实现了中国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全书记载中国产的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300科3407属,31141种,图版9000余幅,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该书内容包括科、属、种的中外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