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太湖产乔氏短吻银鱼于3月中旬至5月末产卵。卵具粘性。集中在有沉水植物着生的湖湾内产卵。生殖周期短,一年可达性成熟。繁殖力强。在水温14.5—25.0℃时,仔鱼在受精后118小时23分孵出。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生长较缓慢,接近一年才达上市规格。其寿命只一年,产卵后不久死亡。保护其产卵基质——沉水植物,以及适当地扩大银鱼网的网目,是关键的增殖措施。    相似文献   

2.
淤泥湖近太湖新银鱼的生物学及其增殖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太湖新银鱼的生殖期为春夏季的3月底至6月上旬,产卵盛期为4月上旬和5月上旬。性成熟年龄为1年,属分批产卵类型。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生长1年平均全长为68.7mm,平均体重为0.70g。产卵后不久死亡,寿命只有1年。捕捞近太湖新银鱼的合理时期为冬季,捕捞期内划定禁渔区和向禁渔区放流部分亲本。产卵盛期人工放流受精卵或银鱼苗。  相似文献   

3.
采用75分钟和150分钟两种精卵作用时间,对经6℃低温处理2小时和6小时的小鼠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精卵作用75分钟后,经6℃处理的卵子无一受精,而对照组的受精率为30.7%。作用150分钟后,低温处理2小时、6小时和对照组的受精率分别为62.0%,36.55%和76.0%。并对试验所出现的现象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太湖乔氏短吻银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湖产乔氏短吻银鱼于3月中旬至5月末产卵。卵具粘性。集中在有沉水植物着生的湖湾内产卵。生殖周期短,一年可达性成熟。繁殖力强。在水温14.5—25.0℃时,仔鱼在受精后118小时23分孵出。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生长较缓慢,接近一年才达上市规格。其寿命只一年,产卵后不久死亡。保护其产卵基质——沉水植物,以及适当地扩大银鱼网的网目,是关键的增殖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17℃和24℃水温条件下受精的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受精卵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南方鲇属于单精入卵、单精受精,在17℃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后约20 s精子进入卵子细胞质,受精后20 min左右卵子形成第2极体,并排出体外,受精后25 min左右雌雄原核形成,40~45 min雌雄原核开始接触并部分融合,50 min雌雄原核完全融合形成合子核.24℃条件下除了雌雄原核的形成和融合的时间早一些外,其他受精细胞学程序与17℃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提高笼养鹤的卵受精率。人工授精时精子的密度和活率是影响卵受精的重要参数,输精间隔和部位也是影响卵受精的因素。为了解人工授精时输入的活精子数与卵受精率的关系,2006年~2007年对3只白鹤Grus leucogeranus、1只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和1只蓝蓑羽鹤Anthropoides paradisea雌鹤进行了人工输精实验,采用输卵管内输精,输精间隔2 d,产完一枚卵后尽早完成一次输精的方法,采精后共输精56次,每次平均输入的活精子数为1.2×107个,3种鹤所产26枚卵中有20枚卵受精,卵受精率为77%。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休克方法对中华绒螯蟹进行了三倍体、四倍体的人工诱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卵子受精后(发育水温20±1℃)10~25分钟,用38~41℃的高温处理1~2分钟,三倍体的平均诱导率为10%~50%,而对受精后30分钟的卵子进行诱导,或在40℃下处理超过25分钟和处理温度高于42℃诱导15分钟的各试验组,均未检测到有三倍体胚胎。依据诱导三倍体的适宜诱导温度和处理时间,将受精后81/2~95/6小时的卵子用40℃热休克处理15分钟,均获得了一定比例的四倍体胚胎,其中四倍体最高诱导率为5296%。检查卵受精后85/6小时经热休克处理所孵得的氵蚤状幼体,其四倍体的出现频率约为197%。讨论了热休克处理促使第一极体保留生产三倍体和抑制第一次卵裂诱导四倍体的条件和技术关键,以及诱导参数与胚胎发育、胚胎存活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鱼卵在淡水和海水中通常很快就失去了受精力。例如鲑和鳟的成熟卵与淡水接触后只有15—30分钟、stiroztedion卵只有10分钟、香鱼卵只有15分钟就完全丧失其受精力;海产(半咸水)鱼Fundulus卵在海水中15—20分钟内就不能受精。根据山本氏的研究,鳉卵在淡水中6分钟内就失却受精力;但把卵置于等张的任氏液中,则其受精力可保持数小时以上,而且还能正常受精和发育。作者以各种方法对鲱鱼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获得了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9.
邵晓阳  黎道峰  潭路  蔡庆华 《生态学报》2011,31(17):4858-4865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三峡库区香溪河太湖新银鱼、短吻间银鱼资源以及水体的主要理化因子进行调查,对太湖新银鱼、短吻间银鱼的生长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香溪河1-3月多年平均气温为8.4℃,2月份多年平均最低10.8℃,适宜银鱼孵化的最佳温度时间为12月至翌年3月。(2)香溪河pH值全年在7.5-9.0之间变动,大多季节稳定在8.5左右,有利银鱼的繁殖生长。(3)太湖新银鱼5-6 cm规格的个体数量占优势,占总数96.2%;太湖新银鱼、短吻间银鱼的肥满度指数分别为(0.004±0.0004)g/cm3、(0.002±0.0003) g/cm3,两种银鱼的肥满度指数差异显著(P<0.001)。分析探讨了银鱼的时空分布格局、捕捞强度和渔产量对银鱼种群形成与衰退的影响。结果显示:(1)太湖新银鱼、短吻间银鱼在三峡水库湖北库区的各支流河道均有分布,沿江而上,种群规模逐渐减小,渔获量组成以太湖新银鱼为优势类群。(2)以灯光诱捕为主的扳罾网(网片规格为14.7 m × 14.7 m,网目0.3 cm × 0.3 cm)引入库区,使银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规格组成也发生巨大变化。2006年10月,太湖新银鱼种群主要由体长为50-60、60-70 mm的个体组成,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2.3%和20.6%,大于70 mm的个体也占14.7%;2007年10月,种群主要由体长为40-50、50-60、60-70 mm的个体组成,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2%、61.7%、15.8%,大于70 mm的个体极少见。(3)太湖新银鱼垂直活动范围在10 m以上的水层,受河岸底质的影响,山坡陡峭、浸水坡面主要由岩石构成的河岸水质清澈,银鱼数量较大。  相似文献   

10.
点带石斑鱼的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和胚胎发育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水泥池人工养殖条件下,对人工诱导性逆转的“功能性雄性”、天然雄性及天然雌性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亲鱼进行强化培育,自然产卵受精。2002年繁殖季节,共获3cm以上的点带石斑鱼苗145万尾。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和胚胎发育的程序:(1)经过强化培育的亲鱼,自然产卵受精,受精率平均81%,最高97%;(2)成熟的“人工变性雄鱼”的精子头部呈球型,精子头径约3.7—6.1gm,尾长12.4~44.5μm;在水温26℃、盐度3%、pH7.9条件下,精子游动时间最长超过58min,精液中90%精子在31min停止游动,与天然雄亲鱼的精子无异,可作为生产雄亲鱼的来源;(3)在东山岛,产卵期由4月初持续到11月中旬,产卵高潮集中在4月底至5月底、9月底至10月初。在24h内,自然产卵通常从16:30持续到次日1:30;(4)产卵适宜水温为23.5—28.6℃,最适产卵水温为25.5—26.5℃;(5)水温26℃时,受精卵在盐度2.82%~2.96%,的海水中呈悬浮状态,盐度2.82%以下时下沉,盐度2.96%以上时上浮;(6)在水温24.9—27.6℃、盐度3%—3.3%、pH7.6—8.2的情况下,胚胎发育时间为21h。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高温逆境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的生存特性对其种群发育的影响,利用短时高温刺激试验,研究加州新小绥螨卵、幼螨、雌成螨在35、38、42、45 ℃等4个温度下、处理1~8 h后的孵化率、存活率、后期发育历期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处理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卵和幼螨的存活率越低,其后续发育历期随处理温度升高和时间增加先缩短后延长.当温度为38 ℃,处理8 h后,卵的后续发育历期最短,为4.1 d.卵在45 ℃下处理2 h以上将不能正常孵化,而幼螨在45 ℃下处理8 h后不能存活;雌成螨产卵期和产卵量基本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35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最高,为38.9粒;38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为36.7粒;45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仅为14.5粒.短时高温主要影响加州新小绥螨的孵化率、存活率和后续发育历期,对雌成螨的产卵前期和存活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高温逆境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的生存特性对其种群发育的影响,利用短时高温刺激试验,研究加州新小绥螨卵、幼螨、雌成螨在35、38、42、45 ℃等4个温度下、处理1~8 h后的孵化率、存活率、后期发育历期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处理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卵和幼螨的存活率越低,其后续发育历期随处理温度升高和时间增加先缩短后延长.当温度为38 ℃,处理8 h后,卵的后续发育历期最短,为4.1 d.卵在45 ℃下处理2 h以上将不能正常孵化,而幼螨在45 ℃下处理8 h后不能存活;雌成螨产卵期和产卵量基本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35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最高,为38.9粒;38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为36.7粒;45 ℃处理8 h后,单雌产卵量仅为14.5粒.短时高温主要影响加州新小绥螨的孵化率、存活率和后续发育历期,对雌成螨的产卵前期和存活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Eight indica (Oryza sativa L.) environment-sensitive genic male-sterile (EGMS) lines, 2-2S, K1405S, F131S, 2136S, Pei-Ai 64S, 1290S, GD-1S and N17S, were sequentially seeded with 10-15 d interval at three sites, Wuhan in 1997, Guiyang in 1997 and Sanya in 1997 and 1998, China.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on self-sterilities showed that all of eight EGMS lines had stable sterile periods of longer than 30 d at Wuhan. They can be used for seed production of two-line hybrid rice, but can not reproduce themselves. Their stable sterile periods were shorter than 30 d at Guiyang, they can reproduce themselves and can not be used for hybrid seed production. In Sanya, their stable sterile periods were longer than 150 d, all of eight lines can be used for seed production in summer and autumn and reproduce themselves in winter. The fertility of all eight lines we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The sensitive stages, sensitive duration and critical point of temperatures (CPT) of fertility alteration in various lines were different. The sensitive stages of 2-2S and K1405S were from 18 d to 9 d before heading, the sensitive durations were 7-10 d and the CPTs were 23.7-24.5 ℃. The sensitive stage, sensitive duration and CPT of F131S were from 17 to 5 d before heading, 13 d and 24.3-24.7 ℃,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e stage, sensitive duration and CPT of 2136S were from 18 to 12 d before heading, 7 d and 24.6-25.1 ℃,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e stages, sensitive durations of Pei-Ai 64S, 1290S, N17S and GD-1S were from 24 to 13 d before heading and 10-13 d. And their CPTs were 24.6-25.1 ℃, 25.5-26.2 ℃, 25.4-26.1 ℃, and 24.1-24.7 ℃,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利用昆虫飞行磨对室内饲养的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在不同温度(8℃一30℃)条件下飞行能力的测试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禾缢管蚜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在12℃~20℃时较大,平均飞行距离为6.614~8.219 km,平均飞行时间为5.074~7.003 h。在15℃时,单个个体的最大飞行距离和最长飞行时间分别达到26.231 km和21.153h:在8℃~10℃条件下禾缢管蚜较难起飞,即使起飞后飞行时间和距离均很短。在 23℃以上禾缢管蚜的飞行时间和距离逐渐缩短,30℃时禾缢管蚜起飞后很快就停止飞行。飞行速度随温度增高而加快,平均飞行速度在8℃时为o.781km/h,在30℃时达1.605km/h。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察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and Huang在18,21,24,27,30,33和36℃恒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求得其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世代有效积温分别为13.10℃和215.00日.度,建立世代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215.00±44.32]/[T-(13.10±3.24)],世代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拟合为S形曲线V=-e(1.33+37.73/T),推算出该蜂在海南1年可发生18代。所设试验温度范围内,该蜂对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Nietner)的寄生率在13.33%~20.00%范围内波动,30℃时寄生率最高;雌性比率在27℃时最大为70.03%。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成蜂羽化相对集中,羽化持续时间逐渐缩短,羽化高峰提前。30℃条件下雌蜂终生产卵量最多,平均25.77粒。雌蜂寿命随试验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同一恒温条件下补充20%蜂蜜水可显著延长雌蜂寿命。27~30℃可视为有利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发育繁殖的适温范围,最适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16.
韩瑞东  徐延熙  王勇  戈峰 《昆虫知识》2005,42(3):294-297
将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卵在不同高温下处理80min后的试验结果表明,短时(80min)高温(4 0℃)对卵的孵化没有显著影响,但40℃高温的短时(80min)处理,却能显著缩短其发育历期,降低孵化率。将卵置于3 4℃下处理不同时间(0~4h)后移至40℃下80min ,再放回到2 8℃下的试验结果表明,卵历期有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延长的趋势。在40℃下处理不同时间对卵的发育和孵化有显著影响,延长处理时间对卵孵化不利,连续处理8h后卵不能孵化。油松毛虫初产卵持续放置在≥3 4℃高温下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17.
温周期对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幼虫发育及蛹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元生  陈超  涂小云  匡先钜  薛芳森 《昆虫学报》2011,54(11):1288-1296
为了探明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iibner)对温周期的反应,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棉铃虫广东广州种群(23.08°N,113.14°E)、江西水修种群(29.04°N,115.82°E)、山东泰安种群(36.15°N,116.59°E)和辽宁喀佐种群(41.34°N,120.27°E...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地养分状况及其循环规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地养分状况及其循环规律刘增文李雅素(西北林学院,陕西省杨陵712100)FertilityandElementsBio-CyclingsoftheCaraganaMicrophylaL.ForestlandintheRolingLoe...  相似文献   

19.
胡子鲶的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子鲶(Clarias fuscus)的胚胎和幼鱼的发育过程与蟾胡子鲶(C.batrachus)类似,器官分化时间和大小比例则有一定的差异。胡子鲶卵呈球形,富含卵黄,卵径1.7—1.9毫米;出膜仔鱼全长4.8—5.1毫米,比蟾胡子鲶约大1/3;幼鱼卵黄囊被吸收消失的时间比蟾胡子鲶迟1—2天。心脏的出现和搏动与开始出现血液循环的间隔时间只有3—5小时;耳石的出现几乎和心脏的出现处在同一时间内,与白鲢有较大的差异。在仔鱼前期居维氏管明显,但出现的时间比蟾胡子鲶稍迟些。仔鱼出膜形式与蟾胡子鲶不同,也与一般鱼类出膜形式不同。仔鱼是以腹部卵黄囊顶破卵膜,以卵黄囊先出膜,一般鱼类多数是以头部或尾部先出膜的。在水温28.5—31℃的条件下,从受精到孵化出膜的时间为28小时25分;幼鱼期共历时12—15天。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肠道病原拮抗性芽孢杆菌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80℃水浴法从黄颡鱼肠道分离到65 株芽孢杆菌, 牛津杯法拮抗试验筛选到3 株抑菌活性很强的菌株, API 50CHB 试剂盒鉴定它们为枯草芽孢杆菌。选取抑菌活性最强的F14 进行特性研究。结果显示: F14在80℃、90℃和沸水浴中处理5min 后的存活率分别为96.7%、95.3%、52.9%。随时间的延长, F14 在90℃和沸水浴中的存活率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沸水浴处理10min 时, 其存活率减少至8.3%。在pH 3.0—5.0的范围内, 处理F14 1h、2h 后的存活率分别在98%、87%以上。F14 代谢粗提物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病原性嗜水气单胞菌在粗提物中培养2h, 细菌数量就开始急剧下降, 至 24h 时已检测不到活的细菌。此外, 喷洒在饲料中的F14 在室温、4℃和?20℃条件下储存, 细菌数量在4℃和?20℃存储20d 均无显著变化, 仅在室温下存储至第20 天时显著减少。研究表明, F14 抗菌谱较广, 抑菌作用强, 耐高温和酸性环境, 在饲料中稳定性好, 具有作为水产益生菌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