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实验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利用高正交性的二维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离强极性动物药多肽的方法。本文以塞隆骨水提取物为研究对象,以亲水性C18AQ制备型高效色谱柱为第一维分离柱,首先在一维分离中将目标混合物分成若干组份;然后以C18MP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柱为第二维色谱分离柱,将第一维分离后得到的组份纯化为单体化合物。本研究最终得到5个塞隆骨单体化合物,化合物纯度均超过98%。经Nano-LCESI-MS/MS鉴定和搜库分析,这些多肽的序列分别为:KTAILVKE、RGAPQDQE、LVGPGAPGR、GFAGD和KPQWHP。此研究方法速度快、效率高且重复性好,可以对类似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救必应药材经粉碎过筛后用50%乙醇超声提取,再以大孔吸附树脂XDA-1分离富集获得紫丁香苷粗提物,然后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Welchrom C18(4.6 mm×250 mm,10μm)色谱柱,优化条件,获得DACHB50(50 mm×1000 mm)制备色谱柱初始色谱条件;再以Chromatorex C18(10μm,300 g)为制备色谱柱填料,优化条件探索最佳进样量,并制备获得目标化合物。通过薄层色谱法和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化合物的纯度为98.6%。以X-单晶衍射方法测定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信息,并解析数据,进一步确定该化合物是紫丁香苷。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菌株r DNA-ITS序列和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赛氏曲霉;对赛氏曲霉用大米培养基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对其发酵产物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层析、反相ODS柱色谱层析、薄层色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进行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对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二维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对单体化合物的MIC值进行测定,其中化合物L-1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南海红树林底泥中分离的一株放线菌(No.H74-18)的发酵菌丝体采用95%乙醇提取,并对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研究,通过硅胶开放柱色谱分离得到了一个结晶样品。通过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从此结晶样品中分离纯化出3个化合物,经NMR、MS等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抗霉素A1(1)、抗霉素A2a(2)、抗霉素A3(3),这些化合物都是抗霉素类化合物。采用L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此结晶样品中存在的抗霉素类的可能组份。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离纯化及鉴定牦牛骨胶原多肽,以得到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抗氧化肽。合成抗氧化肽,验证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牦牛骨胶原多肽经陶瓷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和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层析后得到组分F11。当其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34.45%。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对F11组分进行序列测定,得到氨基酸序列为GPAGPPGPIGNVGAPGPK和GKSGDRGETGPAGP AGPIGPVGAR的抗氧化肽,分子量分别为1 570.810 3 Da和2 160.104 Da。合成抗氧化多肽GPAGPPGPIGN VGAPGPK和GKSGDRGETGPAGPAGPIGPVGAR,当其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16.59%和35.17%。本研究分离鉴定出牦牛骨抗氧化肽,牦牛骨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制备人面果中π键二苯甲酮异构体环大叶藤黄醇和异大叶藤黄醇的液相色谱研究方法。实验中通过色谱柱以及流动相考察,在分析色谱柱上实现了液相方法的建立、模拟及筛选试验,并在半制备色谱柱上实现了放大试验和进样量考察。优化后的色谱条件可实现异构体达到2.5的分离度,并在浓度0.2μg/μL时的进样量达到500μL,单体化合物环大叶藤黄醇和异大叶藤黄醇可通过液相色谱、核磁共振DEPT谱及质谱予以确认。该研究表明,常规C_(18)色谱柱能够对π键异构体进行拆分,将加快更多具有生物活性的二苯甲酮单体化合物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价了银杏酸单体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体外抑制活性。银杏外种皮的无水乙醇提取物通过开放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五个银杏酸单体化合物。以别嘌呤醇为阳性药物,采用微孔板法评价它们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每个浓度设4个复孔,使用酶标仪在295 nm波长下测定每孔吸光度,计算平均抑制率;实验重复3次,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计算IC_(50)值。结果表明,银杏酸C13∶0和银杏酸C15∶1对黄嘌呤氧化酶的IC_(50)值分别为31.81±1.87μmol/L和25.48±0.66μmol/L(n=3),显示了一定程度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MCI柱层析和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从牛耳朵中分离制备了5种苯乙醇苷类单体。在Eclipse XDB-C18(9.4mm×250mm,5μm)半制备柱上,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流速为4mL/min,采用梯度洗脱方式,制备得到5个组分。经波谱(EI-MS、1H-NMR、13C-NMR)分析,分别鉴定为plantainoside(1)、chirito-sideC(2)、plantaninosideB(3)、plantamajoside(4)和desrhamnosylverbascoside(5)。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所制备5种化合物纯度均高于98%。该方法分离条件简单,高效,一次可得到5个单体,目标产物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芦荟苷A、B以及异芦荟色苷D的同时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采用反相中压制备色谱从芦荟中一次分离制备得到芦荟苷A、B以及异芦荟色苷D。以库拉索芦荟丙酮粗提物为原料,采用中压制备色谱系统:SCO色谱柱(40 cm×26 cm,30~50μm),流动相甲醇-0.5%乙酸水(33∶67,V/V),流速20 mL/min,等度洗脱方式,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54 nm,收集波长356 nm对芦荟样品进行分离制备,得到三种化合物单体。经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红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表明所得到的三种化合物分别是异芦荟色苷D、芦荟苷A和芦荟苷B,其纯度分别达到了98.0%,96.0%和98.9%。该方法简便,产品质量高,一次制备可以得到多种单体,为芦荟成分的测定与药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从紫丁香花蕾乙酸乙酯溶液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丁香苦素B(1)、齐墩果酸(2)、乌苏酸(3)、羽扇豆酸(4)、羽扇豆醇(5)、对羟基苯丙醇(6)、对羟基苯乙醇(7)和β-谷甾醇(8)。其中化合物6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花蕾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对味噌中异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C18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味噌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 NMR、13C NMR、HMBC、MS)鉴定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总共分离得到6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图1),分别鉴定为:染料木素(1)、大豆素(2)、黄豆黄素(3)、4',5,7,8-四羟基异黄酮(4)、4',7,8-三羟基异黄酮(5)、4',7,8-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味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肾茶正丁醇部位进行系统分离和化合物鉴定,为探索肾茶药理活性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多种分离纯化技术(硅胶柱层析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sLH-20、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对肾茶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运用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DEPT)和二维核磁共振谱(HSQC,HMBC)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肾茶正丁醇部位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甲酯(1)、原儿茶醛(2)、原儿茶酸(3)、3,4.二羟基苯乙酸甲酯(4)、3,4一二甲氧基乙酸甲酯(5)、2,5-二羟基苯甲醛(6)、苯甲酸(7)、咖啡酸(8)、迷迭香酸(9)。结论:肾茶正丁醇部位主要化学成分为酚醛、芳香酸及其衍生物,除分离得到之前献报告的咖啡酸、迷迭香酸等外,还首次分离鉴定4个化合物(1,4,5,6),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该化合物核磁数据进行了归属;化合物1、4、5均为首次从肾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采用快速制备液相色谱从库拉索芦荟中高效分离制备10-羟基芦荟大黄素苷A和B。以库拉索芦荟药材粉甲醇提取物为原料,采用快速制备液相色谱,EYELA柱(300 mm×20 mm i.d.,20~45μm),甲醇-水为流动相(35∶65,v/v)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56 nm,对芦荟样品进行分离制备,得到2种化合物单体,经UV、旋光度、HRMS和NMR鉴定,HPLC测定纯度,2个化合物分别为10-羟基芦荟大黄素苷B(98.9%)和10-羟基芦荟大黄素苷A(98.2%)。该方法简便、快速,所得产物纯度较高,可用于对照品的制备和药理毒理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压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以及制备型薄层色谱等色谱技术结合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从刺楸根中分离得到6个酚性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所得化合物分别为苔色酸乙酯(1),2-羟基-4-甲氧基-3,6-二甲基苯甲酸(2),香草醛(3),原儿茶醛(4),原儿茶酸(5)和3-甲氧基苯甲醛(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鸦胆子中3个苦木内酯的方法。制备色谱的参数为:色谱柱为C18柱(50 mm×20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体积比为40∶60),流速100 mL/min,二级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70 nm,进样体积为2 mL。在30 min的运行时间内,鸦胆苦素D,鸦胆苦醇与鸦胆因H与干扰成分得到很好的分离,经HPLC和熔点测定等方法检测纯度均达到98%以上,化学结构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进一步确认。此方法具有快速高效、分离组分纯度高的特点,可用于制备鸦胆苦素D、鸦胆苦醇及鸦胆因H。  相似文献   

16.
在对桔梗总皂苷粗分的基础上,利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制备桔梗单体皂苷,共分离得到四个化合物,经波谱法分别鉴定为platycodinD(1),platycoside E(2),deapio-platycoside E(3),未知化合物(4,鉴定中),经HPLC分析,纯度均大于98%.对比以前的分离手段,该方法分离制备桔梗单体皂苷工艺简单,效率高,为在桔梗中寻找新的天然活性物质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制备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分离制备杜仲醇。以杜仲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提取液经过正丁醇萃取、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纯化后,再通过反相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以V(甲醇):V(水)=15∶85为流动相进行洗脱,制备得到杜仲醇单体。采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NMR)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方法对所得单体进行了结构验证。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表明制备所得杜仲醇纯度达95.12%。  相似文献   

18.
丁同同  邓颖  邓璐璐  李江  穆淑珍 《广西植物》2021,41(7):1070-1076
为了研究鄂西清风藤在降低血糖方面的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方法从鄂西清风藤中提取分离化合物,并采用PNPG法筛选体外活性。结果表明:从鄂西清风藤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Pronuciferine (1)、(6R, 6aS, P)-Isocorydine (2)、N-methylhernovine (3)、N-formyldehydroanonain (4)、Roemerine(5)、(-)-Tetrahydropalmatine(6)、N-feruloyltyramine (7)、N-p-coumaroyltyramine (8)、Quercetin(9)、Dibutylphthalate(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PNPG法筛选体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7、8、9具有明显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为6.1~38.8μmol·L~(-1),其中化合物7、8的活性是阳性药阿卡波糖的40倍。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鄂西清风藤化学成分研究,为该植物在降血糖方面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线虫共生菌Xenorhabdus budapestensis SN19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综合解析和文献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xenematides C(1)和xenematides E(2),其中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22.71μg/m L)。  相似文献   

20.
核桃分心木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核桃分心木的化学成分,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反相C18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多种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从核桃分心木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dihydro-3-hydroxy-2-oxo-1H-indole-3-acetic acid(1)、核桃素D(2)、2-hydroxycinchoninic acid(3)、C-藜芦酰乙二醇(4)、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5)、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6)、金丝桃苷(7)、异槲皮苷(8)、4,8-二羟基-1-四氢萘醌(9)、槲皮素(10)。化合物3,7和8是首次从核桃分心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和6为首次从该种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运用Griess法检测LPS诱导的RAW264. 7细胞中一氧化氮(NO)水平,对各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0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