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许多人以动物血清对OXK菌株之凝集反应作为恙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或作为立克次氏体分离的指征之一。本文选择浙江株恙虫痈立克我氏体2株,感染小白鼠、大自鼠、豚鼠及家兔。在感染后每隔l星期取血l幺,共血清对立克次氏体补体结合试验均呈阳性反应,而对变形杆菌0xK菌株凝集反应则为阴性。根据上述结果,我们认为外斐氏(oxK菌株)反应用于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动物宿主的调查,或作为分离立克次氏体的一种初步指征的价值十分有限,井且还是可疑的。  相似文献   

2.
牦牛骨胶对小鼠应激及免疫机能的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牦牛骨胶对小鼠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小鼠负重游泳、耐缺氧、高温和低温存活时间,以及正常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和溶血素抗体水平。结果:灌胃牦牛骨胶能明显增强小鼠耐缺氧、耐寒、抗疲劳的能力,也能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明显升高免疫受抑小鼠的HC50,具有显著的抗应激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蛔虫病的免疫学研究,一般认为以整个虫体,或某一部分组织作为免疫原,不能使动物产生保护性免疫。1949年Sprent和Chea用感染期蛔虫卵经口免疫小白鼠;1957年Soulsby用感染期蛔虫卵皮下接种免疫豚鼠;1960年Taffs用第三期幼虫静脉接种免疫豚鼠。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用上述方法免疫动物,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再感染虫卵孵出的幼虫在其体內的生长发育和移行。我们于1964—1965年用钻~(60)照射人蛔虫感染期虫  相似文献   

4.
云南森林脑炎病毒的动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分离自云南的森林脑炎病毒进行了动物敏感性研究,实验证明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小白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三日龄乳鼠无论经脑内、腹腔、皮下接种均能致病、死亡,但毒力较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低;三周龄小白鼠经鼻腔接种亦能发病致死。对乳大白鼠、幼年豚鼠和金黄色地鼠能引起发病或死亡,病毒抗原定位主要在脑组织。病理检查表明感染的各种动物脑组织均有明显病变。此外,对鸡胚敏感,能引起BHK_(21)、Vero、Vero-E_6等传代细胞及人胚肾、乳猪肾原代细胞的CPE_0结果表明了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细胞、动物的致病性与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相似,仅毒力稍低。  相似文献   

5.
张宏亮  项辉 《蛇志》1994,6(1):33-35
本文报告眼镜蛇毒注射液可提高动物的免疫功能,使动物免疫器官重量增加,而可的松则使免疫器官减轻;可使动物的血清溶血素水平上升(P<0.001);还可明显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P<0.05,P<0.01,P<0.001);明显抑制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相似文献   

6.
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常累及植物性神经系统。本文概述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植物性神经功能的改变,综合介绍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植物性神经结构的变化和引起神经病变的可能机理,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防治和糖尿病成因的研究作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狐狸阴道加德纳氏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国内主要狐场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银黑狐、北极狐、赤狐及彩狐均对本病易感染,主要通过交配传染,病狐在本病流行中起主要作用。各狐场感染率为0.9-21.9%,导致注率1.5-14.7%,空怀率3.2-47.5%,提示了本病的严重危害性。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分离证实,本病可感染饲养管理人员,为人兽共患病,狐狸外,貉、水貂及犬也可感染。实验动物中小白鼠、小白鼠、地鼠、豚鼠和家兔对本病不感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死菌苗,已广泛用于预防人类和各种动物的钩体病,并已取得肯定的效果。然而,在用于动物时,不少学者相继发现,死菌苗虽可防止钩体病临床症状的出现,但尚不足以制止免疫动物肾脏带菌或尿中排菌。White等认为,制备死菌苗时,由于使用了福尔马林(以下简称福尔马林菌苗)或其它杀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主要狐场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银黑狐、北极狐、赤狐及彩狐均对本病易感染,主要通过交配传染,病狐在本病流行中起主要作用.各狐场感染率为0.9—21.9%,导致流产率1.5—14.7%,空怀率3.2—47.5%,揭示了本病的严重危害性.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分离证实,本病可感染饲养管理人员,为人兽共患病.除狐狸外,貉、水貂及犬也可感染.实验动物中小白鼠、大白鼠、地鼠、豚鼠和家兔对本病不感染.  相似文献   

10.
对国内主要狐场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银黑狐、北极狐、赤狐及彩狐均对本病易感染,主要通过交配传染,病狐在本病流行中起主要作用.各狐场感染率为0.9—21.9%,导致流产率1.5—14.7%,空怀率3.2—47.5%,揭示了本病的严重危害性.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分离证实,本病可感染饲养管理人员,为人兽共患病.除狐狸外,貉、水貂及犬也可感染.实验动物中小白鼠、大白鼠、地鼠、豚鼠和家兔对本病不感染.  相似文献   

11.
厌氧棒杆菌(下简称棒菌)的抗癌效应近年来引起广泛注意。不少学者的动物实验证明,厌氧棒杆菌单独使用或与化疗、放疗并用都有独特的抗癌效应,有人已开始试用于临床抗癌治疗,得到较好效果。其抗癌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报导说,小棒菌的灭活菌苗具有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增强吞噬活性,提高抗感染、抗肿瘤、刺激B细胞增生、促进抗体形成等功能。为了观察小棒菌(CP)的抗癌活性及其抗癌机理,我们于1978—1979年曾进行厌氧棒菌菌苗对小鼠移植黑色素瘤和S—180肤水癌的抗癌效应及脾激活试验研  相似文献   

12.
对钩端螺旋体脂多糖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L—LPS和E—LPS均能增强豚鼠腹腔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吞噬功能。两者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使胞体增大,并提高细胞内酸性磷酸酶的含量与活性。L—LPS可能对酶的合成具有较强的作用,而E—LPS相对增强酶的活性。两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小鼠在免疫3d后接受L—LPS,产生免疫佐剂作用,而在免疫前24h给予L—LPS,却导致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不断报道α-受体和β-受体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提出了哮喘发病的β-受体阻断和α-受体功能亢进的假说。最近,P.J.Barnes 等发现实验性哮喘动物肺中α-受体增加,β-受体减少,进一步支持上述假说。实验性哮喘动物模型系用卵蛋白致敏豚鼠后,再用卵蛋白反复攻击所造成,均有喘、咳、呼吸困难、青紫和气道高敏性等症状。取这种豚鼠和正常豚鼠的肺制备匀浆,用放射标记结合分析法测定肺匀浆中的α-受体和β-受体的数量及它们的比例。还测定肺匀浆中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以确定β-受体对β-受体激动剂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实验性哮喘动物肺匀浆中α-受体数量为对照动物的两倍(P<0.001),β-受体数量则低于对照动物(P<0.05)。在实验性哮喘动物肺匀浆中,α:β受体结合部位的比例为1:12,在对照动物则为1:30。  相似文献   

14.
巨噬细胞是机体保卫系统的细胞,当外界异物入侵以后它可向异物集中进行吞噬活动。在小鼠腹腔内塞入异物(圆形盖片)后可见巨噬细胞集中爬满盖片上,再注入墨汁。巨噬细胞即吞噬炭末微粒,其形态更为清晰可辨。本方法可作为教学示范或课外活动用以启发学生理解机体的保卫反应。其方法步骤如下: (1)将小白鼠放入瓶内用乙醚麻醉(勿麻醉致死)后取出小鼠使仰位,四肢用绳子固定于解剖板上。  相似文献   

15.
1.乙型脑炎病毒SA14毒株通过地鼠腎单层细刚胞连续传递20代后,对小白鼠的脑内毒力发生显著变异,由原来的10-5—10-6下降至10-1—10-2.5/0.03ml之间,与地鼠腎细胞的釉胞致病变毒力(TCID50)此鞍,二者相差4.00—5.07log,而皮下,肤腔毒力则巳丧失。 2.变异株对恒河猴的脑腔致病力亦有明显的减弱,以大量病毒脑腔感染猴子后,虽有脑炎症状出现,但发病溉伏期和病程均有延长,而感染的4只猴子中仅有一只死亡。 3.变异株对小白鼠具有较强的免疫力作用,在豚鼠、猴手及小白鼠体内均能产生一定的特异性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Levett,2001),可感染鼠科、猴科和犬科等多种动物(Desvars et al.,2012).人或动物通过接触带菌动物的粪便、尿液污染的水和土壤而感染(娄银莹等,2019),可造成黄疸、急性肾功能衰竭、出血性素质...  相似文献   

1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革兰阳性食源性病原体,可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的李斯特菌病。侵袭性李斯特菌病通常很严重,临床上表现为自然流产、败血症和脑膜脑炎,也可表现为发热性胃肠炎综合症。成孔蛋白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O(Listeriolysin O,LLO,由hly基因编码)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属于胆固醇依赖性细胞溶解素(cholesterol-dependent cytolysins,CDC)毒素,其通过膜穿孔机制介导Lm从吞噬体逃逸并引起李斯特菌病。最近的研究表明LLO除了主要的膜穿孔作用,还存在其他功能,在Lm感染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LLO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些年对该毒素的研究进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机制,为防治李斯特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烟青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围食膜的病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邓塔  蔡秀玉 《昆虫学报》1992,35(1):123-124
昆虫的围食膜是衬在昆虫中肠内一种网状的结构,它可充作虫体抵御外来病原侵染的一道屏障。关于鳞翅目昆虫幼虫感染了昆虫病毒后围食膜的病变问题,国内外鲜有报道。尤锡镇和康慧娟(1985)曾以实验证明家蚕围食膜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有灭活作用,而且认为核型多角体病毒不能侵染和破坏围食膜。Derksen和Granados(1988)则证明染病幼虫的围食膜因不同杆状病毒(包括两种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认为矽肺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二氧化硅(SiO_2)粉尘颗粒后的崩解死亡。因此,凡能保护巨噬细胞的药物就可能具有防治矽肺的作用。柠檬酸铝(柠铝)对实验性动物矽肺以及临床矽肺病人的疗效可能正是与其体外保护巨噬细胞的作用有关。最近体外研究证明,SiO_  相似文献   

20.
昆虫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获得成功的有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浓核病毒(Densonucleosis Virus)感染小白鼠L细胞和大白鼠胚成纤维细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DNA感染人羊膜FL细胞。我们从罹病死亡的菜白蝶(Pieris rapas L.)虫体中分离到的一株非包涵体病毒感染BHKp 925上皮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