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10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其中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组7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组134例。运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法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210例病例中,RVVC组中白色念珠菌54株(71.05%),光滑念珠菌15株(19.74%),热带念珠菌4株(5.26%),克柔念珠菌2株(2.63%),近平滑念珠菌1株(1.32%)。非白色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在RVVC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VV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敏试验显示,RVVC的念珠菌株中仅8株对7种药物全部敏感,23株敏感药物<5种,其中1株仅对制霉菌素敏感;对药物的敏感率为制霉菌素(97.37%)>克霉唑(60.52%)>酮康唑(51.32%)>伊曲康唑(36.84%)>咪康唑(35.53%)>氟康唑(23.68%)>特比奈芬(10.53%)。结论:白色念珠菌仍是RVVC的主要致病菌,非白色念珠菌比例在RVVC组中显著高于VVC组,其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制霉菌素敏感率最高,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STD门诊复发性外阴道念珠菌病(RVVC)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用沙氏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然后用ATB ID 32C酵母菌鉴定系统和ATB Fungus3药敏系统进行菌种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80份标本中检出白色念珠菌201株,占71.79%;非白色念珠菌79株,占28.21%,其中光滑念珠菌42株,占15%.VVC组与RVVC组抗真菌药物比较,VVC组对氟康唑的敏感率高于RV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D门诊患者阴道念珠菌病检出菌种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但RVVC组非白色念珠菌比例高于VVC组.非白色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占比例最高.VVC组氟康唑的敏感率高于RVVC组.  相似文献   

3.
何琳  仇志琴  蔡蓉  虞丰 《生物磁学》2011,(2):304-306
目的:探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10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其中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组7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组134例。运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法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210例病例中,RVVC组中白色念珠菌54株(71.05%),光滑念珠菌15株(19.74%),热带念珠菌4株(5.26%),克柔念珠菌2株(2.63%),近平滑念珠菌1株(1.32%)。非白色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在RVVC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VV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敏试验显示,RVVC的念珠菌株中仅8株对7种药物全部敏感,23株敏感药物〈5种,其中1株仅对制霉菌素敏感;对药物的敏感率为制霉菌素(97.37%)〉克霉唑(60.52%)〉酮康唑(51.32%)〉伊曲康唑(36.84%)〉咪康唑(35.53%)〉氟康唑(23.68%)〉特比奈芬(10.53%)。结论:白色念珠菌仍是RVVC的主要致病菌,非白色念珠菌比例在RVVC组中显著高于VVC组,其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制霉菌素敏感率最高,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
1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概况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是指一年内有症状并经真菌学证实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发作4次或以上者[1]。Blostein[2]等对7个国家RVVC新患病例数展开调查,发现RVVC的发病率居于14%~28%(平均23%)。RVVC的高发病率说明RVVC是一种常见病。有些患者无明显易感因素却反复发作,RVVC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性生活[3],RVVC患者躯体功能、角色生理、躯体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社会功能、角色情绪、心理健康SF-36维度的平均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RVVC患者的生理、心理综合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RVVC不仅给患者带来精神、心理压力,也给社会增加了经济负担。故我们需要重视RVVC的防治,积极寻找RVV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拟从阴道菌群的微生态特征入手,旨在探讨阴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发病的潜在联系。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126名处于VVC急性发作且以往有RVVC史的非孕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另有120名正常育龄期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测定阴道p H值,并采集阴道分泌物行革兰染色镜检,行Nugent评分。同时,通过阴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等指标对阴道微生态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组的阴道p H值(4.51±0.3 Vs 4.11±0.2,P0.05)和Nugent评分(4.21±0.81 Vs 1.31±1.19,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乳酸杆菌密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阴道加特纳菌/普雷沃菌、革兰阳性球菌和其他细菌的密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组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正常组;且患者组乳酸杆菌优势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55.56%Vs 95.00%,P0.05),而阴道加特纳菌/普雷沃菌(23.02%Vs 1.67%,P0.05)和革兰阳性球菌优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7.46%Vs 1.67%,P0.05)。结论RVVC患者阴道微生态特征与正常育龄妇女存在显著差异,生物屏障的削弱可能是VVC反复发作的风险因素。新型阴道乳酸菌制剂的研发和应用可能在重建阴道微生态,预防VVC复发方面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的表达及意义。收集RVVC患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VVC)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阴道分泌物各2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各组中SP-A蛋白的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各组中SP-A的基因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中SP-A蛋白的含量发现,VVC组的S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VVC组的SP-A高于对照组及VVC组(P0.05)。RT-PCR检测结果发现,VVC组的SP-A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RVVC组的SP-A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VVC组(P0.05)。SP-A可能是RVVC患者抗假丝酵母菌的重要物质,其性质或数量的改变可能在RVV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与女性生殖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常见妇科疾病,病原体主要为白念珠菌,易出现反复发作情况。若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真菌学检查为阴性后症状重现,真菌学检查又呈阳性,则属复发。1a内4次复发则称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ce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  相似文献   

8.
《菌物学报》2017,(3):385-39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白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是其主要致病菌。我们通过在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雌激素建立大鼠的假发情模型,然后在大鼠阴道内接种白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SC5314悬液,建立大鼠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模型。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血浆中及阴道局部白细胞介素‐2(IL2)、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Toll样受体‐4(TLR4)的值,探讨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免疫发病机制。我们发现大鼠血清中只有TLR4在第2周出现显著性上升,而在阴道灌洗液中,IL2在第3周显著下降,TLR4在第2和第3周显著上升,MBL在第1至第3周均显著下降。由此我们推断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发病过程中,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VVC和RVV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阐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致病菌种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VVC致病菌1 083株,分子鉴定(D1/D2)至菌种水平,回顾性收集VVC患者临床信息,分析不同致病菌种所致VVC临床特征。结果 白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种(71.38%),非白念珠菌(NAC)占28.62%,其中,光滑念珠菌占19.02%。20~40岁、已婚、妊娠为VVC危险因素,孕期更易感染NAC。NAC致复发性VVC高于白念珠菌。结论 对VVC患者常规分泌物培养、菌种水平鉴定,结合体外药敏结果,对临床医生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可宝净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可宝净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疗效。方法将2004年5月-2005年4月在朝阳市二医院确诊为VVC的患者分为2组。单纯使用达克宁栓者(A组)60例,单纯使用可宝净者(B组)70例进行对照。对2组的临床症状及真菌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停药7—10d时与停药28-35d时,A、B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A组治愈后3个月复发人数为5例,B组复发人数为0例(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单纯使用可宝净与单纯使用抗真菌药物,均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疗VVC的疗效。但可宝净治疗念珠菌病的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合并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情况,对86例复发性VVC(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患者、219例单纯性VVC患者以及健康妇女200例,分别进行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和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检测;所有VVC病例均进行真菌培养。RVVC组和单纯VVC组与对照组之间Uu、Mh及Uu混合Mh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之间CT和CT混合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真菌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Uu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T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VVC患者合并Uu感染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假丝酵母菌与Uu混合感染可能导致VVC的发生和复发。  相似文献   

12.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育龄期女性常见的生殖道感染,占外阴阴道炎症的15% ~ 30%[1].约75%的妇女一生中至少罹患一次该病,是已婚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未婚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较少见,但临床上此类患者并非罕见,因相关报道不多,临床上也无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和预防上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患者血清及阴道分泌物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白细胞介-17(interleukin-17,IL-17)和白细胞介-23(interleukin-23,IL-23)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轻中、重度VVC患者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及阴道分泌物中HMGB1、IL-17和IL-23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之间及其与VVC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VVC患者105例,其中轻中度VVC组51例、重度VVC组21例、RVVC组33例;对照组39例。血清中,重度VVC组及RVVC组患者HMGB1水平均较对照组高(t=2.971,P=0.008;t=2.365,P=0.005),轻中度及重度VVC组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370,P=0.024;t=2.987,P=0.008),轻中度及重度VVC组、RVVC组IL-2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948,P=0.008;t=2.955,P=0.008;t=2.940,P=0.009);分泌物中,轻中度及重度VVC组、RVVC组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273,P=0.029;t=2.097,P=0.049;t=2.075,P=0.046),仅轻中度VVC组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r=2.624,P=0.017)。对HMGB1、IL-17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外周血中,HMGB1水平与IL-17、IL-23表达成正相关(r=0.328,P0.001,r=0.172,P=0.04),IL-23水平与IL-17表达成正相关(r=0.689,P0.001);分泌物中,IL-23水平与IL-17表达成正相关(r=0.268,P=0.001);对HMGB1、IL-17、IL-23表达水平与VVC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外周血中,HMGB1水平与疾病严重度成正相关(r=0.286,P=0.001);分泌物中,IL-17水平与疾病严重度成正相关(r=0.273,P=0.001)。结论 VVC患者体内HMGB1、IL-17、IL-23水平上调,且与VVC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HMGB1、IL-17、IL-23可能参与VVC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乌鸡白凤丸巩固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通过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有无降低RVVC复发率的作用.方法 486名处于VVC急性发作且以往有RVVC史的非孕育龄妇女,急性期阴道给予克霉唑栓强化治疗.达到临床及真菌治愈标准后,随机分为3组采取不同方案进行巩固治疗或临床观察.A组:每月月经净后3~7 d,继续单次阴道给予克霉唑栓500 mg,为期3个月;B组:每月月经净后口服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1次/d,3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对照组:仅作随访观察.各组在巩固治疗期间及巩固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巩固治疗期间,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17人(10.12%)和23人(13.61%)出现复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巩固治疗结束后,随访第3个月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31人(21.83%)和37人(26.62%)出现复发;随访第6个月A组和B组分别累计有73人(51.41%)和79人(56.83%)出现复发,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01),A、B组间各阶段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RVVC近期治愈后采用乌鸡白凤丸巩固治疗,能够抑制念珠菌生长,增强免疫功能,控制阴道局部炎症反应,有效预防复发,效果满意且相对安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炎的第二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影响了众多女性健康~([1])。本研究检测了VVC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53株念珠菌对11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为VVC临床用药提供信息。1材料和方法1.1菌株来源收集上海长征医院妇科门诊2016年10月~2017年1月VVC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念珠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清热祛湿药膳方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cliosis,RVVC)湿热下注证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乳酸杆菌数量评分)、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临床总疗效等方面的影响,并验证其是否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方法选择120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湿热下注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克霉唑阴道片阴道上药,实验组加用清热祛湿药膳口服,强化治疗后再巩固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其疗程结束后治愈率及停药3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总疗程结束后,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RVVC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及阴道念珠菌培养转阴率,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在增加乳酸杆菌数量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实验组优势不明显;两组患者停药3个月后远期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即在远期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热祛湿药膳对防治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妇女发生外阴、阴道不适的原因之一,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产生心理后遗症。其病原体分为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两大类,以白念珠菌居多,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感染所占比率有所上升。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真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简单,唑类是常用药。症状严重时可加大药量、口服和局部联合用药,易复发者行6个月的巩固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对HIV感染患者同样有效。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应避免口服药,唑类药物为局部常用药如硝酸布康唑。糖尿病患者光滑念珠菌感染较多,对硼酸治疗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8.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一种广泛发生的阴道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本文主要对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宿主对白念珠菌的免疫应答以及VVC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致病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800例就诊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并对VVC阳性者行详细的问卷调查。结果1800例患者中有180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患者。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与月经时间、是否使用抗生素、外阴阴道冲洗情况、年龄、是否患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通过正确的护理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体外药敏研究情况。方法检索分析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等数据库15年来中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和体外药敏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计检索筛选60篇文献,从现有数据来看,不同地区妇科患者中VVC的患病率为10%~40%,平均为20.3%;各地研究显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白念珠菌,约占70%~90%,非白念珠菌以光滑念珠菌为主;非白念珠菌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体中所占比例更大。大多数研究显示氟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体外抗真菌活性较高,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分离的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在70%~98%左右,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超过95%;过半的研究显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分离的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高;对5-FC、酮康唑的药敏结果各地差异较大。结论对VVC患者进行病原学鉴定和体外药敏检查十分重要,尤其是难治性VVC、复发性VVC患者,若发现病原菌为非白念珠菌,应根据体外药敏结果适当调整方案,可以选用非氟康唑类药物如AmB外用制剂、硼酸胶囊等;而对于大多数由白念珠菌引起的VVC,应用传统药物如氟康唑、制霉菌素、伊曲康唑等仍是较好的选择,酮康唑、5-FC等药物不建议作为常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