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2002,21(2):116-125
大长梁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 ,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东距小长梁遗址170米 ,野外观测和地层对比显示 ,二者的地层层位及文化层一致 ,应为同时期遗址。该地点试掘近 7平方米 ,共获得33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出土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原料剥片利用率高 ,成器率低 ,动物化石多为哺乳类肢骨。其年代大于107万年 ,属旧石器时代早期。  相似文献   

2.
石沟遗址是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大田洼台地北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于1996年。201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在遗址C区进行发掘,出土51件砾石、249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碎屑。石制品的大小、风化和磨蚀程度表明,遗址曾受到较弱水流的干扰后被迅速埋藏。石制品原料以白云岩、燧石和安山玢岩为主,类型有石核、石片类(完整和不完整石片)、断块、碎屑和石器类(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和使用石片)。剥片和修理技术均以锤击法为主;仅发现的1件砸击石片表明可能也存在砸击技术;石器加工较为简单,显示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的技术特征。石沟遗址C区的发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的石器工业,探索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生存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的葡萄园石制品79件,发现在泥河湾盆地东端河北省阳原县官厅村北小长梁更新世早期旧石器遗址东侧的后石山基部,文化层由下更新统湖滨相冲-洪积砾石层构成,层位与小长梁文化层大致相当,位于Matsuyama负极性时的Jaramillo正极性亚时层段之下,而靠近Olduvai正极性亚时层段顶面,推断其年龄为150~160万年。  相似文献   

4.
狭义(或经典)泥河湾动物群主要产自桑干河北岸的下沙沟村周边,化石来源于不同地点;该动物群被作为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代表,但其绝对年代一直饱受争议,最新古地磁测年数据是2.2-1.7 MaBP。由于受河流及断层切割影响,泥河湾盆地内部不同区域尤其是桑干河两岸的地层对比,一直是个科学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桑干河南岸未发现重要化石点。最近,在桑干河南岸的岑家湾台地发现了山神庙咀化石点,目前已在此地点做过9次正规发掘,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526件,鉴定出25个种(含未定种),其中23种属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的成员。由此看出,山神庙咀动物群的时代应当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的时代接近,其地质年代应当不晚于1.7 MaBP。山神庙咀遗址与小长梁遗址隔沟相望,但其化石层稍高于小长梁文化层;山神庙咀动物群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长梁遗址年代要比先前所测得的1.36 MaBP要早;小长梁周边的史前遗址的地质年代应当再做深入研究。小长梁地区的泥河湾层底部普遍存在砾石层,但其出现的水平位置以及砾石在分选和磨圆程度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调查清楚不同剖面中底砾层的分布状况及其性质,将会对本地区地层对比研究以及推断当时泥河湾盆地的古环境都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小长梁石制品的进步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李炎贤 《人类学学报》1999,18(4):241-254
小长梁遗址发现于1978年。尤玉柱等研究后认为其时代属于早更新世。石制品被一些学者认为相当进步 ,甚至怀疑已经达到了黄土时期的式样。于是出现了年代古老和石制品进步的矛盾。笔者检查和分析了小长梁发现的石制品 ,认为细小的不规范的石制品并不说明技术的进步 ;小长梁石制品的原料利用率并不高 ;几件不规则的石叶状的石片也不足以说明打片技术的进步 ;所谓修理台面的石片亦难于肯定 ;至于所谓极精细的加工痕迹似乎用使用痕迹来解释更为合理。总之 ,小长梁发现的石制品从打片和第二步加工的技术水平看来 ,加工简单粗糙 ,并未显示出任何明显的进步性质。小长梁的石器类型并不复杂。比较起来 ,小长梁的石制品没有北京人的石制品进步 ,也没有达到晚更新世的石制品的技术类型水平。就目前已经发表的材料看来 ,小长梁的石制品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生物地层学及古地磁测年提供的论断是大致协调的。  相似文献   

6.
麻地沟E5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埋藏于泥河湾层灰白色-灰黄色细砂和粉砂层内。遗址发现于200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2014年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2m~2,出土143件石制品、8件动物碎骨和235件砾石。遗址成因(标本分布状况、原料与个体大小、风化磨蚀状况和标本空间聚集特征等)分析表明,遗址形成受到明显的水流搬运和改造。石制品原料均来自遗址周围1km~2范围内,岩性以硅质白云岩、燧石和火山岩为主;锤击法剥片和修理石器,剥片和修理随意,石制品形态无定型,显示旧石器时代早期奥杜威(Oldowan)工业特点。初步古地磁年代测定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为1.20 Ma。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成因与古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泥河湾盆地三棵树旧石器遗址2008年试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棵树旧石器遗址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坨村东北部。2008年秋,该遗址经过小规模试掘, 出土251件石制品及一些碎骨和牙化石。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碎片等; 工具有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凹缺器、锯齿刃器、雕刻器、石锥、石钻、鸟喙状器等。石制品以小中型为主, 其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石英、燧石、白云岩、玄武岩等, 全部为就地取材。三棵树遗址与后沟遗址同处泥河湾层上部, 处于后沟遗址下部和马梁遗址上部, 时代属于中更新世中后期。该遗址的发现有助于探讨我国华北小石器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探索细石器文化传统渊源。  相似文献   

8.
河北阳原岑家湾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谢飞  成胜泉 《人类学学报》1990,9(3):265-272
岑家湾地点的石制品埋藏在下泥河湾层棕红色粘土中,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文化层可能低于小长梁和东谷坨,是泥河湾层内发现的又一处较重要的旧石器地点。岑家湾的石器仅刮削器一类,加工简单,显得粗糙、古朴。岑家湾的石制品均较细小,当属华北地区小石器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东坡遗址发现于泥河湾盆地中部的泥河湾层, 东距虎头梁村约800m。该遗址于2001年试掘了4㎡, 出土石制品32件和少量破碎的动物化石。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等, 以石片和断块居多。石制品原料采自遗址附近的砾石层, 主要有流纹岩、石英闪长岩、燧石、石英和板岩等, 以流纹岩和石英闪长岩居多。经ESR方法测定, 遗址的年代为321±15ka BP, 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部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 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0.
泥河湾盆地半山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初探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卫奇 《人类学学报》1994,13(3):223-238
半山旧石器遗直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盆地东端,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与工不谷蛇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以一条正断层相隔。分别在断层的上盘和下盘。半山遗址的位置比东谷索遗址低70余米,但根据野外观察,二者的地层层位大致相当。半山遗址发掘近2平方米,获得95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初步分析,半山的石制品和东谷索的非常相似,它们应该属于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黑土沟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的时代较古老的一处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根据磁性地层学资料判断,遗址位于Matsuyama反极性时的Olduvai正极性亚时阶段,其年龄为1.77-1.95Ma。2006年,在黑土沟遗址的考古地质勘探中,查明探坑文化层厚1.33m,由4个自然层组成;在大约7.6m~3的堆积中,出土遗物20585件,包括石制品20489件,哺乳动物骨牙碎片96件。石制品中,石核、石片、断块和器物分别占0.36%、97.90%、1.00%和0.74%,在石片中竟有87.74%的数量是碎屑。器物中出现旧石器晚期常见的圆盘状刮削器。石制品保存新鲜,发现拼合标本3组。石制品绝大部分属于微型和小型标本。砸击制品在地层中的密度较大,而且含有似棱柱状石核和似石叶薄长石片。  相似文献   

12.
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奇 《人类学学报》1985,4(4):289-300
东谷坨的旧石器,小型而加工精细,如果单从石制品来看,简直使人不敢相信它是直立人的作品。但是,遗物确实发现在时代为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里,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化很早就已经有了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白马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重要遗址。本文报道的87件石制品均发现于西白马营遗址同一文化层,类型有石核、石器和废片等,其中废片包括完整石片、破碎石片、碎片与断块等。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石英以及硅质白云岩为主,个体以小型居多,剥片技术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用砸击法。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修理采用硬锤锤击法。文化面貌属于华北小型石片石器工业传统。  相似文献   

14.
泥河湾盆地霍家地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家地旧石器地点发现于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层”中,经试掘出土了60件石制品,包括4件石核、12件石片、24件石器和20件有人工痕迹的石块,石器中包括刮削器20件,尖状器2件,石锥、雕刻器各1件。含石制品地层位于东谷坨文化层之上,推测其年龄约为距今100万年左右。  相似文献   

15.
山西北部桑干河中游的尉家小堡遗址,是华北地区以细石器加工技术为特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制品岩性以硅质岩和火山角砾岩为主。细石核全部为楔形石核,显示出一套较为成熟而稳定的制坯及剥片工艺,包括软锤修整楔状缘、压制产生细石叶等。石器类型全部为刮削器。5.6%的拼合率说明此处为原地埋藏遗址。通过与同时代桑干河流域的其他遗址石制品的比较和遗址出土较精致的穿孔骨制品的现象判断,此遗址的年代应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  相似文献   

16.
作为广义泥河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蔚县盆地也曾是更新世期间古人类生存活动的重要地区。2019-2020年度在蔚县盆地开展了新一轮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认18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获得35件石制品以及少量动物化石。从文化遗存的出露层位来看,泥河湾河湖相地层和黄土堆积是遗物埋藏的主要地貌部位。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含细石核)、废片和工具;原料以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为主;石核剥片和工具修理均主要采用锤击法。技术类型总体上包含了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组合。结合相关地貌、地层对比资料以及石制品的类型特征,初步推测新地点的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其中含细石叶技术制品地点的年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7.
卫奇 《人类学学报》2014,33(3):254-269
东谷坨下更新统旧石器遗址发现的1676件石制品,包括各种类型的石核、石片和加工的石器,还有断块,其中石片数量占绝对优势,剥片技术基本上为硬锤锤击,选择台面的打击点和充分利用台面具有成熟的逻辑思维结构。石制品岩性主要为燧石,保存相当新鲜。石制品以小型和宽薄型为主。石器中有加工精致的尖状器和各种样式的边刃器。东谷坨石制品与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的本质上没有差异,它们应该属于中国旧石器早期的同一"文化"或"工业"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