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吉林省白城市双塔遗址东周时期人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塔遗址是近年来松嫩平原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遗址为建立白城西部乃至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汉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廓清相关诸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判断同类遗存年代提供了重要标尺,特别是东周时期人骨标本的发现,是迄今在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份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资料。本文对出土9例东周时期的颅骨(男性6例,女性3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双塔组东周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与井沟子东周时期居民、近代蒙古人最为接近,属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古蒙古高原类型",佐证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人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泓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2007,26(2):97-106
本文对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颅骨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井沟子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汉代扎赉诺尔组、近代蒙古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张旭  李婧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15,34(2):216-224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2011年发掘出土的古代人类肢骨进行了测量与研究,并依据相关的身高计算公式对其身高进行了推算;在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其他古代对比组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大堡山地区两性居民的肱骨粗壮程度发育较弱,股骨粗壮程度相对居中、股骨骨干上端一般扁平、股骨嵴相对发达;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男性身高水平较高,女性身高水平中等;根据两性差异性指数,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女性的主体经济地位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内蒙古清水河县姑姑庵墓地出土的13例汉代的颅骨(男性6例, 女性7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 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姑姑庵汉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将军沟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很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或是当地早期中原移民的后裔。  相似文献   

5.
何嘉宁  李楠 《人类学学报》2020,39(4):576-585
北京延庆军都山墓地是东周时期玉皇庙文化的代表性墓地。对墓地出土125例个体颅骨创伤的观察表明,军都山男性颅骨创伤的发生率为13.3%,均为生前钝器伤;女性和未成年个体则未发现有颅骨创伤病例。颅骨创伤的发生没有时代变化或墓葬等级间的差异。军都山古代男性居民较高的颅骨创伤率与暴力冲突关系最为密切,是军都山社会关系不稳定性的一种体现,与农牧交错区生态的脆弱性、外来人群流入以及与周边定居农业人群互动等因素所导致的竞争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出土东周时期的长骨标本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根据相关公式推测出该组居民的身高,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男性居民的身高在内蒙古长城地带同时期的人群中最低,而女性居民则最高,是一个男女两性居民身高差异较小的古代群体。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鹤壁市的淇县宋庄东周墓地的多座墓葬不仅出土大量青铜礼乐器和陶器,而且存在人殉现象,宋庄墓地的发现为探讨东周时期豫北地区考古学文化与政治格局提供了重要线索。为了分析宋庄墓地东周墓葬人殉的种系来源,本文对其中保存较好的7例女性人殉颅骨进行了形态学分析。淇县宋庄组与仰韶文化的宝鸡组和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呈子组均具有较大相似性,与青铜时代的毛饮合并B组、西村周组和双楼组也较为接近。初步认为,淇县宋庄女性人殉与东周时期的豫北和晋地传统居民在体质特征存在一定的区别,而与周人畿内和郑韩故城及其以西以北地区的中原文化居民有更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将军沟墓地出土的14例战国中晚期的颅骨(男性11例,女性3例)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将军沟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毛饮合并A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出土的颅骨进行了多项测量及非测量连续性性状观察。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纱帽山组古代居民应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并与东亚蒙古人种具有最多的一致性。通过与古代对比组对比发现,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瓦窑沟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组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墓地1969年发掘出土的10例靺鞨颅骨(男性5例,女性5例)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人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特罗伊茨基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古代贝加尔组群、现代中央亚细亚组群和贝加尔组群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宁城山嘴子辽墓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1,10(4):278-287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山嘴子辽代墓地出土的古代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进行了研究。9例男性颅骨和3例女性颅骨中的大多数标本在种族特征上均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西伯利亚(北亚)人种范畴,少数标本中的个别特征则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东亚人种或北极(东北亚)人种的影响。在若干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山嘴子辽代契丹族的体质特征分别与汉代鲜卑族和近代蒙古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
扎赉诺尔汉代墓葬第三次发掘出土颅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89,8(2):123-130,T001,T002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扎赉诺尔汉代游牧民6族墓葬第三次发掘出土的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研究。五例男性颅骨和三例女性颅骨的种族特征基本相似,均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西伯利亚(北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本文材料是对过去已恨表的扎赉诺尔汉代游牧民族颅骨资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山东济宁潘庙汉代墓葬人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0,9(3):260-264
本文对潘庙遗址汉代墓葬出土的11例成年颅骨(男性7例,女性4例)进行了研究。颅骨的测量性状和非测量性状的分析表明,潘庙汉代居民在若干主要体质特征上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点,并且与东亚蒙古人种最相近似。在潘庙汉代居民中存在着颅骨枕部人工变形的习俗,这一特点与大汶口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居民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4,13(2):126-133
本文所报道的17例新石器时代人类颅骨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右前旗的庙子沟遗址,其年年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阶段。对该组颅骨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5.
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山 《人类学学报》2000,19(1):21-31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研究。11例男性颅骨和3例女性颅骨的种族特征基本相似,均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人种范畴,某些特征则显示出北亚人种的影响。在若干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龙头山青铜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分别与顺山屯青铜时代居民和近代华北居民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