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离体、灌流的鲫鱼视网膜上,考察了一氧化氮(NO)对视网膜电图(ERG)和水平细胞的作用.NO的供体硝普钠(SNP)压抑暗视ERGb波,却增大明视b波,这些作用均可为血红蛋白所阻遏.进而,SNP使视杆水平细胞对光反应减小,而增强L型视锥水平细胞的对光反应.这些结果表明,NO在外视网膜可压抑视杆系统的活动而增强视锥系统的活动.此外,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抑制剂亚甲基蓝对视杆、视锥水平细胞的作用恰与SNP作用相反,这提示NO的作用可能由cGMP所介导.对NO的作用位点提出了工作假设.  相似文献   

2.
人视网膜在组织学上分为十层,色素上皮(RPE)和感光细胞(PRC,包括视锥细胞cone和视杆细胞rod)是位于视网膜最外面的两层细胞。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一组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夜盲、进行性视野损害、眼底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图(ERG)异常或无波。RP是遗传性视觉损害和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发病....  相似文献   

3.
鲤科鱼视网膜光感受器电位的明适应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列卫  杨雄理 《生理学报》1991,43(4):311-321
本实验室以前曾报道,视网膜电图 b 波的敏感度在明适应过程中的变化因背景光强而异:在较弱背景光时随时间逐渐降低,当背景光强达到一定水平后,则在明适应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复。本工作应用分离、灌流的鲤科鱼视网膜,详细地考察了用谷氨酸分离的感受器电位(PⅡ)的明适应特性。在较弱背景光下,PⅡ敏感度除初始时降低外,不随时间作进一步变化。当背景光强达到一定水平后,与 b 波相似,PⅡ敏感度也随时间而回复。对 PⅡ光谱敏感性和不同波长辨增阈的测定表明,PⅡ的这两型变化交替的光强恰为视杆系统与视锥系统活动交替的光强;当背景光完全压抑视杆系统的活动后(仅接收视杆输入的水平细胞的胞内记录的反应完全被压抑),PⅡ即呈现回复型变化。这些结果提示,b 波的回复型变化部分地反映了视锥细胞的明适应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鲫鱼视网膜上考察了明、暗适应两种状态下视网膜细胞的NADPH黄递酶染色的不同.在暗适应5h的视网膜中,视杆和视锥的内段、部分水平细胞呈深度染色.部分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也有染色.此外,Muller细胞对NADPH黄递酶染色是强阳性.在明适应的视网膜中,光感受器的内段、神经节细胞的染色则较浅,而Muller细胞和水平细胞则呈阴性反应.此外,视杆去极化型双极细胞则清楚地被染色.无长突细胞在两种状态下的染色没有显著差异.Muller细胞,部分水平细胞和视杆去极化型双极细胞中存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其诱导与否取决于视网膜的适应状态.  相似文献   

5.
黑斑蛙光感受器计数和分类—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李俊凤  吴奇久 《动物学报》1989,35(2):113-117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黑斑蛙视网膜光感受器的类型、直径和密度。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光感受器进行了计数。六个视网膜的光感受器计数平均为2,120,000±230,000(P<0.05)。可以见到两类视锥细胞和两类视杆细胞:单视锥,外段为锥形,最粗处直径约6微米;双视锥,由一主锥和一附锥构成,外段直径最粗处约7微米;红视杆,外段圆柱形,直径约6微米,其内段短粗,数目比绿视杆多;绿视杆,外段与红视杆极相似,但内段细长。视锥和视杆的外段上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离体灌流的鲫鱼视网膜上 ,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考察了γ 氨基丁酸 (γ aminobutyricacid ,GABA)对无长突细胞持续性和瞬变性给光反应的调制作用 .实验表明 ,外源性GABA部分压抑ON型无长突细胞的持续性反应 ,该作用可完全被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印防己毒素 (picrotoxin ,PTX)和GABAA 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荷包牡丹碱 (bicuculline ,BCC)所阻遏 .但在ON反应由视杆信号驱动的ON OFF型无长突细胞 ,GABA对其瞬变性ON反应的压抑不能为BCC所阻遏 ,但可被PTX所翻转 .这些结果提示 ,在鲫鱼内层视网膜 ,GABAA 和GABAC受体分别介导GABA对持续性和瞬变性给光反应的调制 .  相似文献   

7.
低浓度(10~30μmol/L)钴离子(Co 2+)选择性压抑鲫鱼视网膜中视杆信号的传递,在分离、灌流的鲫鱼视网膜,10μmol/L Co 2+超极化视杆水平细胞,并完全压抑其对光反应,但对视锥水平细胞并无影响.此外,低Co 2+几乎完全压抑暗视视网膜电图(ERG)b波,但不影响明视b波,低Co 2+并不影响光感受器电位(PⅢ),也不影响视杆水平细胞谷氨酸受体的反应能力.其它2价金属离子(Co 2+,Mn2+)并不显示相似的选择性压抑作用,但谷氨酸转运蛋白的阻遏剂(β-OH-Asp)显示相似的作用,提示低Co 2+的作用可能与谷氨酸重摄取的压抑有关.  相似文献   

8.
陈庆霄 《昆虫学报》2020,63(1):11-21
【目的】重叠型眼在昆虫复眼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阐明夜出型亲土苔蛾Manulea affineola复眼类型及结构特征,以期填补灯蛾亚科昆虫复眼研究的空白,扩充夜出型昆虫复眼的特征数据,为探讨重叠型眼的变异趋势及复眼演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亲土苔蛾成虫复眼的超微结构。【结果】亲土苔蛾成虫复眼具有一个透明区,由6个次级色素细胞的透明胞质构成。小眼具8个视网膜细胞,其中1个视网膜细胞较短,仅位于小眼基部。在透明区内,7个视网膜细胞聚集成一束,其远端与晶体束末端相接,但并不形成视杆。在透明区下方,这7个视网膜细胞形成一个中心融合的视杆。在复眼背缘区的小眼的视杆具有近似矩形的横截面,而其余小眼的视杆具多分支状截面。【结论】亲土苔蛾成虫复眼属于重叠型眼;复眼背缘区的矩形视杆很可能与昆虫的偏振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量电镜和光镜观察发现,雄虻复眼背前区光感受器视细胞中视小杆是沿其长轴扭曲的。用LSM-10型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系统定量测量了虻复眼视网膜细胞感杆的扭曲角度。视感杆扭曲程度,感杆分为三段:在近心和远心段感杆轻微扭曲或不扭曲,扭曲曲线斜率为0.25度/μm;中段感樾扭曲明显,扭曲斜率为1.5度/μm。小眼中视细胞R2和R3的视小杆扭曲方向一致,R1,4,5,6,7视小杆扭曲方向一致,并和R2,3相  相似文献   

10.
蛤蚧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大壁虎,盛产于我国的广西、云南一带。牠的眼睛无眼睑,而由眼罩(Spectacle)所代替。瞳孔呈垂直窄缝形,收缩时在窄缝上可见四个小孔。其视网膜没有明显的中央凹,视细胞在与瞳孔垂直方向上排列成行。感受细胞层由纯视杆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在形态学上既具有视杆型的特征,又具有视锥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蜘蛛的视觉     
很多蜘蛛有8只眼睛,在头部前端排成2列或者3列。根据排列位置,蜘蛛的眼睛可分为前中眼、前侧眼、后中眼和后侧眼。所有蜘蛛的眼睛都是单眼,表面是角膜,在角膜下皮层的内面是由特化的视觉细胞构成的视网膜。每一个视觉细胞有一个有核的细胞体,一端有视杆。根据核和视杆位置的不同,蜘蛛的单眼可以分为后视杆眼(前中眼)和前视杆眼(前、后侧眼和后中眼)。角膜后面是反光组织和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鲵视网膜的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鲵视网膜各类细胞的形态及分布, 对视细胞和节细胞进行计数。视网腊中三个核层及两个网状层分布均匀,无中央凹。每张视网膜的视细胞总数约130000,节细胞约8000,视杆与视锥之比为8.5:1。扫描电镜下,视杆外节表面的小叶间沟清晰;视杆视锥外节均有从内节伸出的20-30条萼状突起;核周体表面亦有20-30条细胞质突起。文中还报道了幼体视细胞的形态及密度。讨论了上述结构的机能。  相似文献   

13.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RCS大鼠(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rat,RCS rat)视网膜变性过程中早、中、晚期二级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发现,P1MRCS大鼠各二级神经元未见明显的形态改变。P2M RCS大鼠视网膜外核层萎缩约85%,视杆双极细胞顶端树突萎缩;水平细胞的树突与轴突在外网状层的分层未见改变。P3M RCS大鼠视网膜外核层萎缩近95%,RCS大鼠视杆双极细胞顶端萌生新的神经突起;水平细胞的树突分支明显丢失,轴突在外网状层的分层发生改变,出现新生神经突起;无长突细胞的树突在内网状层的分层至变性晚期也未见改变。该研究表明RCS大鼠视网膜二级神经元形态的改变是继发性改变,是感光细胞变性后对传入缺失的一种反应,即重构反应。在进行视网膜功能救治时需要考虑重构反应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主要由三群细胞构成。第一群是视细胞(杆细胞、锥细胞),其功能是光的接收;第二群是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它们把视细胞和神经节细胞联系起来,起着网膜内信息处理中心的作用;最后一群是神经节细胞,形成网膜的输出。由于微电极技术及其它技术的发展,对细胞电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各级细胞的突触传递机制的研究十分活跃,是目前视觉生理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本文  相似文献   

15.
墨龙与红鲫的视网膜和视盖解剖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龙是一种由红鲫进化来的龙睛种金鱼(Carassius auratus)。随机取体长10—12 cm, 重约35 g的墨龙和红鲫各4尾, 解剖取出整个眼球及脑, 并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墨龙和红鲫的视网膜、视盖系统的显微结构变化并比较各层厚度, 发现与红鲫相比, 墨龙视网膜的总厚度下降29.9%, 其中外网状层厚度增加2.5%、内网状层厚度增加11.8%; 而内核层厚度下降21.6%、外核层厚度降低35.6%, 神经节细胞层、杆锥层也变薄, 且后两者分层不规则; 墨龙视盖壁整体厚度增加28.9%, 其中除围脑室层厚度减少22.6%外, 中央纤维层厚度增加12.8%, 中央细胞层厚度增加30.6%, 表面纤维层厚度增加21.9%, 且纤维远较红鲫密集, 视神经层厚度增加91.7%, 边缘层厚度增加35.6%。结果表明长期的人工选择不但改变了墨龙的外形, 而且使其中枢神经组织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并推测墨龙的眼球直径及视网膜面积较大, 从而导致自视网膜传入视盖的纤维增多, 是视网膜和视盖中的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元、神经纤维所在层段增厚的主要原因; 同时墨龙视网膜中色素上皮层向杆锥层交错对插, 富含神经元的视网膜外核层、内核层以及视盖中的围脑室层厚度也降低, 可以减少因视网膜面积大而造成的强光伤害; 此外由于墨龙的围脑室层厚度降低, 导致其游动及平衡能力较红鲫差。  相似文献   

16.
冷雪  谢璐  那杰 《昆虫知识》2009,46(5):815-818
蟋蟀视觉系统由单眼、复眼、视叶三部分组成。蟋蟀的单眼为背单眼,由角膜、角膜生成细胞、视网膜等组成,是提高昆虫复眼所感知的视觉刺激的兴奋水平部位;复眼是最主要的视觉器官,由角膜、晶锥、感杆束和网膜细胞、基膜组成,是光电转导和视觉级联反应的中心;视叶由神经节层、外髓和内髓组成,是视觉神经系统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VHL病(Von Hippel-Lindau disease)是一种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由VHL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研究表明,VHL蛋白在体内具有多种功能,VHL基因突变形式和部位的差异所造成的VHL蛋白功能增加、减少或缺失可能是导致肿瘤不同表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是视觉空间分辨的形态和功能基础。近半个世纪来,神经生理学家们在各类动物视系统的各级水平上,就感受野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些工作仅停留在静态和线性的范围内,自从1966年Enroth—Cugell和Robson首次提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X/Y分类(即线性/非线性分类)以来,此种局面为之改观。十几年来,视系统X和Y细胞的研究,由视网膜发展到脑的各级水平。由电生理学研究扩展到组织学、神经药理学等各领域,已成为视觉研究中一个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大鼠晶状体、视网膜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的变化,探讨糖尿病大鼠眼组织水代谢改变的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于第4、8周取材,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各组大鼠晶状体、视网膜AQP-4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及糖尿病大鼠AQP-4在晶状体上皮均无表达。AQP-4在视网膜上有表达,正常大鼠主要表达于视网膜视杆视锥层、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糖尿病大鼠从内界膜延伸至视细胞层整个视网膜厚度均可见AQP-4阳性表达,特别是在神经节细胞层毛细血管内皮和神经纤维层阳性表达更明显。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AQP-4阳性表达标随周龄的延长而增强。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AQP-4的表达较正常组增强,提示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增加是糖尿病早期发生视网膜水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眼的发生过程, 结果显示: 胭脂鱼眼的发育经历了眼原基形成期、眼囊形成期、视杯形成期、晶体板形成期、晶体囊形成期、角膜原基形成期、角膜上皮形成期、视网膜细胞增殖期、晶状体成熟期、眼色素形成期以及眼成型期等11个时期。视网膜发育最早, 起始于眼原基的形成, 直至眼成型期分化完成, 形成了厚度不一的8层细胞, 由内向外依次为神经纤维层、神经细胞层、内网层、内核层、外网层、外核层、视杆视锥层和色素上皮层, 且发育历时最长, 约264h。晶状体的发育在视网膜之后, 始于晶体板的形成, 于出膜前期成熟, 发育历时最短, 约74h。角膜发育最晚, 始于角膜原基的形成, 出膜1 d分化为透明的成熟角膜, 发育历时约96h。出膜4 d仔鱼眼色素沉积明显, 视网膜各层分化明显, 晶状体内部完全纤维化, 眼的形态结构基本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