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Tei指数对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胎儿心功能及出生后整体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产科接诊的134例GDM患者,根据血糖控制水平将其分为良好组(餐前空腹血糖≤5.3 mmol/L,餐后2 h血糖≤6.7 mmol/L,睡前血糖>3.3 mmol/L,妊娠期糖化血红蛋白<5.5%,65例)和不良组(餐前空腹血糖>5.3 mmol/L,餐后2 h血糖>6.7 mmol/L,睡前血糖≤3.3 mmol/L,妊娠期糖化血红蛋白≥5.5%,69例),另选择5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分别于妊娠3238周、新生儿出生后17 d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胎儿、新生儿心功能和Tei指数。比较胎儿、新生儿心功能、Tei指数的差异。结果:不良组胎儿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E/A峰的速度比值(E/AMV)、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右室收缩末期内径(RVDs)、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Tei指数、右心室Tei指数均高于良好组和对照组(P<0.05),三尖瓣E/A峰速度比值(E/ATV)低于良好组和对照组(P<0.05)。良好组LVFS高于对照组(P<0.05),良好组LVEF、E/AMV、E/ATV、RVDd、RVDs、左心室Tei指数、右心室Te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组新生儿LVEF、E/AMV、RVDd、RVDs、LVFS、左心室Tei指数、右心室Tei指数均高于良好组和对照组(P<0.05),E/ATV低于良好组和对照组(P<0.05)。良好组LVFS高于对照组(P<0.05),良好组LVEF、E/AMV、E/ATV、RVDd、RVDs、左心室Tei指数、右心室Te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Tei指数可敏感地反映GDM孕妇胎儿以及新生儿心功能损伤,妊娠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保护胎儿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与心功能及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诊治的20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孕检的200名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SP70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D(Ig D)和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监测两组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指数(SVI),计算左心室质量(LVM)、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与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的比值(E/Em)、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E/A)。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HSP70水平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高血压组的血清HSP70水平明显升高,而Ig G和Ig M水平明显下降,并且LVESD、LVEF、E/A也明显下降(P0.05)。血清HSP70水平与Ig G、Ig M、LVESD、LVEF、E/A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P70水平明显升高,并且血清HSP70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免疫功能和心功能下降存在相关性,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高血压心室肥厚患者左心房结构,探讨当左心结构发生变化时心脏功能所受到的影响,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诊断提供检测及诊断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高血压心室肥厚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经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为健康对照组,利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功能和结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左心房内径(LAD)、心肌质量(LVMM)、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口舒张末期流速比值(E/A)。结果:两组间心室收缩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组LAD高于对照组,LVEF及E/A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患者间比较,左房内径随血压的升高逐渐递增,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比值则逐渐递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直观的显示高血压心室肥厚患者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临床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慢阻肺伴左心衰竭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根据是否合并心衰,将150例患者分为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组(A组)与慢阻肺未伴左心衰竭组(B组)。分析150例患者中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占比,分析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习惯和疾病病史、肺功能、心脏彩超、心电图结果、血液指标水平与动脉血气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1)150例患者中,慢阻肺伴左心衰竭者占比为3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未合并左心衰竭者占比为68.00 %。(2)两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FEV1/FVC、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室重量分数、左室后壁厚度、肺动脉压、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白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脑钠肽前体、PaCO2、PaO2、SaO2对比有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肺动脉压是影响慢阻肺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慢阻肺伴左心衰竭的占比较高,其与性别为男性、年龄偏大、有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升高、肺动脉压升高相关,需对以上因素给予积极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心脏彩超与N末端脑钠肽(NT pro BNP)在H型高血压心功能不全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19例H型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方案将患者的心功能等级分成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Ⅵ级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诊治的Hcy正常的116例高血压患者。检测所有患者的NT pro BNP水平,并采取心脏彩超检测患者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H型高血压组的LAD、LVEDd、NT 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Hcy正常高血压组(P0.05),LVEF明显低于Hcy正常高血压组(P0.05);NT pro BNP和LVEF的阳性率随着H型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NT pro BNP和LVEF的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与LAD呈明显的正相关(r=0.647,P=0.000),LVEDd呈明显的正相关(r=0.613,P=0.000),LVEF呈明显的负相关(r=-0.739,P=0.000),NT pro BNP呈明显的正相关(r=0.832,P=0.000)。LVEF诊断心功能不全的AUC为0.798,临界值为52.7%,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57.3%;NT pro BNP诊断心功能不全的AUC为0.802,临界值为260.3 pg/mL,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58.3%。结论:心脏彩超和NT pro BNP诊断H型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价值较高,可为其诊断提供有效的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患者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A组(II级)20例、B组(III级)38例、C组(IV级)32例。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浆脑力钠肽(BNP)以及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析血浆BNP与NYHA分级和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相关性,以及比较血浆BNP和LVEF在慢性心力衰竭病情程度中的能力。结果:C组患者的血浆BNP浓度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而B组患者的血浆BNP浓度显著高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超声检测发现,C组患者的LA显著高于A组(P0.05),而LVEF、LVEDD及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关系,但与LVEDD、LVESD、LVEF、LA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血浆BNP对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程度呈现出较强的能力(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902,P0.001)。血浆BNP=523.5 pg/mL为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最佳值。LVEF对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程度无明显能力(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392,P=0.276)。结论:血浆BNP浓度对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筛查以及心功能分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B型脑钠肽(BNP)、糖类抗原125(CA125)和甲状腺激素(TH)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CHF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患者的心功能分级状况为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Ⅰ/Ⅱ级51例、NYHAⅢ级39例、NYHAⅣ级30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BNP、CA125和TH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BNP、CA12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BNP、CA125水平随NYHA分级升高而逐渐升高(P0.05)。NYHAⅢ级、NYHAⅣ级患者的血清T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T3水平随NYHA分级升高而逐渐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CHF患者血清BNP、CA125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5),而与LVEDD呈正相关(P0.05);血清T3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P0.05),与LVEDD呈负相关(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BNP、CA125及T3水平均与心功能存在密切联系,三者联合检测对CHF的临床诊断与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脑钠肽(BNP)与患者心脏超声参数及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HF患者135例为研究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学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研究组分为Ⅰ级组26例,Ⅱ级组34例,Ⅲ级组42例,IV级组33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的血清标志物、炎症因子、心功能超声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NT-proBNP、BNP与炎症因子、心功能超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BNP、NT-proBN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则低于对照组(P0.05)。BNP、NT-proBNP、IL-6、TNF-α、hs-CRP水平及LVEDD、LVESD随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LVEF随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降低(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HF患者BNP、NT-proBNP与IL-6、TNF-α、hs-CRP、LVEDD、LVESD呈正相关,而与LVEF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NT-proBNP、BNP与CHF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及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可考虑将其作为临床诊断CHF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靶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54例老年糖尿病并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7例,观察组患者予靶剂量美托洛尔及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仅按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分级、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及用药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NYHA分级、LVESD、LVEDD、LVEF、6min步行距离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更加显著(P0.05)。在随访的6个月内,观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两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靶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慢性心衰患者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活动耐量,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100例MH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予口服缬沙坦治疗,总疗程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心脏结构指标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房内径指数(LAI)、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相对室壁厚度(RWT)有所降低,心脏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E/A)值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缬沙坦能延缓或逆转左心室肥厚,明显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有助于改善MHD患者心脏重构,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左心室重塑,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缬沙坦对MHD患者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及提高MHD患者生存率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植入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腔起搏器患者(111例),起搏器平均植入时间(4.52±3.65)年,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完全起搏时QRS波时限分为四组:A组为QRS≤120ms(21例);B组为120ms180ms(26例),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获取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LVEF,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清氨基末端脑肭肽前体(NT-proBNP),分析起搏QRS波时限与以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D组患者LAD、LVEDD、LVESD、IVST及IVPWT较其他三组明显增大,同时LVEF显著下降,NT-proBNP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随起搏QRS时限的不断增宽,不同组别的LVEF是依次降低(中位值分别为66.5%、60.3%、52.7%和45.8%),而血清NT-proBNP水平是依次增大(中位值分别为143.7 pg/ml、261.8 pg/ml、599.4 pg/m和971.2 pg/ml)。直线相关性分析示起搏QRS波时限与LAD(r=0.141,P<0.05)、LVEDd(r=0.678,P<0.05)、LVEDs(r=0.439,P<0.05)、IVST(r=0.165,P<0.05)及LVPWT(r=0.189,P<0.05)有显著线性关系,呈正相关。起搏QRS波时限与LVEF负相关(r=-0.684,P<0.05),起搏QRS波时限与NT-proBNP的对数正相关(r=0.368,P=0.029)。结论:对于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腔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是一个可初步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指标,其起搏QRS波时限延长可能会恶化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可结合NT-proBNP进行动态观察,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恶化和心衰的预防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对左室舒张性心力衰竭(LVDHF)患者左心形态及舒张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LVDHF患者78例记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80例记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血压、心率检查,并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两组受试者的心脏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综合指标(E/Ea)及反向血流速度(A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早、晚期的运动速度比(Ea/Aa)、血流传播速度(Vp)及峰速比(S/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准确地反应LVDHF患者的左心形态以及舒张功能,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联合用药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mg,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依那普利10mg,2次/d,口服,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左心室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_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率、血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Leaventricularend—diastolic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1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U,PwT)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xaction,LVE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VST、L、,PwT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有效扭转左心室肥厚,降压效果较单独应用氨氯地平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左西孟旦治疗心脏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的效果。方法:随即抽取2009年6月至今手术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小于35%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给与不同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呼吸状况和全身状况;再次气管插管例数和监护室滞留时间;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小轴短缩率(LVFS)。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5例因心力衰竭死亡。两组患者治疗后再次气管插管例数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监护室滞留时间短、呼吸状况和全身状况较好(P<0.05),LVEF和LVFS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心脏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安全有效,缓解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碎裂QRS(f QRS)波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心电图是否出现f QRS波分成f QRS组(59例)和无f QRS组(65例),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检测对比,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统计对比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f QRS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无f QRS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高于无f QRS组(P0.05)。f QRS组患者总标准差(SDNN)、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PNN50)、差值均方根(RMSSD)均低于无f QRS组(P0.05)。随访期间f QRS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5.59%(21/59),高于无f QRS组患者的13.85%(9/65)(P0.05)。结论:伴有心电图f QRS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心电图f QRS波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其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右心室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82例,根据患者肾功能将其分为轻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慢性肾脏病(CKD) 2期,47例],中-重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CKD 3~5期,35例),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及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各组心脏指标,比较三组二维超声指标、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指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右心室功能的评估价值。结果:中-重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肺动脉收缩压(PASP)显著高于轻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对照组,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组织运动三尖瓣环位移(TAPSE)、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轻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对照组(P<0.05)。中-重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左室整体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LGCS)、左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GLS)、右室整体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RGCS)右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RGLS)、显著高于轻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对照组,左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GRS)、三维左室射血分数(3D-LVEF)、右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RGRS)、三维右室射血分数(3D-RVEF)显著低于轻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右心室功能的评估价值较高。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心脏的纵向运动、圆周运动、径向运动,为临床早期发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功能异常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衰弱对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室舒张功能、认知功能和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 2022年11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6例老年HFpEF患者。根据衰弱情况将患者分为非衰弱组(n=92)、衰弱前期组(n=48)、衰弱组(n=36)。对比三组左室舒张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E峰血流速度(E)/二尖瓣A峰血流速度(A)、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E/二尖瓣环间隔侧和侧壁侧平均组织多普勒速度(e'')、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认知功能[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跌倒风险[汉化的预防老年人意外、死亡、伤害工具(STEADI)评分]以及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三组LVEF、LVEDD、LVESD、E/A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衰弱组、衰弱前期组的E/e''高于非衰弱组,且衰弱组高于衰弱前期组(P<0.05)。衰弱组、衰弱前期组的MMSE、MoCA评分低于非衰弱组,且衰弱组低于衰弱前期组(P<0.05)。衰弱组、衰弱前期组的跌倒风险评分高于非衰弱组,且衰弱组高于衰弱前期组(P<0.05)。衰弱组、衰弱前期组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高于非衰弱组,且衰弱组高于衰弱前期组(P<0.05)。结论:衰弱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HFpEF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降低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加跌倒风险和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左心肥厚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观察组患者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和HR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BP、DBP和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VST、IVPWT、LVDd和LVM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VST、IVPWT、LVDd和LVM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左心肥厚患者,能够降低患者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患者心功能,疗效优于氨氯地平单独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分析心脏彩超检查联合血清B型钠尿肽(BNP)、白蛋白(ALB)、胱抑素C(CysC)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23例CHF患者,心脏彩超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内径(LVD),实验室检测血清BNP、ALB、CysC水平。按照3年随访后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35例和存活组88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心脏彩超检查联合血清BNP、ALB、CysC对CH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的LAD、LVD及血清BNP、CysC水平高于存活组患者,而LVEF及血清ALB水平低于存活组患者(P<0.05)。心脏彩超指标LVEF、LAD、LVD及血清BNP、ALB、CysC是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心脏彩超指标LVEF、LAD、LVD联合血清BNP、ALB、CysC检测对CHF患者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5CI)为0.857(0.771~0.938),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14(32/35)、0.795(70/88),均明显高于上述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心脏彩超指标LVEF、LAD、LVD和血清BNP、ALB、CysC均为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且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