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颂撰述的《本草图经》是一部独具文献价值和撰述思想的本草经典。尽管《本草图经》的撰述缘起朝廷倡议和组织,药图及其经文素材来源于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医药劳动人民工作,但是由苏颂“俾专撰述”的《本草图经》集中体现了他的本草撰述学术思想。研究苏颂的本草撰述学术思想,对深入发掘《本草图经》所蕴涵的宝贵文献信息、传承我国源远流长的丰富的本草医药科学和本草生活文化,具有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古代本草典籍及现代文献,对《本草图经》中记载的药物橄榄从植物形态、产地、功效等3个方面进行考证。结果表明,《本草图经》记载的橄榄以及附图“泉州橄榄”,其基原物种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 Rauesch.];《本草图经》中记载的波斯橄榄,其基原物种为橄榄科植物方榄(Canarium bengalense Roxb.);而《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橄榄,其基原物种是杜英科植物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 (Lour.) Poir.]。从而基本厘清《本草图经》的橄榄品种,以及橄榄的一些混淆品种,为橄榄的实验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3.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宋嘉祐初年,苏颂受诏校定与编撰医书。嘉祐二年(1057年),与掌禹锡、林亿等一起编写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宋嘉祐六年(1061年),苏颂受朝廷委任编撰完成《本草图经》21卷。《本草图经》全书收集药物780种,新增全国民间药物103种,在635种药名下绘图933幅,内容广泛而充实。书中药图形象,易于辨识;药物描述细致,内容丰富;考证重视产地,强调道地;广集医方医案,效用齐备;博采众说,广引文献。《本草图经》综合了当时丰富的药物知识和医方医案,不仅内容上对药物学有重大参考价值,其推本求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当今本草研究亦具重要借鉴意义,是一部承前启后的本草学巨著。苏颂对本草学的贡献为后人所瞩目。 2020年,恰逢苏颂诞辰1000周年。此时,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人类健康正面临上千年来极为罕见的病毒威胁。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疗效显著,彰显了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此,《亚热带植物科学》拟出版纪念苏颂诞辰1000周年--“千年本草颂”专刊,以缅怀苏颂对中医药的伟大贡献,弘扬其本草研究的科学思想,展现中草药蕴涵的现代科学性,进而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国家战略。 专刊主要刊载药用植物药理作用、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资源分类、繁育栽培、本草考证、品质评价及医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格式请参考《亚热带植物科学》(www.yrdzwkx.com)投稿指南。 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专刊主题:药用植物研究 专刊特邀编辑:(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明军 教授(厦门医学院) 文 磊 教授(厦门大学医学院) 丘鹰昆 副教授(厦门大学药学院) 陈海峰 教授(厦门大学药学院) 黄亦琦 教授(厦门市医药研究所) 黄泽豪 副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在线投稿:www.yrdzwkx.com(投稿时请备注“专刊”) 截稿日期:2020年10月31日 编辑部联系方式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嘉禾路780号(邮编:361006) 联系电话:0592-5654157 E-mail:yrdzwkx@126.com QQ:1135190504  相似文献   

4.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勤于攻读,学识渊博,精通经史百家,对阴阳五行、天文历法、山经本草无不钻研,尤其在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贡献突出。宋嘉祐二年(1057年),与掌禹锡、林亿等一起编撰医书《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同年,又接受朝廷委任编撰《本草图经》,历经四年艰苦努力,于嘉祐六年(1061年)编撰完成《本草图经》21卷。全书收集药物780种,新增全国民间药物103种,在635种药名下绘图933幅,是宋朝最完善最科学的药物志及药物图片,对后人研究医药史、药物考证、本草种植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闽南青草药可考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是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水土,一方草药。闽南地区气候潮湿,火毒热盛,如此生活环境形成的体质特征为湿浊内盛、脾胃湿热、运化虚弱。由此形成的闽南青草药多数具有“降火”、“退癀”、“祛湿”等独特功效,防病祛疾,效若桴鼓。闽南青草药亦属于民俗文化范畴,蕴涵“治未病”、“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以及以保生大帝为代表的“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保生慈济文化。闽南青草药既吸收了中医药的博大智慧,更融合了闽南养生文化的精髓。因此,在传承《本草图经》的同时,开展闽南青草药的识别、鉴定、临床指导、现代应用研究,对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2020年,恰逢苏颂诞辰一千周年,也是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年。因此,拟举办2020年苏颂国际文化节之《本草图经》与闽南青草药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缅怀、纪念、研究苏颂对中医药的伟大贡献,弘扬苏颂的中医药科学思想,同时梳理并挖掘《本草图经》学术价值,以贯彻实施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的精神及传承发展闽南青草药文化,更好地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国家战略。 现将会议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本草图经》与闽南青草药研究学术研讨会。 二、会议时间 2020年12月,会期2天,会议议程包括论文报告交流、《本草图经》药物展览、中医义诊等(具体日期即议程安排将在第二轮通知中确定)。 三、会议地址 中国厦门同安。 四、主办单位 厦门同安区社科联、厦门市非遗保护中心、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 五、承办单位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厦门大学药学院、厦门医学院、福州理工学院、厦门市中医院、厦门瑞来春中医馆、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厦门市中草药学会、厦门市同安区中草药协会、厦门市同安芦山堂苏颂研究会 六、执行单位 厦门市海沧区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 七、会议征文 论文须为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1.苏颂医药学术思想研究;2.《本草图经》药物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3.《本草图经》对现代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启发;4.《嘉祐本草》研究;5.基于闽南青草药偏方、验方的收集整理和评估;6.闽南青草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7.与苏颂相关的其他研究。 论文一律以Microsoft Word文档投稿,包括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摘要300字以内;A4版面,标题三号宋体,作者及单位小四号楷体,摘要与关键词小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页边距:上3 cm,下、左、右各2.5 cm。 优秀稿件将推荐至《亚热带植物科学》(苏颂纪念专刊)优先发表。截稿时间2020年10月31日。 八、会议费用 免交会议费,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九、其他事项 报名参会代表请填写回执单,于2020年11月15日前发送至E-mail:huangzehao@fudan.edu.cn。 十、会务联系人 许子贤(15905050647) 黄泽豪(18046043849) 欧阳海波(13599531016) 《本草图经》与闽南青草药学术研讨会筹备组 2020年6月30日 附:   相似文献   

5.
对《本草图经》中兴化军防己的附图及文字记载进行本草考证,探究其原植物品种。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产地分布及性味功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本草图经》中的兴化军防己应为今之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 (L.) DC.],为防己类中药的古今品种沿革及基原考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本草图经》中记载的中药杜衡,通过查阅历代书籍和现代文献记载,对其名称、形态、地理分布、功效、药图进行考证,探究其原植物品种。结果表明,《本草图经》中记载的杜衡其原植物可能包含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和小叶马蹄香(Asarum ichangense C. Y. Cheng et C. S. Yang)两种,该结果可为充分认识中药杜衡的基原植物提供新的佐证,为中药杜衡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对紫金牛科植物识之甚少,但对“紫金牛”名字的由来深感疑惑,经查阅有关书籍,只知“紫金牛”出自《本草图经》。究其原因,不得其解。我总觉得紫金牛科似与牛无缘,同时也希望得到知情学者的指教。  相似文献   

8.
杨昭华 《蛇志》2001,13(3):77-78
龟甲为常用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图经》中记载 :“龟甲入药 ,以生脱者为上。”《本草纲目》中载“龟甲 ,古者上、下甲皆用之 ,至《日华》始用龟板 ,而后人遂主之矣。”龟甲具有滋阴潜阳 ,益肾强骨 ,养血补心之功能 ,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中国药典》 2 0 0 0年版一部所收载的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 [Chinemysreevesii( Gray) ]的背甲及腹甲 [1]。主产于长江流域、河南、山东、河北南部、陕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2 ]。近年来 ,由于龟甲用量增加 ,而资源受到…  相似文献   

9.
彭勇 《生命世界》2009,(10):8-13
肖培根,药用植物学家,中药和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开拓者,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他长期致力于药用植物的资源研究,并有“中草药的活辞典”、“当代李时珍”等等美誉。20世纪50年代初:他主持了中国中药资源的首次普查,他主编的《中药志》、《中国本草图录》、《新编中药志》等著作,系统总结了我国中药及药用植物的资源概况,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对影响SRAP-PCR体系中的Mg2+、dNTPs和引物浓度等因子进行了体系优化,建立了一套适合白簕SRAP检测的25μL反应体系:1.5mmol/LMg2+,1.5mmol/LdNTPs,1μmol/L引物,10ng模板DNA,1.5UTaqDNA聚合酶;进一步以白梗簕菜为模板,利用优化的体系进行多态性标记引物组合分析,共筛选出17对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对7个白簕品种进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出46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55条,多态性谱带比率为33.6%,白簕品种间的相似系数为0.7077~0.9474。经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7个白簕品种分为两大类,其中亲缘关系较近的青梗簕菜和细叶密刺簕菜聚成了一组;而其余的4个种,包括白梗簕菜、细叶小刺簕菜、紫柄簕菜、大叶大刺簕菜和红梗簕菜,聚成另一组。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前沿与中西医结合交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有关问题,指出中医现代化工作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应当培养大批临床上过硬的中医人才,在临床上有所突破,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研究;第二方面,将中医理论转换成现代语言;第三方面,中医与包括现代生物医学在内的多学科结合。阐述了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前沿与中西医结合交叉而产生的新学科一光子中医学。指出光子中医学将为中西医结合提供理论和技术平台,成为多学科研究中医的代表性学科,并将成为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人类卫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精准医学是健康卫生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是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医学实践的升级版。本文研究了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分子遗传、环境变迁及医疗信息管理等领域,分析和总结了影响精准医学发展的一些因素,提出了精准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一些新思路,希望对精准医学的发展、医学科研实践及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张凯  刘向国  王望九 《生物学杂志》2011,28(6):104-105,111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中医院校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要从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教学结合临床、改革考核方法等方面入手提高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推崇的一个重要医学理念,正日益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关注的热点。转化医学已不仅强 调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结合,而且涉及多个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因此,医院科研管理的支持和重视程度转化医学实施的主要 动力,而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是决定转化医学研究立项的关键。我院自2010 年成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以来,已将多项成果 成功转化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人类健康计划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结合我院实际,分析科研管理对转化 医学成果实施的促进作用,为医疗机构的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探讨传统中草药对肠道益生微生物的调整作用,重点概述了不同种类与剂量中草药对益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在上述基础上对中草药与肠道益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Caring for patients'' health problems relies increasingly on sharing information between clinical departments and disciplines and with managers. The medical record of the future will need to provide a flexible and shareable framework for recording and analysing the consultation process. The advanced informatics in medicine (AIM) programme seeks to encourag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elemedicine in areas that are beyond the scope of any one country. It includes many European projects attempting to define the best storage and transmission formats for such diverse data types as laboratory results, biosignals, x ray images, and photographs, and in clinical specialties varying from intensive care to medicine for elderly people. One example, the good European health record project, is developing a model architecture for computerised health records across Europe that is capable of operating on a wide variety of computer hardwares and will als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many different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ultimate European health record will be comprehensive and medicolegally acceptable across clinical domains, hold all data types, and be automatically translated between languages.  相似文献   

18.
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与组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近年来,系统生物学作为后基因组学时代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已广泛深入到生命科学和医药学的各个领域。而作为中国传统医学而言,似乎与之相去甚远,然而当我们对这两个新老学科基础理论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传统中国医药与现代系统生物学研究理论的殊途同归。有鉴于此,本文论述了系统生物学和中医学的思想起源、相互联系,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研究思路和方法,阐述了生物学由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过渡到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强调对生命现象从系统和整体的层次进行研究和把握,对传统中医学研究方法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对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学未来发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has recently become a very popular buzzword, as a consequence of disruptive technical advances and impressive experimental results, notably in the field of imag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In medicine, specialties where images are central, like radiology, pathology or oncology, have seized the opportunity and considerable effort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ve been deployed to transfer the potential of AI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 With AI becoming a more mainstream tool for typical medical imaging analysis tasks, such as diagnosis, segmentation, or classification, the key for a safe and efficient use of clinical AI applications relies, in part, on informed practitioner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present the basic technological pillars of AI, together with the state-of-the-art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medical imaging. In addition, we discuss the new trend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is will help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how AI methods are now becoming an ubiquitous tool in any medical image analysis workflow and pave the way for the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AI-based sol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