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家善 《蛇志》2003,15(1):49-51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近年来 ,临床上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显著疗效 ,现将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进展综述如下。1 活血化瘀法理论的进展1 .1 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 ,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 ,病因病机复杂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风、火、气、血、瘀六型。本虚在于肝肾不足 ,气虚血少 ;标实乃肝风内动 ,风火相煽 ,火热内郁 ,淡湿壅盛 ,瘀血内阻等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 :“中风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是由气虚血瘀而成”,…  相似文献   

2.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梁子钧 《蛇志》2002,14(3):18-28
近年来 ,我们应用现代血液流变学 (Hemorhe-ology)这门物理学中的流变力学与生物学和医学交叉和渗透而形成的边缘科学 [1 ]研究了中医学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治则的本质 ,现将所得初步结果报告如下。1 血瘀证是一种因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性异常而引起的血流量紊乱症  中医学认为 :血瘀证系由于血在脉中的循行失去了其正常之度 ,即所谓“血行失度”所引起。血行的正常之度 ,在中医学看来 ,主要有两种 :一是“如水之流”;二是“行有经纪”[2 ]。按照中医学的这一观点 ,血行不论是失去了其“如水之流”的正常之度而变为“血凝而不流”、“血泣则…  相似文献   

3.
崔尚志(1924—1989),辽宁名医,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活血化瘀研究的先驱者,毕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临床与研究。他参与研制了“冠心1号”等制剂,通过临床系列研究,总结其疗效规律,并率先开展动物实验研究,探讨中药制剂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他主张中医“辨病”“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辨证论治,以《内经》理论指导冠心病治疗,将冠心病辨为“心痹”病,分别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两大主证,并根据冠心病临床合并症不同,再分为阴虚阳亢等八个兼证。  相似文献   

4.
桃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林小明 《蛇志》2007,19(2):130-132
桃仁系蔷薇科(Rosaceae)植物桃Prunus persica(Linn)Batsch和山桃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的干燥成熟种子[1]。桃,全国各地有栽培,山桃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2]。其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之功效。常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痞块、跌打损伤、肠燥便秘等症[1]。它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为妇科治瘀名方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的重要配伍药材。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梁·《名医别录》载:“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脉,止痛。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主血滞…  相似文献   

5.
在《生理卫生》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古代、现代的一些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作了初步探索,今举十例。 1.在讲“祖国医药学”时,向学生介绍古医书《内经》,名医华佗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内经》(即《黄帝内经》,现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书)的成书年代约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书中就已明确提出:由于心脏的不断冲  相似文献   

6.
防治糖尿病的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相对缺乏或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当体内糖代谢严重紊乱时 ,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相继发生紊乱 ,可产生很多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等。我国对糖尿病早有认识 ,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素向》就有“消痹”“消渴”的记载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刊在防治糖尿病植物资源方面已作过一些介绍 ,本文旨在以前介绍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补充。1 山药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oreaoppositaThunb的块茎。它含粘液质、淀粉酶、胆碱、蛋白质、维生素E、胡萝卜素、多糖和矿…  相似文献   

7.
地锦草(Euphorbia humifusa)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地锦草在不同地区有许多别名,如地锦、血见愁(华北、东北、西北)、血筋草(华东地区)、斑鸠窝(贵州)。(《本草纲目》将地锦列入到草部。李时珍曰:“田野寺院及阶砌间皆有小草也,就地而生,赤茎黄花黑实,壮如蒺藜之朵,断茎有汁”。地锦草为一种我国常见的中草药,在民间和中医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痢疾等疾病,由于其疗效显著而受到临床医学和化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舒普荣  朱珍菊 《蛇志》1993,5(2):40-41
中医温病学的理论,对指导蛇伤治疗临床的立法、选方、用药都具有实用意义。危重的蛇伤病人常可出现神昏。为了提高蛇伤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我们从温病学的基本观点出发,对神昏的辨证论治进行简要的复习。并探讨神昏的特点。神昏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均可出现。叶天士早有明训:“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不同阶段的神昏,其病机、证候均有不同,治法亦当有别。1、卫分神昏:系肺卫郁闭而致。邪犯肺卫,不从外解,郁闭气机,内热扰乱神明。证见发热、无汁、头痛、身重、神识昏蒙、舌红苔薄而干,或苔白腻,脉浮数,也可有濡脉。治宜“火郁发之”。张景岳说:“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发”。应微  相似文献   

9.
使君子(Quisgualisindica)是古今中药材中著名的驱虫药。最早记载其入药的著作是晋代的《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当时称作 :“留求子形如栀子 ,棱瓣深而两头尖 ,似诃梨勒(笔者注 :即现称诃子(Terminalischebula)与使君子同为使君子科植物 ,《唐本草》中称“诃黎勒” ,以后又称“藏青果”)而轻 ,及半黄已熟 ,中有肉 ,白色 ,甘 ,如枣核大 ,治婴孺之疾 ,南海、交趾俱有之。”可见用以治疗小儿病患 ,至少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后唐·侯宁极撰《药谱》始称此物为“史君子”。北宋《开宝本草…  相似文献   

10.
文山三七     
三七自古就是名贵的中药材,如《本草纲目》记载:“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故能治一切血病……”在我国古代,三七的主要用途为跌打损伤的外用圣药。现代研究发现,三七对心脑系统疾病有广泛的治疗作用。目前,已从三七中分离得到ZI种单体皂甙及黄酮类物质(0038%)、三七素(0.90%)、活性多糖(0.28%)等主要药用有效成分。三七中尚含有17种以上氨基酸(总氨基酸平均含量为7.73%),73种挥发油成分(0.40%…  相似文献   

11.
饲养复齿鼯鼠的一些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图1),俗称寒号鸟或寒号虫。它的粪与尿叫“五灵脂”。宋代《开宝本草》记载“五灵脂”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的作用。用于冶疗瘀血阻滞所造成的心腹疼痛、痛经、产后腹痛以及跌打损伤的伤痛等。本品含维生素A类、树脂、尿素及尿酸等。在培养基中对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临床上用来治疗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有一定的疗效。本品应用的历史悠久,效果稳定,是一种  相似文献   

12.
三七总皂甙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七(Panax notoginseng)在中医临床上是治疗跌打损伤的要药。《本草纲目》记载:“三七根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虎咬,蛇伤诸病。”近年来关于三七提取物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活性报导较多,而抗炎止痛镇静方面的实验研究尚未见报导。本文报告三七总皂甙在这方面的药理作用,为三七及其复方成药治疗跌打损伤,坐骨神经痛等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沈亚标  钟吉富 《蛇志》2007,19(4):297-298
眩晕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历代医家论述甚多。《内经》有“诸风悼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目为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目”。记载,认为眩晕的病因为风,病变在肝、肾二脏;金、刘河间之“二阳相搏,从风火立论”,且张景岳所提“无虚不作眩”。笔者认为“无虚不作眩”之“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患者素体虚弱,即气血阴精、亏虚而眩;另一方面指关节筋间动态平衡失调,因瘀致虚而眩。即本文讨论的环枕筋膜平衡失调,挛缩引起局部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导致清阳失养,髓海血虚而产生的眩晕。1环枕部解剖生理(1)环枕筋膜:连接环椎和…  相似文献   

14.
薛立斋的"阴虚即脾虚"这个论点,源自《内经》,立足于阴血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生理基础作支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将磁用于医药很早就有记载。如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传》中即提到,早在公元前90年,我国已开始用磁为人民治病。公元二世纪《神农本草经》提到磁能治疗“周痹、风湿、肢节中痛……”后来《名医别录》又把磁治疗的适应症扩大到“痛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等疾病。唐朝的《备急千金方》中记载有治金疮出血,用“磁石束缚之,止痛断血”。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宋朝济生方治肾虚耳聋载:“真磁石,一豆大……,新棉塞耳中,口含生铁一块,觉耳中如风雨声,即通。”又引宋朝直指方治大肠脱肛载:“用磁石末面糊调涂囟上,入后洗…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琥珀以药材的身份存在了上千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将琥珀评价为上品,记载其药效为:“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疗蛊毒,破结瘕,治产后血枕痛(大明)。”宋高祖在位时,曾将进献的琥珀枕打碎给将士们当作金疮药使用。直到今天,很多中药铺依然保存有琥珀粉,并用其治疗受惊、出血等症状。  相似文献   

17.
《管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唐书经笈志》、《宋史艺文志》等均认为是管仲(字夷吾)所撰,但后人多认为实非一人一时之作。夏纬英亦认为是“战国秦汉之际诸家学说的总汇”。其中的《地员篇》,罗根泽疑为汉人或汉以后的作品。清张佩纶则认为“《管子地员篇》及《吕览上农、任地、辨土、审时》诸篇于农家为近,盖出于古农稷之官之遗  相似文献   

18.
犀鸟考     
我国境内现有棕颈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及白喉犀鸟。四种犀鸟的地理分布均见于云南,冠斑犀鸟尚见于广西。本文系据古籍资料加以考释,以证我国古代即有关于犀鸟的记载。汉代许慎《说文》载:“鹲,水鸟也”。鹲音蒙,许氏云为水鸟。南朝顾野王《玉篇》曰:“鹲,水鸟鷇未生毛”,又有“鹲鸠”。宋代丁度《集韵》,王洙《类编》谓:“鹲(音庞),鸠属”。示鹲有不同音读,云为水鸟或鸠,所述欠详,难言何鸟。鸠之为物,现一般指鸠鸽科之鸟,但古今有异,所称较广,古称黑卷尾为鸠,毛脚沙鸡为鸠,鹗为睢鸠,布谷为鸤鸠。其谓鸠,亦难定体型。据《荀子·劝学…  相似文献   

19.
<正> 本刊在1979年16卷6期发表了王颉修同志的“对宋哲和著《农药药效试验的设计与分析》一书的若干意见”一文(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对显著性检验中多重比较问题的不同看法。认为《分析》一书“无根据的否定了t测验的作用而错误的介绍邓肯(Duncan)氏和哈特利及柯尔斯(Hartley & Keuls) 氏(称Q值法)测验法。”并提出了“差异显著标准应该是统一的。”的意见。因为多重比较问题是科学实验尤其是农药药效试验分析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方法很多,应用的条件和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想就一些常用方法的检验功能和判断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合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结合中风诊断要点及辨证取穴,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化痰祛瘀通络针刺法治疗风痰瘀阻证中风病恢复期条件的中风病患者66例,每周治疗2次,3个月为1疗程。结果:(1)患者性别与发病年龄、病情轻重程度分布未呈现明显相关,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与病情轻重分布未见明显相关,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两个疗程的临床症状治愈率明显高于一个疗程的,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性别与疗效相关性不显著,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3个月治疗的中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治愈率达75.8%,经6个月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治愈率达98.5%。结论:醒脑开窍配合化痰祛瘀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风痰瘀阻证有确切疗效,且疗程越长,疗效越佳,为临床治疗风痰瘀阻证中风病恢复期辨证、取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