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顶鹤胆囊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一例成体雄性丹顶鹤胆囊。结果表明,丹顶鹤胆囊粘粘膜、肌层和外膜三部分组成。粘膜上皮高柱状、游离端有密集排列的微绒毛,胞质面端有许多粘液颗粒,说明上皮细胞具有吸收功能并可分泌粘液。  相似文献   

2.
2005年调查若尔盖湿地的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日活动节律,发现阳光充足时两栖类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多云天气;高原林蛙成体、亚成体、岷山蟾蜍亚成体活动的最低气温为0℃、2℃、8℃;高原林蛙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中午12:30左右,岷山蟾蜍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下午15:30左右;高原林蛙亚成体在草地、林地、河边均有一定数量个体活动,岷山蟾蜍亚成体主要集中在河边活动。在若尔盖地区,两栖类可能主要是采用晒太阳(basking)的行为来适应高海拔环境;高原林蛙成体对温度的耐受性比亚成体高,亚成体比岷山蟾蜍亚成体高;高原林蛙与岷山蟾蜍的亚成体在活动时间与活动生境上存在差异,可能是减少种间竞争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米志平  杨智 《四川动物》2001,20(4):214-216
小熊猫的胃属单室腺型胃,它以角切迹为界,可分为胃底部和幽门部两部分。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组成。四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具有分泌粘液的功能。胃腺有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三种,但贲门腺不发达。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与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肌层发达,特别是内环行肌发达。并与大熊猫胃的结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小熊猫胃的解剖和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四川动物》2001,20(4):214-216
小熊猫的胃属单室腺型胃,它以角切迹为界,可分为胃底部和幽门部两部分.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组成.四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具有分泌粘液的功能.胃腺有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三种,但贲门腺不发达.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与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肌层发达,特别是内环行肌发达.并与大熊猫胃的结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商城肥鲵消化道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该文首次报道了商城肥鲵消化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长度及其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除口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柱状上皮,食完纵肌层,胃、肠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粘膜上皮的皱褶程度、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分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房继明  孙儒泳 《动物学报》1995,41(2):141-148
通过对两个肥满度指标的理论和生物学意义分析,以及对布氏田鼠肥满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讨论,认为描述动物的肥满度时,重长指标KWL优于指标K。两指标的最大差别是成体的KWL值大于幼体,而成体的K值小于幼体。布氏田鼠肥满度没有性别差异;有异著的年龄差异,成体鼠的肥满度高于幼鼠;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鼠种群春季肥满度最高,夏季降低,秋季回升;有显著的年际变化,高数量年的肥满度高于低数量年。  相似文献   

7.
朱启忠 《四川动物》1999,18(4):160-161
腹腔注射Con A (伴刀豆球蛋白A) 后, 鲤鱼腮粘膜上皮、口腔粘膜上皮和皮肤的粘膜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且在上皮的深层也出现部分粘膜细胞, 但其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幼体和成体的皮肤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版纳鱼螈幼体和成体的皮肤均可分为表皮、真皮疏松层和真皮致密层;皮肤中含有粘液腺和颗粒腺;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其皮肤的各种组成成分在结构和厚度上存在着差异:成体和幼体都是头部的表皮最厚,尾部的最薄;幼体表皮各层细胞分化不明显,几无角化现象,成体表皮的各层细胞分化明显,表层细胞明显角化;成体躯干部皮肤最厚,头部最薄,幼体则是头部皮肤最厚,尾部最薄;幼体和成体的头部皮肤都分布有大量的粘液腺,颗粒腺分布较少;幼体的躯干部皮肤则主要分布着大量颗粒腺,尾部只有颗粒腺,未见粘液腺;成体躯干部和尾部皮肤均分布有大量的颗粒腺和粘液腺.  相似文献   

9.
不同月龄大鼠空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增殖及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雄性大鼠空肠在发生、发育和衰老过程中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形态学的变化,本实验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SD大鼠空肠绒毛粘膜上皮及小肠腺上皮的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情况,并统计测量了不同发育阶段大鼠空肠绒毛的高度、肌层厚度及绒毛杯形细胞、肠腺杯形细胞的数量变化。观察到大鼠空肠肠腺隐窝增殖细胞的阳性着色表达从出生后开始增强,到3月龄时达最高峰,12月龄时增殖细胞阳性染色又减弱;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固有层,凋亡阳性细胞数在3月龄最多;大鼠空肠绒毛的高度从初生后开始增加,到3月龄达顶峰,而后开始变矮;空肠肌层在3周龄、12月龄较厚;杯形细胞数量于生后3周迅速增长,不同发育阶段的大鼠空肠肠腺隐窝的杯形细胞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梭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切片等组织学研究手段,以生活于海水和咸淡水中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作为实验材料,对其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了消化道各部分粘膜褶皱的高低、多少、疏密程度,粘膜上皮细胞的类型,杯状细胞在数量上的变化以及消化道肌层的肌肉组织类型和肌细胞的排列方式.结果显示:咸淡水梭鱼的肠道中杯状细胞的数量多于海水梭鱼,食道是横纹肌,但其它消化道均为平滑肌.肝脏中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索明显.胰腺呈弥散状分布,其中有胰岛存在.  相似文献   

11.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视网膜年龄相关的显微结构特征,并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及表达强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秦岭滑蜥视网膜由内至外共分为10层,与昼行性蜥蜴类视网膜结构特征一致。亚成体和成体视网膜总厚度较幼体明显增加,但三者神经节细胞层、外界膜以及视杆视锥层厚度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视网膜细胞核层数无差异:外核层1~2层,神经节细胞层3~4层,内核层6~8层。视网膜GFAP免疫阳性主要定位于内界膜和神经纤维层,且神经纤维层阳性最强。GFAP阳性表达呈现成体最强、幼体较强、亚成体最弱的年龄相关性,这可能与视网膜胚后发育中的生理功能调节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ConA对鲤鱼粘液细胞的刺激作用,结果表明,腹腔注射ConA能够使鲤鱼粘膜上皮、口腔粘膜上皮和皮肤的粘膜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在上皮的深层也出现部分粘膜细胞,但其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多年生幼苗物种组成及其生境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多年生幼苗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吉林蛟河21.12 hm2针阔混交林监测样地为基础,在样地内按照机械布点的方式设置了128个5 m×5 m多年生幼苗监测样方,以乔木树种多年生幼苗(高度H≥30 cm,胸径DBH1 cm)为对象,分析多年生幼苗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以重要值排名前三的主要树种幼苗为对象,分析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对其物种组成及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本次共调查到871株实生幼苗,分属13科16属25种,均为样地内主要树种的幼苗,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91,重要值排名前三的幼苗为色木槭(Acer mono)、白牛槭(Acer mandshuricum)和红松(Pinus koaiensis)。(2)生物成体因素对幼苗数量影响的尺度效应(10和20 m)在物种间存在差异。白牛槭幼苗数量在两个尺度都与其成体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红松幼苗数量在两个尺度都与其成体胸高断面积之和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胸高断面积在20 m尺度呈显著负相关。色木槭幼苗数量在20 m尺度上与成体胸高断面积之和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胸高断面积则呈显著负相关,在10 m尺度上与成体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同种成体对3种幼苗的数量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密度制约效应。(3)回归结果表明:全部物种幼苗数量与胸高断面积之和、叶面积指数及土壤酸碱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白牛槭、红松及色木槭幼苗数量与10个因子的相关性有较大差异,表明不同树种对不同的生境选择性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北草蜥主要贮能部位水分含量和能值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安徽滁州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成体在2000年3~9月份主要贮能部位水分含量和能值的变化:①躯干,肝脏水分含量两种差异显著,尾部水分含量两性差异不显著;躯干、尾、肝脏水分含量月间差异显著。②雄性成体的躯干、脱指躯干、尾和脱脂尾能值显著高于雌性成体,肝脏能值显著低于雌性成体;躯干、尾、肝脏、腹脂肪体能值月间差异显著。结果分析表明,北草蜥躯干、尾、肝脏及腹脂肪体能值的季节变化与繁殖和冬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产毒性大肠杆菌毒素在豚鼠肠道定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感染豚鼠小肠组织中ETEC肠毒素的定位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发病豚鼠从空肠到回肠明显充血,肿胀,但盲肠,结肠和直肠外观与对照组差别不明显,光镜下见到发病动物肠组织病变主要出现在空肠和回肠,以回肠最为严重。主要病理改变为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和充血,病变部位可以出现在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取回肠组织切片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TEC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可见回肠粘膜表层,粘膜肌层,肌层及浆膜层均呈LT和ST阳性反应,分布弥漫,空白对照和正常豚鼠回肠组织均呈阴性结果。本研究表明,ETEC主要作用于空肠和回肠,尤其是回肠;回肠组织各层都有病变,且与肠毒素的分布一致,证明毒素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肠粘膜细胞。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爪鲵端脑的发育特点,充实比较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资料,本文采用常规HE染色法,初步研究了成体和亚成体爪鲵端脑的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爪鲵嗅球内细胞从外到内大致可分为6层结构,亚成体的细胞数量少于成体;成体爪鲵的侧脑室所占空间较大,脉络丛更为丰富,原始大脑皮层和原始海马都比亚成体发达,后者大脑内原始梨状区较为发达;隔区位于原始海马的下方,成体和亚成体都没有外侧隔核和内侧隔核之分,也没有外侧界沟作为原始梨状区和纹状体的分界,而在亚成体的侧脑室壁有内侧界沟区分原始海马和隔区,成体则没有;此外,爪鲵的纹状体属于古纹状体,杏仁核是位于第三脑室两侧的两个细胞团,端脑内细胞形态和大小分化较为单一.这些都表明亚成体爪鲵的端脑已大致具备了成体所具有的结构,并且也说明了爪鲵在两栖纲动物中属于较原始的种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有关有尾两栖类神经系统资料以及神经发育资料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石磺消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磺消化系统各部分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石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和后肠,不具吻;消化腺包括肝胰腺、唾液腺和肛门腺.在光学显微镜下,消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组成;肌层主要为环肌,粘膜层主要为柱状细胞.肝胰腺甚为发达,组织结构显示肝胰腺由很多分支的腺管组成,腺管由腺细胞、分泌细胞等组成.唾液腺和肛门腺发达.  相似文献   

18.
虎斑颈槽蛇小肠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虎斑颈槽蛇孵化出壳后一月内的幼蛇小肠组织结构做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结果显示,在孵化出壳的一个月内,小肠的组织结构呈现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绒毛的个数、绒毛高度、粘膜上皮细胞高度、粘膜下层厚度和肌层厚度等均随幼体日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开口前、后(即孵化出壳后十天左右),其小肠组织结构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贺兰山岩羊不同年龄和性别昼间时间分配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为700-1800,夏季为600-2000.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2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K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岩羊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岩羊行为的年时间分配,取食行为最高[(63.49±7.82)%];其次是休息[(19.32±6.79)%];运动和站立较低[分别占(8.03±0.91)%和(6.66±0.57)%];其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2.67±0.34)%];一年中7月取食行为最低,休息最高;而在2月取食最高,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变化不大.②春夏秋3个季节的昼间取食行为均呈现2个(清晨和黄昏)明显高峰;冬季1天中取食均达到60%以上,其他行为明显高于另外3个季节.③不同年龄年取食行为成体和亚成体>幼体;休息成体和亚成体<幼体;运动和站立幼体<成体和亚成体;亚成体的运动高于成体,而站立低于成体.④不同性别月取食行为雄性在2月最高,其余月份均低于70%;而雌性虽然也是2月最高,但从11月-次年2月均超过70%;休息行为雌雄接近;运动行为雄性高于雌性.贺兰山岩羊的昼间时间分配与许多温带有蹄类动物一样,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岩羊自身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时期是决定其昼间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养殖稀有鮈鲫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体解剖和显微技术对人工养殖的稀有鮈鲫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并描述了其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稀有鮈鲫为杂食性无胃鱼,肠道系数0.64±0.06。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口咽腔和食道粘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和少量味蕾;食道粗短,肌肉层发达。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组成。肠道由前到后,粘液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粘膜皱褶数量逐渐减少,粘膜皱褶高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