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温度和饥饿对鲤鱼幼鱼静止代谢率及自发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15和25℃条件下对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体重(10.36±0.22)g,n=88]进行2周的饥饿处理(饥饿组)或持续投喂(对照组),然后对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进行了测定,同时以活动期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观察期(10 min)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和运动时间比为指标对实验鱼的自发运动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温度和饥饿均显著影响鲤鱼幼鱼的静止代谢率(P0.05);在15与25℃条件下饥饿分别导致静止代谢率下降了19%和20%;温度由15℃上升至25℃,对照组与饥饿组静止代谢率分别增加了83%和80%。在15与25℃条件下,饥饿对鲤鱼幼鱼的自发运动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P0.05),且胸鳍和尾鳍的结果十分相似;在15℃饥饿组与对照组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活动期,以下类同)均无显著差异,而饥饿组运动时间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导致饥饿组的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观察期,以下类同)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25℃饥饿组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动时间比无显著差异,导致饥饿组的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提示,在15℃下鲤鱼幼鱼通过降低自发运动以降低能量消耗来适应饥饿,而在25℃条件下,鲤鱼幼鱼通过增加自发运动来增大获取食物的机率以应对饥饿,这可能与野外环境中不同温度下食物丰富度及鲤鱼幼鱼的生理状况有关,但静止代谢率并未呈现与自发运动相关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24℃、27℃、30℃和33℃条件下孵化乌龟(Chinemysreevesii)卵,检测温度对胚胎利用卵内能量和矿物质的影响。孵化温度显著影响乌龟胚胎的能量利用。卵在温和温度下(27℃和30℃)比在高温(33℃)和低温(24℃)孵化有较高的干物质、脂肪和能量转化率。因而,27℃和30℃新生幼体的总能量高于33℃和24℃下孵出的幼体。新生幼体内剩余卵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7℃下新生幼体的躯干能量显著高于其它温度。此外,孵化温度显著影响乌龟胚胎钙代谢,但对镁和钾代谢影响微弱。24℃下胚胎从卵黄和卵壳吸收的总钙量小于其它温度条件下胚胎,与之相对应,24℃下孵出卵卵壳内残留较多的钙。由此可见,温和温度(27-30℃)可提高胚胎能量转化效率,促进胚胎从卵黄和卵壳吸收较多的矿物质,有利于孵出发育良好的乌龟幼体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荒漠沙蜥胚胎发育的温度适应性,我们设定了3个温度(26℃、30℃、34℃)孵化荒漠沙蜥受精卵,并在胚胎孵化过程中对胚胎代谢和心率、新生幼体的形态学特征和幼体静止代谢率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卵的发育,荒漠沙蜥的胚胎代谢率和心率逐渐上升,在孵化后期达到最大;胚胎的心率对孵化温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随环境温度上升心率显著加快。孵化温度对荒漠沙蜥新生幼体的部分形态学指标有显著影响,26℃下孵化的荒漠沙蜥幼体体型较大。新生幼体的代谢率均比胚胎代谢率高,且不同温度下孵出的幼体其热适应性有较大差异,30℃组孵化出的新生幼体代谢水平最低。我们推测幼体在与孵化温度相同的环境下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保证基本的生理活动需求;相反,个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适应从胚胎到幼体的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环境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4.
乌龟Chinemys reevesii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乌龟产下来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经历了卵裂、囊胚等发育阶段的。在其以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中胚层囊、卵黄囊血管区、羊膜和浆膜。较晚阶段的胚胎更有尿囊伸到浆、羊膜腔中,几乎包围了整个胚胎和卵黄囊、受精卵在人工设置的温床中,相对湿度80—84%,温度33±1℃—35±1℃,均可孵出稚龟。适宜孵化温度33±1℃,历时45—48天,比自然界提早出壳时间20—25天,这对提高孵化率、延长当龄稚龟的生长期和提高稚龟的成活率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南方鲇肝组织离体线粒体代谢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07年2月,把40尾南方鲇1龄幼鱼分为5个不同的温度处理组,用流水式呼吸仪测定每尾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Ms:mg O2/h·kg),随即处死该实验鱼,提取其肝脏线粒体,采用氧电极在与其静止代谢测定相同的温度条件下以琥珀酸为代谢底物测定其线粒体的代谢耗氧率.在12.5、17.5、22.5、27.5和32.5℃条件下,静止代谢率的值分别为26.64、49.03、73.64、102.40、156.72mg O2/h·kg,单位线粒体蛋白重量的线粒体耗氧率(Mp)分别为12.24、11.76、16.28、21.56和31.43nmol O2/min·mg,单位组织重量的线粒体耗氧率(Mt)则分别为64.02、78.72、117.51、121.57和194.20nmol O2/min·g.为了比较南方鲇肝脏离体线粒体的底物偏好性,在27.5℃条件下还测定了其以丙酮酸 苹果酸为底物时的耗氧率.结果显示:该种鱼肝脏离体线粒体对琥珀酸的氧化代谢能力显著高于丙酮酸 苹果酸(p<0.05);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鱼体的Ms、Mp和Mt值分别与温度(T: ℃)之间呈显著的双对数直线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鱼体静止代谢率与线粒体代谢率回归方程的斜率(温度指数b)差异显著(p<0.05),即鱼体静止代谢率与线粒体代谢率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不一致.经过计算发现:在最低实验温度条件下(12.5℃)肝器官线粒体代谢总耗氧率占鱼体静止代谢总耗氧率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梯度(p<0.05).通过讨论认为:在低温条件下,肝脏线粒体代谢水平随温度下降速率的减小是该种鱼抵抗低温的适应性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白条锦蛇Elaphe dione的代谢率以及骨骼肌、心肌和脑3种组织ATP酶的活性.结果 表明.温度从5℃上升到35℃,白条锦蛇代谢率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升高;但不同组织ATP酶活性在温度从28℃上升到35℃均逐渐下降.ATP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28℃.ATP酶最适温度与白条锦蛇所喜好的温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测定了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的耗氧量等指标,从代谢率与代谢调节方面探讨其能量代谢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鼠的中性温度区在春、夏、秋各季有2—3℃的差别。此三个季节的基础代谢率(单位:毫升氧/克·小时,下同)分别为3.6182、2.6396、2.6005。春季显著高于夏季与秋季。在冬眠状态下室温为5℃时静止代谢率最低,为0.4436。在非冬眠各个季节,即0℃至下临界温度范围内静止代谢率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并具线性回归。黄鼠的化学热调节强度较低,特别是在秋季和在冬眠状态下这种能力受到较深程度的抑制。黄鼠在非冬眠期的基础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有密切相关,冬眠期两者之间的相关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测了23、25、28、30、33、35℃下体重20-60g中华鳖幼鳖陆上呼吸时的静止代谢率V〔mlO2/(kg·h)〕和呼吸气体交换比RE,探讨了二者与温度T(℃)的关系。幼鳖在空气中的静止代谢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其相关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8.2217×10^-.0459T,R^2=0.98。Q10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23 ̄30℃之间Q10约为2.5,而在30 ̄35℃之间则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不同孵育温度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muticaCantor)性别决定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孵育温度对胚胎发育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置的3个孵化温度为(25±0.5)℃,(29±0.5)℃和(33±0.5)℃。每一温度指标下设置40枚受精卵。在实验温度内,胚胎的发育速度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所用的孵育时间也越来越短。孵化累积温度CTUs在25℃时最高,在29℃时最低,而33℃时则居中,在25℃和29℃时,孵化成活率较高,均达到97.5%。在33℃时孵化成活率只有67.5%,而在孵出的稚龟中亦有一定数量的畸形龟,累积孵化温度也高于29℃时的CTUs,说明33℃的孵育温度对胚胎发育有不利影响,预示33℃已临近其胚胎发育的存活阈(Survivalthreshold)。在25℃时,雄性子代占优势,雌性率为23.7%;在33℃时,雌性子代占绝对优势,雌性率为94.7%;在29℃时,性比达到平衡,雌性率为50%。经X2检验,在25℃及33℃时的性比与依赖概率估计的性比(1∶1)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5),这种显著的偏离说明黄喉拟水龟的性别决定属于TSD机制,而且可能属于其中的TSDⅠ型,即高温产生雌性子代,低温产生雄性子代。而29℃可能是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的临界温度。  相似文献   

10.
爬行动物很多生理、生化和行为指标都表现出昼夜节律。代谢昼夜节律不仅涉及内在因子的固有控制,而且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究温度对代谢昼夜节律的影响,在恒定的温度下(18℃和28℃)测定了红尾沙蜥Phrynocephalus erythrurus体温、心率、标准代谢率(SMR)和血糖浓度的昼夜变化。结果表明:(1)在2个温度下红尾沙蜥体温没有明显的昼夜变化;(2)昼间SMR明显高于夜间,18℃下SMR水平以及SMR昼夜变化的范围都低于28℃下的结果;(3)心率的变化也与代谢率的变化一致,但最低点提前了2 h;(4)28℃下的血糖浓度整体水平显著高于18℃下的,而波动规律却不同:28℃条件下白天平均值高于晚上,血糖浓度在16∶00显著高于20∶00、00∶00和12∶00;18℃条件下,血糖浓度在20∶00和08∶00明显低于00∶00和12∶00(P0.05),而在04∶00和16∶00处于中间水平。该研究证实了红尾沙蜥SMR、心率和血糖浓度等生理生化指标也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虽然这种现象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内在因子决定,这可能与某些激素的分泌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食物资源的不确定性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代谢率转换"假说认为,动物应对食物短缺的能量学策略在于降低代谢率以减少能量支出.然而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应对食物短缺的"代谢率转换"策略,尚不明确.为探究这一问题,将成年雄性黑线仓鼠在低温(5.0℃)、室温(21.0℃)和高温(32.5℃)下断食处...  相似文献   

12.
鲇鱼的静止代谢率及其与体重,温度和性别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采用连续流水式呼吸仪测定了127尾鲇鱼(体重22.6-452.4g)的静止代谢率。在10,15,20,25和30℃水温下,鲇鱼平均特定体重代谢率分别为22.99,58.55,79.20,109.29和123.89mgO2/kg/h。体重(W)与静止代谢率(Ms)回归关系(Ms=aW^b)的体重指数b随温度上升而下降,温度(T)与特定体重代谢率(M')回归关系(M'=AT^B)的温度指数B随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棉铃虫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2],我们已经了解到光照和温度乃是影响和决定棉铃虫是否进入滞育状态的关键外界环境因子。但光照和温度,哪一个在决定棉铃虫的滞育中起着更关键的主导地位,则无文献述及,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试图来解答这个问题以及进一步了解温度对棉铃虫滞育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昆虫虫源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忠教授提供,系采自河南郑州,在25℃、每天光照16小时的条件下用人工饲料[1]饲养繁殖。滞育的棉铃虫在20℃、每天光照10小时的条件下饲养,其滞育率可达100%;非滞育的棉铃…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和密度对雄性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静止代谢率的影响,本实验应用开路式动物呼吸测量仪,测定雄性泽陆蛙在不同环境温度(15、25、35℃)和密度(N=1、2、3、4、5、6、7、8、9、10)下的耗氧量,并由此计算出静止代谢率。结果表明:雄性泽陆蛙的体温随环境温度(F_(2,27)=16.958, P0.01)和密度(F_(2,27)=4.871, P=0.028)升高而升高;环境温度为15℃和25℃时,雄性泽陆蛙静止代谢率与密度显著负相关,两者的回归曲线方程分别为(15℃:RMR_(15)=-0.0078N+0.4001, R~2=0.843,P0.001;25℃:RMR_(25)=-0.0048N+0.9851, R~2=0.941,P0.001);35℃时,雄性泽陆蛙静止代谢率与密度显著正相关,回归曲线方程为(RMR_(35)=0.0551N+1.35, R~2=0.855, P0.001)。研究表明,在温度较低时,雄性泽陆蛙可以通过群居来减少能量代谢,而在温度较高时,群居会加剧泽陆蛙的能量代谢,不利于泽陆蛙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粘虫在不同温度下的生命表及其发育的热量需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秀珍  龚佩瑜 《昆虫学报》1992,35(4):415-421
用人工饲料在不同温度下饲养的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cr),组建了种群生命表.未成熟期的存活率在24℃下最高(90%),28℃次之,32℃下最低(27.1%)o在20—28℃,成虫的繁殖力都比较强,24℃时产卵最多,32℃时产卵量急剧下降.根据试验结果估测,粘虫卵孵化、幼虫存活和成虫繁殖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6℃、23.2℃和22.5℃.种群增长指数可用下述方程表示:y=-2530.2850+282.1893X-6.2407X2在最适温度(22.6℃),繁殖一代,种群数量约增加660倍.粘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以卵期最低(8.4℃),蛹期最高(10.1℃),完成世代发育需要7.8℃以上的有效积温约925日度.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代谢及低氧耐受能力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将实验鱼于6℃、12℃和18℃下驯化4周后,采用密闭式呼吸代谢测定仪对其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和临界氧压(Critical oxygen press,Pcrit)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发现,RMR随驯化温度升高而升高,在6-12℃、12-18℃温度内,RMR的Q10值分别为2.59和2.77,表明该物种对温度的敏感性较高;Pcrit值随驯化温度升高而升高且与RMR显著正相关,在驯化温度范围内(6-18℃),Pcrit提升了76.2%。研究结果提示:秦岭细鳞鲑应对低氧环境的生理可塑性较差,在高温下RMR增加可能是导致其低氧耐受能力降低的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孙耀  张波  郭学武  王俊  唐启升 《生态学报》2001,21(2):186-190
在以玉筋鱼为饵料生物和最大摄食水平条件下,采用室内流水式实验,研究了黑鲷能量收支及温度对能量分配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鲷的摄食率、生长率、总代谢率和排泄率均随温度上升而呈减速增长趋势。不同温度条件下黑鲷的能量收支式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运动和摄食对细鳞鲑幼鱼代谢模式的影响,在饱和溶氧(>8.0 mg·L-1)条件下,分别测定了空腹组和摄食组在5个处理温度(4、8、12、16和20 ℃)下的运动前代谢率(MO2p)、活跃代谢率(MO2a)、代谢范围(MS)、临界游泳速度(UC)以及10个流速水平下的实时游泳代谢率(MR).结果表明: 在各个温度条件下,摄食组的MO2p和MO2a均显著高于空腹组(P<0.05),且分别提高了15%和12%(4 ℃)、47%和23%(8 ℃)、30%和21%(12 ℃)、43%和36%(16 ℃)及8%和7%(20 ℃);摄食组与空腹组的UC和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温度升高,两组的MS均呈现下降趋势;随流速的增加,各组的游泳代谢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摄食组显著大于空腹组(P<0.05),各组的最大代谢率峰值均出现在低于UC的流速条件下;在细鳞鲑幼鱼的游泳速度接近70%UC的运动过程中,其代谢率不断增大至峰值,随后在游泳速度达到UC的过程中,代谢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条件下,细鳞鲑幼鱼的最大代谢率是由运动与摄食共同诱导产生的,在达到最大代谢率峰值的过程中代谢表现为添加模式;之后随游泳代谢率的下降,摄食诱导的代谢率被削减,该过程表现为运动优先代谢模式.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意大利蝗呼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冬梅  李娟  李爽  扈鸿霞  季荣 《昆虫学报》2014,57(3):373-378
【目的】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 L.是新疆荒漠、半荒漠草原的主要危害种类,前期研究表明其发生与新疆气候变暖显著相关,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气候变暖条件下意大利蝗的呼吸代谢适应机制。【方法】应用多通道昆虫呼吸仪测定了15, 20, 25, 30和35℃不同温度条件下意大利蝗成虫的呼吸率、代谢率、CO2释放率、Q10(每升高10℃呼吸率的变化幅度)及呼吸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15℃时意大利蝗成虫的呼吸率、代谢率、CO2释放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温度(P<0.01), 35℃时3项指标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1),表明低于15℃和高于35℃的温度条件都对意大利蝗的呼吸代谢产生明显影响;在20~30℃之间,意大利蝗的呼吸率、代谢率及CO2释放率变化幅度小且平稳,差异均不显著(P>0.01),表明该温度范围是意大利蝗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条件。不同温度下意大利蝗呼吸率的Q10值显示, 20~30℃温度范围内的 Q10值最小,为1.03, 15~25℃的Q10值为1.43, 25~35℃的Q10值最大,为2.42,说明意大利蝗的呼吸代谢活动对温度变化敏感,并表明20~30℃是意大利蝗生长发育的适宜范围。各温度条件下意大利蝗呼吸商的差异不显著(P>0.01),平均为0.9450,判断意大利蝗呼吸代谢消耗的底物主要为糖类物质。【结论】意大利蝗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预示着在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意大利蝗仍将是新疆草原最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温度对禁食大鲵碳代谢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禁食大鲵的碳代谢和氮代谢均上升,其代谢率升高,禁食大鲵的代谢率很低,15℃时,每日每公斤体重内的蛋白质消耗为0.7克左右,从理论上证明大鲵的耐饥能力很强,雄性大鲵比雌性大鲵的代谢率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