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学通报》2012,(3):49-49
近日,《胃肠病学》杂志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谢东研究组的最新成果。该成果揭示了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接头蛋白RACKl(ReceptorforActi—vatedPKCkinase1)通过对促进肿瘤发生的Wnt/beta—catenin信号进行负调控,从而抑制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尽管近年来胃癌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胃癌致死率仍高居全球各类肿瘤的第三位。炎性趋化因子家族包含约50位成员,参与增殖、分化、迁移等多项细胞功能的调节。炎性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其配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SDF-1在胃癌中高表达,SDF-1/CXCR4轴促进胃癌细胞增长、增殖与转移,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论述SDF-1/CXCR4轴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胃癌(gastric cancer)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胃癌的发生是一个相对缓慢、多步骤、复杂的过程,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环境、基因、吸烟等因素相关。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大量研究表明胃肠道微生物与消化道系统疾病息息相关,其中胃微生物中H.pylori已被明确列为I类致癌因子。除了H.pylori,胃内其他共生菌与胃癌的发生也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将通过胃癌与H.pylori感染、胃癌与H.pylori根除、H.pylori与胃微生态、胃癌与胃微生态四个方面综述胃癌与胃微生物的关系,为日后胃癌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检测迁移侵袭抑制蛋白(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hibi tory protein,MIIP)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为探究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IIP在胃癌组织的表达。胃癌SGC7901细胞中转染MIIP过表达质粒及其空质粒,应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检测MIIP过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MIIP在胃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胃粘膜;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MIIP过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过表达MIIP可以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AKR1C1(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C1)在胃癌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胃癌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分析方法,检测6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AKR1C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株SGC-7901 AKR1C1的表达;在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转染沉默AKR1C1的sh RNA质粒及空质粒,MTT比色法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增殖。结果: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AKR1C1呈高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观察可以发现胃癌细胞株SGC-7901高表达AKR1C1;MTT比色法检测发现,转染沉默AKR1C1的sh RNA质粒组与空质粒对照组相比,SGC-7901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KR1C1与癌细胞的增殖有关,可能是其参与或间接参与了癌细胞的生长周期,为胃癌的发生及细胞增值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胃癌组织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 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是胃癌微环境的重要成分,主要来源于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 NFs)的活化,对胃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两者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并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选取从人胃癌组织中分离获得的CAFs及NFs 各3组,进行转录组学研究,筛选出3组细胞中交集且差异倍数较大的基因12个,用Omicsbean在线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 (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网络;最后用RT-qPCR验证CAFs和NFs中差异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2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NF-κB信号、炎症、细胞黏附、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因子等功能,上述功能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RT-qPCR检测发现,与NFs相比,CAFs中BCL2A1、NKX3-2、CXCL12、TNFAIP3、FOS、CDH4及CLDN1表达上调;ATF3、CYFIP2、CCL11、KLF2及GDF15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胃癌CAFs与NFs中存在肿瘤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基因可能在胃癌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和胃癌(Gastrio Cancer Gc)均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虽然胃溃疡的发病率开始呈下降趋势,但仍属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已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之一。据统计,5%左右的胃溃疡可发生癌变,甚至有统计最高达29.4%的胃癌来自胃溃疡[1]。在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中,胃癌位居第4,病死率位居第2,在我国则居第1位。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多基因变异是细胞发生癌变的内因[2]。各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和错配修复基因、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细胞周期调控改变及相关产物均对胃癌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如Survivin、DNA甲基化和CD44等均是近年来在胃癌组织中发现的并成为研究热点的基因。通过对Survivin、Dnmt和CD44三种基因在胃溃疡及胃癌中表达的差异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对胃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的认识,更好的为临床应用中胃溃疡及胃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比较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与人胃癌细胞SGC-7901间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的差异,筛选差异磷酸化蛋白质分子,为揭示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采用免疫沉淀方法从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与人胃癌细胞SGC-7901总蛋白质中免疫沉淀出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用SDS-PAGE和二维凝胶电泳技术分离沉淀出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银染,差异蛋白点进行胶内酶解,采用MALDI-TOF/TOF-MS质谱进行差异蛋白质鉴定.结果显示获得了7个差异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涉及细胞骨架、细胞调控等.通过比较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与胃癌细胞内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的差异,筛选获得7个差异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分子,有助于深入研究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而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作用靶标.  相似文献   

10.
胃癌(gastric cancer)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全球性的医疗难题,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自20世纪80年代初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Marshall和Warren首先从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至今,Hp与胃癌的关系为人们所关注。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逐渐接受了Hp感染为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者认为根除Hp治疗可以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报道根除Hp治疗并不能预防胃癌的发生发展,也不能降低胃癌的发生率。胃癌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Hp感染作为单一致病因素如何引起胃癌的发生目前尚未阐述清楚。本文旨在对Hp感染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FOXP1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胃癌患者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FOXP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评分,进一步统计分析FOXP1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FOX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在临床III期和IV期患者的胃癌组织中FOXP1的表达显著低于临床I期和II期的患者(P0.05);FOXP1在低分化胃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高、中分化胃癌(P0.01);FOXP1表达阳性者术后总体生存率较表达阴性者高(P=0.145),中位生存期长。结论:FOXP1表达的减少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FOXP1在胃癌中可能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FOXP1可作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B病毒潜伏感染膜蛋白-1(LMP-1)在97例胃癌组织及89例相应癌旁组织中表达。结果97例胃癌组织中30例LMP-1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0.9%,EBV阳性率与患者性别、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和临床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89例相应癌旁组织中33例检测到EBV LMP-1的表达,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EBV阳性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00)。结论EBV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胃癌的发生是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过程.抑瘤基因p53变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p53基因及其蛋白质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和p53基因多态性及基因突变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长链非编码RNA(1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是一组长度超过200 bp、缺少特异开放阅读框、不具备完整蛋白编码功能的RNA,其在表观遗传学调控以及转录和转录后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乳腺癌和肝癌中对Lnc RNA的研究颇多,而对胃癌中Lnc RNA的报道却刚刚兴起。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胃癌中有很多特异表达的Lnc RNA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就lnc 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主要介绍了Lnc RNA在肿瘤研究中的最新发现,尤其是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密切联系,旨在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长非编码RNA KCNQ1OT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但是在胃癌中的研究较少并且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在胃癌中具体的作用机制也缺乏相关研究。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公共数据库分析发现:KCNQ1OT1在胃癌中普遍高表达,且高表达KCNQ1OT1的胃癌病人预后不良,它与胃癌多种临床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与TP53的突变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其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明显相关;KCNQ1OT1在胃癌肿瘤细胞系中普遍高表达,敲低后可抑制胃癌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其表达与肿瘤代谢有密切的相关性;谷氨酰胺酶1(glutaminase 1, GLS1)在胃癌中普遍高表达,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KCNQ1OT1与GLS1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敲低KCNQ1OT1的表达可抑制GLS1 mRNA的表达,而过表达GLS1可以部分逆转敲低KCNQ1OT1造成的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下降,因此推测KCNQ1OT1可能通过GLS1调控胃癌肿瘤细胞的生长。本研究通过大数据及实验验证了KCNQ1OT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提示KCNQ1OT1有可能通过调控谷氨酰胺代谢来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这为分子靶向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薄平板等电聚焦电泳法对15例未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进行了外周血白细胞酯酶同工酶的分离.结果: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酯酶同工酶显示12条带,等电点(PI)为3.73~7.80.胃癌患者显示11条带,与正常相比第十二条带缺如,PI为3.80~7.90.同工酶各分带与正常相比,酶活性发生明显异常(P<0.01).提示;胃癌患者酯酶同工酶的改变可能是胃癌早期诊断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胃癌发病机制复杂,缺乏特异性预后生物标志物。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可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影响microRNA(miRNA)与mRNA的结合,从而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基于TCGA和GEO数据库的转录组数据,筛选GC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并构建基于6条lncRNAs(HAGLROS、TMEM92?AS1、LINC01745、HOXC?AS3、SEMA3B?AS1、FEZF1?AS1)的lncRNA?miRNA?mRNA网络。网络核心基因的KEGG/GO富集和蛋白质互作分析结果显示,lncRNA可能通过miRNA海绵吸附作用,调控胃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AC011352.1、AC087636.1、AC093627.1、GAS1RR与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可能成为胃癌患者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胃癌及癌旁组织定量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找胃癌特异的肿瘤标记物,用于胃癌临床诊断及药物治疗靶点的选择,本研究采用荧光差异显示凝胶电泳(DIGE)技术分离并筛选 Cy3、Cy5 及 Cy2 荧光素标记的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或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鉴定并分析。结果共筛选出 33 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其中 9 个蛋白质点在胃癌组织中上调,24 个蛋白质点下调。对 22 个蛋白质点采用质谱技术成功鉴定,突变结蛋白、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热休克蛋白 60等在胃癌中高表达,热休克蛋白 27、前列腺素 F 合酶、硒结合蛋白 1、锌指蛋白 160、微管蛋白 α6、真核生物翻译延伸因子 1 α1 等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并筛选出 5 个未知蛋白。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可望成为胃癌诊断的特异标记物,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有关,为胃癌的诊断、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S100家族是由20余个结构相似但功能各异的成员组成。该家族成员广泛参与感染、促炎、自身免疫等各种病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发现S100家族成员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失调,且具有特异性。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胃癌新发病率为679/10万,死亡率为498/10万[1],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第2位。幽门螺杆菌(H.pylori)作为胃癌的Ⅰ类危险因子,目前其与胃癌的密切关系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研究发现,S100家族成员——S100A8、S100A9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炎、胃癌患者病理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因此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就S100A8、S100A9在H.pylori相关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种microRNAs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但也有多种microRRAs表达下调,提示胃癌的发生发展与microRNAs表达异常之间存在相关性.多种microRNAs通过调节细胞增殖与凋亡,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