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严重少弱精症患者的新鲜周期移植中卵裂球数目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2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这些胚胎根据移植天数分为第二天移植(Day2)组68周期和第三天移植(Day3)组324周期,其中Day2组根据卵裂球数分为3个(A组,3周期),3~5个(B组,57周期),5个(C组,8周期),Day3组根据卵裂球数分为7个(D组,33周期),7~9个(E组,242周期),9个(F组,49周期)。每个组又根据胚胎评级分为三个亚组,亚组1均为移植1~2级的胚胎(A1~F1),亚组2均为移植3~4级的胚胎(A2~F2),亚组3为一个1~2级和一个3~4级移植胚胎(A3~F3)。综合比较各组和相应亚组之间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的差别。结果:①在day2组中,ABC三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Day3组中,E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高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和F组及E组和F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相同卵裂球数组中,不同的胚胎分级各亚组之间(如B1,B2,B3间)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卵裂球数其相应的同一亚组之间(A1,B1,C1等)上述妊娠结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严重少弱精形成的胚胎优先推荐第二天卵裂球数为3~5个及第三天卵裂球数为7~9个的优质胚胎进行移植。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选择卵裂期胚胎进行移植,然而,多胎率高、成功率低始终困惑着生殖医学者,囊胚移植更符合生理过程,胚胎与子宫内膜更为同步性,因而可获得更高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且减少胚胎的移植数量,降低了多胎妊娠发生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施激光辅助孵化对冻融的第三天胚胎进行囊胚培养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冻融第三天胚胎行囊胚培养和移植的5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4例接受激光辅助孵化(LAH组),378例没有进行激光辅助孵化(NLA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胚胎种植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LAH组和NLAH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解冻胚胎数目、存活胚胎数目、移植胚胎数目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LAH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NLAH组,流产率低于NLA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H组中≤30岁患者的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均高于NLAH组中≤30岁患者,而流产率则较低;LAH组≤30岁,30~34岁以及34岁患者的流产率均分别低于NLAH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辅助孵化并没有明显改善冻融第三天胚胎囊胚培养后移植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内膜准备方法中复苏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方法:对因女方输卵管因素不孕的248个冻融囊胚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内膜准备方法分为自然周期组、全激素替代周期组和半激素替代周期组三种,分别对各组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自然周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全激素周期组和半激素替代周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这三组病人在年龄、不孕年限和移植胚胎数目上则均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三种内膜准备方法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生化妊娠流产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冻融胚胎移植中,对于排卵正常患者我们建议采用自然周期法更为经济、方便。而对于月经周期不正常,排卵障碍的病人应依实际情况采用全激素周期或半激素周期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移植胚胎数目对高龄不孕患者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移植胚胎个数将年龄超过35岁的不孕患者338个周期分为单胚胎移植组(Ⅰ组),2个胚胎移植组(Ⅱ组),3个胚胎移植组(Ⅲ组).分析患者IVF治疗情况并按年龄分层比较三组患者的IVF-ET结局.结果:高龄不孕患者行IVF,随年龄增加,获卵数、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呈增高趋势.Ⅰ组的妊娠率9.43%,显著低于Ⅱ组(24.24%)和Ⅲ组(31.37%)(P<0.05).对于40岁以下的患者,移植3个胚胎的妊娠率与移植2个胚胎差无异,但显著高于移植1个胚胎(P<0.05).增加40岁以上患者移植胚胎的数目,妊娠率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三组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9.43%,12.12%和12.2%,无统计学差异.Ⅲ组中多胎率12.5%(6/48),其中35~36岁年龄段多胎率16.67%(5/30).结论:高龄不孕患者可移植的胚胎数目随年龄增加和获卵数目降低而降低.其中较年轻者(35~36岁年龄段),移植3个胚胎,对妊娠率提高无明显效果,但多胎发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拮抗剂方案与长方案对年轻卵巢低反应(POR)女性体外受精(IVF)新鲜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探讨拮抗剂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204例妇女213个IVF新鲜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拮抗剂组83例(84治疗周期)与长方案组121例(129治疗周期),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促排卵资料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拮抗剂组的窦卵泡计数(AFC)、抗苗勒氏激素(AMH)水平、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数、Gn总量、HCG日雌二醇(E2)水平、HCG日内膜厚度、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及正常受精数低于长方案组,基础FSH/LH、Gn启动量高于长方案组(P0.05),但两组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移植囊胚比例、冷冻胚胎数、胚胎种植率及早期自然流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拮抗剂组和长方案组的临床妊娠率较高,分别为58.14%和63.10%,但是两组临床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年轻POR患者两种方案均可获得较满意的IVF新鲜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结局,拮抗剂方案获卵数较长方案少,但是其优势在于Gn使用量更少,使用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移植胚胎数目对高龄不孕患者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移植胚胎个数将年龄超过35岁的不孕患者338个周期分为单胚胎移植组(I组),2个胚胎移植组(Ⅱ组),3个胚胎移植组(Ⅲ组)。分析患者IVF治疗情况并按年龄分层比较三组患者的IVF-ET结局。结果:高龄不孕患者行IVF,随年龄增加,获卵数、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呈增高趋势。Ⅰ组的妊娠率9.43%,显著低于Ⅱ组(24.24%)和Ⅲ组(31.37%)(P〈0.05)。对于40岁以下的患者,移植3个胚胎的妊娠率与移植2个胚胎差无异,但显著高于移植1个胚胎(P〈0.05)。增加40岁以上患者移植胚胎的数目,妊娠率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三组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9.43%,12.12%和12.2%,无统计学差异。Ⅲ组中多胎率12.5%(6/48),其中35-36岁年龄段多胎率16.67%(5/30)。结论:高龄不孕患者可移植的胚胎数目随年龄增加和获卵数目降低而降低。其中较年轻者(35-36岁年龄段),移植3个胚胎,对妊娠率提高无明显效果,但多胎发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第三代测序技术(NGS),对辅助生殖种植前的胚胎进行染色体非整倍性筛查,以提高移植胚胎的质量和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方法首先采用接受试管婴儿技术治疗不孕症的夫妇多余的正常囊胚进行方法学研究。采用多重置换扩增法扩增细胞基因组DNA。在此基础上对一对不孕症夫妇的囊胚进行检测,并指导囊胚选择。结果正常囊胚DNA抽提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扩增的DNA产物质量符合要求。文库构建后进行测序,数据结果显示为正常样本。在成功建立方法的基础上,选择的囊胚发育良好,成功孕育健康胎儿并导致健康婴儿出生。结论 NGS是一个可靠的胚胎染色体非整倍性筛查技术。该方法具有通量高、可自动化等优点,可以提高异常染色体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鲜移植与冻融移植对单囊胚移植妊娠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在海军总医院行单囊胚移植的324例患者,其中新鲜移植组周期数为133例、冻融移植组周期数为191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条件、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分娩率等指标。结果:新鲜移植组和冻融移植组的患者基本条件中,除了囊胚级别(1.6±0.5 vs 1.9±0.4)、D5囊胚比例(100%vs 94.27%)、获卵数(17.5±5.2 vs 21.6±9.9)有显著性差异外(P0.01),其余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鲜周期移植组临床妊娠率低于冻融移植组(51.13%vs 62.3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流产率(17.65%vs 19.33%)、分娩率(42.10%vs 49.2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冻融移植周期中单囊胚移植可取得比新鲜移植周期更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ERT)技术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临床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4月期间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50例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ERT技术分为ERT组(n=78,接受ERT技术)和无ERT组(n=72,未接受ERT技术)。按照反复种植失败患者是否临床妊娠分为临床妊娠组和未临床妊娠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异位妊娠率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ERT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高于无ERT组,移植日内膜厚度大于无ERT组,移植胚胎数少于无ERT组,流产率低于无ERT组(P<0.05)。所有患者按照是否临床妊娠分为临床妊娠组(n=85)和未临床妊娠组(n=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妊娠与年龄、移植胚胎类别、移植胚胎数量、总周期数、FSH、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有关(P<0.05),而与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不孕类型、胚胎冷冻保存时间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FSH偏高是临床妊娠的危险因素,而移植胚胎类别为囊胚、移植胚胎数量偏多是临床妊娠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ERT技术用于反复种植失败患者FET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妊娠。年龄、FSH、移植胚胎类别、移植胚胎数量是临床妊娠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无创胚胎染色体筛查技术(NICS)在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影响活产结局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97例行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53例行NICS检查且检测结果提示囊胚染色体拷贝数正常(NICS组),26例NICS检测结果异常予以排除,118例未接受NICS检测(非NICS组)。收集临床资料并追踪妊娠结局,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活产组(75例)和非活产组(9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活产的因素。结果:NICS组活产率高于非NICS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活产组女方年龄小于非活产组(P<0.05),基础卵泡雌激素(FSH)水平、常规试管婴儿(IVF)周期≥2个低于非活产组(P<0.05),优质胚胎数、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和NICS检查比例、发育成囊胚时间为D5比例高于非活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方年龄偏大、发育成囊胚时间为D6是影响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活产的危险因素(P<0.05),NICS检查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NICS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可提高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活产率,产妇高龄和囊胚发育速度过慢是影响活产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单囊胚冻胚复苏移植前有必要进行NICS检查,并尽量选择D5囊胚以提高活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辅助生殖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实验室的胚胎操作过程中,根据消毒剂对胚胎质量和妊娠结局的影响,评价季铵盐消毒剂是否比75%酒精消毒液更适合用于IVF实验室。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9月在我中心行IVF的619例新鲜移植周期,根据IVF实验室使用的消毒剂不同分为两组,A组383例为使用75%酒精消毒组,B组236例使用季铵盐组。对比两组的VOC浓度、获卵数、获卵率、受精率、多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优质囊胚形成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以及流产率。结果相比于A组,B组的VOC浓度显著降低;A、B两组的获卵数、获卵率、受精率、多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和流产率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着床率和妊娠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两组对胚胎的体外培养质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使用季铵盐组相比于75%酒精组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显著提高。因此,季铵盐消毒剂比75%酒精更适合作为IVF实验室消毒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膜厚度及内膜形态对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冷冻胚胎解冻复苏移植的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21个冷冻胚胎解冻复苏移植周期,将患者按子宫内膜厚度分为4组,子宫内膜≤6 mm、6.1-8.0 mm、8.0-12 mm、12.0 mm,根据子宫内膜形态分为A型内膜、B型内膜、C型内膜。分别比较不同内膜厚度分组及不同内膜形态分组患者的年龄,移植胚胎数目、内膜准备方案构成比、移植胚胎类型(卵裂期胚胎、囊胚)构成比及各组间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采用ROC曲线分析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对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使用逐步回归分析内膜厚度、形态、年龄及移植胚胎类型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纳入1521个解冻复苏周期中按内膜厚度分为4组,各组周期数分别为96周期、454周期、893周期、78周期,各组间平均年龄分别为34.1±5.5岁、33.3±5.4岁、32.5±5.2岁、33.7±6.0岁(P0.05)。内膜厚度≤6 mm组临床妊娠率为31.3%,子宫内膜≤6mm、6.1-8.0 mm、8.0-12 mm、12.0 mm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8.5%、51.8%、47.4%(P0.05)。子宫内膜≤6 mm、6.1-8.0 mm、8.0-12 mm、12.0 mm组间活产率分别为18.8%、37.7%、44.6%、39.7%(P0.05)。A型、B型及C型内膜组周期数分别为920周期、189周期及412周期,三组间平均年龄分别为32.3±5.1、33.0±5.7、34.2±5.5岁(P0.05)。A型/B型及C型内膜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2%、46.6%及46.4%,三组间活产率分别为42.1%、36.0%及37.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534(95%可信区间0.505-0.564),子宫内膜形态ROC曲线下面积为0.526(0.476-0.955)。逐步回归分析纳入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年龄、胚胎类型4个可变量,女方年龄(OR=0.929,P0.001),移植胚胎中囊胚比例(OR=1.595,P0.001)与临床妊娠率明显相关,内膜厚度(OR=1.054,P=0.05)及内膜形态(OR=0.864)与临床妊娠率无相关性。结论:虽然子宫内膜薄临床妊娠率下降,但是子宫内膜厚度与内膜形态不能够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解冻复苏周期临床妊娠率,患者年龄以及移植胚胎的发育潜能才是预测临床妊娠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源自睾丸活检或睾丸显微取精形成的胚胎冷冻复苏后卵裂球完整性及是否恢复卵裂与生育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58个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根据精子来源将其分为手淫精子组(ICSI组)445周期,睾丸活检或睾丸显微取精组(TESA组)213周期。ICSI组根据复苏2枚胚胎后完整个数(0、1、2枚)分为3组(A、B、C组),TESA组也据此分为D、E、F组。ICSI组根据2枚胚胎复苏后恢复卵裂个数(0、1、2枚)分为3组(G、H、I组),TESA也据此分为J、K、L组。综合比较各组之间的生育结局。结果:①ICSI组与TESA组复苏后胚胎完整率、复苏18-20 h后胚胎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CSI组早期流产率显著高于TESA组。②ICSI中B组与C组上述妊娠结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TESA三个亚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CSI与TES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CSI中I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均显著高于H组(P0.05),且I组与H组均显著高于G组(P0.05)。I组活产率显著高于G组和H组(P0.05)。TESA中L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J组(P0.05)。ICSI与TES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睾丸活检或睾丸显微取精的精子质量较差,但一旦形成有效胚胎,FET结局与手淫精子来源的胚胎并无差异。至少移植一枚完整胚胎较移植两枚均破损胚胎具有更好的生育结局。至少移植一枚恢复卵裂的胚胎较两枚均不卵裂胚胎具有更好的生育结局。解冻后无完整胚胎且过夜培养后又均未恢复卵裂的胚胎应慎重考虑该周期是否取消移植。  相似文献   

15.
胚胎与母体子宫第一次亲密接触并相互对话,进而建立起直接生理联系的过程被称为胚胎植入。这一过程的正常发生与否决定着胚胎能否继续发育和最终的妊娠结局。正常育龄妇女每个月经周期妊娠成功率只有30%左右,其中近70%的妊娠失败被认为是发生在胚胎植入环节。胚胎植入的成功发生需要具有植入能力的囊胚和处于接受态的子宫之间同步互作并建立起直接的生理联系。在临床的辅助生殖诊疗中,尽管形态正常的胚胎移植到子宫中,妊娠的成功率也只有50%左右,这其中子宫接受态的异常被认为是一个很关键的、急需克服的限制因素。反之,更为可靠的胚胎质量判断标准是辅助生殖治疗研究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针对子宫接受态建立和囊胚激活这两个决定胚胎植入成败的关键事件,阐述了胚胎植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科学家在该领域所做的贡献,同时简要探讨了本领域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出路,以使读者能明晰胚胎植入这一重要生理过程发生的分子基础以及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由囊胚中获得ICM是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基础,本文对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中移植后剩余的胚胎和冷冻复苏后胚胎的囊胚形成能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冷冻复苏胚胎,培养3d移植后剩余胚胎,连续培养4-6d的胚胎及培养6d后的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分别为11.8%(6/51),28.3%(36/127),42.0%(74/176)和9.5%(2/21)。各组结果均显示卵裂细胞的正常卵裂时相的发育状态直接决定其囊胚形成能力。认为由剩余胚胎和冷冻保存复苏后的胚胎中获得囊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生命科学研究》2017,(3):228-232
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在给广大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男女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相关影响因素有待研究分析。通过收集并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ART治疗并成功分娩4 635个新生儿的3 462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ICSI组与IVF组比较,活产男婴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P=0.07),但PESA/TESA-ICSI组出生男婴比例较IVF组显著降低(P=0.036);同时,移植囊胚期胚胎出生的男婴比例要显著高于移植卵裂期胚胎的男婴比例(P=0.005)。进一步的分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除去授精方式的影响,移植胚胎期别仍然可以影响出生婴儿的性别比(P=0.021)。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以上因素均不能构成独立预测因素。上述结果表明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移植囊胚期胚胎可显著增加男婴出生比例,而PESA/TESA-ICSI授精方式则会显著降低男婴出生比例。  相似文献   

18.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412个周期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IVF-ET(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的临床妊娠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妇女年龄,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onadtropin,Gn)的用量,移植胚胎数以及胚胎质量。回顾性分析本生殖中心2000年9月到2002年7月的IVF/ICSI(intra 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共412个周期。并将所有周期按照年龄分成3组,随年龄的增长3组的妊娠率分别是42.31%、33.70%、28%;子宫内膜的厚度与临床妊娠率无显著性相关;促性腺激素的用量与临床妊娠率呈负相关(P<0.05);移植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与临床妊娠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生长素是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激素之一。本研究探索牛生长激素(bovine growth hormone,bGH)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将牛生长激素基因连接到慢病毒载体(Lenti-CMV-EF1-eGFP)形成Lenti-CMV-bGH/EF1-eGFP,重组病毒经293T细胞包装后直接感染小鼠胚胎和G1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s,ESCs)。阳性表达的胚胎经体外培养,发育到囊胚期的胚胎进行胚胎移植,为直接感染组。感染的小鼠G1胚胎干细胞注射到正常昆明白小鼠囊胚制作嵌合胚胎后进行胚胎移植,为嵌合体组。分别解剖3只妊娠15d的直接感染组和嵌合组的小鼠,观察受体小鼠妊娠情况。结果发现,在1-细胞期感染胚胎,感染效率可达(74.7±6.7)%,在2-细胞期连续感染,感染效率为(79.4±5.7)%,两组感染方法的效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1次和2次感染胚胎发育和正常胚胎之间没有显著差异((87.6±3.5)%,(85.4±6.3)%VS(83.0±5.5)%,P>0.05)。所有移植的胚胎没有发育到足月,解剖妊娠15d的小鼠,发现直接感染组没有妊娠,嵌合组胎盘发育正常,但胚胎部分已经死亡和被吸收。因此,本研究证明bGH对小鼠附着前胚胎发育没有影响,但影响小鼠胚胎附着后的发育。这为后期bGH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孕酮(progesterone,P4)作为一种生殖激素,在牛的发情期和妊娠期呈规律性变化,且在妊娠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拟应用孕酮浓度测定辅助人工观察筛选克隆胚胎移植受体牛并监测其整个妊娠过程。方法:通过对自然配种牛不同生殖阶段血液中孕酮水平的分析,建立其在发情初期、妊娠期孕酮浓度的变化规律,以此为依据辅助人工观察筛选适合胚胎移植的受体牛。同时将在体外培养7天后的体细胞核移植重构囊胚移植到所筛选出的同期发情的受体牛子宫内,并应用孕酮测定监测其妊娠状态。实验结果:(1)运用孕酮检测筛选克隆胚胎移植受体牛时,当孕酮浓度在发情第0天和第5天分别为≤0.64nmol/L和2~8nmol/L时,适宜作为胚胎移植受体牛,根据此筛选指标能够排除50%左右假发情牛。(2)运用孕酮检测较传统的人工观察方法,胚胎移植的克隆牛出生率提高了7.1倍。结论:运用牛血清孕酮检测方法能有效提高母牛生理周期判断的准确性,有利于选择合适的胚胎移植受体牛,既能实时、有效地监测怀孕受体牛的妊娠状态,又避免了靠人工观察受体牛返情、流产时的人为疏漏和误判,有效地提高受体牛的利用率,提高克隆牛的生产效率,并能推广应用于畜牧行业牛的生产繁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