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巴楚早志留世软骨鱼类微体化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巴楚依木于他马组获得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新材料,建立1新属2新种.根据软骨鱼类的对比,确定依木干他乌组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依木干地乌组是我国正式报道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的最低层位。软骨鱼类化石的发现表明,我国志留系富含无颌类和鱼类的“上红层”和“下红层”为滨海或浅海沉积。  相似文献   

2.
化石采自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通过对比叶结构和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将化石鉴定为樟科植物樟(相似种)Cinnamomum cf.camphora(L.)Presl.化石叶片为卵状椭圆形,基部宽楔形,全缘,离基三出脉;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四边形或多边形;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多边形,脉络上可见少...  相似文献   

3.
“牙形石”是一类绝灭动物的化石。关于这类动物的完整体形、分类地位等,长期以来都不清楚。远在1856年,在欧洲北部早古生代(奥陶纪)地层中,第一次找到“牙形石”。这是一些形状象笔架、梳子或锯条状的小骨片,大小一般不超过二毫米,在颌状的骨片上有尖锥形的“牙齿”,所以称为“牙形石”(图1)。化石通常都是几种不同的类型(代表几个“形态属”)同时在一起发现,成为“牙形石组合”。化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时代从寒武纪到三迭纪,主要发现于黑色片状页岩中,很少与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生。在某些石油和天然气田地下地层对比研究上,牙形石是一类重要的微体  相似文献   

4.
1970年,湖南省405地质队于湖南省桑植县芙蓉桥公社三迭纪巴东组地层中发现了一些脊椎动物化石。经我们进行发掘和初步研究后,了解到此动物具有很特殊的性质,如背上具有类似盘龙类的“帆”状装置;上下颌均无牙,吻部尖小而下弯,有些像乌龟的喙;脚趾末端不为左右侧扁的利爪状,而是背腹扁平末端钝圆状的(见图版)。显然应是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无牙芙蓉龙(Lotosaurus adentus gen.et sp.nov.)。属名即化石产于湖南省(别名芙蓉国)和具体产地芙蓉桥公社的意思;种名表明此动物的特征。芙蓉龙的发现为我国三迭纪脊椎动物化石的地点、层位和种类增添了新内容。这是继我国北方下三迭统肯氏兽动物群和南方上三迭统蜥龙动物群之后发现的中三迭世的脊椎动物化石。同时这次发现或许能为南方贡瓦纳大陆陆相中三迭世地层和北半球海相中三迭世地层的对比提供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5.
辽宁太子河流域上寒武统长山阶化石新分带及其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寒武统长山阶(或“长山层”、“长山组”),自1924年孙云铸教授命名以来,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标准地点在河北省开平县赵各庄的长山沟。其中所含三叶虫经孙氏研究,发表于当年的《中国古生物志》。1935年,孙氏进一步研究长山阶化石的新材料之后,在长山阶中,除采用了在辽宁五湖嘴(Kobayashi,1933)所建立的Chuangia batia和Kaolishania pustulosa两个化石带之外,在两带之间,增补了Changshaniaconica一个化石带。从此以后,这三个化石带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南部的广大地区,使用了将近半个世纪,成为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地层分层和对比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古生物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化石的兴趣越来越浓,但又常常笼统地将它与考古混为一谈,其实研究化石与考古并非一回事。我们知道,化石通常是指经过自然界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动物贝壳、骨骼、牙齿和植物茎干、花叶、种子等)、遗物(蛋、粪便等)及它们的生活遗迹(虫迹、足印等)。研究化石,即是研究这些“遗体”、“遗物”和“遗迹”,这属古生物学的范畴,与地质学关系密切;而考古,则是根据历史上遗留下的各种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7.
河南南召发现“热河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河南省南部南召县城以西22km马市坪地区,发育一套灰绿、黄绿色砂泥岩,厚1200余米,地质工作者曾多次在此考察并获大量动物化石。有人根据一些门类化石鉴定,确认这套地层属于上三叠统(《中南地区古生物图册》,1977;张仁杰,1979);此后这一时代意见被应用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中,影响颇大。但在核对资料中,我们发现区元任曾记录本区产有三尾类蜉蝣昆虫化石,这是我国北方及东部广泛分布的“热河动物群”分子,属侏罗纪晚期;此外,  相似文献   

8.
化石记载了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生物的生活和演化。因此,化石是古生物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化石,可以确定生物群的面貌,研究生物进化的不同环节,为生物进化论提供证据;可以确定化石产出层位的地质时代,进行不同区域的地层对比,为寻找矿藏服务。化石代表着当时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物体,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员。同时化石又埋藏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物中,是岩石圈的组成分子。可见,化石是地球历史上古环境的当然“见证人”。化石本身就可以成矿,石油和煤都是不折不扣的化石。当今,以化石为原料雕刻的化石工艺品又以新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9.
扬子区晚震旦世动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子区晚震旦世地层中已有多种类型的动物及遗迹化石的报道。文中补充了不同地区和层位的骨骼及遗迹化石新材料,包括:江西上饶王家院陡山沱组顶部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十”字形骨针和云南晋宁王家湾灯影组上段隧石条带中的单轴双射硅质骨针,它们可能分属于钙质海绵和普通海绵类;贵州瓮安陡山沱组上段磷质白云岩中的可疑壳状化石;宜昌三斗坪金瓜墩陡山沱组下部(第二段)遗迹化石;瓮安陡山沱组上段及湖北南漳灯影组上段底部磷质硬底中的生物扰动构造。另外还报道了贵州清镇桃子冲剖面桃子冲组最底部的瓶状动物(Pro-tolagena limbata)化石,并认定桃子冲组与灯影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其底界并无跨入震旦系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赵文金 《化石》2005,(2):2-6
早期脊椎动物主要是指古生代中期(包括志留纪和泥盆纪)生活在水中的无颌及有颌的鱼类,主要类群包括无颌类、盾皮鱼类(包括胴甲鱼类、节甲鱼类与瓣甲鱼类等)、棘鱼类、软骨鱼类以及硬骨鱼类。在地质历史上,志留纪和泥盆纪是脊椎动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生物的演化史上,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目前,全球志留纪鱼类化石的大量发现,已使我们能够将“鱼类时代”推前至志留纪。  相似文献   

11.
燕山西段侏罗纪门头沟-玉带山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化石材料产于北京西山门头沟群及河北宣化下花园玉带山群。门头沟群是叶良辅(1920)建立的,称门头沟煤系,王竹泉、计荣森(1933)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下窑坡系”、“上窑坡系”及“龙门系”。杨杰(1947)在煤系下伏玄武岩之下的页岩中发现了门头沟群的植物化石,后来又将此层位名为“杏石口亚统”。如此,门头沟群包含杏石口组、玄武岩、下窑坡组、上窑坡组及龙门组,因玄武岩在南大岭地区最发  相似文献   

12.
浙、皖中生代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王振 《古生物学报》1981,(4):311-323
一前言1972至1973年,安徽省311队和浙江石油队,分别在枞阳和杭州下白垩统采集到一些轮藻化石。1973至1974年,在安徽和浙江省区测队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红层队,先后对浙、皖中生代陆相地层进行野外调查时,在安徽怀宁、歙县、宣城和浙江兰溪、梅城等地,又发现一批轮藻化石。产化石的地层包括:中三叠统铜头尖组;中侏罗统洪琴组、渔山尖组;下白垩统岩塘组、姑山组、杨湾组、徽州组、“朝川组”和上白垩统宣南组。经笔者鉴定,计7属16种1变种(包括6新种、1新变种和1未定种)及少量营养体碎片。除宣南组外,本文记述的各化石组合,对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划分及其对比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来笔者喜欢收藏古生物化石,每逢节假日便外出采集化石。由于有了这个爱好的原故,便对邮票上的古生物化石产生了收藏兴趣。化石邮票作为专题性的收集,对收藏化石标本必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化石邮票的图案具有知识性、史料性和观赏娱乐性。我国邮电部于1958年4月15日发行了一套志号为特双的“中国古生物”的邮票,全套三枚。邮票上的图案分别是“蒿里山三叶虫化石”,“禄丰恐龙化石”,“肿骨鹿化石”(见上图)。笔者最近收集了外国化石邮票,图案分别为“恐龙化石”、“鱼化石”、“鸵鸟化石”、“始祖鸟化石”、“蜘蛛…  相似文献   

14.
云南曲靖地区早泥盆世无颌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云南曲靖地区早泥盆世地层中产无颌类化石早有报导。抗日战争前王曰伦于翠峰山和廖角山(原误称“妙高山”)两地均曾发现头甲角(Cephalaspidae)科化石(丁文江、王曰伦1936—1937;杨钟健1939)。其后,李广源等于廖角山采得的鱼化石经杨钟健鉴定,其中无颌类化石定为 Cephalaspis sp.(李广源等1942,滇东曲靖、沾益地质,未刊稿)。上述化石可惜均未进行古生物学描述,标本于抗日战争期间几经辗转,今已不知下落。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冷湖构造的一些岩屑古生物分析发现,下干柴沟组上段存在一明显的化石轮藻Lamprothamnium ganchaigouensis组合带,而且这一组合带底界与下干柴沟组上段与下段的地质分界相当。在地震时间剖面上,通过井间追层及化石对比,发现这一化石组合带底界均与T4地震标准层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地震层序界面(等时界面)。因此,通过生物地层学与地震地层学的综合研究,可建立层序生物地层单元,具有层序生物地层学意义;地震与古生物资料的联合横向对比还可以帮助评估化石层位和标定地震标准层的相对位置,在生产实践中可节约成本,提高地层对比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記述的化石是近年来甘肃省有关地貭队及文化部門寄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的材料中的一部分。个別地点的材料已由翟人杰(1959,1961),周明鎮、张玉萍(1961)及张玉萍、童永生(1961)分別給予报导。文中记述的化石大都有一定的地点記录,但多数沒有詳細确切产出的层位及剖面。但根据化石的特性及附着在化石上的岩性以及和其他地区相当的动物羣对比,大致可以  相似文献   

17.
张颖奇 《化石》2023,(4):45-48
<正>野外调查对于古生物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成功的野外调查,找不到梦寐以求的化石,古生物学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地大物博,沉积类型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开展调查,工作方法也要因地制宜才能行之有效。受师承影响,笔者自2017年起在广西崇左独立开展洞穴调查,以期找到更多有关步氏巨猿的化石线索。从最初的找不到化石从而心灰意懒,到如今的多个化石点择优排序从而斗志昂扬,个中摸索虽然艰辛,却也不失柳暗花明的欣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常见微生物种类进行纯培养获得多种微生物菌落形态,并将其与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盘状化石Aspidella与圆盘形菌落的轮廓和放射状分布的小脊具有相似性;2)“rangeomorphs”分支状化石与具有次级分支结构的菌落具有某些相似性;3)五边形似棘皮动物化石Arkaruaadami与五边形菌落较为相似;4)两侧对称类化石Kimberella与圆盘形边缘具放射状脊的菌落的表面形态非常相似;5)盘状化石Az—bumaresbrunsae与圆盘形表面具辐射状脊的菌落的轮廓和表面纹饰分布极为相似。以上对比结果表明部分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与微生物菌落形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为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生物属性的解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介虫类化石在中国古生代地层中发现虽多,但研究者尚少,早在1934年葛利普教授在“云南东部志留纪动物群”一文中描述六种。1935年法人巴特亦描述过一种~(**),文载“中国西南古生代及中生代化石”中。1944年马以思在“黔北桐梓县三叠纪动物群”文内,曾提及介虫化石,但未鉴定种名。1942及1948年赵金科、徐煜坚二同志在广西永淳中泥盆纪地层中,见到介虫化石。俞建章教授在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中亦采有介虫化石。经作者鉴定或属上泥盆纪。  相似文献   

20.
艾森贝格盆地(Eisenberg Basin)位于梅因茨盆地(Mainz Basin)西南部,为莱茵地堑的一部分,因为化石稀少,这里的地层和梅因茨盆地典型的第三纪地层很难对比,因此,它们的地质时代长期处于争论中。对于Lautersheim 1钻孔及Lautersheim附近地层露头的孢粉地层学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第三纪可以三分,Lautersheim 1钻孔的下部属于中始新统,相当于Krutzsch的SPP 15/16带,该钻吉中部的一部分可置入早渐新世,相当于SPP19带;这部分可以再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含大量始新世微体植物化石,而上部此类化石很少,上部属于下渐新统,与含孢粉的Sandpit “Friedlich”可以对比。Lautersheim 1钻孔最上部属于晚渐新世(早Chattian),与“过滤层”顶部及“淡水层”底部可以对比,其所含的孢粉和Marxheim组合可以比较,相当于SPP 20F/G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