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菠菜(Spinacia oleracea Mill.)和黄瓜(Cucum issativusL.)叶片的叶绿体制备出光系统Ⅱ捕光叶绿素a/b 蛋白质复合体(LHCⅡ),并对这两种LHCⅡ的聚合状态的Chla/b 值、光谱特性以及多肽组分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菠菜LHCⅡ的Chla/b 为1.33,黄瓜LHCⅡ的Chla/b 为1.17。其光谱特性说明黄瓜的LHCⅡ更富含Chlb。它们的多肽组分存在着明显差异,菠菜的LHCⅡ含有27 kD和25 kD 2个多肽,而黄瓜的LHCⅡ只含有27 kD 1个多肽,这表明25 kD多肽含有较少的Chlb。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的分析结果表明,菠菜LHCⅡ的单体、二聚体及三聚体均由2个多肽组成;而黄瓜的LHCⅡ不同聚合状态均由1个多肽组成  相似文献   

2.
水分胁迫对小麦叶绿体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分胁迫可抑制激发能向PSⅡ传递,降低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PSⅡ内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以及PSⅠ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和PSⅠ反应中心叶绿素a 蛋白复合体的含量,其中以PSⅡ色素蛋白复合体含量下降幅度较大。类囊体膜多肽分析表明,水分胁迫使属于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25 kD蛋白、PSⅡ内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的43 kD 和47 kD蛋白以及PSⅠ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21 kD蛋白含量降低,尤以25 kD蛋白含量降幅最大。  相似文献   

3.
同野生型大麦相比,突变大麦光系统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含量明显降低,其多肽组分也发生了变化;26kD的多肽缺失,24kD、27kD和30kD多肽含量减少。RNA印迹杂交结果表明突变大麦中cab基因的表达与野生大麦基本一致。说明突变大麦中LHCII多肽的缺乏不是在转录水平引起的障碍,而很可能是受转录后水平的调节。突变大麦叶绿体的内膜系统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基粒较少,类囊体膜的垛叠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  相似文献   

4.
茶叶片阶段性返白过程中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SDS-PAGE盘状电泳从温敏型阶段性返白的安吉白茶完全复绿叶中分离出2条叶绿素a蛋白复合物(CPⅠ)、2条叶绿素a/b捕光蛋白复合物(CPⅡ:LHCP1、LHCP2)和1条游离色素带,而全白期叶片中则未发现CPⅠ和CPⅡ,但有很少量CPⅡ的脱辅基蛋白和游离色素。此类叶片开始得绿时,CPⅠ、LHCP1和LHCP2同时出现,但寡聚形式(CPⅠa)的恢复稍迟些,各种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含量均随绿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5.
野生和黄化大麦类囊体膜色素蛋白的分离和比较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用混和去垢剂(SDS、OG)增溶和温和电泳方法,对野生和黄化大麦的叶绿体类囊体膜进行了色素蛋白复合体组成的分离和比较,并结合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类囊体膜蛋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黄化大麦类囊体膜色素蛋白组分中,LHC Ⅱ和LHC Ⅰ的含量都较野生型大麦明显减少;并讨论了黄化大麦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含量的减少与其光合速率降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同野生型大麦相比,突变大麦光系统II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含量明显降低,其多肽组分也发生了变化:26kD的多肽缺失,24kD、27kD和30kD多肽含量减少。RNA印迹杂交结果表明突变大麦中cab基因的表达与野生大麦基本一致,说明突变大麦中LHCI多肽的缺乏不是在转录水平引起的障碍,而很可能是受转录后水平的调节。突变大麦叶绿体的内膜系统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基粒较少,类囊体膜的垛叠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可能与26kD多肽的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7.
低温下强光胁迫对小麦叶片光系统I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低下强光胁迫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扬麦5号苗期叶片(第三叶)类囊本膜上PSⅠ-200颗粒光化学特性和组分的影响。光胁迫条件下,PSⅠ-200颗粒的电子传递活性受到抑制,4℃条件下光胁迫的抑制程度低于25℃下的抑制,25℃条件下,光胁迫导致PSⅠ-200颗粒还原侧19kD及LHCⅠ等多肽降解;而4℃条件下,19kD保持稳定,但LHCⅠ等多肽在光胁迫处理过程中却发生降  相似文献   

8.
用Ca2+ 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 m arina)叶绿体膜研究了其类囊体膜多肽成分与Mg2+ 诱导其Chla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正常的叶绿体膜中,Mg2+ 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2.用Ca2+ 处理这种叶绿体膜,除去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 kD多肽对Mg2+ 诱导的上述现象无影响;3.如果用胰酶消化Ca2+ 处理过的叶绿体膜,进一步除去膜表面的26 kD多肽,Mg2+诱导的这些现象则全部消失。这些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类囊体膜表面的26 kD 多肽是阳离子诱导这两种相关现象的特异性作用部位。对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铈对黄瓜叶绿体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瓜(Cucum issativusL.)叶片叶绿体中铈(Ce)含量随Hoagland 培养液中CeCl3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e 对黄瓜叶片Chla/b 比值的影响与光强度有关,当植株生长在强光下,对照和处理叶片的Chla/b 比值均为3.07;但在弱光下对照叶片的Chla/b 比值为2.72,而处理叶片为2.86。这说明只有在弱光下Ce才对叶片色素的组分有影响,Ce 使叶片中的Chlb 略有下降。Ce能促进叶绿体光系统Ⅰ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及110 kD多肽的形成,并使捕光叶绿素a/b 蛋白质复合物及其27 kD多肽的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抽薹期叶绿素缺乏油菜突变体类囊体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抽薹期野生型油菜和黄化突变体叶片为材料,分析了叶片和类囊体膜的不合色素组成、色素与蛋白相对含量;比较了类囊体膜光谱特性(室温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用温和电泳、SDS-PAGE分析了类囊体色素蛋白和多肽组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的蛋白质含量不变,而Chaa和Chlb的含量均减少;突变体类囊体膜的Chla/Chlb比值较高,Chl/蛋白质比值较低,LHCⅡ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单体和三聚体含量明显减少。突变体的天线系统相对较小、捕光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从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叶绿体中提取的PSⅠ颗粒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组氨酸,利用光谱和SDS-PAGE技术研究了强光(2300μmol.m^-2.s^-1)处理过程中外加组氨酸对色素和多肽光破坏进程的影响,强光处理可以使PSⅠ颗粒的光吸收减小,在照光30min后外加组氨酸有效地抑制了光吸收减小的趋势。外加组氨酸在照光约10min后对PSⅠ颗粒CD信号的下降也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外加组氨酸对PSⅠ颗粒中色素保护作用的这种延迟现象表明,在强光照初期和后期PSⅠ颗粒光抑制的机理可能不同。外加组氨酸还可以有效地抑制光照过程中PSⅠ颗粒77K荧光产量的下降,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外加组氨酸在光照过程中不但对PSⅠ颗粒的反应中心蛋白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对其他多肽组分同样有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Ca2+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marina)和刺松藻(Codiumfragile)叶绿体膜,研究了它们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Mg2+诱导Ch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的效应不存在于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2)用Ca2+处理这两种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KD和30-31KD多肽,对上述Mg2+诱导的现象无明显的影响。(3)用胰酶进一步消化这些Ca2+处理过的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那么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的相关性效应则全部消失;但在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增高的效应完全消失,而Mg2+诱导膜表面电荷变化的性质则保持不变。这些实验结果不仅证明,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分别为大叶藻和刺松藻叶绿体膜中阳离子诱导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变化的特异性作用部位;而且说明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在这两个光系统之间分配的机理,在这两种海生植物的叶绿体膜中  相似文献   

13.
在有氧条件下,脓青素可以缓解强光对菠菜叶绿体电子传递的抑制作用。加入解联剂尼日利亚菌素消除跨膜质子梯度会加剧叶绿体的光抑制,但脓青素的保护作用并不消失。脓青素对光系统Ⅰ与光系统Ⅱ均表现出保护作用,但对PSⅡ的保护在光抑制初期较明显;在厌氧条件下,脓青素加剧叶绿体的光抑制,引起DCIP光还原与水到p-BQ电子传递活力的降低。推测脓青素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色素b559介导的PSⅡ循环电子传递,减轻了叶绿体的光抑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在育性转换敏感期光周期处理对湖北光敏核雄性不育水稻(农垦58s)最新全展叶叶绿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短日照(SD)相比,长日照(LD)处理的农垦58s水稻叶绿体只有较低的PSⅡ光化活性和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其PSⅡ和全链的电子传递速率低,叶绿体中叶绿素b的含量较少,叶绿素a/b值比短日照处理的高约10%。长日照处理使农垦58s叶绿体的光化活性普遍下降,这可能是导致农垦58s败育的初始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叶片阶段性白化小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色素突变体。本文对其白色、白绿相嵌及转绿叶片的叶绿体光化活性分别进行了测定。试验表明:(1)白化和白绿相嵌叶片的叶绿体色素合成处于停滞阶段,转绿叶片则处于色素迅速合成阶段;(2)白化、白绿相嵌和转绿叶片叶绿体的激发能传递呈递增趋势;(3)三者对绿体的PSⅡ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也呈递增趋势;(4)白化叶片叶绿体缺乏PSⅠ和PSⅡ外周天线色素蛋白,白绿相嵌和转绿叶片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正常叶片相近似。  相似文献   

16.
菠菜叶绿体经低渗KCl或1mmol/LEDTA溶液处理后,再用毛地黄苷法提取PSI颗粒,前者chla/b高于后者。而EDTA-PSI颗粒的耗氧活力极强,低温荧光发射具很强的F680。SDS-凝胶电泳谱带也表明EDTA-PSI颗粒具较浓的20~24kd谱带。凡此都说明EDTA-PSI颗粒的LHPC~I含量远超过KCI-PSI颗粒的。而叶绿体经MgCl2、KCl、EDTA溶液处理后,基粒类囊体膜垛叠的情况不同,它们的chla/b比值依次下降。说明PSI颗粒中LHPC-I含量与提取时类囊体膜垛叠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脓青素对光抑制条件下菠菜叶绿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氧条件下,脓青素可以缓解强光对菠菜叶绿体电子传递的抑制作用,加入解联剂尼日利亚菌素消除跨膜质子梯度会加剧叶绿体的光抑制,但脓青素的保护作用并不消失。脓青素对光系统I与光系统Ⅱ均表现出保护作用,在厌氧条件下PSⅡ的保护在光抑制初期较明显,在厌氧条件下,脓青素加剧叶绿体的光抑制,引起DCIP光还原与水到p-BQ电子活力的降低,推测脓青素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色素b559介导的PSⅡ循环电子传递,减轻了叶  相似文献   

18.
用Ca^2+和胰酶处理大叶藻和剌松藻叶绿体膜,研究了它们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Mg^2+诱导Ch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的效应不存在于剌松藻的叶绿体膜中。(2)用Ca^2+处理这两种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KD和30-31KD多肽,对上述M  相似文献   

19.
冰冻撕裂电镜观察及膜多肽组分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莲子在光下萌发时间的延长,莲(Nelumbonucifera Gaertn.)胚芽叶的叶绿体光合膜的超分子结构发育与膜多肽组分中的27kD多肽含量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萌发2d后,胚芽叶的叶绿体巨基位变成解垛叠状态,其光合膜的超分子结构只呈现解垛叠类囊体区外质膜撕裂面(EF)和解垛叠类囊体的原生质膜撕裂面(PF)两个面;膜组分中主要是30kD多肽,而27kD多肽含量甚微。2.萌发4d后,光合膜从解垛叠开始转变成小基粒垛,垛叠区类囊体外质膜撕裂面(EFs)和垛叠类囊体的原生质膜撕裂面(PFs)开始发育;27kD多肽含量开始增加,30kD多肽含量开始减少。3.萌发6~8d后,光合膜明显分化出非垛叠膜区,非垛叠类囊体的外质膜撕裂面(EFu)和非垛叠类囊体的原生质膜撕裂面(PFu)开始呈现,EFs和PFs功能蛋白颗粒逐渐增多;27kD多肽逐渐增加,30kD多肽逐渐减少。4.萌发10~12d后,光合膜垛叠和非垛叠膜区分化完善,排列有序,EFs、PFs、EFu和PFu面功能蛋白颗粒的密度、大小、分布等超分子构象发育正常;27kD多肽更加增多,30kD多肽几乎消失。表明其超分子结构的发育动态既与其超微结构变化相一致,又与27kD多肽含量变化相吻合,却与一般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发育相反,可为显示莲在被子植物系统演化中的独特地位提  相似文献   

20.
菠菜叶绿体经低渗KCL或1mmol/LEDTA溶液处理后,再用毛地黄苷法提取PSI颗粒,前者chl a/b高于后者。而EDTA-PSI颗粒的耗氧活力极强,低温荧光发射具很强的F680。SDS-凝胶电脉谱带也表明EDTA-PSI颗粒具较浓的20-24kd谱带。凡此都说明EDTA-PSI颗粒的LHPC-I含量远超过KCL-PSI颗粒的。而叶绿体经MgCl2、KCl、EDTA溶液处理后,基粒类囊体膜垛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