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在微山湖地区土壤的分布情况,我们采集了该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调查。50份土样培养上清中,有18份(36%)检出了肉毒毒素,经中和试验证实均为E型。从其中的7份阳性样品中分离到产毒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毒性测定、生化特性检查及其神经毒素基因的PCR检测,所有菌株均具有E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并产生相应毒素,但其生化特性与E型肉毒梭菌不同,而与酪酸梭菌一致。结果说明沿微山湖地区土壤中确实存在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而且阳性率很高。对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的分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从土壤中分离到该病原菌,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
我们曾于1966年4月,检查了一份可疑的在我国某高原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生牛肉,并从中分离到一株E型肉毒梭菌。 1.被检的生牛肉系经过冬藏并有部分腐烂的现象,每克约含1,000小白鼠致死量的E型肉毒毒素。 2.从该生牛肉分离的一株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经细菌学和毒素血清学实验,鉴定为E型肉毒梭菌,编号为E66418。 3.本文指出,E型肉毒中毒及该菌的生态分布并不一定都同海洋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某卫生防疫站委托本研究室分离病原菌的一份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一"黄豆冬瓜酱"进行检测和病原菌的分离,从中再次检出了E型肉毒毒素并分离到一产毒菌种,对该菌种的生物学及生化学特性进行检查,并检测其毒素基因(PCR试验)。结果:该分离菌能产生E型肉毒毒素,PCR检测结果也证明其具有E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但其多项生化特性与E型肉毒梭菌有明显差异,而与酪酸梭菌完全一致。结果说明该分离菌系产生E型肉毒毒素的酪酸梭菌,而非E型肉毒梭菌。由酪酸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型肉毒中毒并从中毒食品中分离到该病原菌,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钱塘江流域沿岸外环境的肉毒梭菌分布很广。调查22个点检出阳性21个点。外环境各种样品的总检出率为75.95%,上海地区的检出率最低(29.41%),其它地区间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绍兴市区生产的酱豆面制品肉毒梭菌的检出率为20%。检出的所有菌株几乎均为无毒株,其中2株弱毒株其毒力弱到无法定型。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被试大多数菌株的生化特性与A、B、F型的PL株相似,但有13株菌株的个别生化反应与试验菌株的总体不同。  相似文献   

5.
一株A型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四川成都、重庆、若尔盖,新疆乌鲁木齐,宁夏固原共采集土样319份进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分离。在若尔盖土样中分离到一株厌氧芽孢杆菌,按《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的方法进行了生物学测定、生理生化试验,并测定了其DNA中G+C mol为24.9%,鉴定为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经血清学试验进一步鉴定为A型肉毒梭菌,编号为As-3。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E型肉毒中毒及其病原菌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同时在原苏联与美国分别发现海鱼引起的肉毒中毒并认定其病原菌为一新型即E型的肉毒梭菌之后,世界各地也相继发现E型肉毒中毒发生,且多为沿海地区居民因食用处理不当的鱼,鱼子及各种海栖动物肉所导致。而我国的E型肉毒中毒及其病原菌的地理分布状态以及中毒诱因等方面在国际间具有某些独特之处。在我国,除大连新金县罐头鱼引起的一起E型肉毒中毒之外,E型中毒主要发生在海拔4~5千米的青藏高原或远隔海域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中毒均为食物中毒型,原因食品及发病因素基本上都是生吃冬藏肉或豆谷类发酵食品。我国的E型肉毒梭菌也多分布于黄土高原或内陆平原,而在沿海的泥沙和鱼类中则很少能检出该菌。华北平原微山湖周边几个县发生的3起食物中毒型E型肉毒中毒已经证实均系酪酸梭菌产生的E型神经毒素所引起,并又查明该湖周围土壤中确有E型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存在,此乃世界上最早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对首次自E型肉毒中毒食品中分离到的一株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LCL155)所产生的神经毒素,同E型肉毒梭菌(E153)所产生的神经毒素进行了精制及特性比较,发现(1)两菌神经毒素的分子量,Native-PAGE测试均为320kDa;SDS-PAGE测试则均为147kDa,非毒性非血凝素部分均为128kDa;用胰蛋白酶激活神经毒素后发现两菌神经毒素均由分子量为103kDa的H链和48kDa的L链组成。(2)两菌神经毒素柱层析图像基本一致,但在菌体毒素提取效果及精制效果诸方面,分离的酪酸梭菌却都较差。(3)胰蛋白酶激活试验表明:两菌神经毒素达到最大毒力所需激活时间不等。在相同温度下,分离的酪酸梭菌毒素只需5min,而E型肉毒梭菌毒素却需30min,提示两菌神经毒素激活动力学上存在差异。(4)琼脂双扩散试验结果表明两菌神经毒素的抗原性是一致的,没有发现沉淀线呈交叉或部分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索F型肉毒梭菌培养液可滤性实验,为现有生产工艺提供科学的优化方案。方法分别采用不同型号的过滤器,通过不同的过滤组合对F型肉毒梭菌培养液进行澄清过滤。结果采用K700P过滤器(过滤精度6.0~15.0μm)对F型肉毒梭菌培养液进行一级澄清过滤,采用50P过滤器(过滤精度0.5~0.85μm)对料液进行二级澄清过滤,对F型肉毒梭菌培养液具有良好的澄清效果。结论可滤性实验的探索对于F型肉毒梭菌培养液批生产量的扩大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梭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厌气性芽胞菌。肉毒梭菌和破伤风梭菌能产生较强的神经毒素,分别引起典型的肉毒中毒和破伤风疾病。肉毒中毒大都和吃污染肉毒毒素的食物有关。过去一直认为肉毒梭菌在肠道中不能生长和产生毒素;但是,近来的研究表明,肉毒梭菌能在新生小鼠和新近给了广谱抗菌素治疗的成鼠肠道中生长并产生毒素。最近认识到,新生儿肉毒中毒乃是婴儿猝死症的原因之一。因为肉毒梭菌芽胞能在  相似文献   

10.
A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的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快速筛查A型肉毒毒素的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肉毒毒素基因序列,综合应用多种生物软件分析设计特异的检测引物,从提取的基因组DNA、热裂解产物和菌液等不同形式的模板中扩增大小为457bp的A型肉毒毒素特异基因片段,以肉毒梭菌其他血清型及破伤风梭菌为对照。结果:检测方法无交叉反应,灵敏度可达10pgDNA,3×103个菌。结论: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以用于A型肉毒毒素基因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1.
E型肉毒毒素不同于A型肉毒毒素及具有蛋白分解性的B,F型肉毒毒素,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就E型肉毒毒素的结构,激活及作用机制,E型肉毒毒素的精制特点,基因结构及酪酸梭菌产生E型肉毒毒素的机制探讨等四个方面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2.
沿微山湖地区神经毒素源性酪酸酸菌的土壤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神经毒素原性酷酸酸菌在微山湖区土壤的分布情况,我们采集了该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调查。50份士样培养上清中,有18份检出了肉毒素素,经中和试验证实均为E型。从其中的7份阳性样品中分离到产毒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毒性测定,生化特性检查及其神经毒素基因的PCR检测,所有菌株均有型肉毒神经毒不基因并产生相应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新疆首次临床分离的5株新生隐球菌进行分子鉴定、RAPD-PCR基因分型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方法5株新生隐球菌分子鉴定采用核糖体DNA大亚基(LSU rDNA)D1/D2基因区域分子鉴定。分子分型采用引物SEQ-6结合RAPD-PCR法扩增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菌株及5株由上海长征医院提供分离自上海新生隐球菌菌株,根据扩增产物带型进行基因型判定。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酵母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测定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菌株对6种抗真菌药(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氟康唑、5-氟胞嘧啶)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5株新疆临床分离隐球菌菌株经过D1/D2区域序列分析在基因Bank中比对后鉴定为新生隐球菌。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和5株上海新生隐球菌菌株经RAPD-PCR法扩增,带型显示分为A、B、C、D 4个基因型,其中新疆5株菌株A型1株、其余4株均为B型,上海菌株B型为1株,C型3株、D型1株,5株新疆临床分离新生隐球菌株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MIC值(μg/mL)范围依次为:0.062 5~0.25、0.25~1、0.125~0.5、1~2,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MIC值较高,MIC值范围依次为:4~16、8~32。结论新疆临床分离5株隐球菌株采用D1/D2基因序列鉴定为新生隐球菌。RAPD-PCR分型显示新疆临床分离5株新生隐球菌株以B型基因型为主。A型和B型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剂量依赖型敏感,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耐药。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肉毒中毒一般概念[1-3]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高分子蛋白的神经毒素,它能引起死亡率很高的人和易感动物的肉毒中毒,尽管根据抗原的不同已将肉毒毒素分为A、B、C_1、C_2、D、E、F和G8个型,但它们都有抑制周围胆硷能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硷,妨碍神经传导,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的药理作用。它们的结构和分子量也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5.
E型肉毒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E型肉毒毒素不同于A型肉毒毒素及具有蛋白分解性的B、F型肉毒毒素,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就E型肉毒毒素的结构、激活及作用机制、E型肉毒毒素的精制特点、基因结构及酪酸梭菌产生E型肉毒毒素的机制探讨等四个方面予以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A型肉毒神经毒素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为A型肉毒神经毒素制品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DS-PAGE、HPLC测定A型肉毒神经毒素的纯度;采用毛细管凝胶电泳分析其在非还原条件及还原条件下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采用等电点聚焦电泳测定其等电点;对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NCBI blast数据库中A型肉毒梭菌Hall株的氨基酸序列作比对,确证其各组分的成分;对A型肉毒毒素复合物及A型肉毒神经毒素进行口服毒性分析,并对3批A型肉毒神经毒素原液和其半成品进行生物学稳定性研究。结果 A型肉毒神经毒素纯度99.00%;非还原条件下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2 000,N-末端氨基酸序列ALNDLQINVN,为完整的A型肉毒神经毒素;还原条件下,由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1 000、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ALNDLQINVN的重链和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1 000、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PFVNKQFNYK的轻链组成;等电点为4.91;口服A型肉毒神经毒素的小鼠LD50为1.50×107U/kg,是其复合物的7.9倍;3批A型肉毒神经毒素原液在2~8℃放置28 d生物学活性无下降,平均比活性为2.13×108U/mg,是其复合物的7.1倍;3批半成品在18~26℃放置28 d生物学活性无下降。结论 A型肉毒神经毒素纯度较高,非还原条件下为单链,还原条件下裂解为轻链和重链,其原液及其半成品的生物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产气荚膜梭菌virS基因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本研究提取了产气荚膜梭菌青海分离株基因组DNA,PCR扩增virS基因、测序并分析序列与蛋白结构,使用在线服务器对VirS蛋白进行功能位点、三级结构、信号肽以及跨膜结构域预测。研究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virS基因长度为1323 bp,编码440个氨基酸;分离株virS基因与JIR4025菌株、FORC-025菌株、Del1菌株、FORC-003菌株、LLY-N11菌株、CP15菌株、13菌株、ATCC13124菌株、JP55菌株、JP838菌株、EHE-NE18菌株以及SM101菌株等参考产气荚膜梭菌比对后,显示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依次为99.2%、99.5%、99.4%、99.4%、99.3%、99.3%、99.2%、99.0%、98.9%、98.2%、97.9%以及95.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依次为99.1%、99.5%、99.8%、99.5%、99.5%、99.5%、99.1%、99.5%、99.5%、98.2%、97.7%以及94.6%;二级结构预测表明分离株VirS蛋白主要由α螺旋组成,其次是β折叠;三级结构预测显示分离株VirS蛋白有5种结构,蛋白功能位点预测表明分离株virS蛋白具有5个N-糖基化位点、2个N-豆蔻酰化位点、5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2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2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和1个糖基水解酶家族V。  相似文献   

18.
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症,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动物肉毒中毒常常是动物食人含有肉毒毒素的食物或饲料而引起,病死率高.本文通过对我国动物肉毒中毒的发生、中毒机理、发病特征及流行分布、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今后畜牧业肉毒中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 1976年在这个国家是不寻常的。因为认识了一种新的内毒中毒,即婴儿肉毒中毒;同时这一年发生的肉毒中毒比过去四十年任何一年都多。 本报告介绍了这一年在三种肉毒中毒,即婴儿肉毒中毒,创伤性肉毒中毒和食物性肉毒中毒方面的经验。 食物性肉毒中毒 1976年共发生了二十三起由食物引起的肉毒中毒,比1970年到1975年每年平均发生起数(11.3)高2倍。在17起爆发中,证实了毒素型别。其中8起A型,7起B型,2起E型。有11起牵连到家庭储藏的食品,其中7起在食品中发现有肉毒梭菌或肉毒毒素。A型中毒中,一起是吃了家制的八目鳗罐头引起的,而其它几起则  相似文献   

20.
梭状芽孢杆菌属包括许多可以形成芽孢的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包括土壤、海洋和淡水沉积物中。在家畜、鸡,以及人等哺乳动物的肠道中也经常能发现肉毒梭菌。许多梭状芽胞杆菌可以产生神经毒素,如肉毒毒素、破伤风毒素和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分别由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产生。这些梭菌神经毒素毒性非常强,可以引起人类或动物发病,如肉毒中毒、破伤风、羊肠毒血症等,给人类的健康和养殖业带来许多危害,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对象。近年来,梭菌神经毒素在结构与受体以及检测、防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从以上方面综述这3种毒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