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助细胞     
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又称胚囊,通常由七个细胞组成,包括在珠孔端的一个卵细胞,二个助细胞和在合点端的三个反足细胞,以及在这两群之间的一个大的含有两核的中央细胞。胚囊通常是由大孢子母细胞衍生的四个大孢子中近合点端的一个发育而  相似文献   

2.
以甜菜无融合生殖单体附加系M14(Betavulgaris,2n=18+1)为实验材料,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成熟胚囊及其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14成熟胚囊包括1个卵细胞、2个退化的助细胞、1个具有次生核的中央细胞和3-6个反足细胞。其卵细胞具有3种不同的形态:(1)极性正常的卵细胞,细胞核位于合点端,细胞质含有大量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2)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3)细胞核位于珠孔端,且后2种形态细胞器的种类与数量少。大多数胚囊中的2个助细胞在开花前已退化。中央细胞的次生核位于反足细胞附近;未经受精自发分裂前的卵细胞与中央细胞的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细胞器的种类与数量多,呈现旺盛代谢活动特征,成为二倍体孢子无融合生殖过程中,卵细胞与次生核自发分裂的细胞学标志。  相似文献   

3.
水稻中央细胞发育期间超微结构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透射电镜对水稻受精前胚囊中央细胞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八核胚囊形成后很快就进行细胞化形成7个细胞,其中刚形成的中央细胞由1个大液泡、2个极核(珠孔端和合点端各1个)和一些含有丰富细胞器的胞质组成。中央细胞以后的发育主要是极核的发育和极核周围胞质的变化。极核发育经历以下过程:a.2个核都膨大呈“椭圆”形。核周围胞质呈不对称分布。b.2个核分别向胚囊中央移动并相互靠近。之后2个极核调整排列方式,由纵排(即与胚囊纵轴平行)变成横排。此时期有细胞质“桥”联结珠孔端卵器、2个极核和合点端反足细胞器。c.横排的极核移向卵器,并排列于卵细胞之上。此时胚囊未明显膨大,但极核相靠近的两边核膜有许多处已形成“融合桥”,核周围的胞质也起较大的变化,如质体内淀粉消失和光面内质网增加等。极核进一步发育直至胚囊成熟期间,极核排列方式及其周围胞质组成未观察到明显的变化,但胚囊体积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4.
以甜菜无融合生殖单体附加系M14(Beta vulgaris, 2n=18+1)为实验材料, 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成熟胚囊及其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M14成熟胚囊包括1个卵细胞、2个退化的助细胞、1个具有次生核的中央细胞和3-6个反足细胞。其卵细胞具有3种不同的形态: (1)极性正常的卵细胞, 细胞核位于合点端, 细胞质含有大量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2)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3)细胞核位于珠孔端, 且后2种形态细胞器的种类与数量少。大多数胚囊中的2个助细胞在开花前已退化。中央细胞的次生核位于反足细胞附近; 未经受精自发分裂前的卵细胞与中央细胞的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细胞器的种类与数量多, 呈现旺盛代谢活动特征, 成为二倍体孢子无融合生殖过程中, 卵细胞与次生核自发分裂的细胞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水稻多卵卵器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被子植物的卵器中通常只有1 个卵细胞。在水稻(Oryza sativa)多胚品系胚囊中观察到二卵卵器和三卵卵器。对其大孢子和胚囊发生进行了观察,首次揭示了被子植物多卵卵器的起源。该品系大孢子发生正常。大孢子母细胞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4 个大孢子。靠近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其它3 个退化。功能大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后,两个子核被一中央大液泡分隔在胚囊珠孔端和合点端。紧接着发生第二次有丝分裂,合点端核分裂时纺锤丝与胚囊纵轴平行,而珠孔端核分裂时纺锤丝与胚囊纵轴成45°夹角。由此产生的四核胚囊中,合点端1核向胚囊中部或中上部(胚囊珠孔端)迁移。四核胚囊再经1 次有丝分裂形成两种类型的核分布偏离蓼型的八核胚囊。一种类型是珠孔端4个核,中部与合点各2 个核,在胚囊细胞化过程中,珠孔端4 核分化成四细胞卵器,其中卵细胞和助细胞各2 个,中部的2 核分化成2 极核中央细胞,合点端的2 核形成反足细胞。另一种类型是珠孔端6 个核,合点端2 个核,在胚囊细胞化过程中,两端各1 核向中部迁移分化成2 极核中央细胞,珠孔端剩余的5 核分化成5 细胞卵器,其中卵细胞3 个,助细胞2 个,合点端的1 核迅速分裂形成反足细胞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蓝猪耳(Torenia fournieri)活体胚囊的研究,发现中央细胞和初生胚乳细胞中的微丝骨架在细胞核迁移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授粉前,微丝在中央细胞的周质位置呈现短束状随机分布.开花两天后,它们组装成截然不同的微丝网络,在这个阶段,次生核位于中央细胞中央位置并与短束状的微丝列阵相联系.在授粉发生后不久,分布在珠孔端的微丝发生片断化,此时次生核与卵器相邻.受精后,初生胚乳细胞核从卵细胞处移开, 在初生胚乳细胞中微丝又重组形成清晰的网络结构.用latrunculin A (LAT-A)和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破坏微丝骨架,得到的试验结果说明,微丝参与了中央细胞中的细胞核迁移运动.数据也表明,在受精过程中,微丝骨架的动力学特性在中央细胞和初生胚乳细胞的胞质重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助细胞     
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又称胚囊,通常由七个细胞所组成,包括在珠孔端的一个卵细胞二个肋细胞和在合点端的三个反足细胞以及在这两群细胞之间的一个大的含有双核的中央细胞. 在胚囊中结构最为复杂、并在受精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是两个助细胞.助细胞紧靠卵细胞,与卵细胞呈三角状排列,各细胞都  相似文献   

8.
银杏雌性生殖器官发育过程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莉  金飚  林明明  陆彦  滕年军  陈鹏 《植物学报》2009,44(6):673-681
对银杏(Ginkgo biloba)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显微观察。结果表明: 功能大孢子经过大约1个月的分裂形成约5 000个游离核后开始细胞化。授粉后约45天近珠孔端两侧各产生1个颈卵器母细胞。授粉后约50天, 颈卵器母细胞 平周分裂形成初生颈细胞和中央细胞。授粉后约55天, 初生颈细胞垂周分裂形成2个扁平状次生颈细胞, 之后次生颈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并突入颈卵器腔。授粉后约130天, 2个次生颈细胞斜向分裂形成4个颈细胞, 中央细胞不均等分裂形成腹沟细胞和卵细胞。套细胞起源于颈卵器母细胞的周围细胞, 授粉后70天至受精作用发生前, 套细胞内不断积累营养物质, 且套细胞与中央细胞间的细胞壁以及套细胞之间角隅处的细胞壁均出现明显增厚现象。在受精及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 套细胞内营养物质逐渐消失, 细胞逐渐解体。授粉后55天, 2个颈卵器之间的一些细胞向上突起形成帐篷柱, 之后帐篷柱体积逐渐增加, 并突入颈卵器腔。自授粉后120天至受精前帐篷柱细胞内开始积累大量营养物质, 随后这些营养物质在受精过程中被逐渐消耗。到了原胚游离核后期, 帐篷柱的顶端细胞发生变形并解体。  相似文献   

9.
对银杏(Ginkgo biloba)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功能大孢子经过大约1个月的分裂形成约5000个游离核后开始细胞化.授粉后约45天近珠孔端两侧各产生1个颈卵器母细胞.授粉后约50天.颈卵器母细胞平周分裂形成初生颈细胞和中央细胞.授粉后约55天,初生颈细胞垂周分裂形成2个扁平状次生颈细胞,之后次生颈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并突入颈卵器腔.授粉后约130天,2个次生颈细胞斜向分裂形成4个颈细胞,中央细胞不均等分裂形成腹沟细胞和卵细胞.套细胞起源于颈卵器母细胞的周围细胞,授粉后70天至受精作用发生前,套细胞内不断积累营养物质,且套细胞与中央细胞间的细胞壁以及套细胞之间角隅处的细胞壁均出现明显增厚现象.在受精及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套细胞内营养物质逐渐消失,细胞逐渐解体.授粉后55天,2个颈卵器之间的一些细胞向上突起形成帐篷柱,之后帐篷柱体积逐渐增加,并突入颈卵器腔.自授粉后120天至受精前帐篷柱细胞内开始积累大量营养物质,随后这些营养物质在受精过程中被逐渐消耗.到了原胚游离核后期,帐篷柱的顶端细胞发生变形并解体.  相似文献   

10.
福建柏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福建柏花粉在4月中传粉。5月初,不育细胞、管细胞和精原细胞已经形成。6月底,精原细胞开始分裂,产生2个在大小和形态上都相似的雄配子。这两个精子都有授精的功能。福建柏起作用的大孢子,经过12次连续有丝分裂后,产生4096个(实际计算为3733—4224个)游离核,而后在核之间形成雌配子体胞壁。颈卵器数目为6—16个,多数为9—12个。复合颈卵器被2—3层套细胞所包围。颈细胞1—2层,共4个细胞。6月底,中央细胞分裂形成腹沟核和卵核。受精作用在卵细胞的中部进行。从配子体发育来看,福建柏属与圆柏属有许多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水稻胚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水稻(Oryza sativa L.)胚囊成熟时,卵细胞的合点端无细胞壁,核居细胞中部,细胞器集中在核周围,液泡分散于细胞周边区域。助细胞珠孔端有丝状器,合点端无壁,核位于细胞中部贴壁处,细胞器主要分布在珠孔端,液泡主要分布在合点端。开花前不久,一个助细胞退化。中央细胞为大液泡所占,两个极核靠近卵器而部分融合,细胞器集中在极核周围和靠近卵器处,与珠心相接的胚囊壁上有发达的内突。反足细胞多个形成群体,其增殖主要依靠无丝分裂与壁的自由生长,反足细胞含丰富活跃的细胞器,与珠心相接的壁上有发达的内突。开花后6小时双受精已完成,合子和两个助细胞合点端均形成完整壁。合子中开始形成多聚核糖体、液泡减小。退化助细胞含花粉管释放的物质,其合点端迴抱合子。极核已分裂成数个胚乳游离核,中央细胞中细胞器呈活化状态。反足细胞仍在继续增殖。讨论了卵细胞的极性、助细胞的退化、卵器与中央细胞间界壁的变化、反足细胞的分裂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水稻胚囊壁的形成与发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透射电镜对水稻(Oryza sativa L.)功能大孢子形成开始至胚囊成熟期间胚囊壁的形成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水稻胚囊壁是在原有功能大孢子壁的基础上,通过与其周围退化珠心细胞留下的壁相叠合,使壁加厚。功能大孢子近合点端壁存在胞间连丝,其中个别胞间连丝可保留到八核胚囊。胚囊壁上内突最早于四核胚囊近珠孔端发生。八核胚囊形成后,内突的发育在胚囊不同的细胞中表现不同,其中以中央细胞最具特点,表现为先在中央细胞与珠心相接的近珠孔端和近合点端两个区域的胚囊壁上形成,以后近珠孔端胚囊壁上的内突大量增加,而近合点端的却增加不明显,中部胚囊壁上的内突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到胚囊成熟时,近珠孔端胚囊壁上内突的分布密度最大,中部次之,近合点端的最小,三个区域上内突的形态各异。反足细胞与珠心相接的胚囊壁上内突的形成时间较早,但以后的发育却相对缓慢,数量增加不明显。2个助细胞交界处胚囊壁上的丝状器在胚囊未明显膨大时已形成。卵细胞除在与助细胞交界处的壁外,其它部位不形成明显的内突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胚囊,胚和胚乳的早期发育过程作了亚显微结构观察:(1)萝卜胚囊由7个细胞组成,成熟时反足细胞消失;(2)卵细胞表现明显的极性,其合点端不具完整的细胞壁,它是电子致密物质在卵细胞和中央细胞两者质膜之间沉积所形成的一种非连续结构。(3)助细胞的明显特点是具丝状器,细胞器丰富,内质网发达,(4)中央细胞具大液泡,它的两个极核位于靠近卵器的一侧,细胞壁也有类似助细胞丝状器的结构。(5)授粉后4-5天,萝卜合子开始第一次分裂,胚胎发育遵循柳叶菜型模式。(6)萝卜初生胚乳核比合子早约2天分裂,属核型胚乳,在胚囊的合点端和珠孔端,曾出现胚乳的结节状聚集,授粉后第16天左右,从珠孔区胚乳开始了细胞壁自由生长和形成胚乳细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萝卜胚胎早期发育的亚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胚囊,胚和胚乳的早期发育过程作了亚显微结构观察:(1)萝卜胚囊由7个细胞组成,成熟时反足细胞消失;(2)卵细胞表现明显的极性,其合点端不具完整的细胞壁,它是电子致密物质在卵细胞和中央细胞两者质膜之间沉积所形成的一种非连续结构。(3)助细胞的明显特点是具丝状器,细胞器丰富,内质网发达,(4)中央细胞具大液泡,它的两个极核位于靠近卵器的一侧,细胞壁也有类似助细胞丝状器的结构。(5)授粉后4-5天,萝卜合子开始第一次分裂,胚胎发育遵循柳叶菜型模式。(6)萝卜初生胚乳核比合子早约2天分裂,属核型胚乳,在胚囊的合点端和珠孔端,曾出现胚乳的结节状聚集,授粉后第16天左右,从珠孔区胚乳开始了细胞壁自由生长和形成胚乳细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受精前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Wal.)成熟胚囊的超微结构及在受精后的变化,并描述了卵细胞、助细胞与中央细胞在胚囊中部位结构上的关系。证明它们之间的界壁大部分只具质膜,表现与被子植物的大多数在受精的靶区缺少壁相似的特征。在超微结构上,雌性生殖单位各组成细胞除具一般的特征外,还表现有一些不寻常的特点:卵细胞核位于合点端的大液泡之上,细胞质中含多聚核糖体;中央细胞不仅在向珠心的一面具壁内突,而且在向助细胞一面也具内突。这些特点可能与其受精周期短和缺少反足细胞相关。作者提出了把打碗花雌性生殖单位作为一个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以保证成功的受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樟子松大孢子的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大孢子母细胞经一系列变化,发育成雌配子体。在哈尔滨地区樟子松大孢子母细胞于每年6月8~14日形成,接着进行减数分裂,于6月16~20日形成大孢子。随着大孢子核的分裂,进入游离核时期,并于次年5月28日~6月4日形成细胞壁,幼雌配子体中出现颈卵器原始细胞,它分裂一次形成颈细胞和中央细胞。6月7~9日中央细胞分裂成卵细胞和腹沟细胞,6月13~15日颈卵器发育成熟。成熟的颈卵器含有颈细胞、腹沟细胞和卵细胞,但颈细胞和腹沟细胞已经退化。  相似文献   

17.
小麦受精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受精前成熟胚囊,除胚囊中央细胞的合点端细胞质中有酸性磷酸酶外,其余部位均未发现酸性磷酸酶。受精时期,以下部位存在酸性磷酸酶活性:卵细胞的细胞核内一部分染色质和细胞质中大部分线粒体;精、卵核融合时两核的核周腔内;退化助细胞合点端细胞质和一些液泡内;进入雌性细胞中的两个精核;胚囊各成员细胞的细胞壁及胚囊周围珠心细胞的细胞壁。二细胞原胚中未见有酸性磷酸酶。早期胚乳游离核染色质上有酸性磷酸酶。小麦受精过程酸性磷酸酶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卵细胞生理状态的变化和细胞质中线粒体的改组、助细胞的退化、精核的生理状态以及精核与卵核的核膜融合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扁豆(Dolichos lablab)成熟胚囊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成熟胚囊中,卵细胞和助细胞仅在珠孔端1/3有细胞壁,靠近合点端,卵细胞一助细胞,卵细胞-中央细胞,助细胞-中央细胞之间没有细胞壁存在,相邻细胞的质膜靠在一起,在卵细胞和中央细胞的质膜间,有些地方存在中等电子密度的物质,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很多的线粒体和质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较少,助细胞的珠孔端有一复杂的丝状器,靠近珠孔端的细胞质中有很多管状的内质网,表明助细胞可能具有分泌功能,在助细胞的合点端,含有丰富的粗糙内质网,助细胞和卵细胞的质膜之间有很多囊泡状的结构,中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中央细胞的壁向内形成突起,在周缘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脂滴。  相似文献   

19.
甜叶菊的受精作用及胚和胚乳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熟胚囊被珠被绒毡县包围,由卵器、具次生核的中央细胞以及数目为1至6个反足细胞组成。传粉后6小时左右,雌、雄性核融合。配子融合同精核与次生核的融合几乎同时发生;精核与次生核融合速度快于配子融合。甜叶菊受精作用属于有丝分裂前类型。传粉后8小时左右,初生胚乳核分裂,其分裂方向可与胚囊长轴平行或垂直,从而形成最初的两个胚乳细胞。胚乳细胞前5次分裂是同步的。心形胚阶段,胚乳细胞呈现被消化吸收的迹象。胚乳发育属细胞型。传粉后10小时左右,合子第一次分裂,为横分裂。胚胎发育属紫菀型。  相似文献   

20.
水蔗草兼性无融合生殖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水蔗草 (ApludamuticaL .)的生殖方式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水蔗草进行兼性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分为两种类型 ,即有性生殖的蓼型和无孢子生殖的大黍型。无融合生殖胚囊频率为 6 0 .74%。在大孢子母细胞发育至四分体后 ,珠孔端的 3个大孢子解体。合点端的大孢子未解体时 ,邻近大孢子的 1个珠心细胞开始特化 ,形成无融合生殖的原始细胞 ,由该原始细胞发育形成有 1个卵细胞、1个助细胞和 2个极核的四核胚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