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低温锻炼对小麦类囊体膜脂膜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两种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在低温锻炼前后类囊体膜脂及其脂肪酸成分、光系统Ⅱ捕光叶绿素a/b 蛋白复合体(LHCⅡ)及类囊体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发现经低温锻炼后:(1)抗寒与不抗寒品种小麦类囊体磷脂酰甘油(PG)的反式十六碳-烯酸含量均明显降低;抗寒品种小麦的单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DGDG)比值明显降低,而不抗寒品种变化不明显。(2)抗寒品种小麦类脂/叶绿素比值明显增高。(3)两品种小麦类囊体膜LHCⅡ寡聚体含量均降低,而单体含量均增加。(4)两品种小麦类囊体膜吸收四阶导数光谱A683/A652比值均升高。(5)不抗寒品种小麦低温荧光发射光谱F685/F738比值上升,而抗寒品种没有变化。我们认为,在低温锻炼过程中膜流动性增大可能是植物抗寒性增强的重要原因,此外,MGDG 含量降低对低温下膜双层的稳定性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冷害对黄瓜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冷害温度(0℃,16h)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叶绿体类囊体膜膜脂、膜蛋白成分的影响。在没有可见伤害症状的低温处理条件下,黄瓜叶片叶绿体类囊体膜膜脂成分已有变化,主要是磷脂酰甘油(PG)含量明显降低,但主要脂类成分单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DGDG)、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SQDC)和PG的脂肪酸组分没有明显的变化;类囊体膜上色素蛋白质复合体的变化以光系统Ⅱ捕光叶绿素a/b蛋白质(LHCⅡ)单体及寡聚体含量的变化最明显,低温处理使LHCⅡ单体比例增加。对提纯的LHCⅡ结合脂的分析表明,低温处理改变了LHCⅡ结合脂及其脂肪酸的组成,使PG含量降低。以上结果表明,LHCⅡ结合脂成分变化以及LHCⅡ寡聚体解聚可能是叶绿体类囊体膜受冷害的最初反应。  相似文献   

3.
膜脂对菠菜细胞色素b6f复合体电子传递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叶绿体分离、纯化出的缺失膜脂的细胞色素b6f蛋白复合体(Cyt b6f)制剂与从菠菜类囊体分离、纯化的膜脂进行体外重组,检测了不同膜脂对Cyt b6f催化电子传递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被检测的5种膜脂,即单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DGDG)、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甘油(PG)和硫代异鼠李糖基甘油二酯(SQDG)对C  相似文献   

4.
发菜膜脂及其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梅  许亦农 《Acta Botanica Sinica》2000,42(12):1263-1266
对野生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 Born.et Flah)的膜脂(主要成分为类囊体膜脂)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发菜的膜脂由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甘油三酯(DGDG)、磷酯酰甘油(PG)和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SQDG)组成,其酯酰基连接有棕榈酸(16:0)、十六碳烯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  相似文献   

5.
PSⅡ膜脂肪酸的脱饱和与黄瓜低温光抑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温适应(12℃,120μmol/L·m-2·s-1PPFD)引起黄瓜子叶PSⅡ膜碎片(PSⅡmembrane,下同)饱和脂肪酸分子百分含量的减少,膜脂不饱和度提高。其中,十六碳脂肪酸的脱饱和较为明显,C163脂肪酸的分子百分含量经低温适应后上升。分段测定类囊体膜的电子传递活力发现,低温适应使电子传递H2O→MV和DPC→MV呈现先降后恢复的趋势,其中PSⅡ的电子传递活力在低温适应72h内受影响较小;而PSⅠ的活力受到明显抑制。经叶绿素a荧光测定也证实,低温适应后PSⅡ的荧光化学效率仍较高,同时,黄瓜子叶对低温光抑制的抗性提高。本文认为,PSⅡ膜碎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降低有可能提高膜的流动性,从而增强黄瓜幼苗对低温光抑制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盐胁迫对大麦叶片类囊体膜组成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胁迫下大麦叶片类囊体膜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对绿素a/叶绿素b、磷脂/膜蛋白和膜脂结合半乳糖/膜蛋白的比值下降,膜脂中亚麻酸(18:3)摩尔百分数上升,不饱和指数上升,类囊体膜H -ATPase活性先升后降,希尔反应一直呈较高活性。类囊体膜组分和功能的变化可能与植物盐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盐胁迫对大麦叶片类囊体膜组成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盐胁迫下大麦叶片类囊体膜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磷脂/膜蛋白和膜脂结合半乳糖/膜蛋白比值下降,膜脂中亚麻酸摩尔百分数上长,不饱和指数上升,类囊体膜H^+-ATPase活性先升后降,希尔反应一直呈较高活性。  相似文献   

8.
抽薹期叶绿素缺乏油菜突变体类囊体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抽薹期野生型油菜和黄化突变体叶片为材料,分析了叶片和类囊体膜的不合色素组成、色素与蛋白相对含量;比较了类囊体膜光谱特性(室温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用温和电泳、SDS-PAGE分析了类囊体色素蛋白和多肽组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的蛋白质含量不变,而Chaa和Chlb的含量均减少;突变体类囊体膜的Chla/Chlb比值较高,Chl/蛋白质比值较低,LHCⅡ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单体和三聚体含量明显减少。突变体的天线系统相对较小、捕光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干旱胁迫造成两小麦品系类囊体膜上的单半乳糖脂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脂甘油二酯(DGDG)、磷脂酰胆碱(PG)以及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甜菜碱预处理能缓解这些组分的下降.干旱胁迫下,抗旱型小麦品系HF9 70 3的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SQDG)、反式十六碳-烯酸[16:1(3t)]含量显著上升,MGDG中亚麻酸(18:3)相对含量显著下降;而干旱敏感型品系SN215953则表现为SQDG、16:1(3t)含量显著下降,MGDG中脂肪酸变化不明显,这可能是两个小麦品系抗旱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甜菜碱处理能显著减小干旱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且对SN215953的作用较HF9703大.另外,干旱胁迫引起类囊体膜上Ca2 -ATPase活性、Hill反应活性及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外源甜菜碱能缓解其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低温胁迫期间水稻光合膜色素与蛋白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对4℃和11℃两种低温胁迫过程中水稻类囊体膜色素与蛋白组成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低温不仅使类囊体膜中的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而且还引起膜蛋白组成的深刻变化,表现在大部分原有膜蛋白组分的含量在低温下明显降低,同时在低温处理的第3天诱导出一条32.5KD的新蛋白带。与4℃处理相比,11℃低温处理只引起了光合色素含量的降低,而对类囊体膜蛋白组成的影响不大,另外发现,两种低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籼稻(Oryza sativa L.spp.indica)、粳稻(O.sativa L.spp.japonica)对低温强光敏感件的差异,着重研究了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与叶黄素循环的变化。随着低温强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因而膜脂不饱和指数(IUFA)下降。同时,叶黄素循环的关键酶——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活性降低,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紫黄质(V)含量增加,而单环氧玉米黄质(A)和玉米黄质(Z)的含量减少,表现为(A Z)/(A Z V)比值下降。Arrhenius分析证明,VDE对低温和膜脂不饱和度都敏感。相关分析表明,类囊体IUFA分别与VDE活性、(A Z)/(A Z V)和D1蛋白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粳稻9516相比,籼稻汕优63类囊体膜的IUFA较低,低温下类囊体膜脂流动性和稳定性较筹,VDE活性和(A Z)/(A Z V)比值较低。  相似文献   

12.
我们观测了不同光照预处理对拟南芥、小麦和大豆叶片光合作用和低温(77K)叶绿素荧光参数F685、F735和F685/F735的影响。野生型拟南芥叶片光合作用对饱和光到有限光转变的响应曲线是V型,而缺乏叶绿体蛋白激酶的突变体STN7的这一曲线为L型。饱和白光可以引起拟南芥叶片F685/F735的明显降低,但是F735没有明显增高,而弱红光可以导致拟南芥叶片F685/F735的明显降低和F735的明显增高,表明弱红光可以引起状态1向状态2的转变,同时伴随从光系统Ⅱ脱离的LHCⅡ与光系统Ⅰ的结合,而饱和白光只能引起LHCⅡ从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复合体脱离。并且,低温叶绿素荧光分析结果证明,饱和白光可以引起大豆叶片LHCⅡ脱离,但是不能引起小麦叶片LHCⅡ脱离,而弱红光可以引起小麦叶片的这种状态转换,却不能引起大豆叶片的这种状态转换。因此,饱和白光引起的野生型拟南芥和大豆叶片的LHCⅡ脱离不是一个典型的状态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水稻类囊体膜蛋白磷酸化和光能分配的影响。类囊体膜蛋白组分的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弱光条件下光系统Ⅱ(PSⅡ)功能蛋白的稳态水平均有所降低。低温(77K)荧光分析表明,低温处理后类囊体膜光能吸收明显下降,而且FPSⅡ/FPSⅠ的比值均较对照组下降,表明低温弱光条件下有更多的激发能被分配到PSⅠ。低温处理同时还改变了类囊体膜蛋白磷酸化水平,捕光天线LHCⅡ蛋白中lhcb1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lhcb2的磷酸化水平增加,进一步证实lhcb2向PSⅠ移动,改变光能分配。PSⅡ反应中心D1、D2蛋白和核心天线CP43的磷酸化水平增高,有利于PSⅡ二聚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水淹对小麦幼苗ABA和膜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淹导致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膜透性升高,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上升;在水淹胁迫下24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未见明显变化;脱落酸(ABA)于21h出现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水淹导致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膜透性升高,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上升;在水淹胁迫下24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未见明显变化;脱落酸(ABA)于21h出现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6.
类囊体膜主要由膜脂、膜蛋白及一些光合色素等成分组成,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低温能通过影响类囊体膜的结构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简述了类囊体膜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低温胁迫下类囊体膜脂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简要介绍了膜脂与光抑制的关系,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三烯脂肪酸与植物抗冷性关系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17.
强光及活性氧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强光及活性氧对大豆( Glycine max L.) 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在强光(2000 μmol·m - 2·s- 1) 下照射2 h 后,净光合放氧速率下降。随着处理光强的增加,叶绿素荧光参数Fm/Fo、Fv/ Fm 、ΦPSⅡ、qP 和qN 均呈下降趋势。在强光处理大豆叶片时,加入外源活性氧H2O2 、O-·2 、·OH 和1O2 后,大豆叶片受到伤害。其中1O2 和·OH 的破坏作用十分明显,表现为Fv/ Fm 和ΦPSⅡ的明显降低。抗氧化剂DABCO、甘露醇、抗坏血酸和组氨酸对强光下的大豆叶片有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不强。在暗处理叶片时,超氧物歧化酶(SOD)的抑制剂DDC对Fm/ Fo 和Fv/Fm 的影响不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的抑制剂NaN3 使Fv/Fo、Fv/ Fm和ΦPSⅡ下降明显。强光处理大豆叶片时,DDC明显降低Fm/ Fo、Fv/ Fm 和ΦPSⅡ,NaN3 降低Fm/ Fo、Fv/ Fm 和ΦPSⅡ的作用则更大。据此推测,在强光下大豆发生了光抑制,光抑制的发生与活性氧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生长在不同季节的菠萝叶膜脂脂肪酸的配比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大气温度的下降,18:1含量显著减少,18:2和18:3含量增加。不同品种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致害低温破坏了膜脂,使较不抗寒品种的16:0含量增加,18:2和18:3含量减少;较抗寒品种这种变化则较不显著。适当低温锻炼能改变膜脂脂肪酸的代谢过程,16:0和18:1含量减少,18:3含量增加。当处于更低温度时,除了16:0和18:1继续减少外,有一部分18:2也脱饱和而转变为18:3。因之明显地增加了膜脂中18:3的含量和脂肪酸的不饱和度,从而有利于抗寒性的提高。而品种间的抗寒性差异亦是在此低温期间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低温胁迫对类囊体膜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类囊体膜主要由膜脂、膜蛋白及一些光合色素等成分组成,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低温能通过影响类囊体膜的结构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简述了类囊体膜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低温胁迫下类囊体膜脂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简要介绍了膜脂与光抑制的关系,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三烯脂肪酸与植物抗冷性关系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20.
选用抗旱型小麦品种陕合6号和水分敏感型小麦品种郑引1号的黄化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光处理对小麦幼叶脂氧合酶活性和膜脂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处理后黄叶变绿,叶片中的LOX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膜透性升高,IUFA升高。LOX活性与光抑制过程的恢复,光保护过程及膜脂过氧化作用有关。光诱导产生的膜脂过氧化作用是一种“准膜脂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