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温度是决定石蒜绵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温度对莴苣Lactuca sativa上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0, 23, 26, 29和32℃,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80%±5%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莴苣上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组建了石蒜绵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0℃下若虫发育历期最长,为35.75 d; 32℃时若虫发育历期最短,为17.90 d。此外,温度显著影响石蒜绵粉蚧的存活,在26℃时若虫期的存活率最高,为67.33%;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23℃,有效积温为770.90日·度。石蒜绵粉蚧的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成虫产卵量在20℃时最高,达88.02粒/雌;32℃时最低,仅为37.61粒/雌。在20~32℃种群趋势指数都大于1,说明石蒜绵粉蚧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但在32℃时,产卵前期存活率明显降低,说明高温不利于石蒜绵粉蚧的繁殖。【结论】温度对石蒜绵粉蚧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26℃是最适宜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相似文献   

2.
石蒜绵粉蚧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来我国大陆新记录的一种有害昆虫,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而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27±1℃,RH 70%±5%,12L∶12D)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作为寄主,研究了石蒜绵粉蚧的生殖方式、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结果】石蒜绵粉蚧只能营产雌孤雌生殖,生活史包括卵、1-3龄若虫和雌成虫;卵单个散产且在母体外孵化,孵化时间约24min,雌成虫还能产下一部分不能孵化的卵;若虫期14~22 d,总历期33~64 d;雌成虫繁殖能力强,单头产卵量135~337粒,平均产卵244粒。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黄色且透明,具一对红棕色的复眼;1龄若虫呈黄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出现齿状突起;3龄若虫呈深黄色,体缘突起明显,尾瓣突出;雌成虫体表的白色蜡粉较厚实,体缘蜡突明显,体色变深,足呈深红色。【结论】从生殖方式、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等方面明确了石蒜绵粉蚧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预示该虫是一种重要潜在的危险性害虫。  相似文献   

3.
新菠萝灰粉蚧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温度是决定新菠萝灰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本研究以南瓜作为寄主,探索恒温条件对新菠萝灰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17、20、23、26、29和32 ℃,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75±5)%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新菠萝灰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组建了新菠萝灰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 在20~29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0 ℃下雌、雄若虫期的发育历期最长,分别为46.95和50.26 d;29 ℃时雌虫若虫期的发育历期最短,为20.28 d;而雄虫若虫期在32 ℃时最短,为20.70 d.各虫态的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回归关系.此外,温度显著影响新菠萝灰粉蚧的存活率,在29 ℃时雌、雄若虫期的存活率均最高,分别为70.3%和69.3%;雌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80 ℃,有效积温为491.50日·度;雄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61 ℃,有效积温为388.85日·度.新菠萝灰粉蚧的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成虫产卵量在29 ℃时最高,达每雌442.2粒;最小为20 ℃,仅为每雌111.8粒;29和20 ℃下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68.2和19.1,且在17和32 ℃时,新菠萝灰粉蚧1龄若虫和3龄若虫均表现为生长停滞.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温度对新菠萝灰粉蚧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23~29 ℃是最适宜新菠萝灰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温度和寄主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在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寄主上该虫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成虫性比和存活率,结果表明:18℃-3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逐渐缩短,34℃与30℃下无明显差异。该虫不同虫期发育起点温度均较高,其中2龄雄若虫和雌若虫最高,分别为19.11℃、16.14℃,蛹最低,为12.22℃。有效积温蛹最大,为87.40日·度,1龄若虫次之(77.12日·度),2龄雄若虫最小(26.32日·度)。18℃-30℃时各虫期死亡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34℃时又有升高。取食4种寄主时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有所变化,1龄若虫番茄上显著长于马铃薯;2龄雌雄若虫番茄上显著长于扶桑和马铃薯;3龄雌若虫以烟草和番茄上较长,扶桑和马铃薯上较短;雄蛹、雄成虫历期均无差异;烟草上雌成虫存活时间最长;雌虫整个虫期存活时间最长,为53.77 d,番茄次之(48.65 d),扶桑、马铃薯较短,分别为43.39 d、39.79 d。雄虫整个虫期存活时间烟草明显长于扶桑。不同寄主上扶桑绵粉蚧雌雄虫比率差异较大,以马铃薯上雄虫率最高(37.78%),其次为扶桑(26.67%),烟草上最低(8.01%)。  相似文献   

5.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食物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及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扶桑绵粉蚧不同龄期若虫和初羽化雌成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扶桑绵粉蚧不同虫态在饥饿条件下存活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雌成虫〉2龄若虫=3龄若虫〉1龄若虫。扶桑绵粉蚧各龄若虫和雌成虫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中,雌成虫存活率下降速度较慢,完全饥饿8d后存活率仍有50%左右;2、3龄若虫50%个体死亡需要饥饿的时间约为6d,1龄若虫约需5.5d。饥饿会显著降低1龄若虫存活率,但对2、3龄若虫没有显著影响。扶桑绵粉蚧雌成虫饥饿4d对其产卵前期、平均每头雌虫一生的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寿命显著低于对照。【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耐饥力较强,这有助于它在野外建立种群。该结果为进一步评价扶桑绵粉蚧的入侵潜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朱艺勇  黄芳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11,54(2):246-252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 特别是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文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27±1℃, RH 70%±5%)该虫在棉花上的发育历期、 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雌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雄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 2龄若虫、预蛹、 蛹和雄成虫。卵期很短,雌虫若虫期15~20 d,总历期约为47~59 d;雄虫若虫和蛹期17~22 d,总历期约为20~26 d;雌虫寿命明显长于雄虫。该蚧虫繁殖能力强,雌成虫产卵量200~862粒/头,平均产卵458粒/头。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橙黄色, 略微透明; 1龄若虫,淡黄绿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突起显现, 尾瓣突出,至末期可根据体表黑斑的可见程度区分雌、 雄虫;3龄雌若虫, 体表有薄层蜡粉, 在前、中胸背面亚中区和腹部1~4节背面亚中区可见清晰斑点, 形成纵向黑色条斑, 外表形似雌成虫。雌成虫呈卵圆形,体表蜡粉厚实,胸、腹背面的黑色条斑在蜡粉覆盖下呈成对黑色斑点状,体缘蜡突明显,共18对,其中腹部末端2~3对较长; 雄虫蛹包裹于松软的白色丝茧中;雄成虫,虫体较小,黑褐色;触角细长,具一对发达透明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部末端具2对白色长蜡丝。本文通过对扶桑绵粉蚧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各个龄期发育的形态特征的研究, 为该虫的进一步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了基本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班氏跳小蜂Aenasiusbam 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优势种寄生蜂。本文研究了在限制选择和自由选择的条件下,扶桑绵粉蚧的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该蜂的寄生率、发育历期、子代性比和个体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选择条件下,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对雌成虫和2龄若虫的寄生率,但寄生粉蚧雌成虫的子代雌雄性比显著高于寄生3龄若虫或2龄若虫的性比;在两种选择条件下,雌蜂在寄主三种虫龄(态)上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但是雄蜂在粉蚧雌成虫中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寄生2龄若虫或3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在两种选择条件下,寄生于粉蚧雌成虫的子代雌蜂和雄蜂的个体都是最大,其后足胫节长度显著长于寄生于2龄若虫或3龄若虫的子代胫节的长度。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其寄主范围广,对多种经济作物、园林观赏植物等存在严重威胁。本文观察研究了在寄主转换过程中该虫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包括发育历期、存活率、雌成虫大小、产仔量等,结果表明:初孵若虫存活率以烟草上最高(87.9%),扶桑、棉花、蜀葵上较高,分别为76.0%、66.2%、66.7%,马缨丹上最低(35.4%);若虫发育历期以马缨丹上最长,为42.1 d,扶桑、棉花、蜀葵、烟草上分别为27.6、20.8、20.8、16.2 d;在马缨丹(8.7 d)、扶桑(9.3 d)、蜀葵(9.6 d)上蛹历期较长,在烟草(6.7 d)、棉花(6.9 d)上较短。烟草上雌成虫个体显著较大,体长为2 349.3μm;棉花(2 017.5μm)、扶桑(1 813.9μm)次之,马缨丹(1 658.0μm)、蜀葵(1 719.4μm)较小。雌成虫产仔量烟草、蜀葵、棉花、扶桑和马缨丹上分别为376.5粒/雌、209.2粒/雌、177.8粒/雌、94.0粒/雌、27.3粒/雌。转换至马缨丹上后棉花粉蚧从第2代开始生长发育进入稳定状态,但其生物学适应性显著较低,若虫发育历期均显著延长(36.4-40.5 d),存活率显著降低(31.0%-36.0%),单雌产仔量降低至25.9粒-35.0粒。从马缨丹转移至扶桑、棉花后3个世代,除了棉花上第2代、第3代若虫发育历期变短外,棉花粉蚧其他主要生物学参数均未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下康氏粉蚧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温度对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经室内实验, 建立了康氏粉蚧在17℃,20℃,23℃,26℃,29℃和32℃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 在17~29℃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康氏粉蚧的世代发育历期缩短, 在17℃下雌雄世代的发育历期最长(分别为121.27 d和89.64 d), 而29℃时仅分别为52.10 d和36.01 d,且其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符合 Logistic模型。雌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69℃, 有效积温为1 020.90日·度; 雄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27℃, 有效积温为659.04日·度。在26℃时, 康氏粉蚧的世代存活率最高(81.94%), 种群趋势指数(I)也最高(322.27), 有利于种群增长; 而在17℃和29℃, 康氏粉蚧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64.85%和67.23%, 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69.91和42.19, 且32℃时康氏粉蚧1龄若虫生长停滞。说明高温和低温都不利于康氏粉蚧的种群增长, 且高温的影响大于低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温度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在光周期14L∶10D, 相对湿度75%±1%及不同温度(18, 20, 24, 26, 28和30℃)的实验室条件下, 测定了以南瓜为寄主的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 组建了扶桑绵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 在18~30℃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扶桑绵粉蚧的发育速率加快, 且其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符合 Logistic模型。在18~30℃恒温条件下, 扶桑绵粉蚧的雌虫世代发育历期为40.24~80.64 d, 雄虫世代发育历期为25.21~54.31 d; 雌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39℃, 有效积温为889.89日·度; 雄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8℃, 有效积温为523.47日·度。在26℃时, 扶桑绵粉蚧的世代存活率最高(77.03%), 种群趋势指数也最高(22.98), 有利于种群增长; 而在18℃和30℃, 扶桑绵粉蚧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99和9.80。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种群发展能力, 但高温和低温都不利于其种群增长。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和实验种群表的研究为其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研究以棉花作为寄主,探索恒温及变温条件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为12L∶12D,RH 70%±5%,在系列恒温及变温(温度波动范围为±1℃)条件下,用棉花饲养扶桑绵粉蚧,观察和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各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及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最适发育温度、极限高温等。【结果】在恒温17~32℃范围内,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当温度达到27℃时发育速率值增幅最大,其中在恒温22~32℃范围内,该虫具有较高的生长发育速率和存活率,且繁殖能力较强,而在恒温37℃条件下,该虫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而死亡。在循环变温条件(25~40℃)下,该虫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发育历期更短,速率更快,存活率更高,繁殖力也达到了恒温条件下的平均水平。雌雄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和8.1℃,而达到成虫时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322.6日度和344.8日度。通过拟合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非线性回归关系求出雌雄虫最适发育温度分别为30.5℃和29.9℃,而极限高温分别为36.6℃和35.8℃。【结论】扶桑绵粉蚧适温范围广泛,特别是在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非常强。这些结果为预测扶桑绵粉蚧在我国主要棉区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转录组数据高通量发掘扶桑绵粉蚧微卫星引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梅  张鹤  宾淑英  林进添 《昆虫学报》2014,57(4):395-400
【目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研究在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构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品种鉴定、基因定位、遗传多样性、动植物分类和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筛选的SSR引物将为扶桑绵粉蚧遗传多样性分析、进化分析及入侵生物学等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通量搜索的方法对扶桑绵粉蚧转录组中28 120条unigenes的数据进行搜索。【结果】共找到1 781个SSR位点。扶桑绵粉蚧转录组中SSRs的主要重复类型是单核苷酸重复,占SSR总数的89.44%;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占SSR总数的7.52%。单核苷酸重复里主要是A/T基序,占了总量的87.42%。基于筛选的SSRs,运用Primer 3软件进行引物的批量设计,共有481个unigenes成功设计引物,共设计出1 228对引物。【结论】研究表明利用扶桑绵粉蚧转录组数据开发SSR标记是可行的,本研究开发的引物将为扶桑绵粉蚧遗传多样性分析、进化分析及入侵生物学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外来入侵物种作为猎物可能影响本土广谱捕食者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本研究旨在揭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与本土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混合发生的外来入侵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方法】试验前对异色瓢虫设两个饲喂猎物种类处理:用扶桑绵粉蚧连续饲养3代以上(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和用豌豆修尾蚜连续饲养3代以上(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在盆栽蚕豆Vicia faba苗上随机选一片叶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和3或4日龄豌豆修尾蚜若蚜,在总猎物数量20-30头(具体数量随机确定)范围内随机组配两种猎物数量使粉蚧占比从5.6%至83.3%不等,待猎物在叶片上稳定后接入1头饥饿24 h的异色瓢虫4龄幼虫,连续观察2 h,统计异色瓢虫首次捕食是否选择粉蚧、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总捕食猎物数量的比例、搜索用时占总搜捕用时的比例以及处理粉蚧用时占总搜捕用时的比例;以扶桑绵粉蚧在猎物斑块中的比例和饲喂猎物种类处理为自变量因素,用回归模型拟合其对异色瓢虫搜寻和捕食行为等观测变量的影响。【结果】异色瓢虫4龄幼虫首次捕食选择粉蚧概率随粉蚧比例增大而增大,粉蚧比例每增大10%,首次捕食粉蚧概率增大77.2%,而且此概率不受此前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与粉蚧比例的关系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增大137%,而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增大60%。异色瓢虫搜索用时比例受粉蚧比例的影响,但不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搜索用时比例增大13%;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搜索用时比例略低于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降低7%)。异色瓢虫处理粉蚧用时比例受粉蚧比例的影响,但不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处理粉蚧用时比例增大41%。【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在遭遇外来入侵扶桑绵粉蚧与本土蚜虫共存的猎物斑块时,异色瓢虫对粉蚧的捕食选择依赖于其相对比例,依赖程度因此前取食粉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滞育诱导期进行短光照处理可影响昆虫耐寒性。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耐寒性的影响, 针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及非滞育虫态的耐寒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测定了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以及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自然越冬成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在-12℃下的死亡率, 并测定了室内长、 短两种光周期下实验种群2龄和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SCP)、 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以及-7℃下的死亡率。【结果】中华通草蛉12月份的自然越冬成虫SCP集中在-10~-14℃之间。SCP低于-12℃的个体占43.70%, 且-12℃处理1 d死亡率为62.00%。-12℃处理1 d条件下的长、 短光周期处理自然越冬成虫, 除处理0 d外, 长光周期处理死亡率均高于短光周期处理的, 且在处理15 (P=0.012), 20 (P=0.01)和25 d (P=0.001)差异显著。中华通草蛉试验种群相同龄期幼虫在短光周期下的SCP和FP均高于长光周期下, 但差异不显著(P>0.05); 但在-7℃下, 2龄幼虫短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为67.00%±4.04%, 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78.00%±1.33%)(P=0.011), 3龄幼虫短光周期条件下低温死亡率为24.33%±1.33%, 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53.00%±3.46%)(P=0.002)。【结论】中华通草蛉为结冰敏感型, 诱导滞育的短光照处理可提高其幼虫期及滞育解除过程中成虫的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自然条件下扶桑绵粉蚧入侵定殖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对棉花等作物具有严重威胁的新的外来人侵害虫,2008年8月在广州市区扶桑上发现该虫。关于该虫入侵种群的大小是需要明确的基本人侵生物学问题之一。【方法】采用了野外接虫、定点系统跟踪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广州地区番茄、棉花田间扶桑绵粉蚧的最小入侵种群规模。【结果】扶桑绵粉蚧初始种群侵入棉花、番茄田3d后数量急剧下降,分别减少了82.7%、61.2%,进入3龄后田间种群数量呈现持续小幅度减少的规律,进入产卵期的雌虫出现概率分别为2.83%、2.5%。棉花上扶桑绵粉蚧单雌产卵量为532.6粒,明显高于番茄(418.4粒)。棉花、番茄田的入侵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5.09、10.46,下一代种群呈明显增长趋势,能够成功定殖。棉花、番茄田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均符合Ⅰ型(凹型),存活率(S)与接虫后天数(D)的关系模型分别为S=(1.0000+1.1.505D)-1.1250,S=(Q9996+Q124810)^-3.0614。根据进入产卵期雌虫的概率,计算出保证扶桑绵粉蚧成功入侵的最小自然种群规模为36—40头。【结论与意义】广州地区6~8月番茄、棉花田新人侵的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为Ⅰ型(凹型),最小入侵种群规模为36—40头。该结果为深入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入侵生物学特性和制定防治策略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沙葱萤叶甲的过冷却能力与抗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浩  周晓榕  庞保平  常静 《昆虫学报》2014,57(2):212-217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 Joannis于2009年开始在内蒙古草原暴发成灾, 发生地区不断扩大, 危害日趋严重, 严重影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低温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关键因子, 而昆虫对低温的耐受性决定了其越冬存活率。了解沙葱萤叶甲的过冷却点及抗寒能力有助于预测其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动态。【方法】采用热电偶法, 在室内测定了沙葱萤叶甲各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 比较了幼虫在不同低温条件下(-6~-14℃)暴露2 h及在-5℃低温条件下暴露不同时间(0.5~8 d)的存活率。【结果】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差异, 从低到高依次为卵(-29.8℃)、 1龄幼虫(-14.6℃)、 2龄幼虫(-13.3℃)、 蛹(-12.1℃)、 3龄幼虫(-10.2℃)和成虫(-9.0℃); 越冬卵12月和1月的过冷却点最低, 2月的过冷却点最高。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 幼虫的存活率降低。1, 2和3龄幼虫在-5℃下的半致死时间(Ltime50)分别为3.84, 3.80和2.28 d, 低温处理2 h后半致死温度(Ltemp50)分别为-10.1, -9.1和-8.5℃, 高于其过冷却点。【结论】说明沙葱萤叶甲幼虫为不耐寒冷型(chill-intolera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光照时间对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 Wainstein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采用生命表研究方法,研究在不同光照时间下,双尾新小绥螨捕食土耳其斯坦叶螨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双尾新小绥螨在不同光照时间段下均能完成世代周期。在光照时数小于12 h时,从卵发育至成螨的各个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均呈缩短趋势,当光照时数大于16 h后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时间又呈增长趋势。产卵期在12L︰12D光照时数下最长为20.74 d,且同其他光照条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产卵后期、寿命、总产卵量均表现在16L︰8D光照时数下最长,分别为11.93 d、31.05 d和42.4粒。双尾新小绥螨种群的净增值率(R_0)在16L︰8D时达到最大值33.88,在8L︰16D时最低为14.97。【结论】光照时间在12~16 h范围内最适合双尾新小绥螨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光照强度对筛豆龟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喆  崔娟  毕锐  高宇  史树森 《昆虫学报》2019,62(5):645-652
【目的】为明确光照强度对筛豆龟蝽 Megacopta cribraria 种群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筛豆龟蝽对光环境的适应规律。【方法】在温度24±1℃,相对湿度60%±10%,光周期 16L ∶8D 条件下,通过测定寄主植物大豆上筛豆龟蝽在不同光照强度(500, 2 500, 4 500, 6 500, 8 500 和10 500 lx)下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指标,包括各虫态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存活率、若虫期营养积累效率等;利用生命表方法进一步分析光照强度对种群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光照强度对筛豆龟蝽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以及成虫生殖力等均产生显著影响。各阶段的发育历期有随光照强度增加而缩短的趋势,其发育速率和若虫期营养积累效率均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各阶段发育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模型分别为:卵期 V 1= 0.129968exp(0.011310 L I)(R^2=0.610, P <0.0001),若虫期 V 2=0.000767LI^0.014182 ( R^2 =0.980, P <0.0001),雌虫产卵前期 V 3=0.019000 L 0.418000 I ( R^2 =0.837, P <0.0001);若虫期营养积累效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符合三次函数模型 y =0.0004 x^3-0.0064 x^2+0.0361 x +0.0660 ( R^2 =0.983, P <0.0001);筛豆龟蝽种群趋势指数 I 随光照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大,光照强度低于2 500 lx时,其种群不能完成生殖过程。【结论】光照强度可显著影响筛豆龟蝽种群生长发育及生殖力。较高的光照强度(10 500 lx)更有利于其种群数量增长,而较低的光照强度(≤2 500 lx)将导致种群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全球十字花科植物上最重要的害虫。由于施药成本的增加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性危害,抗性栽培种成为控制小菜蛾的理想选择。本研究中,鉴于对花椰菜不同栽培种的抗感性缺乏充分的了解,我们评价了几个常见栽培种的抗性以及不同植物栽培种对害虫种群增长潜力的影响。【方法】在25±2℃, RH 65%±5% 和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小菜蛾P. xylostella在5种花椰菜栽培种(Smilla, White cloud, Buris, Galiblanka 和Tokita)上的生命表参数。【结果】不小菜蛾幼期发育历期变化范围从Smilla上的13.44 d至Buris上的15.88 d。在Buris上观察到最高的生殖力。在Smilla上饲养的小菜蛾种群内禀增长率(0.27±0.02)和有限增长率(1.32±0.13)最高,而倍增时间最短(2.50 d)。【结论】因此,与其他栽培种相比,在伊朗南部Smilla更适合小菜蛾存活和繁殖,在条件合适和天敌缺乏时该害虫的种群能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0.
黄芳  赵春玲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15,58(10):1140-1145
【目的】通过研究共生菌Tremblaya princeps的形态、分布及动态变化,明确该菌在宿主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体内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T.princeps的超微结构;利用实时定量PCR明确T.princeps的分布和数量变化。【结果】扶桑绵粉蚧体内T.princeps的分布因性别而异。在雌虫中,T.princeps集中分布于含菌体,在其他组织器官中无分布;含菌体的大小与雌虫各个阶段的个体大小呈显著线性相关,且临近成虫期,含菌体的膨大速率加快。在雄虫中,T.princeps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数量变化明显,在蛹期数量急剧增加,之后相对减少;含菌体结构在预蛹期消解。【结论】共生菌T.princeps的变化因宿主性别而异,且与宿主个体发育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