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95~2000年中国沙地空间格局变化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利用遥感方法 ,在覆盖全国的 Landsat-TM数据的基础上 ,对 1 995年和 2 0 0 0年中国沙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了 2 0 0 0年中国沙地总面积为 5 9× 1 0 4 km2 ,主要分布于各主要沙漠和我国的 7个主要省份。1 995~ 2 0 0 0年 ,有 470 9.7km2的土地转化为沙地 ,同时又有 2 1 5 6.4km2的沙地转化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总面积扩大了2 5 5 3 .3 km2 。对变化为沙地的土地进行分析 ,发现草地占主要部分 ,但耕地所占的比重也非常突出 ,同时也表明有部分沙地变化为草地和耕地。根据土地沙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将土地沙化过程分为 5种格局 :沙地 -绿洲型、沙漠型、沙地 -黄土过渡型、沙地 -草地型和高原风蚀型。通过对中国发生土地风蚀沙化的主要省份在 1 995~ 2 0 0 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发现 ,土地利用变化是促使土地发生沙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 5 a的时间里 ,7个省份耕地总面积扩大了 90 3 9.7km2 ,草地减少了 1 1 5 97.9km2。耕地的增加部分几乎均表现为对草地的侵占 ,土地变为沙地也主要发生在草地区。人为因素导致的耕地面积扩大是促使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对主要省份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分析 ,探讨不同地区减轻土地沙化趋势下的土地利用布局。  相似文献   

2.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以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不同龄组(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叶片、枯落物和土壤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 研究区3个龄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和土壤N、P含量分别为0.17~49.02和0.11~3.01 g·kg-1,N/P为0.51~19.74,均表现为叶片>枯落物>土壤,且N含量和N/P在3个组分间存在显著差异,叶片P含量显著高于枯落物和土壤.不同地区或林龄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各组分N、P含量及N/P有一定的影响,但地区和林龄的交互作用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各组分N/P无显著影响.随着林龄的增加,沙地樟子松各组分N、P含量也增加,在成熟林达到最大值,而N/P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沙地樟子松人工林N、P含量及N/P在3个组分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樟子松叶片N/P在14.53~15.57,说明这两个地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可能受N、P的共同限制;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叶片N/P在18.56~19.71,说明该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可能受P限制,且林龄对沙地樟子松N、P养分限制的影响不显著.建议在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抚育管理时,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添加N肥或P肥,以提高沙地樟子松林的生产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N、P在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系统中的相互作用与制约规律,并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沙地云杉林是陆地上非常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在世界上只分布于我国浑善达克沙地东部边缘,号称八百里瀚海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由于它的存在为我国东北的西部和内蒙古东部沙地改良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基因库和造林科学依据.《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研究》是由徐文...  相似文献   

4.
科尔沁沙地灌丛的“虫岛”效应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沙地灌丛对于土壤动物是否存在聚集作用,于2008-2009年在科尔沁沙地调查了流动沙地小叶锦鸡儿和黄柳灌丛内外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地灌丛内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密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较灌丛外流沙地分别高125.0% ~ 175.0%、52.8% ~263.9%和34.6% ~57.1%,显现出明显的“虫岛”效应,其中小叶锦鸡儿灌丛的“虫岛”效应大于黄柳灌丛;灌丛内外土壤优势动物类群虽然相同,并有少量共有类群,但灌丛下聚集了多个流沙裸地没有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群落功能群结构也发生明显改变;流动沙地灌丛的“虫岛”效应主要源于灌丛的小气候效应和肥岛效应,其降风滞尘、遮蔽暴晒、改善土壤质地和养分条件的作用是导致流动沙地灌丛“虫岛”效应形成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沙地差巴嘎蒿群落及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尔沁不同类型沙地上差巴嘎蒿群落内物种重要值、多样性等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后,将其划分为3个类型:差巴嘎蒿 1年生植物群聚、差巴嘎蒿 禾草类群丛、冷蒿 黄蒿+禾草类群丛,分别分布于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上.随着沙地基质固定程度的增加,差巴嘎蒿群落由差巴嘎蒿-1年生植物群聚(先锋群落、盖度<10%、多样性指数0.33)演替到差巴嘎蒿-禾草类群丛(盖度30%~35%、多样性指数0.56)再演替到冷蒿 黄蒿+禾草类群丛(草原群落、盖度40%~45%、多样性指数0.59).在差巴嘎蒿群落演替过程中,差巴嗄蒿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在流动沙地上为增长型;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上为衰退型.人工种植5年后差巴嘎蒿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人工种植18年后为稳定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化是浑善达克沙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了揭示该地区沙漠化过程,特别是其最新状态,利用1987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ETM 及2006年的中巴资源卫星CCD数据,在地面考察资料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提取了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丘间草原及湿地5种地表覆被类型,建立了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数据库.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在过去20a里发生了沙漠化,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7年到2000年,为沙漠化快速发展期,固定沙地面积显著减少,而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则明显增加;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06年,为沙漠化缓减期.尽管发生了沙漠化,但固定沙地仍然是浑善达克沙地面积最大的类型.针对流动沙地的空间变化检测表明在过去20a里沙地恶化的面积远远大于逆转的面积,并且已经形成了几条流动沙带,这意味着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遏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凝结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7年8月采用称量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农田和樟子松林)土壤凝结水形成的时间以及凝结水的数量.结果表明:20:00-22:00间,研究区土壤凝结水开始逐渐形成,22:00-4:00时段的土壤凝结水波动增大,4:00之后土壤凝结水开始逐渐蒸发损失;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0~9 cm土层是土壤凝结水的主要形成层,其中,0~3 cm土层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凝结水量的40%,9~30 cm土层仍有凝结水形成,但凝结水量较少;4种生境0~3 cm土层的凝结水量在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0~3 cm土层日均凝结水量大小依次为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农田>樟子松林,说明植被条件较好的生境反而不利于土壤凝结水的形成;0~30 cm土层日均凝结水量以固定沙地最多(约0.172 mm),以农田最少(为0.110 mm),流动沙地和樟子松林地分别为0.120和0.128 mm.  相似文献   

8.
一、海南岛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1.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日渐衰退①森林资源面积锐减。据1956年《广东省海南岛热带亚热带资源勘察资料汇集》,全岛有森林1,29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5.75%。至1979年底,天然林只剩下497万亩,近两年以25—30万亩/年的速度递减,到1981年上半年,已减到432万亩,复盖率为8.5%。其分布范围大大缩小,低海拔丘陵台地次生林已几乎消失。现存天然林主要分布于坝王岭、尖峰岭、吊  相似文献   

9.
基本情况沈阳市植物园位于沈阳市东郊,距市中心24公里,东连抚顺市,南接沈通公路,西邻东陵,北靠辉山风景区.总面积2310亩,绿地面积2100余亩.该园地处长白山系,天柱山山脉的延伸部分,地势为起伏多变的丘陵地带,海拔最高109米,最低88米,自然沟壑17处,依地势人工改造湖泊6处,有水面6万余平方米,园内土层深厚,土质为森林灰化土和重粘土,pH值在6-7之间.植物园年平均温度7.8℃,最高33.3℃,最低-30.6℃.平均无霜期为158天左右,年降雨量600-800毫米.  相似文献   

10.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化土地砂生槐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g ZP  Shen WS  Sun M  Sun J  Li HD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121-1126
基于样方调查和等级聚类分析,研究了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砂生槐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植物群落可分为砂生槐群落、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藏沙蒿+砂生槐群落和砂生槐+藏沙蒿群落6种类型.自然恢复演替从流动沙丘上分布的砂生槐对流沙的初步固定开始,随后固沙草开始侵入群落,逐渐形成了砂生槐-固沙草群落.另一种演替途径开始于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在演替过程中出现在固沙草群落中,最后亦达到砂生槐-固沙草群落阶段.在一些半固定沙地阶段,藏沙蒿开始侵入群落,形成砂生槐+藏沙蒿群落.雅鲁藏布江风沙化土地的顶极群落是以砂生槐为优势种的灌丛群落.随着坡度增加,砂生槐群落盖度和高度有降低的趋势.生物结皮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皮覆盖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演替阶段的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流动沙地砂生槐灌丛冠幅、株高和萌蘖枝数量最高,其次是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最低.各阶段枯死枝数量说明固定沙地阶段以后砂生槐种群有衰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枸杞岛潮下带沙地生境鱼类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ang ZH  Wang K  Zhao J  Zhang SY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332-1342
为了解岛礁水域沙地生境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评估该生境对鱼类资源养护的潜在作用,于2009年采用多网目组合刺网对枸杞岛潮下带沙质区域进行了逐月采样,同步设置岩礁为对照生境.应用α和β多样性指数结合相对重要性指数、相对渔获率、ABC曲线和聚类排序方法对两种生境中的鱼类组成、多样性变化和群落格局与变化进行了全面探讨.全年在沙地和岩礁生境共采集鱼类63种,隶属11目38科56属,2种生境各自出现的鱼类皆为46种.受暖水种频繁出现在沙地生境的影响,潮下带沙质区域鱼类区系比岩礁生境略显丰富,且春夏季的渔获量普遍高于岩礁生境;由于种类组成均匀度较低,沙地生境各季节的α多样性普遍较低,夏季显著低于岩礁生境.日本须鳎是沙地生境的指示种,为早春、夏末和秋冬季沙地底层优势鱼种.5-7月鳀、多数月份鲻和10月份鳗鲇等种类对沙地生境的阶段性利用,使其形成了区别于以趋礁性鱼类为优势类群的岩礁生境的群落格局和季节动态.沙地是多种鱼类幼鱼阶段的庇护所和饵料场,是鲆鲽类的良好栖息地.沙地生境在维持鱼类区系和养护鱼类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梅州市林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潘尧 《生态科学》1992,(1):137-141
五年来,梅州市共完成造林种果作业面积1099.52万亩,其中飞播477.2万亩,人工造林622.32万亩(含种果123万亩),同时还开展了封山育林和疏残林改造.目前,全市除部分乡镇有小面积林中空地、陡坡木薯地、飞播空地外,已全面消灭荒山,对改善全市农林业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回顾五年来梅州市林业的发展历程,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初步发挥了效益,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林业生产仍潜伏和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在干部群众中真正把林业生产作为伟大社会工程来认识的思想基础不牢固,  相似文献   

13.
不同退化沙地土壤碳的矿化潜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实验室土壤培养试验 ,研究了科尔沁退化沙质草地不同生境 (流动沙地 ,半固定沙地 ,固定沙地和丘间低地 )下土壤碳的矿化潜力及不同凋落物在沙地土壤中的分解。经 33d的室内培养 ,不同生境土壤 CO2 - C的释放有极显著的差异 ,与生境植被盖度 ,凋落物积累 ,土壤沙化程度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分布有显著相关。流动沙地土壤有极低的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含量及其微弱的土壤微生物呼吸 ,表明土地沙漠化不仅导致土壤有机碳库衰竭 ,也使土壤微生物活性丧失。在有机质含量很低的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中 ,含氮量高的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凋落物比含氮量低、C/N比高的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和 1年生植物凋落物有较快的分解。在沙漠化的演变中 ,土壤的粗粒化 ,有机物质和养分及微生物活性的丧失制约着凋落物在土壤中的矿化潜力。灌木的存在使更多的有机物质和养分积聚在灌丛下 ,形成灌丛肥岛 ,因而显著贡献于碳的固存。  相似文献   

14.
科尔沁地区植物种多样性对沙地草场生产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对科尔沁沙地草场不同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草地生产力关系的研究表明 ,依据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产力的关系可分为两类 ,其中功能多样性和组成多样性为一类 ,最高生物量变化于 2 99~ 3 3 6g·m-2 ,为简单的一元线性关系 ,相关性显著 .种丰富度和S W指数为一类 ,最高生物量变化于 42 6~ 43 3 g·m-2 ,与沙地草场生产力关系较复杂 ,曲线类型为抛物线型 ,相关性较显著 .同时 ,种丰富度、S W指数、功能多样性和组成组样性与沙地草场生产力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 ,组成多样性指数对沙地草场生产力影响最大 ,S W指数最小 ,依据灰色关联度排序依次为组成多样性 ( 0 .74) ;功能多样性 ( 0 .72 ) ;种丰富度 ( 0 .66)和S W指数 ( 0 .14 ) .可以认为沙地草场改良应建立在种的引进 (增加种丰富度 )和引进种所产生的组成 (生活型 )多样性上 .  相似文献   

15.
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熵对沙漠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分析宁夏中北部盐池县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荒漠草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MB)和微生物熵(qMB)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从荒漠草地到流动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降低46.1%、80.8%和30.0%.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微生物熵碳(qMBC)、土壤微生物熵氮(qMBN)、土壤微生物熵磷(qMBP)均表现为荒漠草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而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imb、C∶Pimb、N∶Pimb)基本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C∶Nimb呈显著正相关,与N∶Pimb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C∶Pimb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C∶N、C∶P)对微生物熵碳的负效应最明显.荒漠草地沙漠化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熵.  相似文献   

16.
聚乙二醇模拟水分胁迫对沙地樟子松种子萌发影响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以引种区沙地樟子松种子为材料,观测了聚乙二醇(PEG)模拟水分胁迫对沙地樟子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EG处理胁迫对种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延缓作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0%PEG处理的种子在试验结束后仍未能萌发,表明樟子松种子的萌发的临界PEG水分胁迫值小于30%,相当于-1.20MPa的水势.种子发芽后胚根和胚轴的生长亦受到PEG模拟水分胁迫,当PEG浓度为10%时(相当于-0.2MPa水势),胚根、胚轴的长度都较短,说明樟子松种子的胚根、胚轴的生长对PEG模拟干旱胁迫更敏感;但胚根/胚芽的比值随PEG模拟水分胁迫的强度增加而增加,表明樟子松种子萌发后对水分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由此可见,干旱胁迫影响引种区沙地樟子松种子的萌发可能是导致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自立  陈桂兰 《遗传》1979,1(4):20-24
我国群众性辐射育种工作正在蓬勃开展。 短短数年已选育了二百多个优良品种和品系, 总推广面积达三千五百多万亩。对作物辐射诱 变规律进行探讨,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有重大 意义。自1973-1978年,我们对下列间题进行 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枣庄冬枣     
枣庄冬枣是枣庄市新发现的优良地方品种,1987年以来,枣庄市薛城区南石乡和泽城区阴平镇发现了7株冬枣结果植株,树龄在30—80年之间。到1994年,枣庄冬枣已开发至1万亩,有5000亩冬枣挂果,总产1.5万公斤。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华北平原地区鼠类活动猖獗,数量剧增。尤其是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种群数量大爆发。在1980年夏季从居民区大量迁入农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现以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为例,统计农作物受害面积达193万亩,其中减产5%-50%的有14.8万亩,50%以上的有4万亩,绝收的有3.8万亩,全区约计损失粮食达7500万斤。 我们于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在有关部门大力协助之下,对河南兰考、孟津、新乡市郊(只对野鼠进行了调查)以及河北赞皇等地的家鼠及野鼠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家鼠调查中,根据褐家鼠具有狡猾多疑的生态特点,尤其是老体的行为非常“机警”。我们采用诱饵前铁法。即对使用的侠子和诱饵,分成前5天适应期,只放铁子施饵,不捕鼠。后3天捕打期。以后3天捕获的鼠数及累积的挟日数来计算其鼠密度。野鼠调查采用铁线法。现将调查结果列表1、2。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海南岛种植橡胶342.57万亩,年产干胶7万吨,产植约4亿元;农田由解放初的43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674万亩,其中水田300多万亩。水利工程从无到有,已修建了蓄水工程2807宗,引水工程2930宗,灌溉面积达394万亩,旱涝保收的水田245万亩,粮食产量1949年为2.46亿斤,1979年增至23.1亿斤,每年递增3.8%。三十年来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6.18%,高于其他一些热带国家,也高于台湾省。林业为国家提供了372万立方米木材,营造了132万亩防护林,但天然林覆盖率由25.7%下降到10.5%,加上橡胶林和人工林,共20.9%。现在,海南岛已成为我国发展热带作物,特别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