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香菇多糖通过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控制内毒素易位,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失调进行调整,从微生态学角度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法 Wistar大白鼠48只,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0只造模。之后以香菇多糖和丽珠肠乐灌胃,14 d后处死。取肠内容物、血液,分别进行细菌培养、检测挥发性脂肪酸、内毒素。结果经过香菇多糖和丽珠肠乐治疗后,大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数量明显下降;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血中内毒素含量显著下降。结论香菇多糖和丽珠肠乐均具有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菌群失调,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香菇多糖和丽珠肠乐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石斛多糖治疗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 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制备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应用石斛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丽珠肠乐组、阴性对照组,给药7d后处死小鼠,应用PCR-DGGE法检测肠道菌群丰富度、血清IL-2.结果 应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3d后,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血清IL-2降低,持续治疗7d后,石斛多糖治疗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血清IL-2增高.结论 石斛多糖具有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菌群失调,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马齿苋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血内毒素含量及肝脏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应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然后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血内毒素含量测定及细菌易位检测。结果盐酸林可霉素灌胃3 d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血内毒素含量增加、肝脏有肠杆菌易位。用马齿笕多糖治疗7 d后,血内毒素含量降低、肝脏肠杆菌数量减少。结论马齿笕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血内毒素含量及肝脏细菌易位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红花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探讨红花多糖改善微生态失调与肠黏膜免疫、血浆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应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然后用红花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5)和丽珠肠乐组(n=5).于给药7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黏膜sIgA、血浆内毒素...  相似文献   

5.
四君子汤及其纳米制剂对微生态失调小鼠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四君子汤水提液及纳米制剂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的调整作用。方法应用林可霉素灌胃建立小鼠肠道微生态失调模型,然后应用四君子汤水提液(常态中药)及其纳米制剂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阳性对照及自然恢复组,于给药6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肠组织电镜检查及肝脏细菌易位检测。结果林可霉素灌胃3 d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损伤严重,肝脏有大量细菌易位。持续6 d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量明显上升,损伤的肠黏膜基本修复,肝脏细菌易位数量大幅度下降。各治疗组间比较纳米中药组的效果要好于常态中药和丽珠肠乐组(P<0.001,P<0.01,P<0.05)。结论2种不同粒径的中药均能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促进肠黏膜损伤修复,控制细菌易位。但纳米中药效果优于常态中药,且用药量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香菇多糖对微生态失调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经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香菇多糖灌胃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自然恢复组和丽珠肠乐组.7d后处死各组小鼠,进行肠道菌群定量、免疫器官体重及其淋巴细胞转化率检测.结果 用香菇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进行治疗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显著降低;脾脏指数明显增加,对胸腺指数无影响;显著增强了淋巴细胞转化率.结论 盐酸林克霉素灌胃能诱导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的有效建立.香菇多糖能调整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苋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黏膜细胞因子测定、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黏膜细胞因子TNF-а、IL-6升高,IL-10减少;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马齿苋多糖治疗7 d后治疗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比TNF-α、IL-6下降,IL-10增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上升。结论马齿苋多糖可以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并降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水平;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马齿苋多糖通过抗炎和降低肠道过度的免疫反应以及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进行调整治疗,达到从微生态学角度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法应用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苋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血内毒素含量测定。结果 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外周血内毒素含量升高。马齿苋多糖治疗7 d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上升,外周血内毒素含量明显下降。结论马齿苋多糖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外周血内毒素含量,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sIgA及病理表现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苋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肠黏膜sIgA及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sIgA含量下降、结肠组织有病理改变。马齿苋多糖治疗7d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肠黏膜sIgA含量上升、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结论马齿苋多糖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提高肠黏膜sIgA含量,改善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纳米山药多糖合生元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对抗生素脱污染菌群失调白兔的生物学效应和机制.方法 用盐酸林可霉素造成微生态失调白兔模型,不同时间点取盲肠内容物,采用标本菌落计数法,对治疗前后各组动物菌群数量进行检测,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肠黏膜变化.结果 各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及肠黏膜恢复情况,制剂组优于阳性对照组及自然恢复组.结论 纳米山药多糖合生元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对抗生素脱污染菌群失调白兔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豹皮樟(老鹰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小鼠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衡的调整作用,为豹皮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抗生素造模,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水提物组、醇提物组、模型组和自然恢复组,利用传统菌落计数法等观察各组肠道菌群失衡及恢复调整情况。结果豹皮樟不同提取物对改善小鼠肠道内菌群的效果不同:水提物具有显著调节肠杆菌及肠球菌等小鼠肠道表层需氧菌的作用,醇提物对小鼠肠道深层厌氧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调整作用显著,具有益生元特眭。结论豹皮樟可以调整肠道菌群,纠正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炎清颗粒对肠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重度失调组、自然恢复组、口炎清低剂量组、口炎清高剂量组和大豆低聚糖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灌服蒸馏水,其他组以头孢曲松钠终浓度为8 g/(kg.d)的剂量,连续灌胃8 d,建立小鼠菌群失衡模型,自然恢复组在失衡模型建立后不使用任何药物,自然恢复7 d;口炎清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豆低聚糖对照组分别灌服相应剂量的药物7 d,观察各组小鼠盲肠指数和肠道内双歧杆菌、类杆菌、韦荣球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优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和酵母菌11种菌群变化。结果与菌群失衡组比较,口炎清组与大豆低聚糖组盲肠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呈恢复趋势。自然恢复组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变化不明显,口炎清组厌氧菌重新出现,尤其是低剂量组双歧杆菌、优杆菌和类杆菌的出现预示着肠道菌群正在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一定浓度的口炎清可以明显促进菌群失衡小鼠盲肠大小的恢复,对小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具有类似大豆低聚糖的益生元功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微生态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黄芪总多糖,三氯乙酸除蛋白,纯化后的多糖分别过中空纤维膜,分子量截留值为150、100、50、20、10和6 kDa,得到不同分子量级别的多糖。应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用不同分子量的7组黄芪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各种药效学指标的测定。结果分子量由大到小的7组黄芪多糖占总糖比例依次为59.1%、0.9%、3.4%、9.4%、2.4%、5.3%和19.5%;7组多糖均有不同程度的扶植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作用,其中10~6 kDa多糖调节小鼠肠道微生态菌群平衡效果最好。结论经过药效学实验筛选出10~6kDa黄芪多糖对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初步阐明了黄芪多糖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口炎清组分玄参对于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应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灌胃的方法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利用观察称量等方法观察小鼠临床表征的变化,以及盲肠指数和脾指数的变化.利用活菌计数法分析肠道优势菌群的变化趋势.结果 (1)菌群失衡组盲肠指数增高(P<0.05);自然恢复组盲肠指数变化不明显;玄参流膏与大豆低聚糖回灌组盲肠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呈恢复趋势.(2)菌群失衡组脾脏指数有下降趋势,自然恢复组脾脏指数无明显变化;玄参流膏组与大豆低聚糖回灌组脾脏指数均有所上升,呈恢复趋势.(3)菌群失衡组厌氧菌被抑制,需氧球菌大量繁殖.自然恢复组菌群种类和数量变化不明显,玄参组厌氧菌重新出现,尤其是双歧杆菌、乳杆菌、韦荣球菌和类杆菌的出现预示着菌群正在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玄参流膏可以促进菌群失衡小鼠盲肠和脾脏大小的恢复,可以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失衡,具有类似大豆低聚糖的益生元功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微生态调节作用。方法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用药30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微生态指标检测。结果用D-半乳糖造模以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降低(P〈0.05),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增加说明模型建立,血内毒素含量也升高(P〈0.05)。用马齿苋治疗后,益生菌数量升高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血内毒素含量也降低(P〈0.05)。结论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的肠道菌群和血内毒素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抗生素干扰小鼠肠道菌群建立轻重程度的菌群失衡小鼠模型。方法选用不同浓度的头孢曲松钠,行小鼠灌胃,取盲肠内容物连续观察培养优势菌群变化。结果优势菌群失衡组小鼠与对照比较,盲肠体积增大,盲肠指数升高。头孢曲松钠8g/(kg·d)剂量连续灌胃8d,造成重度失衡模型,小鼠肠道只能检出肠杆菌属、链球菌属,且数量被抑制在103CFU/g以下。头孢曲松钠5g/(kg·d)剂量连续灌胃8d,造成轻度失衡模型,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和韦荣球菌属数量降至105左右,类杆菌属降至104左右。消化球菌属降至103左右,而其他菌属如乳酸杆菌属、肠球菌属和肠肝菌属等数量显著降低。结论亚致死剂量头孢曲松钠灌胃可以建立肠道菌群重度失衡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溃疡性结肠炎厌氧菌菌群失调简便检查方法,寻找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合剂。方法用冰乙酸诱发大鼠结肠炎模型,用复方树舌中药治疗,在治疗期间分别检测每组大鼠厌氧菌代谢产物、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了解肠厌氧菌群改变,一般切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挥发性脂肪酸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pH从第2天起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自然恢复组与各用药组间的炎症评分比较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树舌加丽珠肠乐组组织损伤评分小(P〈0.05)。结论(1)测定厌氧菌的代谢产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即可对肠内厌氧菌菌群失调做出判断。(2)实验证明,复方树舌中药可作为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及黏膜的修复,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