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ET/CT和超声弹性成像(UE)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173例乳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PET/CT和UE检查。依据病理组织活检和临床随访分别评价PET/CT和UE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并比较两者的结果。结果:PET/CT和UE诊断乳腺癌的灵敏性分别为98.8%和81.3%;特异性分别为84.3%和97.2%;准确性分别为90.7%和90.2%;两种方法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8%、98.1%、98.4%,UE检测乳腺癌的敏感性明显低于PET/CT及PET/CT+UE,PET/CT检测乳腺癌的特异性明显低于UE及PET/CT+UE,PET/CT+UE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PET/CT和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各有优缺点,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杨晓颖 《生物磁学》2005,5(4):86-87
随着社会经济医疗科技的飞快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在CT检查工作中,为了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经常需要做CT增强扫描。CT增强扫描检查是指在CT平扫有可疑病变或发现病变不能明确诊断时,通过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增强病变器官、区域、血管的显示效果,以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特点。为病变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作为一名CT室护士,在增强扫描中,应该熟悉增强扫描的各项操作规程及步骤。熟练掌握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熟悉造影剂过敏反应的表现及抢救措施,协助CT室医生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检查,我院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共行增强扫描698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观察大鼠CT脑灌注剂量下的X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影响.体外大鼠培养骨髓间质细胞,分为照射组和未照射对照组,照射组细胞分别进行1~5次大鼠脑灌注条件下CT扫描.两组细胞分别做生长曲线,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改变情况,以及行噻唑蓝(3-(4,5)-dimethylthiahiazo(-z-y1)-3,5-di-phenytetrazolium romide,MTT)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5次大鼠脑灌注CT扫描下照射组细胞活性及凋亡情况与对照组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大鼠脑灌注CT扫描对骨髓间质干细胞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淋巴瘤诊断、分期和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瘤的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诊断价值,治疗前后对比分期改变,评价疗效和改变治疗方案。结果:PET/CT诊断发现异常高代谢情况51例(98.1%),其对淋巴瘤检查的灵敏度为98.1%(51/52),诊断率与病理结果比较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1例(21.2%)完全恢复,PET/CT未见高代谢或肿大情况,3例(5.8%)临床分期上调,15例(28.8%)分期下调,其中15例(28.8%)改变治疗方案。结论:18F-FDG PET/CT对淋巴瘤诊断准确性高,在分期和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准确分期并鉴别残余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解决融合图像视觉效果增强与量化信息损失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非降采样的多孔小波(àtrous wavelet)分解的PET/CT图像融合方法,使得融合图像既有利于肿瘤诊断又能用于放疗靶区勾画和放射性定量分析。方法:对PET和CT图像分别进行多孔小波分解,以包含肿瘤目标的适当大小的感兴趣区域的清晰度为目标函数,采用Nelder-Mead算法对PET和CT图像高频分解系数之比进行优化获得最终的融合系数,使融合图像充分增加解剖学信息的同时又尽量保持PET图像原有的局部和整体灰度信息。结果:融合图像质量评价表明,本文方法能将有价值的PET功能信息与精确的CT解剖信息结合在一起,并克服传统小波融合损失图像量化信息的不足。结论:基于多孔小波融合的PET/CT图像既能用于肿瘤诊断,又能同时用于肿瘤学放射性计算和适形放疗计划制定等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ET/C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ET/CT对16例肺部孤立性病灶进行PET/CT检查,手术切除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查,以判断诊断符合率与细胞类型.结果:16例肺病灶患者PET/CT检查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结果相比较,诊断符合率为87.5%,其中腺癌13例(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6例),鳞癌2例,肺粘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结合临床症状,PET/CT检查能够准确的对肺癌做出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图像配准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法。本文以区域相似性匹配测度,运用改进的分割方法,结合Powell寻优算法实现了CT/PET多模医学图像配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易于实现,配准速度快、精度高,鲁棒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18)F-FDG PET/CT常规代谢成像反应肿瘤的葡萄糖代谢及乏氧情况,而~(18)F-FDG PET/CT早期动态成像能反映PET/CT成像早期肿瘤的灌注情况。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在早期动态~(18)F-FDG PET/CT成像,即~(18)F-FDG PET/CT灌注成像中,存在独立于常规60 min~(18)F-FDG PET/CT代谢成像的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高摄取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用~(18)F-FDG PET/CT早期动态成像,能够进一步对实体肿瘤的活性区域进行评估,能够更好评价患者预后、完善治疗方案。当前~(18)F-FDG早期动态成像已经应用在肝癌、肾癌以及膀胱癌等实体肿瘤诊断中。早期动态~(18)F-FDG PET/CT成像结合常规标准~(18)F-FDG PET/CT代谢成像,对实体肿块进行一站式成像方法,能够更好的对肿瘤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能谱CT虚拟平扫成像替代传统CT平扫成像可行性,以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已确诊的肝脏疾病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种不同的扫描成像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对49例患者采用传统CT平扫成像的方式进行肝脏扫描成像分析;实验组:对49例患者采用肝脏能谱CT虚拟平扫成像的方式进行肝脏扫描成像分析。2组成像结果出来之后统一交给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小组,并由诊断小组对2种影像进行噪声、伪影、病灶检测能力三方面进行主观对比评价、分析。结果:肝脏能谱CT虚拟平扫成像的平均噪声为2.18±0.58,平均伪影为1.57±0.38,而患者的平均吸收剂量为10.16±2.57;传统CT平扫成像的平均噪声为1.68±0.37,平均伪影为1.44±0.24,而患者的平均吸收剂量为20.06±4.47。且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能谱CT虚拟平扫成像可以代替传统CT平扫成像进行肝脏检查,且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对结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3月~10月在我院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术后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的173例患者的CT成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CT分期的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分析,并对肿瘤长度、CT值、病理分型等进行相关分析及比较。结果:CT术前T分期:T1-2期、T3期、T4期的灵敏度分别为60.90%(14/23)、89.92%(116/129)、95.24%(20/21),特异度为95.33%(143/150)、77.27%(34/44)、96.05%(146/152),准确率为66.67%(14/21)、92.01%(116/126)、76.92%(20/26),诊断一致性检验结果 Kappa=0.685,P=0.000,P0.05,有统计意义。不同病理分期中肿瘤长度及不同病理分型中肿瘤CT值方差分析结果,P0.05,有统计意义。不同病理分期中CT值方差分析结果,P0.05,没有统计意义。病理分期与病理分型的X2检验结果,P0.05,有统计意义。对T1-2过分期和T3低分期两组病例进一步分析,发现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管壁僵硬和浆膜不光整有助于鉴别T1-2过分期和T3期低分期,能够提高T1-2期和T3期的准确性。结论: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多种征象的相互结合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前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CT扫描的作用也更加的凸显出来,作为临床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CT的应用已经在各个医院得以普及,在扫描的过程中,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这样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诊断和鉴别疾病。本文就CT增强技术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前包括螺旋CT在内的所有CT对体部扫描均为横断面扫描。Joseph和Paul等报道了冠状面直接CT扫描在体部扫描中的应用,但需特殊装置,而且国内尚未见其实际应用于盆区疾病诊断的临床报道。笔者对已在横断面CT扫描发现盆区病变而难以定位定性的病人应用简易的直接冠状面CT扫描方法(DCCT),效果相当满意,现结合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进行变革,始于2011年的新一轮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改革被认为是英国NHS历史上最激进的变革。梳理了NHS新一轮改革的历程及改革后的组织构架及相关机构职能,介绍了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可能引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大鼠原位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15只,实验组B组35只。B组大鼠经尿道膀胱内灌注MNU每两周一次,每次2 mg,共4次。A组大鼠用生理盐水以同样的方法灌注。于第14周末对两组大鼠进行膀胱CT扫描诊断,并且处死后取膀胱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B组28只大鼠CT扫描膀胱均见明显异常,表现为局部肿块突起或膀胱壁不规则增厚、密度不均,病理诊断均为膀胱癌。A组13只大鼠经CT扫描未发现膀胱肿瘤,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组织。结论MNU可以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的建立。CT扫描可作为大鼠原位膀胱癌诊断的可靠方法,并能为肿瘤的化疗或放疗等后续实验提供更好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检查在局灶早期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3例病理确诊为早期宫颈癌的患者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并在检查结束10日内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计算~(18)F-FDG PET/CT诊断宫颈原发部位肿瘤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结果:~(18)F-FDG PET/CT检查诊断的宫颈原发部位肿瘤的敏感度为79.25%,特异度为86.79%,准确度为84.9%;以病人为单位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85.71%,特异度为97.87%;以淋巴结为单位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84.61%,特异度为99.00%。结论:PET/CT显像对宫颈癌诊断,分期诊断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正强  王文兵  史世奎  邓祥俊  唐秀  郑敏文 《生物磁学》2013,(34):6723-6725,6760
目的:研究在单排CT轴位螺旋扫描联合多层面重组技术重建冠状面影像诊断鼻腔疾病,评价其诊断价值和可行性。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耳鼻咽喉科进行单排CT轴位螺旋扫描的患者,共219例,对这些患者加做冠状位扫描,比较重建后的影像资料与直接冠状位扫描的图像的分辨率情况,并评估重建质量及运用价值。,结果:单排CT轴位螺旋扫描后冠状面重组的图像:边界清楚、完整,数据无丢失。利用重组技术后重建的结构清晰、连续,能够真实地反映鼻腔、鼻窦及病变结构的实际情况。但分辨率较直接冠状位平扫的患者稍差。结论:单排CT轴位螺旋扫描后冠状面重组的图像,虽然分辨率不如直接冠状位扫描图像高,但与解剖结构、原图像等相结合仍能分辨出病变情况,基本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和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MRI和螺旋CT增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考虑为肝脏占位性病变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根据入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35例行增强CT扫描,35例行动态增强MRI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病灶个数及直径、增强CT及MRI的诊断结果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结果:CT增强组和MRI增强组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病变类型、分布及病灶个数(71 vs 70)、病灶直径(2.25±2.01 cm vs2.19±1.98 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85.71%,CT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77.14%,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高于CT增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组共发生2例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恶心,MRI增强组未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CT增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71%vs 0.00%)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25 0.96分vs 0.71 0.56分)均显著高于MRI增强组(P0.05)。结论:CT增强和MRI增强扫描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中MRI增强扫描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更高,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态、身体状态等因素的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必要时可两者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支气管扩张的X线平片、CT和HRCT表现做一对比分析,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取病理证实支扩20例,分别摄有胸正侧位片,常规CT扫描和HRCT扫描。HRCT选薄层,大矩阵和高分辨率算法。结果:显示X光平片漏诊率高(8/20),特异性低(3/20)。CT较平片显示肺“盲区”效果好,有粘液嵌塞,常规CT像上有时不易与血管性病变鉴别,HRCT可显示部分含气的支气管腔存在。结论:HRCT扫描诊断支扩特异性高,可与支气管造影相媲美。它不仅显示支扩范围、程度和部位。还能显示小叶中央性改变。常规CT较平片显示率高。  相似文献   

19.
能谱CT碘基图是一种定量检测方法,它克服了传统CT平扫易受噪音等因素干扰的问题,通过水-碘、钙-碘等基物质在灌注时期的不同表现,分析不同扫描时期组织碘含量的比值,可用于诊断。近年来,能谱CT在肝硬化的诊断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能谱CT碘基图诊断早期肝硬化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今后有必要开展临床、动物学研究,积累经验,规范CT技术参数设置,深入分析碘值与肝硬化的不同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系统评估能谱CT碘值在肝硬化诊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CT扫描检查对非典型局限性胰腺脂肪沉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非典型局限性胰腺脂肪沉积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CT扫描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普通CT结果显示胰腺形态和大小未改变,胆总管无扩张现象,增强CT扫描显示胰腺内有均匀的低密度影出现。观察组增强CT的动脉、静脉、延时期的扫描值分别为(68.19±2.01)、(44.34±3.52)、(36.28±4.96),对照组分别为(90.39±4.67)、(83.37±6.02)、(66.08±5.91),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普通CT结合增强CT扫描检查可以准确诊断非典型局限性胰腺脂肪沉积的发病,能够较好的对该病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但应注意与其他胰腺疾病进行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