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1型糖尿病发病及防治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B细胞受到自身免疫破坏而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临床症状较严重。大量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B细胞自身抗原、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有关,并且免疫学防治近年来成为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此对1型糖尿病的免疫学相关发病因素和防治做一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2.
淋巴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20﹪~45﹪,主要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三大类。根据细胞表面标志及功能特征,将淋巴细胞亚群分为CD3~+CD4~+辅助性T细胞、CD3~+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CD19~+B细胞、CD16~+CD56~+NK细胞。随着基础免疫学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和科研工作者不断地将淋巴细胞亚群细化并发现一些新的亚群,包括γδT细胞、Th1/Th2细胞、Th17细胞、Th9细胞、Tfh细胞、Treg细胞、Breg细胞、NKT细胞和NKB细胞等,淋巴细胞亚群的内容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定义,现将近年来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是免疫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显示淋巴细胞有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K 细胞等亚群,这些细胞表面都有特征性表面标志。近年亦注意到有些淋巴细胞表面不但有 T 淋巴细胞表面特征,亦同时有 B 细胞或 K 细胞表面特征,这些称为双重标志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4.
<正> (四)有受体与无受体的T和B型淋巴细 胞的检查 1.淋巴细胞各受体的联合检查法。 原理。检查一个型淋巴细胞的抗原或受体,通常不妨碍同时检查该细胞或另一个细胞的其他受体。 白细胞悬液之准备。与检查T和B淋巴胞细的方法相同,可使用纯淋巴细胞悬液或白细胞悬液。  相似文献   

5.
B淋巴细胞的造血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以往的工作证实T细胞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作用,经特异或非特异性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具有更强的调控活性。为了进一步弄清细胞间相互作用在造血调控中的地位,近年来我们又探讨了B淋巴细胞对造血干、祖细胞增殖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相关,包括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等,其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仍是研究的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确定了EBV侵入宿主细胞时的部分关键蛋白以及不同的模式。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220(EBV glycoprotein 350/220)与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R2(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2)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病毒糖蛋白如gp42(EBV glycoprotein 42)、gB(EBV glycoprotein B)、gH(EBV glycoprotein H)和gL(EBV glycoprotein L)的相互作用,使得EBV能够有效侵入B淋巴细胞。由于绝大多数上皮细胞缺少CR2受体,病毒侵入上皮细胞的机制要比侵入B淋巴细胞复杂得多。主要有三种EBV进入上皮细胞的模式:①EBV通过感染的B淋巴细胞或郎罕氏细胞直接接触上皮细胞,"转移感染"进入上皮细胞;②EBV利用自身的相关蛋白与宿主相应的受体蛋白相结合后,通过膜的融合或内吞作用,感染上皮细胞;③感染EBV的上皮细胞经基底膜将病毒颗粒传递给邻近的细胞。本篇综述将介绍近年来在EBV进入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了一系列T、B淋巴细胞单抗,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人淋巴结和扁桃体内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T细胞及其亚群主要位于滤泡间的副皮质。此外在淋巴结髓质也有一定数量的T细胞亚群的分布;次级滤泡生发中心也常出现辅助T或Leu 4阳性T细胞。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多集中在初级和次级滤泡,如OKB_2和BA 1阳性细胞多集中于次级滤泡的帽状区,而IgM主要位于次级滤泡的生发中心。LN-2抗体选择性地与生发中心??和帽状区的B细胞的核膜起反应,是研究B细胞表型的一种重要试剂。  相似文献   

8.
应用差示-PCR技术从APL细胞株中分离到一个受维甲酸诱导的新基因RIG-E.该基因编码一个含13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3.5ku,可能为膜表面蛋白,参与信号传导和细胞活化的调控.推断的氨基算顺序与鼠Ly-6有很高的同源性(30%~60%),是目前发现在人类基因组中与Ly-6家族最相近的成员.  相似文献   

9.
正常人末梢血淋巴细胞的电泳组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常人末梢血淋巴细胞是一不均一的群体。它主要由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等亚群组成。目前已有多种识别T、B淋巴细胞的方法,如E玫瑰花试验、酸性酯酶染色试验,以及检测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Fc受体及补体受体等技术,但均因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够完善。用细胞电泳技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国外已研究多年,但国内报道甚少。我们对50例正常人末梢血淋巴细胞进行了电泳研究,重点分析了淋巴细胞的电泳组分及其与T、B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用这一方法识别淋细胞亚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生命科学研究》2014,(5):418-422
采用流式细胞术双标法检测拟诊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A组)、非免疫相关性恶性血液病患者(B组)及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结合的自身抗体,同时检测B组、确诊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C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CD5+B淋巴细胞比率;A组中16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88.88%;B组1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9.09%。C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比率显著高于B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显著高于B组(P均<0.05);IR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自身抗体表达显著增高,B淋巴细胞总数及CD5+B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高可能是IR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及B淋巴细胞数可以为IRP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优于骨髓Coomb’s实验。  相似文献   

11.
<正> 二,抗人的T和B淋巴细胞与其它白细胞抗血清的获得 各淋巴细胞群体和其他型白细胞特异性抗血清,首先必须与相应的细胞起反应。此外,这些抗血清应当除去非特异的抗淋巴细胞作用,从而加强其免疫抑制的特异性。用相应的材料通过免疫动物获得抗血清。因输血姙娠和某些疾病出现的抗淋巴细胞抗体也能用作试剂。 (一)抗T淋巴细胞血清(ATC) 的制备 1.免疫动物的材料。 可用胸腺细胞或无细胞的胸腺组织。作  相似文献   

12.
B细胞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由分化过程中淋巴细胞恶性转化的复杂过程引起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耐药性是制约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关键因素。自噬是细胞成分降解和再循环的重要细胞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其与肿瘤耐药性的相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S100A8是钙结合蛋白S100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在淋巴瘤的的耐药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在该研究中,以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Daudi、人B淋巴瘤细胞SUDHL-4和人套细胞淋巴瘤细胞JeKo-1为研究对象,揭示了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耐药性与S100A8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且S100A8可以显著激活淋巴瘤细胞的自噬进程。慢病毒感染稳定敲低S100A8的表达后,一方面,淋巴瘤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内的BNIP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自噬受到抑制;另一方面,自噬起始复合物BECN1-PI3KC3的表达显著降低,而BCL2与BECN1的结合显著增多,进而抑制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13.
Notch 信号通路为一广泛应用且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决定多能祖细胞的分化方向,其中在共同淋巴祖细胞向 T 淋巴细胞或 B 淋巴细胞分化选择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 Notch 信号通路参与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促进 Tαβ细胞的形成、诱导处女型 T 细胞变为调节型 T 细胞、阻止 CD4+T 细胞向 Th1 类型分化,以及增加外周免疫器官边缘区 B 细胞的数量 . 在分析 Notch 蛋白结构的基础上,综合最新进展,系统阐明了 Notch 信号通路的组成、作用机制、参与的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以及所起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4.
人扁桃腺淋巴细胞经两次贴壁除去单核-巨噬细胞后,再经连续两次尼龙毛柱处理,得到高度纯化的T和B细胞,在体外用细胞重组实验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观察了B淋巴细胞在体外T细胞丝裂原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证实,静止的B细胞和经A蛋白菌体试剂活化的B细胞均能非常显著地辅佐T细胞对ConA和PHA刺激的增殖反应,B细胞的这种作用不受HLA的约束。此外还观察了在PHA刺激T细胞产生IL-2反应中B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加入B细胞,能明显辅佐T细胞产生IL-2。这些结果证明,B细胞在T细胞丝裂原反应中可作为辅佐细胞,起着与单核-巨噬细胞相似的辅佐作用。  相似文献   

15.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是新发现的属肿瘤坏死因子族的细胞因子。它是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持续合成、分泌的,具有特异的激活B淋巴细胞,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母细胞、分泌抗体,以及促进成熟B淋巴细胞在体内的存活等功能。在缺少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情况下,可导致成熟B淋巴细胞缺乏。而异常过高表达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评估患者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是否有所影响,及机体的免疫系统有何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肝硬化患者20名,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T1)、脾切除即刻(T2)、脾切除后1h(T3)、手术完毕(T4)、手术后1d(T5)、手术后7d(T6)时抽取病人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9+B细胞、CD3-56+(NK细胞)绝对数量.结果:与麻醉前相比,切皮前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NK细胞均明显的降低,而在脾脏切除即刻各系细胞又明显恢复,基本与麻醉前水平相当.然而随着手术继续,在脾脏切除后1h,仅B细胞低于术前,一直持续到手术完毕,但是,此时B细胞与麻醉前比已没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完毕时T、B细胞和NK细胞再次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切皮前水平.手术后1d时,CD4+T细胞与NK细胞仍然低于麻醉前,CD3T细胞、CD3+CD8+T细胞和B细胞已经恢复到麻醉前水平.术后7d时,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及B细胞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还比麻醉前明显升高,但是NK细胞仍与麻醉前的水平相当.结论: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门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患者的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有快速、短期的降低作用,术后7d人体淋巴细胞数量不仅得到恢复,并且反馈性地升高,提示脾脏切除手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T、B淋巴细胞和T细胞亚群单抗致敏的红细胞花环试验结合荧光染色法,检测了50例健康人外周血液内的淋巴细胞。人外周血液中与T_3单抗致敏红细胞形成花环的T_~+细胞平均百分率为61.29±11.686,与T_4单抗致敏红细胞形成花环的T_4~+细胞平均百分率为32.76±8.974,与T_8单抗致敏红细胞形成花环的T_8~+细胞平均百分率为21.66±7.443,B细胞以单抗致敏红细胞识别的B细胞平均百分率为19.55±10.018,但标准差过高,个体间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波动范围相当大。用同一方法和试剂连续检测同一个体的淋巴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亦很难得到重复性结果。我们对检测人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的方法判断人体的免疫状态,和作为各种疾病的诊断指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B细胞的激活是通过B细胞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的结合引起,并引发后续的信号级联反应.深入了解这一重要事件的分子机制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嵌合B细胞受体是B细胞信号功能研究的有效工具.然而,这一方法仅适用于工具细胞,不能被用于体内研究.本研究构建了能同时表达针对特异性抗原的膜型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这一膜型免疫球蛋白表达在原始B淋巴细胞膜上.结果证实,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表达的膜型免疫球蛋白能引发B细胞受体的信号转导,可引发B细胞受体下游Syk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本研究进一步表明,B淋巴细胞表达的膜型免疫球蛋白在体外和体内均能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并导致细胞增殖.因此,本研究提供了一个能在体外和体内快速方便地分析B细胞受体下游信号级联反应的方法,这一方法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与B细胞功能相关的各种蛋白.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荧光抗体法检测 B淋巴细胞。即用 FITC 标记抗人免疫球蛋白(Ig),然后和人淋巴细胞作用,因 B细胞上有特异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可与抗人 Ig 结合,从而使 B 细胞显示荧光,借助荧光显微镜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此法由于标记荧光的抗人  相似文献   

20.
探讨PS1基因突变敲入小鼠B免疫记忆细胞功能变化。OVA免疫PS1基因突变敲入小鼠,通过ELISA抗体检测观察B细胞免疫记忆功能;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B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情况。痘苗病毒免疫正常和基因突变敲入小鼠两次,在免疫后的一年进行痘病毒腹腔攻毒实验,观察PS1基因突变敲入小鼠存活情况。通过分离中枢和外周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功能检测表明,PS1基因突变敲入小鼠细胞增殖功能明显降低(P0.0001);B记忆细胞表面蛋白表达有差异(P=0.045);痘苗攻毒实验结果表明,PS1基因突变敲入小鼠死亡率明显增高(P0.0001)。研究结果表明,PS1基因在调控B记忆细胞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通过调控T细胞功能而发挥间接还是直接针对B细胞发挥调控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结果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