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富含精油而著称的唇形科植物木香薷(Elsholtzia stauntoni Benth.)为研究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设计不同的试验处理条件,对木香薷不同部位的精油进行提取,研究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木香薷精油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切段后水蒸气蒸馏法,馏出液体积为1 500 mL;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要优于共沸蒸馏法。在对木香薷不同部位精油提取的比较研究中,以花穗组材料提取的精油量最大,花穗组与茎叶组间提取的精油量无显著差异,光茎组提取的精油量最少。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观光木当年生枝条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和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以濒危物种观光木(Michelia odora)为对象,测定了广西地区5个不同纬度上观光木当年生小枝及叶片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的增加小枝总重和总叶重总体呈异速生长关系,其生物量更多趋于对小枝的构建.(2)观光木叶功能性状呈...  相似文献   

3.
以江西阳际峰自然保区69种木本植物为对象,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SMA)的方法,对不同冠层高度当年生小枝的构件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小枝生物量)与茎构型特征(茎直径、茎长度、茎宽长比、茎体积和茎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当年生小枝茎构型对叶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冠层高度及生活型间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小枝生物量、茎直径、茎长度、茎宽长比及茎体积均无显著差异,而茎密度差异显著.不同冠层高度及生活型间,叶生物量与茎生物量及总生物量之间均呈显著等速生长关系.小枝叶生物量分别与茎直径、茎体积呈显著异速生长关系,且该异速生长指数在不同冠层高度无显著差异.茎长度、茎宽长比及茎密度对当年生小枝叶生物量变异的解释力较小(<24%).冠层高度和生活型对小枝叶-茎生物量的等速分配关系影响不显著.小枝茎构型中,相比于茎长度、茎宽长比以及茎密度,茎的直径与体积对当年生小枝叶生物量的影响更大,冠层高度对当年生小枝茎构型与叶生物量间的异速分配模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豪  马如玉  强波  贺聪  韩路  王海珍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11):1251-1262
枝叶异速生长关系对理解荒漠植物生物量分配和生活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小枝茎长度、茎纤细率和茎体积表征茎构型, 以叶密度(单位茎长度的叶数量)、叶面积比(单位小枝茎干质量的总叶面积)和叶茎质量比(单位小枝茎干质量的总叶干质量)表征展叶效率, 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SMA)方法研究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当年生小枝茎构型对展叶效率的影响及二者沿地下水埋深(GWD)梯度的权衡策略。结果显示, 胡杨当年生小枝茎直径、展叶效率和比叶面积、叶大小随GWD增加而降低, 小枝茎长度、茎纤细率及其上的叶数量则增大。小枝茎构型性状均与展叶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即随小枝茎长度、茎纤细率和茎体积的增加, 展叶效率逐渐降低, 这可能是枝叶大小、水分传导与机械支撑间的权衡结果。小枝茎构型与展叶效率的异速生长指数(斜率)随GWD增加而增大, 是由于单位小枝茎投资获得的叶面积或者叶质量降低所致, 反映出随GWD增加胡杨采取了高消耗低收益的保守型策略。胡杨应对环境压力时, 倾向于在长枝上着生数量较多的小叶, 短枝上着生数量较少的大叶, 体现出胡杨小枝的资源利用策略与枝叶大小的权衡机制。综上所述, GWD显著影响胡杨小枝茎构型-展叶效率的权衡关系, 低展叶效率是胡杨应对日益旱化荒漠环境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呼伦贝尔草原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利用的最佳刈割制度,于2019—2021年在呼伦贝尔草原开展刈割时间(7月31日、8月10日、8月20日、8月30日、9月9日)、留茬高度(3、9、15 cm)及两者交互作用对草原群落特征、牧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较晚时间刈割和低留茬刈割会降低翌年群落高度和盖度;低留茬刈割降低翌年地上部分生物量,但刈割时间对其影响不显著。禾草、莎草相对生物量随刈割时间的延迟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杂类草则与之相反,而豆科植物无明显变化。低留茬刈割在当年能够获得高的干草产量,但翌年的干草产量显著下降;8月30日,留茬3 cm刈割时干草产量达到最高值(469 g·m-2),高于最低值361.5%。牧草品质中粗蛋白含量在8月30日刈割时亦达到峰值,高于最低值约6.5%,且在高留茬刈割下含量更高;酸、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刈割时间延迟逐渐升高,9月9日刈割高于7月31日8.0%、5.9%,并且随留茬高度增加而降低。呼伦贝尔草原刈割制度设置为留茬高度9 cm左右、8月20—30日刈割为最佳,但需更长期的刈割试验观测才能得到更可靠、更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生物量分配是植物净碳获取的重要驱动因素,当年生小枝内部的生物量分配是植物生活史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和系统独立比较分析(Phy1ogenetica11y independent contrast analysis,PIC)的方法,研究了贡嘎山常绿和落叶阔叶木本植物当年生小枝内各组分生物量分配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枝干重与茎干重、叶(含叶柄)干重和叶片(不含叶柄)干重,以及茎干重与叶(含叶柄)干重之间均呈极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表明分配到叶或者叶片中的生物量独立于小枝生物量;叶柄干重与叶片(不含叶柄)干重和小枝干重呈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显示叶柄对小枝内的生物量分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某一给定的小枝干重或叶片干重时,常绿物种比落叶物种具有更大的叶柄干重,即更大的支撑投资。这些结果表明叶柄作为叶片生物量最大化的一个不利因素,影响了小枝内的生物量分配,并且叶片与其支撑结构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随叶片生活型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岷江源区三处高山林草交错带采集陇蜀杜鹃当年生小枝,测量小枝的茎长、茎粗与茎生物量,沿海拔梯度自然分布的空间变化对比其当年生小枝的茎结构与生物量及其相互关系,接着比较了总叶质量和比叶面积的变化,最后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探究小枝茎叶性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有助于理解陇蜀杜鹃适应异质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除弓杠岭外,斗鸡台与卡卡山土壤因子在海拔间差异显著,相似海拔不同山地间土壤因子也存在显著差异。(2)除卡卡山高海拔比叶面积显著小于低海拔外,其他样地的小枝茎性状(茎长、茎粗、比茎长和茎生物量)和叶性状(总叶质量和比叶面积)在海拔间并无显著差异,相似海拔不同坡体间茎粗、茎生物量以及比茎长差异也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弓杠岭(3963 m)的茎长显著大于卡卡山(3921 m)(P<0.05)。(3)小枝茎长、茎粗与茎生物量之间均为异速生长关系,且茎生物量累积速率大于茎长和茎粗增加的速率,且茎长的增加速率约为茎粗的2.8倍。(4)CCA排序结果表明,11个土壤环境因子中,碳含量、碳氮比、有机碳含量、总磷和容重对植物性状有显著的影响,但在海拔及不同山体间影响小枝茎叶性状的土壤因子不同。由此可知,较小的海拔梯度变化对小枝茎叶性状影响较小,土壤因子是导致小枝茎叶性状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城市夜间灯光对香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常绿乔木对城市夜间灯光的生长响应,以华东地区典型常绿行道树种香樟为对象,研究南京市一条典型道路上近灯处(路灯正下方)和远灯处(两相邻路灯中间位置)生长区位的夜间光照强度差异性对香樟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灯处香樟的平均胸径为16.8 cm,当年生小枝总生产力为309.4 g·m^-2,当年生叶片生产力为241.5 g·m^-2,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为34.6 SPAD.远灯处香樟的平均胸径为15.5 cm,当年生小枝总生产力为273.4 g·m^-2,当年生叶片生产力为212.8 g·m^-2,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为33.1 SPAD.近灯处香樟的平均胸径、当年生小枝总生产力、当年生叶片生产力及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远灯处.两处树木间比叶面积没有显著差异.夜间灯光的补充照明促进了近灯处香樟的生长,并改变了树冠生长对阳光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9.
不同木本植物功能型当年生小枝功能性状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植物功能型之间小枝功能特征的差异,在重庆金佛山和缙云山分别采集20和26个木本植物,选择当年生的小枝测定其叶片和枝条性状。结果表明:1)叶片厚度表现为:落叶植物<常绿植物,乔木<灌木;单叶面积和叶片总面积表现为:落叶植物>常绿植物,乔木>灌木;不同植物功能型间小枝的叶片数量均无显著差异。2)落叶植物和乔木的小枝横截面积、小枝长度和小枝干重均显著高于常绿植物和灌木,不同植物功能型间小枝密度无显著差异。3)与常绿植物和灌木相比,落叶植物和乔木有较高的展叶效率(单位长度小枝支撑的叶片面积),小枝的出叶强度(单位长度小枝支撑的叶片数)无显著差异。4)在小枝水平上,常绿植物比落叶植物投入更多的生物量到叶片。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南川木波罗构件种群生物量、比叶面积及叶干物质含量随苗龄叶龄的变化规律,以南川木波罗幼苗(1~5年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根、茎、叶等构件种群的生物量、SLA、LDMC差异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单株生物量随着苗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达显著性水平;(2)各构件生物量增加的幅度不尽相同,其中枝条生物量增长幅度最大,5年生幼苗与2年生幼苗相比达477.23倍,其余构件生物量为主干叶根;(3)枝条和主干的生物量比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所占根比率变动较小而叶逐渐下降。表明植物体对各构件生物量投资的不均衡性,主要偏向于枝和主干;(4)SLA随着苗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且当年生叶大于1年生叶;幼苗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随苗龄增加而增加,且1年生叶均高于当年生叶。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密花香薷挥发油,测得密花香薷挥发油的得率为0.12%.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密花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鉴定了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6.04%.体外抗菌试验和抗病毒试验的结果表明:密花香薷挥发油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木香薷腺毛形态结构发生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及扫描电镜技术对木香薷(Elsholtzia stauntoni Benth)腺毛发生发育及其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香薷表皮上主要有两种表皮毛:无分泌细胞的表皮毛与有分泌细胞的腺毛。前者包括单细胞乳头状毛、2~3细胞管状毛、分枝状毛及多细胞管状毛;后者包括头状腺毛与盾状腺毛。成熟头状腺毛头部由1、2或4个分泌细胞构成,头部呈圆球形或半圆球形;成熟盾状腺毛头部由8~12个分泌细胞构成,分泌细胞横向扩展形成盾状头部。木香薷腺毛主要在茎端幼叶处大量发生,从茎端第一对幼叶处开始产生;从幼叶期到成熟期均有腺毛发生,大部分腺毛在幼叶期发生发育,只有极少部分在叶的成熟期进行发生发育。  相似文献   

13.
绿萝(Epipremnum aureum(Linden et Andre)Bunting)系天南星科(Araceae) 麒麟叶属(Epipremnum)的一种木质藤本植物,常攀援于山石上、墙壁上或它树上附生,分枝多,枝悬垂,园艺上用作荫棚悬挂植物。绿萝的叶片薄革质,翠绿色,一般 (特别是叶面)有多数不规则的黄色斑块,极为美丽,它不仅是庭园观赏植物,而且还可折枝插瓶,经久不萎。本种不易开花,通常都是无性扦插繁殖门。迄今为止,关于绿萝的组织培养,除1986年K·Y.Paek等人报道用Scundapsus aureus(Epipremnum pinnatum)的茎央和腋芽进行培养外,尚未见到其他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重组人干扰素βser17工程菌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对重组人干扰素βser17(rhIFNβser17)工程菌的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优化确定了适宜rhIFNβser17表达的培养基、诱导剂使用浓度、诱导时期和诱导后的收获时间等,建立了发酵培养工艺,并在50L发酵罐进行了中试发酵,菌体收获量湿重达13.08g/L,rhIFNβser17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0.2%,纯化后比活性达2×107IU/mg蛋白以上,为进一步的下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4月中、下旬出现在英国的Hampsfell(英格兰的西北部)地面的蕨菜,以前两个月的生长速度最快,9月叶片达最大高度,但其重量高峰则出现在8月。地上部分生物量也以8月为最高,平均792克·米-2,其后逐渐下降,于11月地面部分枯死。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季节变化不很明显,但随着地上部分的生长,地下部分的生物量也有所增长。土层深度是影响蕨菜生物量的最重要因子。蕨菜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量平均为778克·米-2·年-1,在土深地段平均为918克·米-2·年-l,在浅土地段为525克·米-2·年-l。  相似文献   

16.
Sucrose was supplied several hours after harvest to broccoli branchlets via the transpiration stream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sucrose available for respiration and to determine its influence on longevity at 22°C. Calculations based on solution uptake indicated that an 8% (w/v) sucrose solution supplied sufficient substrate for respiration, but the pattern of respiratory decline after harvest was not altered by supply of exogenous sucrose, and yellowing of floret sepals began after 2 days. However, when sucrose was supplied immediately after harvest, yellowing was delayed. Treatment with cytokinin (50 ppm 6-benzylaminopurine), to delay yellowing, had no effect on levels of sucrose in branchlets after 4.5 days, but retarded loss of chlorophyll. Floret tissues appear to sense the decline in sucrose after harvest, the result being induction of senescence as judged by yellowing. 6-benzylaminopurine may block the sensing mechanism.Abbreviations BAP 6-benzylaminopurine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a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system for zedoary (Curcuma zedoaria Roscoe) was developed, using 50 g/l of fresh weight inoculum in a batch culture. The highest cell biomass obtained from a 5-l bioreactor equipped with three impellers after 14 days of culture was utilized to extract secondary metabolites (essential oil and curcumin) and determine the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 (peroxidase,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alase). For essential oil and curcumin, zedoary extracts were recovered via a variety of methods: steam distillation, volatile solvents, and Soxhlet. After 14 days of culture using volatile solvents, the optimal yield of essential oil (1.78%) was obtained when using petroleum ether at 40°C in 6 h of extraction, and the best curcumin yield (9.69%) was obtained at 60°C in 6 h via extraction with 90% ethanol. The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 from zedoary cells were also assessed.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of peroxidase, superoxide-dismutase, and catalase reached maximum values of 0.63 U/mg of protein, 16.60 U/mg of protein, and 19.59 U/mg of protein after 14 days of cultur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8.
李攀  闫小玲  袁永明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1):2351-2353
报道了四川省香薷属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1种——四方蒿(Elsholtzia blanda Benth.)。四方蒿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云南、贵州、广西)至东南亚及南亚的热带地区,在四川为新记录,且是该种分布区的北缘。凭证标本存放于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19.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a new chemotype of Elsholtzia strobilifera Benth. collected from sub-alpine region of central Himalaya, India,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he GC of the oil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more than 50 constituents, of which neral (18.3%) and geranial (29.9%) were found to be the major compounds and an absence of monoterpene hydrocarbons. Acylfuran derivatives, the specific chemical markers of the essential oils from the genus Elsholtzia were not det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