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刈割时间和次数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刈割时间和频率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间隔时间的延长使牧草的茎/叶比值和粗纤维含量显著增加,粗蛋白、粗灰分、P、K等的含量显著下降,其中K下降的幅度最大,其次是粗灰分、粗蛋白和P等.刈割时间对粗脂肪、Ca、Mg的含量影响不大,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适宜的刈割频率可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隔50-55d收割1次,可使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均维持较高的水平,隔57d割1次,牧草的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而粗纤维含量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2.
在草地刈割过程中, 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时间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及物种异步性关系密切。本文基于2014-2018年的野外刈割实验, 研究了围封(对照, 无刈割)、轻度(留茬8 cm)、中度(留茬5 cm)和重度(留茬2 cm)等不同刈割强度对内蒙古大针茅(Stipa grandis)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时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与围封相比, 刈割对群落时间稳定性无显著影响, 但对种群平均时间稳定性影响显著, 重度刈割处理的种群平均时间稳定性显著降低; 且种群平均时间稳定性与群落时间稳定性无显著相关关系, 表明这二者独立波动。(2)与围封相比, 重度刈割处理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 但它与群落时间稳定性无显著相关关系, 表明物种丰富度不是群落地上生物量时间稳定性的主导因素; 此外, 重度刈割处理的群落抵抗力显著降低, 但也与群落时间稳定性无显著相关关系。(3)异步性与群落稳定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但刈割对异步性无显著影响, 故未造成群落稳定性显著变化。因此, 异步性可能是影响群落时间稳定性的主导效应之一, 在草地管理与利用过程中, 可从物种异步性角度来对草地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万志强  杨九艳  谷蕊  闫玉龙  梁艳  杨劼  高清竹 《生态学报》2016,36(17):5477-5484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基质,对植物群落动态有显著的影响。刈割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除放牧外最重要的利用方式。研究不同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区群落特征和若干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土壤因子与群落特征的相关性,旨在得出对群落多样性最有利并最适宜生产利用的刈割频度。研究区设置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部以大针茅建群的典型草原;在2009—2013年进行不同频度的刈割处理,共设置处理,一年两次刈割、一年一次刈割、两年一次(割一年休一年)刈割、围封,在2013年8月采集测定土壤养分的样品。刈割对群落多样性影响显著,割一年休一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刈割处理(P0.05);不同频度刈割下,一年两次刈割处理下土壤20—30cm和30—40cm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频度刈割处理下土壤中的速效磷和速效氮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一年两次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元素间无显著相关关系;Richness指数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含量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割一年休一年刈割处理下土壤元素含量呈现更好的状态,结合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利用的角度,割一年休一年为最合理的刈割频度。  相似文献   

4.
刈割对苜蓿人工草地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长仲  周淑荣 《生态学报》2004,24(3):542-546
运用物种丰富度 (S)、个体数量 (N)、申农指数 (Shannon' s index,H′)、均匀度指数 (E)作为多样性分析的综合指标 ,分析了不同刈割次数苜蓿人工草地昆虫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刈割对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主要是部分稀有害虫种类 ,对优势种和常见种的影响较小。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 ,害虫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刈割对天敌的种类及数量影响较小 ,其影响主要发生在刈割初期。苜蓿人工草地昆虫各类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标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呈明显的差异和规律性 ,且受刈割次数的影响较大。当 6月上旬苜蓿进入现蕾末期和开花初期时 ,正值害虫始盛期 ,蚜虫、蓟马、盲蝽等优势类群的虫口数量很大 ,总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很低 ,此时刈割 ,可以有效地降低优势害虫类群的虫口数量 ,提高各类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 ,增强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 ,使第 2茬苜蓿的害虫数量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在苜蓿种子生产田 ,当 6月上旬害虫进入始盛期后 ,数量开始急速增长 ,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基于内蒙古中部克氏针茅草原长期刈割试验,分析了不同留茬高度下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群落中5个优势及亚优势种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留茬高度在10cm以上时对5种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较小.留茬高度为10 cm适于冷蒿生长,而不利于克氏针茅的生长.糙隐子草在留茬高度为2 cm时表现最佳.黄囊苔草对群落的贡献在留茬高度为5 cm时最大,此时其生物量与刈割年限呈正相关.留茬高度为2和15 cm不利于星毛委陵菜生长.植株较高、竞争力强的多年生植物对干扰的耐受能力较强,刈割的留茬高度不低于10cm时,有益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李鑫  石凤翎  高艳  赵明旭  李凌浩 《生态学杂志》2012,23(10):2648-2654
基于内蒙古中部克氏针茅草原长期刈割试验,分析了不同留茬高度下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群落中5个优势及亚优势种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留茬高度在10 cm以上时对5种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较小.留茬高度为10 cm适于冷蒿生长,而不利于克氏针茅的生长.糙隐子草在留茬高度为2 cm时表现最佳.黄囊苔草对群落的贡献在留茬高度为5 cm时最大,此时其生物量与刈割年限呈正相关.留茬高度为2和15 cm不利于星毛委陵菜生长.植株较高、竞争力强的多年生植物对干扰的耐受能力较强,刈割的留茬高度不低于10 cm时,有益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陈瑶湖流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禽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湖区存在芡实种植过密,汛期影响行洪的隐患,对湖区的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为研究芡实分区刈割试验对陈瑶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8月期间对陈瑶湖后生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15科22属40种,其中轮虫12属26种,枝角类8属11种,桡足类2属3种,群落结构主要以轮虫为主,后生浮游动物种类分布时空上无显著差异(P>0.05)。共发现优势种8属10种,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囊形单趾轮虫(Monostyla bulla)、蹄形腔轮虫(Lecane ungula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相似文献   

8.
刈割时间、刈割强度与施肥处理对燕麦补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刈割强度、刈割时间和施肥状况对燕麦的补偿有明显影响作用。在不施肥条件下,分蘖期轻度刈割有利于植物的补偿作用,拔节期重度刈割以及重复刈割影响植物生长。施肥可以提高受适度刈割损害植物的补偿程度。无论施肥与否,燕麦都没有发生明显的超补偿现象。但在施肥条件下,留茬高度8cm的刈割处理使燕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的生产力,尤其是秆叶的干重。  相似文献   

9.
放牧、刈割及摘顶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比较放牧、刈割及摘顶3种干扰发现,适度放牧、刈割提高了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鸭茅、黑麦草种群的适应性,部分原因在于2种干扰均对牧草进行了摘顶.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及生殖生长。放牧、刈割对牧草产生的生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摘顶而实现。从而提高种群密度、热值及能量积累.单因子的人工摘顶试验表明,牧草顶端优势的维持降低了牧草种群密度,抑制了能量积累。从抑制了种间竞争.持续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促进了牧草密度及能量的增长,从而提高了牧草种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刈割对羊草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相似文献   

11.
张钦  唐海萍  崔凤琪  戴路炜 《生态学报》2019,39(19):7110-7123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区的草原畜牧业和旱作农业深受干旱的影响。研究该区干旱发生的特征及趋势,对当地采取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7年呼伦贝尔草原4个气象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并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法分析了近58年呼伦贝尔草原年、季尺度的气候变化及干旱特征与趋势,并结合该区实际发生的灾害事件对SPEI指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近58年来呼伦贝尔草原在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减少的背景下干旱化趋势显著。2)该区域年尺度和季节尺度下干旱化特征具有差异性,其中,年尺度下,该区域SPEI指数以-0.218×10 a~(-1)倾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1998年是干旱加剧的突变年,未来在11年尺度上有持续偏旱的趋势;季节尺度下,冬季SPEI指数显著增加,且未来在17年尺度上有持续偏湿的趋势,春、夏和秋季的SPEI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并分别在22年、9年和15年尺度上有持续偏旱的趋势。3)2000年以来,干旱发生的总频率尤其重旱和极旱的发生频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年代;4)夏季和秋季分别是发生重旱和极旱次数最多的季节。5)SPEI指数在呼伦贝尔草原区的干旱监测与分析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于1975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并于1996年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8555~4000年,本文主要对此次发掘所获的2654件石制品进行报告与初步研究。通过级差动态分类发现,这批石制品中的制作类型比例较高,石片、细石叶和副产品的数量较大,但未发现石制品原料或毛坯,表明工匠可能在原料产地先进行初步整形,将预制毛坯带回营地,进而加工成器。石制品组合有石片石核、细石核、石核修理石片、剥片程度不同的石片和细石叶、副产品、成形工具以及破损品等,反映出人类行为涵盖了操作序列的生产、使用和废弃三个阶段。细石核预制技术稳定娴熟,普遍存在台面预制和修理现象。出土工具体型较小,精致程度较高,以石镞、端刮器、石刀、细石叶工具等为典型,表明狩猎和加工动物性材料是该工具的主要作用任务。根据推测,遗址内存在分区活动和协调作业的现象,可能是当地史前人类的一处使用时间较长的营地。  相似文献   

13.
选取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及其各功能群的物种组成、平均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探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在人工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以期回答人工恢复的草地植物群落何时才能接近天然草地、人工恢复的时间阈值应为多长等问题,从而为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恢复前5年内,禾本科植物的数量大量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增加了847.6%,植物群落盖度增加了134.5%;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都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恢复8年后植物群落组成达到阶段性的稳定状态,在恢复时间达16—18年后,逐渐向更稳定的状态转化;恢复18年的草地与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的Jaccard及Sorensen相似度指数分别为0.596、0.747,Cody差异度指数为9.5。由此可见,建植人工草地的方式恢复退化草地,可在建植8年后达较好的恢复效果;恢复时间达16年以上的人工草地采取适度的调控措施,有利于其向天然草地恢复演替;建植18年的人工草地物种组成情况与天然草地最接近,但仍有差异。因此,\"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人工促进恢复,到未退化的状态至少需要18年以上。  相似文献   

14.
李雨  吴鹏飞  龙伟  马金豪 《生态学报》2019,39(20):7697-7708
为了明确高寒地区种植不同种类牧草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6年7月,选取2013年建植的垂穗披碱草、老芒麦、早熟禾、羊茅、燕麦、苜蓿6种牧草地为研究样地,以外围天然草地为对照样地,采集0—15 cm混合土样,采用干漏斗法(Tullgren)分离土壤节肢动物。结果表明:(1)7种类型牧草种植地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密度、类群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或0.01)。群落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燕麦显著高于垂穗披碱草和苜蓿牧草地,而Simpson指数与之相反,其他几种牧草地间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指数均无显著差异性。(2)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土壤pH、TN、N/P、C/N、AK;其中,在垂穗披碱草样地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pH呈正相关,在早熟禾样地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TN和N/P呈正相关,而在天然草地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C/N和AK呈正相关。(3)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及多样性指数仅与T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种植不同种类牧草对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密度和多样性均存在较大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种植苜蓿等其他种类牧草虽然能缓解草畜矛盾,但会降低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RHYS E. GREEN 《Ibis》2010,152(4):826-829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族民间野菜资源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民间作蔬菜利用的野生植物共有23种.记录了植物的学名、汉名、食用部位、食用方法,分析讨论了鄂温克族民间利用野菜的特色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化草地恢复与利用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退化表现为土壤和植被遭到彻底破坏,草地演替过程受到强烈抑制.实验采用长期(30年)封禁措施,定位监测退化草地从次生半裸地演变为近似原生植被(进展演替)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封禁时间的变化,退化草地恢复演替经历了4个阶段,群落盖度、植株密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在草地群落恢复过程中逐渐增加,其特征变化出现的峰值均在封禁第20年(地下生物量峰值在第15年),其中地上生物量最高达520.5 g/m2;直到封禁的第20~25年,以本氏针茅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衰败退化现象明显,而大针茅种群密度剧增;在封禁的第26年以上以大针茅为优势的群落生长较为稳定,从目前群落演替进程看,大针茅有替代本氏针茅的趋势.另外,在草原沟道两侧以斑块状聚集分布有中旱生灌木,群落的演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封禁时间的延续,退化草地从自然封禁恢复的0~26年,通过侵入-竞争-扩散-定居的几个演替阶段,目前形成以大针茅为建群种相对稳定的"亚顶级".虽然草地生物量有一定下降,但草地质量提高,物种多样性丰富,促进草地的进展演替.草地植物群落主要由禾本科、豆科和菊科组成;多年生植物、C3和旱生物种可以作为草地演替过程和植被恢复的指示物种.长期封育对草地物种更新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有负面影响,因此,合理的封育时间是草地生态恢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本研究提出,在黄土区退化草地封育10~15年后可以开始进行合理的利用,例如通过两年一次刈割和轻度放牧(2只羊/hm2).本研究可为干旱区、半干旱区相似的退化草地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生态学报》2013,37(10):922
火是继土壤、水分、温度之后, 塑造地表植被的主要力量。该文以2010年“12·5”冬草场火烧事件为背景, 通过对比川西亚高山草地火烧区域和未火烧区域火后第一年植被群落结构和牧草质量, 探讨亚高山草地植被对冬季火烧的响应机制。通过物种多样性分析、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干重等级法(dry-weight-rank)分析发现, 冬季火烧未改变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 却改变了植被群落结构的物种组成。冬季火烧导致一年生禾草、一年生杂草、灌木等3种生活型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增加; 多年生杂草数量减少, 生物量增加; 多年生禾草数量和生物量减少。冬季火烧也极大地减少了可食禾草的比例, 增加了各种杂草的生物量比例。此次火烧事件降低了细柄草(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和早熟禾(Poa sp.)等可食禾草的竞争能力, 增加了一些杂草(如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等)在资源竞争中的相对优势, 最终表现为火后牧草的可食性下降。  相似文献   

19.
植被-土壤系统间的养分互馈是维系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的关键环节。然而, 在沙地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 植被-土壤间的碳(C)、氮(N)、磷(P)互馈关系及推动植物群落演替恢复的关键因子尚不清楚。该研究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 从土壤微生物视角探讨沙地植被-土壤养分互馈关系并揭示沙地退化植被生态恢复的限制因子。选择呼伦贝尔沙地植物恢复过程的不同景观类型, 包括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 采用时空互代法, 探究沙地恢复过程中植被-土壤C、N、P化学计量协调平衡特征及关键驱动因素, 进一步将植被-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关联分析, 揭示退化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因素、植物群落特征和微生物群落对植被-土壤化学计量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1)随着退化沙地植被生态恢复, 土壤C含量、N含量、P含量、C:P和N:P均呈显著增加趋势; 相反, 植物地上活体和活根C、N、P化学计量未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 说明随着沙地植被恢复演替及环境条件的改善, 沙地植物群落仍具有保持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平衡相对稳定的能力。2)土壤C:P (12.08-38.40)处于较低水平, 使得土壤P表现为净矿化,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过程中不受P的限制, 地上植物活体N:P均低于10, 说明呼伦贝尔沙地植被恢复生长主要受N限制。3)随沙地植被恢复, 土壤N:P不断增加表明土壤N供应逐渐增加, 而P供应逐渐减弱, P可能成为植被恢复后期的限制元素。4)呼伦贝尔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 土壤化学计量和pH对植被化学计量存在直接的显著正效应,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影响土壤化学计量间接影响植被化学计量, 此外, 土壤含水率、土壤质地和电导率对土壤化学计量和植被化学计量的间接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该研究结果可为退化沙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适应性管理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