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命名和描述了10余个哺乳动物群,其时代跨越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它们已经成为建立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地层框架的重要依据。早在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过程中就已经发现土城子地区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但这些化石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主,缺乏小哺乳动物。土城子动物群的构成和其在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地层框架中的位置长期以来不是特别明确。报道了在土城子新发现的6种小哺乳动物化石。根据Lophocricetus grabaui–Sinocricetus zdanskyi–Prosiphneus licenti–Hansdebruijnia pusilla–Moschus grandaevus的组合特点,认为土城子动物群的年代应该可以很好地约束在晚中新世(或者保德期)的晚期。土城子动物群明显比内蒙古的宝格达乌拉动物群要进步一些,与二登图动物群非常相似,时代上晚于前者,略早于后者。依据动物群整体面貌,推测在晚中新世晚期土城子地区存在森林和草原混合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3.
过去40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陆相新近纪化石地点中应用了筛选技术,采集到大量标本,这些发现迅速填补着晚新生代动物群演替和生物年代学认识的空白。在把孤立的化石组合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和建立动物群序列框架中,小哺乳动物的发现和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道了另一个产自哈拉津胡舒地点的晚中新世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再次展示了蒙古高原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种类和丰度。新地点位于该地区的最北部,并为玄武岩所覆盖,产出的标本计有7000余件,代表大、小哺乳动物达63种。虽然这一动物群混杂了少量下部层位的属种,但它不失为内蒙古中部地区一个较为真实地反映晚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组成和生态环境的动物群。初步分析表明,哈拉津胡舒动物群属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晚中新世早期的灞河期,可能比阿木乌苏动物群稍晚,但比沙拉动物群略早。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   总被引:24,自引:15,他引:9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入中国地质年表,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动物群中的最早代表,其后依次为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二登图动物群、哈尔鄂博动物群、比例克动物群、高特格动物群。内蒙古中部被认为是新近纪生物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在地质时代上这一哺乳动物群系列跨越了新近纪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其中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具有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山旺期的典型持征;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构成的广义通古尔动物群,正是定义东亚中中新世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依据;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和二登图动物群符合保德期动物群的含义;比例克动物群和高特格动物群具有榆社期动物群的性质。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据这些动物群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时限进行精确界定, 但依某些动物阶元(主要为科和属一级)的最早迁入或在该区的最早出现,以及在该区地层中的最后出席,概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所指示的哺乳动物年代特征,并分别把通古尔期和保德期细分为3个和4个非正规亚期。深入的研究,包括在这一地区发现新的化石层位和材料,不仅会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生物年代的厘定提供更多的资料,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新近纪地质年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哺乳动物群(英文)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简短报道了 2 0 0 0年和 2 0 0 2年采自内蒙古高特格上新统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这些材料包括小型和大、中型哺乳动物 ,计有 7目 2 2科 41属 46种。在群体的结构上 ,这一哺乳动物群与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早上新世比例克和高庄动物群接近 ,但其时代比二登图和比例克动物群都晚 ,而可能比高庄动物群的上部稍早。高特格动物群似乎代表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的一个新成员 ,时代应为早上新世晚期 ,或中国哺乳动物年代的榆社期早期 ,大体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时代的早露西尼晚期或MN1 5a的时代相当。动物群的组合指示了一个以温带草原为主 ,局部地方有灌木丛林和水体的生态环境 ,与二登图和比例克动物群的情况相似。从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到早上新世高特格动物群的演替表明 ,内蒙古中部地区在这一时期的环境似乎渐趋干旱和草原化。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流域建立了一个新近纪岩石地层单位:顶山盐池组。该组平行不整合于哈拉玛盖组之上,是一套以红色泥质粉砂岩为主体的细碎屑岩堆积,厚约50 m,含有上下两个化石带。上化石带时代为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下化石带为中中新世中晚期,与通古尔期默尔根小哺乳动物群大体相当。根据岩性和化石组合,推测顶山盐池组含有风成沉积物,或主要为风成堆积。其下部地层与流域中可可买登组为同期异相沉积。通过下伏的哈拉玛盖组,顶山盐池组可以和附近地区的铁尔斯哈巴合剖面衔接,构成乌伦古河流域一个从晚渐新世到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大体连续的地层序列。这个序列有可能包含了塔本布鲁克期至保德期的沉积物和动物群。我们将这个序列与中国以及欧洲的相同时段生物年代序列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并讨论了有关的生物年代和年代地层问题。以哈拉玛盖动物群为代表的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繁盛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和中中新世全球气候最佳期的温暖气候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7.
1931 ~ 1932 年,博格·步林两次率领中瑞考察团( 又名斯文·赫定考察团) 到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部进行考察,在克鲁克湖与托素湖地区首次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成为我国早期青藏高原古生物研究的奠基石。直至今日,双湖地区仍是青藏高原脊椎动物化石最丰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柴达木盆地新近纪的堆积巨厚且连续,地层构造相对简单,盆地北缘地层出露好,是研究陆生哺乳动物演化的理想地点。然而,双湖地区地层的时代跨度超过 13 My,厚度接近 4600 m,如果化石层位不明,很容易引起动物群成分的混乱。步林对此似乎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所有采集的化石未做分层处理,导致后人对"柴达木动物群"年代的解释引起不少异议。步林并非对地层不重视。恰恰相反,他如同在甘肃塔奔布鲁克盆地的工作中那样,在缺乏地形图和地质资料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他利用明显的地物( 山顶)和地质构造( 背斜) 作为参照系统,仔细地记录了化石的出露地点,并编制了一些草图。步林去世后,家属把他的野外记录留给赫定档案馆( Svan Hedin Archives) ,在斯德哥尔摩分几处收藏。遗憾的是,如同塔奔布鲁克盆地的情况,步林未能发表很多十分关键的化石地点资料,而发表的地质记录却被多数人忽略,所出版的游记也鲜为人知,个人档案记录更是深埋于历史的文献中。直到 1999 年,本文第一作者才首次接触到一些步林的野外原始资料。经过近 10 年多次对赫定档案馆的访问和对步林原始记录反复的野外核实,最终才将步林的经典地点结合进现代地层顺序的框架中。本文是继对步林塔奔布鲁克盆地燕丹图动物群经典地点与地层的研究后,进一步对其柴达木盆地化石地点的厘定与复原,是本系列文章之二。目的是将过去混淆于各地点的动物群逐一解译,将不同时代的化石分子置于现代地层与年代框架之中。幸运的是,步林的诸多野外记录都保存完好,结合发表的个人游记及地质记录,他所发表的多数哺乳动物化石都可以恢复到一定地层范围之内,尚能尽量减小经典化石地点的不确定性。本文试图整理步林未发表的珍贵资料,通过综合考证其他已发表的信息,结合作者在 1998 ~2010 年多次野外考察的结果,以期理顺柴达木地区经典化石点与现代地层框架的关系。这里将着重探讨经典化石点的生物地层学问题,并将步林柴达木盆地化石地点的野外记录资料译成英文附入文后,至于我们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其他化石点暂不涉及。步林主要在三个地区采集了化石: 托素湖北岸、怀头他拉村南及泉水梁火车站附近。尽管步林清楚地意识到其化石来自几千米厚的地层,但他统称其为柴达木动物群,成为以后混乱的主要原因。根据对柴达木新近纪的地层古生物考察,我们至少可以辨认出 4 个动物群: 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深沟动物群和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 1) 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化石主要产于剖面底部克鲁克背斜两翼接近轴部的红色泥岩及绿色砂岩中。该动物群的成员发现较少,步林和我们都找到不多,主要来自两个地点: 怀头他拉剖面步林 165 号营地附近及泉水梁火车站东北 800 m 左右处。包括以下几个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该系列号码在步林的柴达木专著中广泛应用) :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 ( Nr. 356) ,Lagomeryx tsaidamensis ( Nr. 361) ,Stephanocemas( Nr. 368,407) ,? Dicroceros ( Nr. 372,397) ,? Eostyloceros ( Nr. 396,399,401) ,Acero-rhinus tsaidamensis ( Nr. 330,346,374,381) 。( 2) 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该动物群最初发现于托素湖北岸的狭长露头。步林对该点的记录最详细,其中各化石层位都被我们一一找到。托素湖的含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局限在诺令根河( 连接克鲁克湖与托素湖之间的小河) 北岸 100 m 的地层中,是步林所有化石点中能最精确地确定层位的一个点( 即步林托素湖化石点都可以恢复到该段 100m 地层中) 。根据目前古地磁测量结果,该点 100 m 地层可以精确到 0. 3 Ma 范围之内。相当于含托素动物群层位的化石地点在怀头他拉剖面中也少量存在,但多数化石不特征,估计步林在此也找到不多。托素动物群最丰富的化石点在泉水梁车站东南的狭长露头。步林称做"一般条带"( "General Strips") 。在厚度不到250 m,北西-南东方向延伸达8 km的地层中,化石均匀散布、保存完好,是柴达木目前最丰富的化石点。托素动物群包括以下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 "Ictitherium sp. "( Nr. 542) ,Tsaidamotherium hedini( Nr. 447,457) ,Tossunnoria pseudibex ( Nr. 449,481,537) ,Qurliqnoria cheni ( Nr. 441) ,Qurliqnoria sp. ( Nr. 508)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 ( Nr. 429) ,Chalicotheriidae indet.( Nr. 317) ,Hipparion sp. ( Nr. 352,444,467,493,498,500,501,523,553) ,Acerorhi-nus tsaidamensis ( Nr. 418,430,438,456,459,488,502-4,511,516,525-7,536,538,555-6) ,? Tetralophodon ( Nr. 458,487,524,530,534) ,Giraffidae indet. ( Nr. 316,320) ,? Eostyloceros ( Nr. 334,349) 。另外我们在泉水梁地点也找到大量化石,研究后可望增加更多的成员。泉水梁是我国少数几个三趾马出现最早的地点之一。该剖面目前还没有古地磁资料,但通过与怀头他拉古地磁剖面的对比,泉水梁三趾马出现的最低层位应大致在 C5r. 1r反向带与 C5r. 1n 正向带之间( 约 11. 12 Ma) 。另外托素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是青藏高原首次出现独特种类的时代。牛羊科中具有高原特色的种类包括 Tsaidamotherium hedini,Tossunnoria pseudibex,Qurliqnoria cheni 和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其中 Qurliqnoria cheni可能是现代藏羚羊( Pantholops) 的祖先类型。( 3) 晚中新世早期深沟动物群。深沟动物群是根据德令哈南部深沟剖面的化石建立的。产该动物群的地层虽然在怀头他拉剖面中段出露,但目前还没找到特征的化石。步林的个别不确定的化石有可能属于深沟动物群。邱铸鼎和李强最近( 2008) 对深沟的小哺乳动物做了详细的描述,认为与陕西蓝田霸河组下部的小哺乳动物组合最接近。( 4) 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怀头他拉动物群也处于怀头他拉剖面上部化石不丰富的地段。从步林的野外记录中,惟一能够比较确定的化石是一些驼鸟蛋片。我们也仅增加了几种小哺乳动物( 未研) 。  相似文献   

8.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地层剖面构造简单并含有丰富的晚渐新世及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及索索泉组沉积基本连续,两组界线位于剖面米距33 m处.依据该剖面中8个层位和相邻的XJ99005剖面中18个层位上采集的化石以及它们的上下关系和生物组合性质,划分出5个哺乳动物组合带,其中两个位于铁尔斯哈巴合组中(铁-Ⅰ,Ⅱ带),3个在索索泉组下部(索-Ⅰ,Ⅱ,Ⅲ带).从剖面的铁尔斯哈巴合组、索索泉组和哈拉玛盖组中以0.5 m的间距采集了348组古地磁样品,获得的磁性剖面包含了16个正向带和16个反向带(事件),其中包含了相当于地磁极时间表中C7n~C5E段的完整磁极带.铁-Ⅰ~Ⅱ带与塔本布鲁克哺乳动物群相近,为中国已知位置最西、构成门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组合.索-Ⅰ带应为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晚渐新世的哺乳动物带.早中新世索-Ⅱ带与谢家动物群和蒙古中部渐新世-中新世过渡带D带可以对比.早中新世索-Ⅲ带相当于过去使用的"索索泉动物群",时代大致与乌尔图动物群相当.根据地磁极时间校正,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和索索泉组跨越了从24.5 Ma(地磁极时带C7n.2n)到18 Ma(地磁极时带C5Dr.2r)大约6.5 Ma的时间,岩体平均沉积速率大约为2.5 cm/千年.剖面中5个生物组合带的时间跨度大致分别为:铁-Ⅰ带:24.4~24.15 Ma;铁-Ⅱ带:23.2~23.1 Ma;索-Ⅰ带接近但还未到达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23.03 Ma;索-Ⅱ带:21.9~21.7Ma;索-Ⅲ带:21.68~21.15 Ma.我们推荐将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作为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单位谢家阶(期)底界界线层型的一个候选剖面.与谢家阶底界相对应的界线暂定在剖面由底向上40.25 m处,对应于地磁极时带C6Cn.2n底界.该界线位于索索泉组内部,索-Ⅰ和索-Ⅱ带之间.根据定义,该界线也分别对应于阿基坦阶、中新统以及新近系的底界,年龄为23.03 Ma.文章还讨论了下列问题:1)索索泉组的绝大部分应当和谢家阶以及山旺阶地层对比,仅其底部含有索-Ⅰ带化石组合的部分可与塔本布鲁克阶地层对比.2)在进行生物地层对比时尽量使用不同的索索泉组哺乳动物组合带,传统的"索索泉动物群"仅大体相当于索-Ⅲ带.3)许多过去认为的渐新世哺乳动物分子的生存时代实际上延伸到了早中新世,仅以这些分子的存在,不能说明一个动物群及其地层的确切年代.4)塔本布鲁克动物群及相关的期、阶名为有效名称,具有合法性;该阶底界有待确立.5)如果山旺阶底界(谢家阶顶界)位于地磁极时带C6An.1r底,年代为20.43 Ma,相应的界线应位于铁尔斯哈巴合剖面89.25 m处,因此,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有可能产生谢家阶的单位层型,该阶的地质时间跨度为2.6 Ma.6)5个生物带都是以兔形类、啮齿类以及食虫类等小哺乳动物为主要分子,而且同门类的属种间具有相当近的演化关系,说明这个地区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的一段时期中,动物群性质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反映了一个从早渐新世以来就比较干旱的环境;渐新世和中新世动物群成分在种一级上仍有明显差异;而相当于谢家动物群的索-Ⅱ带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7)从索索泉组的岩性、分布的地理部位以及与甘肃秦安剖面相近的时代和动物群等来看,不排除含有风成沉积物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晚新近纪哺乳动物群落与东亚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已有的中国晚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综合新近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中国晚新近纪哺乳动物群落演变进程及其对于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约13 Ma至7-8 Ma),中国北方哺乳动物群落组成上没有明显的分异;而在其后的晚中新世晚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分化,分化为东部地区以适应潮湿的较为封闭的动物群落与西部地区适应干旱的开阔环境的群落,这种分异可能与东亚夏季风的加强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化石类群的扩散与交流资料也表明由青藏高原隆升而形成的地理阻隔也可能发生在该时期;上新世哺乳动物群落演化表现出对于持续的干旱化气候背景的适应,而晚上新世某些类群的分异与主导地位的确立与该时期气候环境背景的剧烈震荡相一致。由于化石资料的不完整,时段分布的不均一,以及地理分布区域的局限,全面认识中国晚新近纪哺乳动物群落组成以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尚有很长的一段历程。  相似文献   

10.
古地磁测年表明,甘肃董湾晚新近纪剖面代表了7.3~3.5 Ma间的连续风成古土壤堆积。在74.8 m厚的剖面上,发现了小哺乳动物化石层位40个,共产出小哺乳动物39种。根据小哺乳动物组合特点,董湾剖面可以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Ⅰ+Ⅱ带为晚中新世晚期,相当于保德期;Ⅲ+Ⅳ带为上新世早期,相当于榆社期早期。中新统/上新统界线(5.33 Ma)位于剖面距顶部35.5 m处,比以鼢鼠Mesosiphneus最早出现为标志的生物地层Ⅲ带的底界低2 m。由于榆社阶底界直接对应于中新统/上新统界线,该剖面因其良好的地层和生物条件可被推荐为榆社阶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  相似文献   

11.
灵长类化石在内蒙古二连地区上始新统的首次记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录了内蒙古晚始新世的3种原始灵长类化石(Eosimias sp.A,Eosimias sp.B和Pseudo- loris erenensis sp.nov.)。Eosimias sp.A系该属个体较大者,仅小于E.paukkaungensis。Eosi- mias sp.B个体较小,齿冠较低,主尖较细小。Pseudoloris erenensis的主要特征为:个体小,m2的下次小尖较靠舌侧,无颊、舌侧齿带等。Eosimias在内蒙古上始新统的发现,表明内蒙古在晚始新世时也是高等灵长类活动的舞台。过去已知仅分布于欧洲的Pseudoloris在内蒙古上始新统的发现表明,哺乳动物在晚始新世时,在亚、欧问已有某种交流。上述发现还表明,内蒙古地区晚始新世的气候可能属亚热带型,有过树木繁茂的林地。  相似文献   

12.
通古尔(Tunggur)台地作为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中亚考察团研究过的一个经典的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在亚洲晚新生代陆相哺乳动物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通古尔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工作,发现了数个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的动物群,建立了从早中新世至上新世哺乳动物演化序列的框架。这一框架有可能成为东亚新近纪陆相哺乳动物群对比的标尺。通古尔地区动物群的演替,对于深入认识这一地区古环境和动物地理的分化也十分重要。2005年8月的野外工作,主要在通古尔台地的两个地点——奥尔班和阿勒特希热进行,目的是寻找新生代中晚期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根据古地磁极性年代标尺确定化石的时代。最厚的古地磁采样剖面在奥尔班(Aoerban,43°20′21.6″N,113°54′48.6″E)。取样点起自43°20′36.4″N,113°54′48.6″E,终于43°20′52.7″N,113°54′23.1″E。测试结果显示,剖面上50 m的粘土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的互层,除近底部5 m厚的褐棕色粘土岩外均为负极性时。负极性段大致可与国际标准古地磁柱的5Dr或6r对比,相当于18—20 Ma。该剖面上同时进行了小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据初步鉴定,化石组合包括了晚渐新世和大量早中新世的成员。因此,奥尔班动物群极有可能代表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时代最早的一个新成员。阿勒特希热(Aletexire,43°47′21.6″N,113°05′25.0″E)采样剖面始于43°47′53.6″N, 113°04′51.1″E,终于43°47′52.9″N,113°04′42.2″E。剖面厚约13 m,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含有与推饶木动物群相同的成员。测试结果显示,整个剖面记录为正极性时。这便与王晓鸣等于2003年把阿勒特希热剖面古地磁测试的结果与默尔根剖面的对比产生了一些矛盾。原因可能是阿勒特希热的采样间隔过大,或两剖面根本就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同样的问题似乎也出现在与推饶木剖面的对比上。看来有必要对这一地区的古地磁测试作更深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食虫类和翼手类化石在内蒙古上始新统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描述了2种食虫类化石(Anatolechinos neimongolensis gen.et sp.nov.,Ictopidium lechei),1刺猬科(属、种未定)(Erinaceidae gen.et sp.indet.)和2类属、种未定的蝙蝠化石(Microchirop- tera gen.et sp.indet.A和B)。Anatolechinos gen.nov.的主要特点是:个体较小;具pl/1;颊齿齿冠低,主齿尖低钝;P3-M3前附尖低小;P3-M2的后附尖脊短而低,次尖与后齿带有棱相连,舌侧无齿带;P5-4舌叶较长,次尖大;P3次尖与原尖有棱相连;M1原小尖和后小尖的前、后棱均较短,次尖前棱很弱;M3后小尖后棱长;下臼齿下内尖棱短等。认为原归入齿鼩猬的Tupaio- don huadianensis也应归入Anatolechinos新属。新种A.neimongolensis与A.huadianensis的主要区别是其个体较小,齿冠稍高,p4无下前边尖,外齿带弱而不完全等。将Anatolechinos归入Eri- naceidae的Tupaiodontinae。讨论了内蒙古中-西部在晚始新世的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二连盆地额尔登敖包剖面(相当于伊尔丁曼哈组)的中始新世早期地层中新发现的一件标本显示其属于一个与ameghinornithid相似的种,代表了Ameghinomithidae在亚洲的首个记录.新标本具有外踝半圆形,缺失骨质腱桥,伸肌沟外侧具有大而平的结节,以及其他与ameghinomithid和似ameghinomithid鸟类共有的特征.内蒙古标本与欧洲最古老的ameghinomithids记录大体属同一时代(约48 Ma).与同时期内蒙古哺乳动物群主要由亚洲类群组成兼有少量与北美有关的绝灭类群不同,这类鸟类中始新世时在北美缺失,而存在于欧洲和亚洲.加上埃及法尤姆早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似ameghinomithid鸟类,这类已经绝灭的鸟类的地理分布似乎比过去所认为的要广泛得多.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齿脊相对不发育,牙齿较横宽(长宽比小),M3相对较长。两种化石分别将脊齿貘科和犀超科的化石记录提前到最早始新世。最新的地层资料表明,明镇貘仅发现于脑木根组上部,相当于伯姆巴期的地层中;施氏貘(Schlosseria)和脊齿貘(Lophialetes)则分别发现于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因此,这些化石在生物地层对比和早期奇蹄类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依据二连地区的新资料和中亚考察团的野外记录,我们认为蒙古的Pataecops parvus标本可能来自比Kholobolchi动物群大多数种类更低的层位,可能相当于伯姆巴期。  相似文献   

16.
北美现生的潘氏貂Martes pennanti(荷兰殖民区俗名fisher,北美印地安土著俗名pe-kan)传统被归入貂属(Martes)。20世纪70年代初Elaine Anderson首先认识到北美fisher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国山西保德晚中新世的古中华貂M.palaeosinensis。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上裂齿唇侧具有一个孤立的小齿根。因此在众多的化石和现生貂中,这些具有多一个小齿根的种类可以归入它们自己的一个分支,并重新启用已建立的Pekania属来区别于其他种类。近年来新兴的分子系统研究也趋于把北美的fisher与中、南美的Eira及北半球的狼獾(Gulo)并列,甚至指示它可能是狼獾的姊妹群。因此把fisher独立归入Pekania属中可能是未来的方向。2009年我们在内蒙古阿巴嘎旗宝格达乌拉组的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古中华貂的上颌。这是该种在内蒙古的首次发现,借此机会对目前的分子系统关系、分异年代及化石记录进行综合探讨。虽然保德和宝格达乌拉的古中华貂在时代上与分子钟估算的5~8Ma比较一致,狼獾的化石记录却远比古中华貂的老(可以追到11Ma左右)。如果狼獾确实是fisher的姊妹群或与它并系的话,那么fisher的分异时间也可能更早。  相似文献   

17.
结合甘肃临夏盆地和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的新材料及之前发现的材料,辨认出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地层中的大型中华马与其他安琪马类的显著区别:下门齿前倾,第一对下门齿大而粗壮,第二对比第一对稍小,第三对非常小;前臼齿列及臼齿列的宽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明显变小;下前脊长,下外谷与齿列长轴近垂直;m~3第三叶退化。确定Sinohippus为一有效属。重新对中国晚中新世的安琪马类材料整理和分类,建立新种Sinohippus robustus。简要分析了低冠的中华马与高冠的三趾马共生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一种具混合型纹孔(互列式纹孔和对列式纹孔)的化石本。化石木产自内蒙古乌达矿区老石旦矿附近太原组上部,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经比较,确认为南洋杉型木属(Araucarioxylon Kraus)一种新;老石旦南洋杉型木(Araucarioxylon laoshidanense sp.nov.).根据混合型纹孔的存在及其他特征,认为新种可能代表了一种原始的松杉类植物的木材化石。主要特征:仅保存  相似文献   

19.
A kind of silicified fossil wood with mixed pits on the radial tracheid wall is described. The fossil wood was collected from the top of Taiyuan Formation (early Early Permian) in Wuda Mining District, Nei Mongol. Compared with the Paleozoic fossil woods in the world, it is put into Araucarioxylon Kraus and named as A. laoshidanense sp. nov.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possessing mixed pittings (alternate and opposite pittings) on the radial tracheid wall, the fossil wood is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unknown primitive conifers.Diagnosis of the new species: Only secondary xylem preserved and consisting of axial tracheids and rays. Growth ring boundary, resin duct and axial parenchyma absent. One to Four (commonly 2or3) seriates of bordered pits mostly alternate but sometimes opposite)on the radial tracheid wall. One to Four (commonly1, rarely2 to 4) Cupressoid pits in each cross-field. Rays usually uniseriate, sometimes partly-biseriate and 2 to 39 (mainly3-5) cells hig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