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布洛芬对曲霉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分别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测定布洛芬对10株烟曲霉、黄曲霉和土曲霉的抗菌活性。结果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布洛芬对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1000~2000μg/mL,最低杀菌浓度(MFC)范围为2000~8000μg/mL;纸片扩散法也显示布洛芬有体外抗曲霉活性:48h时,1000μg布洛芬对曲霉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20.1±3.89)mm。结论布洛芬有体外抗曲霉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桂皮醛对曲霉的抗菌活性及对烟曲霉细胞壁的影响,为研发新型靶向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沙氏琼脂(4%葡萄糖、1%蛋白胨、2%琼脂)试管稀释法测定曲霉菌MIC。将烟曲霉菌分别制备成1×106 CFU/mL的0.1%的桂皮醛及卡泊芬净吐温80沙氏(4%葡萄糖、1%蛋白胨)液基,37℃孵育48h后,离心、制片,透射电镜观察,以氟康唑作对照。结果桂皮醛、卡泊芬净、氟康唑对曲霉菌MIC(烟曲霉菌0.019 5μg/mL、0.039 1μg/mL、32μg/mL,黄曲霉菌0.039 1μg/mL、0.039 1μg/mL、32μg/mL)。电镜显示0.1%的桂皮醛及卡泊芬净作用烟曲霉菌48h后,细胞壁外层溶解脱落、细胞核及细胞器溶解消失,但细胞膜仍然完整。0.1%氟康唑对烟曲霉菌细胞壁及细胞膜均无影响。结论桂皮醛、卡泊芬净对烟曲霉菌均有较强的抗活性,但桂皮醛优于卡泊芬净。桂皮醛及卡泊芬净作用在烟曲霉菌细胞壁而不影响细胞膜,氟康唑对烟曲霉菌细胞壁及细胞膜均无影响。桂皮醛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靶向治疗曲霉菌感染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纯化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BS-112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究明各活性组分的结构,测定其对黄曲霉的抑制作用,为该菌株及其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该菌株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MS)和核磁共振谱(NMR)解析各活性组分的结构;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各活性组分对黄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结果】从BS-112菌株发酵液中分离获得4个抗真菌活性组分,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Tetrins A和B、Tetramycins A和B。96孔板法测得这4个化合物对黄曲霉的MIC分别为3.13μg/mL、12.56μg/mL、1.56μg/mL、6.25μg/mL,MFC分别为6.25μg/mL、25.0μg/mL、3.13μg/mL、12.56μg/mL。【结论】BS-112菌株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由Tetrins A和B、Ttramycins A和B 4个化合物组成,它们对黄曲霉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中药大辞典》中记载有抗真菌药理作用的127种中药醇提物进行体外抗深部感染真菌(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烟曲霉)的研究。方法采用75%乙醇超声提取法对127种中药进行统一提取,参考CLSI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和M38-A2方案进行抗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烟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并进一步考察其抗菌谱及抑制菌丝作用。结果在2mg/mL浓度下,仅博落回等17种中药、月季花等34种中药、黄柏等5种中药分别对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烟曲霉有抑制作用,其中博落回和粉萆薢的抗菌谱广;在4mg/mL浓度下,127种中药中仅粉萆薢和藜芦能完全抑制菌丝生长,最低浓度分别为200μg/mL和500μg/mL。结论首次用统一标准对《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抗真菌中药进行体外活性筛选,并对其药效进行再评价,为新型抗真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单离香料在液体接触、气相接触2种方法对7种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值),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探讨不同接触方式对单离香料抗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接触法中百里香酚、水杨醛对供试菌MIC值均为0.125μL/mL,肉桂醛、柠檬醛MIC值范围为0.25~0.5μL/mL,丁香酚、芳樟醇的MIC值范围为0.25~2.0μL/mL。气相法试验中水杨醛、百里香酚对供试菌的MIC值均为0.125μL/mL,芳樟醇MIC值范围为0.25~1.0μL/mL,肉桂醛、柠檬醛MIC值范围为0.5~1.0μL/mL,而丁香酚在供试范围(8μL/mL)内仅对副溶血性弧菌有抗菌作用。用MIC值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水杨醛、百里香酚在液体接触法与气相接触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液体接触法明显优于气相法;从MBC值分析,芳樟醇、水杨醛、丁香酚在2种接触方式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芳樟醇、水杨醛的液体接触法明显优于气相法,而丁香酚则相反。单离香料与菌体的作用方式会影响其抗菌效果,因此利用单离香料的抗菌性能开发新型抗菌剂,需全面评估其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舍他康唑对常见临床分离念珠菌属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制定的M27-A3方案测定舍他康唑对112株念珠菌的MIC值。结果舍他康唑对112株念珠菌在24h的MIC GM为0.18μg/mL,MIC范围为≤0.03~16μg/mL,MIC50和MIC90分别为0.125μg/mL、1μg/mL。对念珠菌属各菌种的MIC GM从低到高依次为白念珠菌0.08μg/mL,光滑念珠菌0.158μg/mL,近平滑念珠菌0.318μg/mL,热带念珠菌为0.425μg/mL,克柔念珠菌为1.414μg/mL。结论舍他康唑对常见临床分离念珠菌属菌株均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烟曲霉的体外抗菌活性,观察伊曲康唑对小鼠烟曲霉角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角膜基质注射法建立烟曲霉角膜炎小鼠模型.造模后观察角膜病变,取角膜病变处分泌物做真菌镜检、真菌培养以证实造模成功.用药基法检测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烟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对烟曲霉角膜炎小鼠给予伊曲康唑治疗,治疗结束行临床评分、炎性评分、菌落形成单位测定以评价疗效.结果 伊曲康唑对烟曲霉的MIC和MFC分别为6.25 μg/mL、12.5 μg/mL;氟康唑对烟曲霉的MIC和MFC分别为500 μg/mL、1 000 μg/mL.伊曲康唑治疗组临床评分、炎性评分和测定的菌落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伊曲康唑对烟曲霉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氟康唑,并且对烟曲霉性角膜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临床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用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E-test条对分离自临床标本的116株真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其中热带念珠菌15株,光滑念珠菌14株,近平滑念珠菌11株,克柔念珠菌6株,新生隐球菌8株,阿萨希毛孢子菌9株,烟曲霉29株,黄曲霉15株,黑曲霉1株,镰刀菌属7株,根霉属1株,以ATCC22019光滑念珠菌为质控菌株。结果两性霉素B对阿萨希毛孢子菌、镰刀菌、黄曲霉的MIC90均为64μg/ml,对其余受试菌株的MIC90均≤1μg/ml,伏立康唑对镰刀菌的MIC90为64μg/ml,对大部分受试菌株的MIC90均≤2μg/ml。结论除对某些真菌可能无效外,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可能适用于治疗大多数的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背景】随着耐药微生物种类的增多和耐药性增强,抗耐药微生物新药的发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生姜精油是纯天然植物精油,是天然抗菌材料的优选。【目的】分析生姜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生姜精油对常见条件致病菌抗菌活性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抗菌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生姜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利用牛津杯法、最小抑菌浓度法(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法(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生长曲线绘制法研究生姜精油的抗菌活性和抗菌动力学特征,并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生姜精油对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生姜精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姜烯(22.014%)、β-倍半水芹烯(11.276%)、α-法呢烯(8.222%)、α-姜黄烯(6.854%)、姜酮(5.610%)、姜辣二酮(5.192%)、6-姜烯酚(4.670%)、桧烯(3.393%)和β-红没药烯(3.080%)等萜类物质。生姜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2.3μg/mL和4.6μg/mL;对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9.2μg/mL,MBC均为18.4μg/mL;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8.4μg/m L和36.8μg/mL。生长曲线结果显示,生姜精油能延长细菌的生长停滞期、抑制细菌的生长速率。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生姜精油能引起细菌细胞膜破损,致使胞内物质渗漏。【结论】生姜精油富含萜类化合物,具有中度的抗菌活性,能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引起菌体损伤和死亡。本文有望更好地为有害微生物的防控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孔板-MTF比色法测定植物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对真菌抑制活性的步骤为:在多孔板的每孔中依次加入浓度为105孢子/mL的供试真菌孢子悬液90μL,不同浓度的药液10 μL.25℃暗培养48 h,然后每孔中加入8mg/mL的MTT溶液10μL,继续培养10 h后,离心去上清,加入DMS0 150 μL,振荡30 min,离心后上清液在510nm测定吸光值.采用上述条件测定了白屈菜红碱对稻瘟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MIC值分别为80和1.5μg/mL,IC50值分别为21.99和0.78 μg/mL;Diepoxinζ对稻瘟病菌的MIC和IC50值分别为200和96.21 μg/mL.多孔板-MTT比色法为快速有效地筛选和评价植物和微生物抗真菌活性成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