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联合使用大剂量乌司他丁与沐舒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5例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3例,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确诊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后,立即给予传统常规治疗:吸氧、视情尽早预防性气管切开、湿化气道及气道灌洗、翻身拍背吸痰、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40万单位,每隔8h静脉滴注,沐舒坦450 mg,每隔12h微泵静推;对照组给予乌司他丁10万单位,每隔8h静滴,沐舒坦30 mg,每隔8h静滴,疗程为10天,比较两组患者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死亡率。结果:治疗组93例患者,治愈92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1.08%(1/93),治疗过程中发生ALI34例,ARDS12例,呼吸机使用时间为(4.2±2.1)d。对照组92例患者治愈88例,死亡4例,死亡率率为4.35%(4/92),治疗过程中发生ALI43例,ARDS17例,呼吸机使用时间为(8.2±2.7)d。两组患者ALI发生率、ARDS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在气管切开的前提下,给予常规传统治疗的同时,采用大剂量乌司他丁与沐舒坦早期联合使用给药,能够明显的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沐舒坦)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ung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L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选取sD大鼠36只,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沐舒坦干预组;手术对照组。对大鼠进行左侧开胸并阻断左肺门根部60min,然后进行再灌注6h。沐舒坦干预组再灌注开始时,经股静脉持续6h输入沐舒坦溶液(3.75mg·kg-1.h-1)。分别检测大鼠动脉血氧分压,肺组织湿/干重比值,氧化应激因子(MDA,SOD,GSH-PX)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细胞因子(TNF-α、MCP-1、TGF-β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光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1)大剂量沐舒坦干预后,肺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内出血、渗出等较再灌注损伤组明显改善(P〈O.05);肺组织湿/干重比值显著降低(P〈0.05);动脉血氧分压明显改善(P〈0.05)。(2)大剂量沐舒坦干预后,肺组织MDA、SOD、和GSH—PX含量基本降至正常水平;MPO活力降至手术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P〈0.05)。(3)沐舒坦干预组的TNF-α,MCP-1,TGF.B1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药物干预后虽未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降低。结论:大剂量沐舒坦可参与下调肺组织的MDA、SOD、GSH.PX的含量和MPO活力,并通过下调TNF-α、MCP.1、TGF-β1基因rnRNA的表达水平达到减轻LIRI损伤程度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表明,沐舒坦通过调控uRJ在形成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抑制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有效的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王鹏  高岩  翟哲  刘小伟  杜纯鹏 《生物磁学》2013,(25):4888-4891,4907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例)和观察组(n=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十连续性血液净化,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ELISA法检测血清IL-6及TNF-α水平;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APACHEII评分;统计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氧合指数明显升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L-6及TNF-α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⑨治疗后,APACHEI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氧合,抑制ARDS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肺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2例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治疗的急性肺挫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常规剂量组)和C组(大剂量组),每组各34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1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每8h1次,连用7d;C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4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每8h1次,连用7d。分别测定和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天、治疗第4天、治疗第7天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以及治疗期间3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T2.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的PaO2水平在第7天较A组升高,C组的PaO2水平在第1、4、7天较A组均有升高,在第1、4天较B组亦有升高(P〈0.05);B、C两组PaCO:水平在第4天较A组均有升高(P〈0.05);B组的PaO2/FiO2水平在第7天较A组升高,C组的PaO/FiO2水平在第4、7天较A、B两组均有升高(P〈0.05)。B组的TNF—α水平在第7天较A组降低,C组的TNF-α水平在第4、7天较A组降低,在第4天较B组降低(P〈0.05);B组的IL-6水平在第7天较A组降低,C组的IL-6水平在第4、7天较A、B组均降低(P〈0.05)。各组ARDS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挫伤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资料,治疗组(30例)采取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30例)采取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的的呼吸频率、PaO2、PaO2/FiO2、PCO2、APACHEII评分、胸片变化、VAP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的呼吸频率、Pa02、PaO2/FiO2、PCO2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6.39,6.27,24.07,9.82,P〈0.05);治疗组的VAP发生率20.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6.7%(x^2=5.84,P=0.016〈0.05);治疗组的病死率3.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6.7%(x^2=5.71,P=0.017〈0.05)。两组之间的APACHEII评分及胸片变化均有明显差异(t=7.14,6.33,P〈0.05)。结论:机械通气与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较好地改善肺功能,缓解ARDS患者症状,提高安全可靠性,控制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沐舒坦联合纳洛酮对新生儿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08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沐舒坦联合纳洛酮治疗。结果:治疗组退热,呼吸频率正常,湿哆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医疗费用以及复发情况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沐舒坦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沐舒坦对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诊断为老年中重度AECOPD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给予沐舒坦每次30mg、90mg、330mg、溴己新4mg静脉滴注,3次/d,观察第一天,第四天,第七天肺功能的变化。结果:330 mg组在老年AECOPD治疗中对肺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显著性,330 mg组第四天与第七天,无明显差异。而30 mg组和90 mg与溴己新组该三组用药前与治疗后第四天比较无明显差异,用药后第七天优于用药前和用药后第四天,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大剂量沐舒坦治疗老年中重度AECOPD,安全性高,能明显快速改善患者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无创机械通气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血气指标、肝肾功能和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间青海省中医院收治的73例SAP并发ARD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7),对照组患者予以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气指标、肝肾功能指标以及肠黏膜功能指标,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7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19 %(33/37),高于对照组的66.67 %(24/36)(P<0.05)。两组治疗7 d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以及血清肌酐(creatinine,Cr)、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SAP并发ARDS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肝肾功能和肠黏膜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和降钙素原(PCT)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 年6 月~2015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79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 观察组(39 例)和对照组(40 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 者治疗前后IL-6、TNF-alpha和PCT 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 前两组患者间IL-6、TNF-alpha及PCT 水平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alpha及PCT 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IL-6、 TNF-alpha及PCT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MODS 及死 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阿托莫兰能够改善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炎症反应,降低机体IL-6、TNF-alpha及 PCT 水平,降低MODS 发生率及病死率,在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安宇  何敬远  王义兴  洪全球 《生物磁学》2011,(15):2898-2900
目的:评估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脓毒症患者4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根据培养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和必要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1次/12h,乌司他丁60万u静脉滴注,1次/12h,连用7d。记录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白细胞(W33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7天病死率。结果:疗程结束时观察组脉搏、呼吸、WBC、PCT、CRP、APACHEII评分、7天病死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有明确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赵晓琴  陈强  覃桦 《蛇志》2010,22(3):210-213
目的研究大剂量乌司他丁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收治的154例ALI/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乌司他丁组(UTI组)(n=80),对照组(n=74)。记录两组患者开始治疗、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的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结果;记录患者在ICU治疗的转归。应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治疗3天UTI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两组患者PaO2、PaO2/Fi O2、SaO2均有上升,UTI组PaO2/Fi O2略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患者PaO2、Sa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UTI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比较(UTI组52.5%,对照组52.7%,P=0.980)无统计学差异,机械通气时间UTI组低于对照组[UTI组(14.8±3.9)天,对照组(16.7±4.2)天,P=0.020]。根据ALI/ARDS发生的病因分为肺内源性及肺外源性进行亚组分析(A组:肺内源性ALI/ARDS,使用UTI治疗;B组:肺内源性ALI/ARDS,不使用UTI治疗;C组:肺外源性ALI/ARDS,使用UTI治疗;D组:肺外源性ALI/ARDS,不使用UTI治疗),发现乌司他丁对肺外源性ALI/ARDS患者(C组)的ICU时间、ICU内死亡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不使用UTI的患者(D组)。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用于ALI/ARDS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且高血糖的发生率低,尤其是乌司他丁治疗肺外源性ALI/ARDS患者的预后优于肺内源性的ALI/ARD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早期经皮气管切开(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tomy,PDT)对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采用PDT行气管切开的87例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组(≤7d Early tracheotomy,ET)共42例,晚期气管切开组(7 d Late tracheotomy,LT)共45例,其中ET组男性23例,平均年龄41.36±14.12岁,LT组男性26例,平均年龄46.38±13.87岁。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II)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T组显著缩短了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ICU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在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和V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虽然ET不影响患者预后及VAP发生率,但可缩短患者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ICU时间,故对于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应采取早期PDT。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治疗措施包括机械通气及药物综合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在维持正常的肺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业已证明,PS异常与ALI/ARDS的发病有关,给予外源性PS亦可治疗ALI/ARDS。本文就外源性PS在盐酸吸入性ALI/ARDS的第二时相中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何浩  胡亮  何彩霞  崔嵘  夏凤强  李成 《生物磁学》2011,(17):3334-3338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7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2例)、CBP组(n=23例)和CBP+乌司他丁组(n=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经典治疗方案,CBP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乌司他丁组在CBP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观察比较患者病情发展,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动脉血气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和CBP组相比,CBP+鸟司他丁纽患者病死率、ICU住院时间、MODS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5)。②经过治疗,CBP+乌司他丁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降至15.46±3.96,与对照组(18.06±4.25)和CBP组(17.14±5.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患者BUN、HR降低程度依次为CBP+乌司他丁组〉CBP组〉对照组,组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前后PH值、HCO3-、MAP比较差并不明显(P〉0.05)。④CBP+乌司他丁纽血清CRP含量下降,WBC数量减少,其变化程度明显大于CBP组和对照组(P〈0.05)。⑤对照组、CBP组和CBP+乌司他丁组患者PT、TT和APTT时间延长,血小板数量下降,其中CBP+鸟司他丁组PT、APTT时间短于CBP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缓解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氨溴索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患者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峥  邹鑫森  李其斌  林起庆 《蛇志》2011,23(2):129-131
目的 探讨氨溴索对急性肺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对进一步发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作用.方法 选择77例病情程度基本相同的急性肺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氨溴索治疗组38例,常规治疗组39例.比较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包括ARDS发生率、病死率、存活患者的住院时间、SIRS评分及肺损伤评分.结果 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氨溴索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氨溴索治疗组患者ARDS发生率(28.95%)低于常规治疗组(53.85%)(P〈0.05),氨溴索治疗组存活患者的SIRS评分(1.71±1.61)低于常规治疗组(2.73±1.41)(P〈0.05);肺损伤评分(0.24±0.16)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0.79±0.21),住院时间(14.01±7.16)天,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19.14±6.25)天(均P〈0.01).结论氨溴索对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降低急性肺损伤患者ARDS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于急性重度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方法:将226例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06例。对照组采用颅脑损伤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血糖变化。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GO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于治疗1d、3d及7d时颅内压与血糖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平均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恢复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P〈O.05),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采用亚低温疗法有助于辅助降低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血糖,保护脑细胞,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小剂量肝素对急性肺损伤(ALI)时氧化应激,TNF-α和IL-1β变化的干预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n=8):①生理盐水对照组(NC),②油酸损伤组(OA),③氨溴索+小剂量肝素治疗组(AH)。各组分别在给药前和给药后6 h采血及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实验结束后肉眼观察肺病理改变,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以及肺组织匀浆中TNF-α、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检测肺组织原位凋亡细胞变化、肺组织湿干比(W/D),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光镜,电镜观察结果以及W/D提示氨溴索+小剂量联合治疗减轻了ALI造成的肺组织形态学改变。②OA组中显著降低的PaO2均在AH组明显升高(P〈0.01)。③抗氧化指标GSH-Px和SOD活力检测,发现AH组比OA组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或P〈0.05),而氧化性指标XO活力和MDA含量则较OA组显著降低(P〈0.01)。④除给药前IL-1β外,在OA组中IL-1β、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NC组(P均〈0.01),但在AH组中有显著的降低(P〈0.01)。⑤AH组凋亡指数(AI)比OA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在OA致ALI时,TNF-α和IL-1β明显升高,参与了ALI的发生与发展。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小剂量肝素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释放,发挥对ALI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