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光果甘草营养器官不同季节总黄酮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不同营养器官、不同季节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光果甘草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为生产中确定合理的采收期及其采收部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不同营养器官中,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的高低顺序为:上部叶>中部叶>毛状根>水平根茎>侧根>主根、垂直根茎、上部茎>中部茎、下部茎;4~11月,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波动较大,6、9、10月含量较高。综合分析表明:叶和毛状根是总黄酮含量最高的部位,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最佳采收期为早秋;建议对叶采收入药,综合利用光果甘草资源。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天山雪莲不同部位的总黄酮、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以天山雪莲根、茎、叶、花、花苞片为材料,测定其80%乙醇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Fe3+还原力和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表明,天山雪莲中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高低依次为叶花苞片≈花根茎;对Fe3+还原能力大小次序是叶花苞片花根茎;对DPPH的清除能力依次为叶≈花苞片花根茎。实验结果表明叶片可以作为天山雪莲采摘和药用的主要部位;天山雪莲花苞片中可能含有黄酮和酚类之外的抗氧化物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测定人工段木栽培3年生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 baumii、桑树桑黄S. sanghuang及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多糖、三萜、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和FRAP),探究此3种栽培桑黄及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的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上差异较大。其中,栽培鲍姆桑黄子实体粗纤维含量最低,多糖含量较高,总黄酮、总酚含量和ABTS、FRAP活性最高;栽培杨树桑黄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最低,总黄酮、总酚、三萜含量较高,多糖含量最高;野生桑树桑黄粗蛋白、粗脂肪、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多糖含量较高,三萜含量最高,总黄酮、总酚含量和ABTS、FRAP活性最低;栽培桑树桑黄粗纤维含量较高,多糖、总黄酮、总酚、三萜含量和ABTS、FRAP均较低。栽培杨树桑黄、鲍姆桑黄和野生桑树桑黄在药效成分含量上各有所长。筛选到可结实、药效成分含量高的桑树桑黄菌株是可能的。桑黄优良品种选育是今后的工作重点。本研究为桑黄真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西部乌拉尔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超声提取和分光光度法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0%甲醇溶液提取,超声45 min对甘草总黄酮提取效果较好,适于进行大批量样品的提取测定.无论是野生甘草还是栽培甘草,在一个生长季中,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而地下部分含量则相对较低.在5~10月期间,叶的总黄酮含量逐渐下降,而地下部分总黄酮含量如根和根茎具有上升的趋势.甘草各部位总黄酮含量在不同生长季存在波动现象,尤其在具有运输功能的部位如复叶柄、地上茎表现更为明显.野生甘草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的波动可能与有性繁殖有关,而栽培甘草的总黄酮含量的波动可能与无性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5.
野生与栽培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超声提取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黑龙江省西部野生与栽培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的甘草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超声方法提取甘草酸是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最佳提取条件为50%甲醇提取液,超声提取45m in。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较高,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主根 > 横根茎 > 不定根 > 垂根茎;栽培甘草则为不定根 > 主根 > 横根茎;总体上看地上部分甘草酸含量是微量的,其中叶的甘草酸含量相对较多,地上茎、种子等器官甘草酸含量较低。无论野生甘草还是栽培甘草, 10月份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大于5月份,并且这种差别在栽培甘草中表现更明显。人工管理措施对甘草酸含量具有较大影响,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经过土壤翻松和良好的田间管理模式反而使甘草酸含量下降,按种植农作物模式对栽培甘草进行管理对提升甘草酸含量效果不佳,给予一定的环境胁迫可以提高甘草酸的含量。在黑龙江省西部,野生甘草主根在1.0~2.0 m深度为甘草酸含量分布较高的部位;栽培甘草主根甘草酸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根尾的甘草酸含量最高,表明栽培甘草主根尚未伸长到其甘草酸含量最高的土壤深度。  相似文献   

6.
人为扰动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即使是轻度的人为扰动 (土壤翻松 1次 )也会导致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明显下降 ,尤其对地下根茎 (兼有运输和储存功能 )中的甘草酸的积累影响最大。重度扰动栽培甘草各部位的甘草酸含量均较低 ,相对而言黄酮类物质的积累速率高于甘草酸 ,表明土壤扰动因素对甘草酸的形成与积累的影响大于总黄酮的形成与积累。无扰动野生甘草和轻度扰动野生甘草总黄酮含量从地上到地下呈下降趋势 ,而重度扰动栽培甘草的叶和不定根各有一个含量较高的部位 ,据此推断叶和不定根 (含毛状根 )是黄酮类物质的主要产生部位 ;具有输导功能的地上茎、复叶柄中总黄酮含量较低且波动较大。人为扰动对不同土壤深度甘草主根中甘草酸含量和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影响较小。无扰动野生甘草和轻度扰动野生甘草主根在 1.0~ 2 .0 m深度甘草酸含量分布较高是对该生境不同土壤深度长期适应的结果 ,而重度扰动栽培甘草主根可能尚未达到相应的土壤深度 ,因而表现为 1.0 m以下深层土壤中甘草酸含量较高。总之 ,旨在改善甘草生长条件的人为扰动对甘草酸和总黄酮的积累具有消极影响 ,适当的胁迫环境条件对提高药用植物的品质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荔枝草抗氧化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HP-20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及中压制备等手段,对荔枝草抗氧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核磁、质谱数据解析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和还原力实验测试总黄酮和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楔叶泽兰素(1),高车前素(2),高车前苷(3),假荆芥属苷(4),5,7,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7-O-β-D-葡萄糖苷(5)和2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咖啡酸(6)和迷迭香酸(7);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总黄酮和化合物均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结论:化合物5首次从野生荔枝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首次从该属分离得到;系统地分析了提取物和组分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不同部位的甘草酸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野生及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较高, 其中不定根中甘草酸含量与主根接近。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的月变化规律相似, 且根茎中甘草酸含量比主根、不定根变化幅度大。在一个生长季中, 栽培甘草主根甘草酸以10月份含量最高, 表明秋末是最佳采收期。栽培甘草主根在1.0 m土壤深度甘草酸含量较高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故直接播种方式种植甘草不利于根系采收, 造成资源浪费, 需要探索更有效的甘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野生与栽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分布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不同部位的甘草酸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野生及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较高,其中不定根中甘草酸含量与主根接近。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的月变化规律相似,且根茎中甘草酸含量比主根、不定根变化幅度大。在一个生长季中,栽培甘草主根甘草酸以10月份含量最高,表明秋末是最佳采收期。栽培甘草主根在1.0m土壤深度甘草酸含量较高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故直接播种方式种植甘草不利于根系采收,造成资源浪费,需要探索更有效的甘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区红景天植物红景天苷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6种不同地区红景天植物红景天苷含量.以甲醇为提取溶剂,室温超声提取45 min,HPLC测定条件:岛津C18柱(4.6×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7;柱温25℃;检测波长为275 nm.结果表明,红景天苷含量分别为:大花红景天0.36%,狭叶红景天(狮子七)0.32%,宽果红景天0.14%,白三七0.04%,在小丛红景天、洮河红景天中未检测到红景天苷.  相似文献   

11.
谷会岩  宫立冬  马玲 《植物研究》2002,22(3):337-340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采集于两个野生产地不同居群和两个人工栽培地的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甙的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简便、灵敏、可靠;人工栽培高山红景天和自然生境下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甙含量有差异,不同天然居群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甙含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红花桑寄生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酚类物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DPPH法、TEAC法、FRAP法对红花桑寄生叶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体外评价,并测定其总酚、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溶剂种类对红花桑寄生叶提取物的得率、总酚、总黄酮及抗氧化活性影响显著。在3种评价方法中,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量效依赖关系。3种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强弱依次为丙酮提取物 >甲醇提取物 >水提取物,其中80%丙酮提取物(总酚含量最高,达276.83mg/g)抗氧化活性最强,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EC50值为0.247,FRAP值(FeSO4 mmol/100g)为115.81,浓度为1.0mg/ml时,TEAC值为2.04。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was executed to determine phytochemical content i.e. total carotenoids, phenolics and flavonoids, and antioxidant ability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FRAP, CUPRAC and ABTS activity among different coloured tropical carrots (orange, red, yellow, rainbow and black carrot) developed at ICAR-IIVR, Varanasi, Uttar Pradesh, India. Overall, within different colour group, the extent of variation for various phytochemical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potentiality is narrow i.e. ranged from 1.04- to 3.21-fol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genotypic variability across genotypes is too wide which varied 20.90- to 57.92-fold for phytochemical and antioxidants is an indication of broad genetic base of carrot germplasm. Among all the carrots, black carrot had an exceptionally high content of total phenolics and flavonoids, and thereby led to the highest antioxidant ability in the terms of FRAP, CUPRAC and ABTS activity expressing about 76–83% relative potentiality followed by rainbow carrot, and least in orange, red and yellow carrot (black carrot?>?rainbow carrot?>?red carrot?≈?orange carrot?≈?yellow carrot). The content of phenolics and flavonoids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antioxidant activity (0.955** to 0.992**). However, the most cultivated and consumed carrots, orange and red one, possessed higher amount of carotenoids. The content of carotenoid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phenolics, flavonoids and antioxidants activity (??0.612** to ??0.627**). Broad genetic base and selection based on total phenolics content could be pivotal in the future breeding to harness the genetic wealth of carrot efficiently.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来源高山红景天材料中有效成分的HPLC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HPLC测定、比较了5种不同来源的高山红景天材料中有效成分—红景天甙及其甙无酪醇的含量,并建立了高山红景天有效成分分析的样品制备方法,结果表明: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及反应器培养的高山红景天组织中均含有上述两种有效成分.其中固体培养的材料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最高.三种提取方法比较表明,用索氏提取器连续回流提取明显优于冷浸提取和批式回流提取.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黑苦荞的市场利用价值,该研究选择种植于湖北江汉平原低海拔地区的川荞1号和九江苦荞作为材料,分析苦荞籽粒中游离酚、结合酚、总酚、游离黄酮、结合黄酮和总黄酮的含量,利用DPPH自由基法、ABTS自由基法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法(FRAP)三种抗氧化测试模型综合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其酚类物质的组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川荞1号籽粒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九江苦荞,分别为27.38 mg GAE·g~(-1)DW、31.46 mg RE·g~(-1)DW和12.71 mg GAE·g~(-1)DW、14.68 mg RE·g~(-1)DW;其中游离酚与游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结合酚与结合黄酮含量,均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79%以上,且九江苦荞中结合酚和结合黄酮的含量高于川荞1号。(2)苦荞籽粒中酚类物质主要由芦丁、槲皮素、表儿茶素、山奈酚、山奈酚-3-芸香糖苷和槲皮素-3-O-芸香糖苷-3'-O-吡喃葡萄糖苷等黄酮类化合物组成,其中游离酚以芦丁和槲皮素为主,结合酚以表儿茶素和芦丁为主。(3)苦荞籽粒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黑苦荞川荞1号游离态DPPH、ABTS和FRAP抗氧化能力值分别为30.14、11.03、18.84 mg TE·g~(-1)DW,高于九江苦荞,而结合态三种抗氧化能力值低于九江苦荞,但黑苦荞川荞1号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九江苦荞。在低海拔地区江汉平原,种植的黑苦荞川荞1号籽粒具有较高含量的酚类物质,符合后续的食品加工的生产要求,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Hook.f.et Thoms)H.Ohba]为药材红景天的基原植物,是珍稀的药食兼用天然植物资源之一[1-2]。红景天具有益气活血、通脉平喘、扶正固本的作用[1],主要含黄酮类、有机酸类、多糖类、苷类、香豆素类和挥发性成分等,其中包含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有红景天苷、红景天素、酪醇、二苯甲基六氢吡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还含有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多种大量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极高[3-5]。红景天具有抗疲劳、抗缺氧、强壮机体、抗心肌缺血、抗肿瘤和保护神经细胞等作用,红景天药材或其提取物已成为多种中成药、食品、饮料和化妆品的重要原料旧[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