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亚历山大白蛉和蒙古白蛉人工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黑山湖荒漠地区,蒙古白蛉(P.mongolensis Sinton,1928)和亚历山大白蛉(P.alexandri Sinton,1928)的数量都相当多。经生态学调查,证明这两种白蛉均为当地野栖性的蛉种.当人们进入荒漠地区时,这两种白蛉有侵袭人类的趋向。为了解这二种白蛉能否感染黑热病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曾于1961年7—8月间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外文献记载,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副蛉亚属(Subgenus Paranhlebotomus)的蛉种已有6种和两个变种。过去在我国仅发现蒙古白蛉(P.mongolensis Sinton,1928)一种。1958年至1961年间,我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图什及甘肃省的酒泉与玉门等地的荒漠地区中发现了属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P.alexandri Sinton,1928),同时  相似文献   

3.
冷延家 《昆虫学报》1963,(3):382-384
1923年Newstead氏鉴定了松山等氏 1916年 6—7月间从日本所捕到的白蛉;发现其中有一新种,定名为鳞喙白蛉 Phlebotomus squamirostris,并对其雌雄蛉做了形态描述。1928年Sinton氏(1928)研究了Newstead氏的鳞喙白蛉模式和副模式标本,进一步明确了 De Meijere 氏(1909)在爪哇岛所发现的搅扰白蛉 Phlebotomus perturbans;  相似文献   

4.
1973年7月在湛江市湖光岩采到白蛉207只,经鉴定包括六个蛉种:施氏白蛉(Phle-botomus stantoni Newstead,1914),平原白蛉(Sergentomyia campester Leng,1978),贝氏白蛉(S.bailyi Sinton,1931),应氏白蛉(S.ivengari Sinton,1933),海南白岭(S.haina-nensis Leng,1977)和鳞胸白蛉(S.squamipleuris Newstrad,1912)。其中平原白蛉和贝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山西省西部有黑热病散发。1981年7月5日至31日,在该点区的石楼、大宁二县及其北邻柳林和离石二县进行了白蛉种类调查。在四个县不同生境的20个点中,共捕获白蛉845只,经鉴定有四种: 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 Newstead, 1916 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 Sinton, 1928 许氏司蛉Sergentomyia khawi Raynai, 1936 孙氏司蛉Sergentomyia suni Wu, 1954 四种白蛉中,后两种仅于二点各发现3只,其余均为中华白蛉和蒙古白蛉,具体分布如下:  相似文献   

6.
冷延家 《昆虫学报》1977,(3):331-336
应氏白蛉及其亚种已报道的共有:应氏白蛉指名亚种[Sergentomyia iyengari iyengari(Sinton),1933]、应氏白蛉冬蛰亚种[S.iyengari hibernus(Raynal et Gaschen),1935]、应氏白蛉马来亚亚种[S.iyengari malayensis(Theodor),1938]和应氏白蛉海南亚种[S.iyengari hainanensis(Yao et Wu),1938]。我国,姚、吴(1938)在海南岛首次发现了应氏白蛉海南亚种的雌蛉,冷(1964)继续在海南岛发现其雄蛉。同时冷(1964)依所采到的雄雌蛉标本核对原始描述而将 Ravnal和 Gaschen(1935)在越南报  相似文献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白蛉种类分布,过去尚少记录。1957年和1958年在该自治区的19个县市共捕获白蛉2,590只,经蛉种鉴定,发现有属于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的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 Newstead,1916)、蒙古白蛉(Phlebotomus mongolensisSinton,1928)、硕大白蛉(Phlebotomus major Annandale,1910)及属于司蛉属(GenusSergentomyia)微小白蛉种团(Minutus group)的一个新变种。这一新变种白蛉经定名为微小白蛉新疆变种(Phlebotomus minutus var.sinkiangensis)。  相似文献   

8.
我国白蛉新记录—安氏白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白蛉(Phlebotomus andrejevi Shakirzjanova, 1953)系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副蛉亚属(Subgenus Paraphlebotomus)的一种。在国外分布于苏联中亚地区、阿富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1979年,我们首次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荒漠内采集到了这种白蛉,为我国白蛉种类的新记录。 该种白蛉除了具有副蛉亚属蛉种共同的基本特征外,雄蛉上抱器第一节的突出体(长:宽为2∶1)呈杵状,其顶端的刷状毛较密且略向两侧展开;上抱器第二节长与宽的比例为4∶1,顶端和亚顶端呈叉形,各有长毫1根,另有2根长毫分别位于该节中部和近基部1/3处(如图)。雌蛉的下颚须列式为1,(2,4),3,5。受精囊绝  相似文献   

9.
1983年6月间作者等在福建省崇安县城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泉州市清源山,厦门市南普陀后山等地采到了白蛉亚科昆虫。经鉴定有司蛉属Sergentomyia、帕蛉亚属Parrotomyia Theodor,1920的鲍氏司蛉S.barraudi Sinton,1929(崇安县城郊)和新蛉亚属Neophlebotomus Franca & Parrot,1920的两个新蛉种,兹分别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疆荒漠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木文报告我国新疆南部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hlebotomus major wui)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野生野栖蛉种。成蛉发生于5月初,消失于9月末,共有两个高峰期,预示一年至少繁殖两代。野外各种洞穴为其栖息场所。 该种白蛉在野外活动广泛,是贴地活动的蛉种,对人有较大的趋性,但并不善于在人房内吸血,而是典型的外嗜蛉种。主要活动时间系自黄昏开始至子夜前,最适温度在24—28℃之间。当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该蛉活动迟缓,数量减少;至16℃时,出洞活动终止。此蛉有明显的趋光习性,利用光诱可设计防蛉和杀蛉的方案。开垦改变原来生境面貌可导致白蛉孳生地的破坏,种植玉米,蔬菜地内已不见白蛉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