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PD-L1过表达对HeLa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构建PD-L1质粒载体(p EGFPPD-L1);通过PEI法转染质粒,调节质粒转染量(1μg、3μg、5μg)和转染时间(24 h、36 h、48 h、72 h),优化转染条件;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融合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迁移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最佳转染条件是质粒量3μg/孔,转染后48 h观察,此时转染效率可达(82.94±8.08)%。转染pEGFP-PD-L1质粒后,HeLa细胞的PD-L1过表达3.5倍,划痕融合率显著增高(p<0.01);波形蛋白和N-钙黏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E-钙黏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PD-L1过表达显著促进HeLa细胞迁移能力和上皮向间质转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D-L1过表达对HeLa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构建PD-L1质粒载体(p EGFPPD-L1);通过PEI法转染质粒,调节质粒转染量(1μg、3μg、5μg)和转染时间(24 h、36 h、48 h、72 h),优化转染条件;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融合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迁移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最佳转染条件是质粒量3μg/孔,转染后48 h观察,此时转染效率可达(82.94±8.08)%。转染pEGFP-PD-L1质粒后,HeLa细胞的PD-L1过表达3.5倍,划痕融合率显著增高(p0.01);波形蛋白和N-钙黏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E-钙黏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PD-L1过表达显著促进HeLa细胞迁移能力和上皮向间质转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探讨了薯蓣皂苷(Dioscin)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BT549细胞体外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n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正常人乳腺上皮MCF-10A细胞为对照,通过MTS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p38MAPK、p-p38MAPK、FOXO3a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n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果显示,Dioscin能明显抑制MDA-MB-231、BT549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对MCF-10A细胞抑制作用较弱;Dioscin处理后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降低,Dioscin可显著下调细胞间质样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并促进上皮样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EMT关键转录因子Snail的表达也受到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Dioscin能够上调p38MAPK磷酸化水平并促进转录因子FOXO3a的表达,而干扰FOXO3a能够逆转Dioscin对细胞EMT及侵袭的抑制作用。以上研究表明,Dioscin能够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EMT及体外侵袭、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Dioscin调控p38MAPK/FOXO3a信号有关。  相似文献   

4.
先前的研究表明,miR-150-5p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调控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然而,关于其在乳腺癌细胞侵袭与转移中的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旨在研究miR-150-5p负向调控Rab1A在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双荧光素酶的结果显示,miR-150-5p可负向调控Rab1A。荧光定量PCR (qRT-PCR) 结果显示,miR-150-5p在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MDA-231)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 在MDA-231中过表达miR-150-5p后,qRT-PCR结果显示,Rab1A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50-5p后,miR-150-5p组细胞中的Rab1A、波形蛋白(vimentin)及N-钙黏着蛋白(N-cadherin)的表达水平相对于对照组(NC)细胞明显降低,而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Transwell侵袭和划痕实验显示,与miR-150-5p+Con组细胞相比,miR-150-5p+Rab1A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加。qRT-PCR结果显示,miR-150-5p+Rab1A组细胞的Rab1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miR-150-5p+Rab1A组细胞中的波形蛋白、N-钙黏着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 而E-钙黏着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过表达Rab1A后显著逆转了miR-150-5p对EMT的影响。综上所述,miR-150-5p可以通过负向调控Rab1A抑制EMT,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相似文献   

5.
该文研究了地高辛(digoxin)对结直肠癌HT29、SW480和SW620细胞株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上皮–间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采用MTT检测不同浓度地高辛分别作用于HT29、SW480和SW620细胞株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测量细胞的迁移率。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测定细胞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测定相关上皮–间质转换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SNAIL、Slug和波形蛋白(vimentin)以及VEGF蛋白质水平。RT-PCR检测地高辛干预细胞后VEGF mRNA水平。结果发现,地高辛能有效抑制HT29和SW480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但对SW620细胞无显著抑制作用。地高辛能够抑制HT29和SW48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但对SW620细胞无显著作用。EMT标志物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HT29和SW480细胞E-钙黏蛋白水平显著升高,N-钙黏蛋白、SNAIL、Slug、波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SW620细胞E-钙黏蛋白水平显著升高,Slug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但VEGF水平在SW620细胞无明显改变而在HT29和SW480细胞中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地高辛干预HT29细胞后,细胞中VEGF mRNA水平明显降低,而SW620细胞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地高辛能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其EMT的发展,对治疗结直肠未转移癌具有更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锌指蛋白Slug基因的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研究Slug对ZR75-1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以乳腺文库为模板,PCR扩增Slug全长编码序列,将其插入pCDH表达载体,构建pCDH-Slug真核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Slug的表达;将重组质粒包装慢病毒感染ZR75-1细胞,用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表达Slug的ZR75-1乳腺癌细胞,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Slug对E-钙黏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检测Slug在ZR75-1乳腺癌细胞中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双酶切实验证明Slug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Western印迹表明Slug在293T细胞内表达成功;稳定表达Slug的ZR75-1乳腺癌细胞株构建成功;镜下观察发现,稳定表达Slug的ZR75-1乳腺癌细胞形态变为梭形;Slug在ZR75-1乳腺癌细胞中可以抑制E-钙黏蛋白的表达;划痕实验发现Slug在ZR75-1乳腺癌细胞中可以促进细胞迁移。结论:构建了Slug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Slug可以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并通过调控E-钙黏蛋白表达促进细胞迁移。  相似文献   

7.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上皮细胞上皮样特征减少并获得间充质细胞特性的生理过程。EMT是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所必要的初始步骤, EMT过程中上皮细胞失去细胞极性和细胞黏附能力,并获得迁移和侵袭性。在EMT过程中,肿瘤细胞频繁出现E-钙黏蛋白(E-cadherin)功能的丧失, 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表达水平的上调,β-连环蛋白(β-catenin)从细胞膜到细胞核的重新定位。EMT相关转录因子Twist、Snail及Zeb家族的异常高表达均经促进EMT而介导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8.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是茶叶活性物质主要成分.EGCG可预防或治疗多种肿瘤.本文旨在探讨EGCG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力的作用及其机制. 经EGCG处理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噻唑蓝(MTT)法发现,EGCG使MDA-MB-231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数量上升,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存活率. EGCG处理后,MDA-MB-231细胞的形态由正常的纤维状变为鹅卵石状. 免疫荧光染色及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其上皮细胞标志物表达量增加,而间质标志物表达量下降. 通过划痕实验发现,EGCG明显抑制了细胞迁移能力. 本文揭示了EGCG通过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周期进程,促进间质-上皮转化,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观察蒲公英多糖(dandelion polysaccharide,DP)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探讨DP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分子机制。用DP处理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后,采用CCK-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DP(0、100、200、400、800μg/mL)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DP对乳腺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DP对乳腺癌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DP作用MDA-MB-231细胞48 h后,该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蛋白表达情况,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DP组(100、200、400、800μg/mL)能够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存活率(P<0.05或P<0.01),而对MCF-10A细胞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与空白组相比,DP组(200、400μg/mL)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显著减弱(P<0.01);与空白组相比,DP组(200、400μg/mL)迁移能力显著降低;与空白组相比,DP组(200、400μg/mL)侵袭能力显著减弱(P<0.01);与空白组相比,DP组(200、400μg/mL)p-PI3K、p-Akt及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PI3K、Akt及GSK-3β总蛋白无明显变化;与空白组相比,DP组(200、400μg/mL)E-cadherin表达水平上调,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综上,DP能够有效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进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线粒体分裂蛋白1(Mitochondrial fission protein 1,FIS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对肝癌细胞侵袭与迁移的调控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比较10对肝癌原发灶与转移灶组织中FIS1表达,以明确FIS1与肝癌转移的关系。通过si RNA干扰FIS1的表达后,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肝癌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q PCR与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标志分子上皮型钙黏蛋白(epithelia cadherin,E-cadherin)、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ens-1,ZO-1)、神经型钙黏蛋白(neural cadherin,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肝癌转移灶组织中FIS1的表达显著高于原发灶组织。干扰FIS1表达后,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cadherin和ZO-1的表达上调,而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下调。结论:线粒体分裂蛋白FIS1在肝癌转移灶组织中高表达,并可能通过调节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肝癌细胞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Sprouty2(SPRY2)基因在胃癌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BGC-823),采用慢病毒介导的sh RNA沉默SPRY2基因,并用实时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检测其SPRY2、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SPRY2基因沉默后的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变化。结果:在慢病毒介导sh RNA沉默SPRY2基因的人胃癌BGC-823细胞中,SPRY2的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SPRY2沉默后人胃癌细胞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增多(P0.05),vimentin的蛋白表达减少(P0.05)。此外,SPRY2沉默后,胃癌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值均P0.05)。结论:Sprouty-2基因通过调节E-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参与胃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进而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相似文献   

12.
研究迷迭香酸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法测定迷迭香酸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率;同时,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迷迭香酸对MDA-MB-231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PCR(qPCR)法检测Bax、Bcl-2、Caspase-3、MMP-2和MMP-9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迷迭香酸能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迷迭香酸处理后的MDA-MB-231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且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Bax和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增加,而Bcl-2 mRNA表达水平降低。另外,迷迭香酸作用后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MDA-MB-231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同时降低MMP-2和MMP-9 mRNA的表达。因此,迷迭香酸能有效的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降低细胞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初步探讨Herpud1在肾脏发育中的生物学作用,过表达Herpud1载体及敲低Herpud1载体被构建。载体被转染进后肾间充质细胞,通过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了上皮间质的转换过程(EMT)的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蛋白及内质网应力的标志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真核起始因子2α(e IF2α)的表达变化,通过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了Herpud1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同时利用细胞划痕实验验证了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Herpud1过表达的实验组中,E-cadherin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是降低的,而Snail和Vimentin的表达则是上升的,并伴随着细胞增殖活性的降低和细胞迁移能力增加,同时内质网应力相关蛋白GRP78和e IF2α是升高的。在Herpud1敲低的实验组,E-cadherin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是升高的,而Snail和Vimentin的表达下降,细胞迁移能力是降低并且细胞增殖活性升高,同时内质网应力相关蛋白GRP78和e IF2α也是降低的。这些结果证明Herpud1可以促进MK3细胞EMT过程,提高细胞的迁移能力,抑制细胞的增殖活性,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的内质网应力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汉黄芩素是中药黄芩中的一种黄酮,具有体内外抗癌活性。然而,汉黄芩素对人胃癌细胞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拟探讨汉黄芩素对人胃癌细胞MGC-803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汉黄芩素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试验检测汉黄芩素对人胃癌细胞MGC-803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分析汉黄芩素对EMT的影响。结果:20μM以上浓度的汉黄芩素能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能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的迁移和侵袭,且呈浓度依赖性。此外,汉黄芩素能抑制间质标记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和锌指蛋白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ZEB1)的表达,促进上皮标记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结论:汉黄芩素能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EMT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构建含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三质粒体系,并检测其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情况。p MAGic 7.1慢病毒表达载体与质粒△8.91和p VSVG用聚乙烯亚胺(PEI)共转293T包装病毒,感染并筛选获得MDA-MB-231稳转细胞系,检测PD-L1表达情况。(1)MDA-MB-231在3种乳腺癌细胞中PD-L1表达量最高;(2)三质粒转染293T细胞48 h后荧光强度增强,达到90%以上;用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48 h获得20%左右荧光强度;(3)经筛选的MDA-MB-231稳转细胞系在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低表达PD-L1,其中由p MAGic-sh1包装的病毒干扰能力最强;(4)分别加入病毒后,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 MAGic-sh1干扰组细胞在加入病毒7 d后生长速度约为阴性对照的64.77%;(5)混合淋巴实验显示,sh-1干扰组的肿瘤抑制率为35.8%,是正常组的3.06倍,且干扰组的T淋巴细胞活性显著增强。成功通过PEI转染试剂建立了三质粒慢病毒包装体系,该体系获得的慢病毒可有效干扰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PD-L1的表达量,所得的干扰细胞株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可增强T细胞增殖活性及肿瘤细胞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9是通过结合受体ALK1还是ALK2来抑制人乳腺癌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本研究采用RT-PCR检测ALK1、ALK2在MDA-MB-231中内源性表达,同时用RT-PCR检测显性负性突变ALK2腺病毒和BMP9腺病毒共感染MDA-MB-231后,DNALK2表达。采用MTT、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DNALK2对BMP9作用下MDA-MB-231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RT-PCR检测DNALK2和BMP9腺病毒共感染MDA-MB-231后CTGF 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MPs/SMAD信号通路中SMAD1/5/8总的蛋白和磷酸化蛋白以及CTGF表达。结果显示,MDA-MB-231只存在ALK2表达,DNALK2和BMP9腺病毒共感染MDA-MB-231后,DNALK2 m RNA表达明显升高;MDA-MB-231/GFP/DNALK2组吸光度值(0.392±0.044)较MDA-MB-231/BMP9/DNALK2组(0.433±0.045)吸光度值无明显改变(p0.05);MDA-MB-231/GFP/DNALK2组划痕愈合率(67.3±8.6)%与MDA-MB-231/BMP9/DNALK2组划痕愈合率(59.9±6.4)%无明显改变(p0.05),MDA-MB-231/GFP/DNALK2组穿膜细胞数为(21.7±3.4)个与MDA-MB-231/BMP9/DNALK2组穿膜细胞数为(17.4±5.4)个无明显改变(p0.05)。Western blot显示:DNALK2能阻断BMP9上调磷酸化SMAD1/5/8和下调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由此得出结论,BMP9可通过结合ALK2受体激活BMPs/SMAD信号通路来抑制MDA-MB-231增殖、侵袭和迁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观察辣椒碱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经不同浓度辣椒碱作用24 h后进行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测量细胞迁移率,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c-Src、p-c-Src(Tyr416)、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p-FAK(Tyr576/577)、桩蛋白(Paxillin)、p-Paxillin(Tyr118)、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MMP2和MMP9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10~50μmol/L辣椒碱对MDA-MB-231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100~500μmol/L辣椒碱显著降低MDA-MB-231细胞存活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5和50μmol/L辣椒碱组MDA-MB-231细胞体外迁移率和侵袭率均显著降低(P0.05),c-Src、FAK和Paxillin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MMP2和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并且辣椒碱对MDA-MB-231细胞的上述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以上结果提示,低浓度辣椒碱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涉及辣椒碱对c-Src/FAK/Paxillin信号通路以及MMP2和MMP9表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8.
探讨重组甲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1和2(rM1和rM2)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诱导小鼠气管上皮细胞产生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作用及机制。以原代小鼠气管上皮细胞为实验模型,实验分为6组(rM1组、rM2组、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组、rM1+IAV组、rM2+IAV组和正常对照组)。在各组分干预细胞4h、8h、24h时,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FN-γmRNA的表达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FN-γ、ERK、磷酸化ERK(phospho-ERK,p-ERK)蛋白的表达;用抑制剂阻断ERK信号因子信号传导,观察对各组分诱导小鼠气管上皮细胞产生IFN-γ的影响。各组分干预细胞4h、8h、24h,rM1组、rM2组、IAV组、rM1+IAV组、rM2+IAV组细胞的IFN-γmRNA和IFN-γ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rM1+IAV组、rM2+IAV组细胞的IFN-γmRNA和IFN-γ蛋白表达水平高于IAV组(P0.01或P0.05)。在干预细胞4h,仅rM2组细胞中ERK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干预细胞8h、24h,rM1组、rM2组、IAV组、rM1+IAV组、rM2+IAV组细胞中ERK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加入ERK抑制剂,rM1组、rM2组、rM1+IAV组、rM2+IAV组细胞的IFN-γmRNA和IFN-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抑制剂组。本研究数据表明rM1和rM2可通过上调ERK信号因子的磷酸化水平诱导小鼠气管上皮细胞中产生IFN-γ,该诱导作用在干预4h即显著表现,并维持至少24h。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丙酮酸激酶M2型(pyruvate kinase M2,PKM2)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并探索PKM2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用TCGA数据库和免疫印迹分析了33种肿瘤中PKM2的表达情况,探索了PKM2与不同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在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PKM2,利用CCK8和Transwell方法分析PKM2对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印迹检测不同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和敲低PKM2对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分泌的影响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g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的变化。TCGA数据分析显示,PKM2在包括乳腺癌、肺癌等15种肿瘤中高表达,且9种肿瘤中PKM2的高表达与肿瘤的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在肺癌细胞中过表达PKM2后,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过表达PKM2能够显著增加乳腺癌和肺癌中Hsp90α的分泌。敲低PKM2能够抑制N-钙黏蛋白(N-cadhesio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促进E-钙黏蛋白(E-cadhesion)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PKM2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且与肿瘤预后显著相关,能够通过影响Hsp90α的分泌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PKM2有望成为潜在的广谱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0.
EBP50通过抑制LIMK/cofilin信号通路和PI3K/Akt/m TOR/MMP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然而,EBP50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机制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尚未可知。本研究发现,EBP50能通过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EBP50在低转移细胞株MCF-7和正常乳腺细胞株MCF-10A中高表达,而在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低表达。采用RNAi技术将小RNA质粒瞬时转染乳腺癌细胞株MCF-7,同时将质粒pc DNA3.1-EBP50转入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Si EBP50/MCF-7细胞组的EBP50表达水平明显下调,MDA231/EBP50细胞组的EBP50表达水平明显上调。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用Wnt3a刺激后,Si EBP50/MCF-7细胞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MDA231/EBP50细胞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未用Wnt3a或同时用Wnt3a和抑制剂Dkk1刺激的相比,Si EBP50/MCF-7细胞组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上调,细胞核中β-联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升高,而MDA231/EBP50细胞组上皮-钙粘蛋白上调,波形蛋白下调,细胞核中β-联蛋白表达下降。上述结果表明,EBP50通过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β-联蛋白的转核,抑制EMT的发生,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