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节娥 《蛇志》2016,(2):174-176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动脉血气分析的效果,寻找最佳的动脉采血部位。方法对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入住急诊病房需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患者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经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对照组经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情况以及患者接受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情况及患者接受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较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疼痛轻,皮下出现血肿情况少,而且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在儿科应用的优点。方法将1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对照组使用注射器采血,并对两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高,无溶血现象;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低,且易使标本溶血。结论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的优点是穿刺部位易掌握、血管易暴露、针头易固定,且方便、安全、有效,穿刺成功率高,值得儿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食指固定定位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食指和中指固定定位法采集桡动脉血,观察组使用食指固定定位法采集桡动脉血,比较两组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两组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食指固定定位法采集桡动脉血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蛇志》2020,(2)
目的探讨早产儿桡动脉穿刺采血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分析98例早产儿桡动脉穿刺采血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预防与护理。结果 98例早产儿桡动脉穿刺采血并发症经过精心护理均痊愈。结论熟练掌握早产儿桡动脉的解剖位置,规范桡动脉采血操作技术,做好全面的护理评估与干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是减少和治愈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8,(1)
目的观察全面化护理对提高青光眼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实施全面化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并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化护理能显著提高青光眼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对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行无创呼吸机治疗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护理前后进行评分,分析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O2、PCO2、pH)、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O2、PCO2、pH)均有改善,实验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96.7%)显著高于对照组(7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综合护理可显著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缓解其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8,(1)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PICC置管困难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行PICC置管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PICC置管困难症状。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PICC置管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50例患者根据PICC置管困难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94.0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为96.0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PICC置管困难的老年患者,在准确分析置管困难原因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人在静脉输液拔针后的皮下淤血情况和原因,研究拔针后的护理方法。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输液的老年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的皮下淤血情况以及按压的方法和时间。结果观察组的72名患者共穿刺464次,其中发生皮下淤血3例(0.65%);对照组的72名患者共穿刺426次,其中发生皮下淤血68例(15.9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要选择科学的按压方式以及控制好按压的时间,提高护理的质量,防止患者出现皮下淤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璞 《蛇志》2009,21(3):207-208
目的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方法将6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z例,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前臂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针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外渗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单通道1h液体补充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能有效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以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3128例住院患者的尿液样本,对接收过程中出现的缺陷进行统计,分析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应应对方案。结果:3128例尿液标本中共有203例尿液标本出现缺陷,缺陷率为6.49%。深入研究后发现,对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当、标注不清晰、样本量不足、容器不合理、不及时送检。结论: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体系中最不可忽视的为尿液检验前质量控制,这是保证尿液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必要条件,只有医院相关部门做好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标本采血量的准确性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影响。方法:用BE-RockRotor全自动血凝仪和配套试剂分别对15例临床患者不同抽血量标本进行检测,观察不同的采血量对PT、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将所得检测结果采用统计方法处理。结果:与标准采血量为1.8mL相比,采血量大于或小于1.8mL时测得的PTT、APTT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标本采集量对凝血系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影响;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采血量规定采集标本,才能确保凝血系统检测结果的准确,为病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儿表浅静脉采集血标本成功率影响因素,探讨提高表浅静脉采集血标本成功率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对每种影响因素进行分组研究,每组按随机分组原则设试验组和对照组,采取所需血量为成功,未采取所需血量为不成功。结果:常见几种影响因素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表浅静脉采集血标本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采血前必须对患儿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恰当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我院选取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来体检的5697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血液标本检验出错率以及出现检验错误的因素。结果:经研究后发现,5697例血液标本中出现检测错误的有35例,检验误差率为0.61%。导致血液标本检测出错的因素包括血液采集量、采集部位、采集时体位、标本存放时间、心理因素。结论:影响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包括多种原因,医院相关部门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将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提高,从而把医院血液检验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  相似文献   

14.
《蛇志》2018,(2)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实验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的同时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万玉清 《蛇志》2017,(3):339-340
目的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上实施疼痛控制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肢体疼痛和肿胀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实施疼痛控制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和肿胀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性优质护理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优质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AST、ALT及Child-Pugh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I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823例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患者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3例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期间在在我院经胃镜、病理学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慢性胃炎以及消化道溃疡的患者,使用抽签方式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有411例,实验组412例,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后,其总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82%,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对照组的评分高,以p0.05为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一系列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值得于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对的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患者分为护理组(82例)及对照组(56例),分别进行320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经高压团注造影剂欧乃派克,进行三维重组,获取容积再观(V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口头的训练,没有其他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减低在成像过程中的非生理性运动。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双下肢动脉图像,对其图像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加以总结。结果:对照组有2例患者穿刺部位不合理而影响图像质量,对双下肢的病变显示具有一定的影响,3例患者注射压力过高引起外渗,流速在2.5-3.5 ml/s,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利于320排CT双下肢成像的顺利进行,精心的护理操作是取得检查成功的动脉成像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96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采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在心率、呼吸频率及二氧化碳分压、血氧分压等方面要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结论: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黄月初  韦美英 《蛇志》2014,(3):348-349
目的:探讨痰标本的采集、运送、检验过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610份(258例)痰标本在检验中存在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总结防范对策。结果影响痰标本检验质量的因素有痰标本的采集、运送、检验过程。结论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可提高痰标本检验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