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随机选择36例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的固定矫治患者组成实验组,29例未经正畸治疗者组成对照组。分别检验特定部位牙周临床指数并收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检测9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可疑病原菌中牙龈卟啉菌、齿垢密螺旋体在实验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固定矫治器戴入可引起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牙周洁治和强化的口腔健康教育方法,通过检测牙周菌群和牙周临床指数的动态变化,探讨口腔卫生预防措施对固定正畸患者牙周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畸初诊患者20例,平均分为试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于正畸治疗开始前检查右上颌第一磨牙16和右下颌中切牙41牙周状况,并采集其近中颊轴嵴处龈缘菌斑做细菌分离培养。T组于治疗前进行全口洁治,每月复诊加力时均给予口腔卫生检查,强调口腔卫生的重要性;C组仅在初诊时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其余不作处理。2组患者分别于矫治器安装后1、3和6个月进行临床及细菌学检查。结果 随观察时间的延长,T组颊侧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在第1、3、6个月时较基线降低;C组颊侧菌斑指数第6个月时较基线降低,舌侧探诊深度则升高(P<0.05)。细菌检出率和检出量的变化在T组可见韦荣球菌属降低而弯曲杆菌属和Gn产黑色素厌氧杆菌(BPAR)升高,C组消化链球菌属和BPAR升高(P<0.05);BPAR在第3个月、消化链球菌属在第6个月时T组检出率低于C组(P<0.05),而细菌检出量和牙周临床指数在2组间没有观测到处理因素的作用(P>0.05)。结论 正畸前即存在牙龈炎的患者,建议进行预防性牙周洁治;牙周洁治必须和口腔卫生教育、正确的日常菌斑控制措施结合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PCR-DGGE方法探讨戴用牙齿固定矫治器对口腔菌群的影响。方法从20例健康的牙齿正常个体和30例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正畸患者的唾液中提取细菌基因组总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形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获取口腔菌群的分子指纹图谱,对其进行相似性和多样性的分析以及优势条带的序列分析。结果 PCR-DGGE可明确将正常个体和正畸患者分成2个簇,且正畸患者口腔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优势菌群发生转变,序列分析表明口腔链球菌数量明显减少,假单胞菌成为优势菌型。结论戴用固定矫治器能改变口腔菌群分布,引起口腔中有益菌的减少,促使致病菌增长,导致口腔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探讨2%氟化钠对正畸患者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正畸儿童,分为两组,试验组涂布2%氟化钠;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于戴用矫治器前,戴入后1月采集上颌牙唇颊面菌斑,测定菌斑中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结果:对照组戴用后1月,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明显增加(P<0.01).对照组与试验组戴用后1月相比,试验组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增加,应用2%氟化钠可明显抑制正畸患者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数,减少龋坏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龈缘菌斑的微生物学检查和牙周状况的临床检查,以探讨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牙周可疑病原菌和牙周状况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选择18名固定正畸患者,于矫治器戴入前和戴入后1、3、6月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近中颊侧颊轴角处采集龈缘菌斑样本,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CFU/g)和检出率.结果:与基线相比,观察期内龈缘菌斑的G ̄产黑色素厌氧杆菌检出量和检出率在两个牙位均升高(P<0.05),41的优杆菌、弯曲杆菌、拟杆菌、普氏菌亦有升高(P<0.05).临床指标中16的牙龈指数(颊侧)和探诊深度(颊、舌侧)升高;41的菌斑指数(舌侧)降低(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后虽然可通过严格的口腔卫生指导有效控制牙面菌斑,但仍可引起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已佩带固定矫治器6个月的患者采用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提取液制成的含漱液含漱治疗,探讨治疗前后牙周指数和牙周可疑病原菌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取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记录治疗前后牙周指数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法检测含漱前后龈下菌群的变化情况,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和检出率。结果(1)试验组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2)试验组G^-产黑色素厌氧杆菌(BPAR)、梭杆菌、拟杆菌的检出量以及BPAR的检出率治疗后均有下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血链球菌的检出量有所上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矫治患者带环牙牙龈炎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改善作用,且颊侧优于舌侧;对龈下菌斑中梭杆菌、拟杆菌、BPAR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有益菌中的血链球菌有扶植作用。  相似文献   

7.
牙外伤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之一,钢丝结扎固定外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本研究观察了钢丝结扎固定前、后的同一部位牙周组织及龈沟内产黑色素类杆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牙龈指数及龈袋深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与牙周组织病关系最为密切的致病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提示临床应对结扎患者进行了正确的口腔卫生指导,从而进行特异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基牙牙周指数及牙菌斑细菌相对分布的动态变化,以深入了解RPDs 对口腔微生态系影响的机理及特点。方法 在预先规定的7 个观察期,按照文献检测基牙菌斑指数(PLI) 、龈炎指数(GI) 及牙龈出血指数(GBI) ;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检查法,检测基牙龈下菌斑细菌相对分布变化。结果 ①患者戴用RPDs 后短期内基牙PLI、GI、GBI均明显升高(P< 0.01) ,且在前6 个月内逐渐升高,6 个月之后则有所降低并趋于平稳;②戴用RPDs后牙菌斑细菌中球菌比例减小,而梭杆菌和螺旋体的比例升高。结论:戴用RPDs 会引起基牙PLI、GI、GBI升高及牙菌斑细菌中致病细菌如螺旋体、梭状杆菌比例增加。这对认识RPDs 对口腔微生态系影响的机制及临床防治RPDs 所致口腔病变具有有效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对比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周病正畸治疗患者龈沟液炎症因子、龈下菌群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0月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正畸科接受正畸治疗的112例牙周病患者,根据矫治器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固定矫治器,n=54)和实验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n=58)。对比两组牙周健康指标、龈下菌群、龈沟液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和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矫治10个月后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矫治10个月后牙龈卟啉单胞菌(Pg)、具核梭杆菌(Fn)、福塞斯坦氏菌(Tf)和中间型普里沃菌(Pi)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矫治10个月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矫治10个月后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矫治1 d、7 d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升高后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病正畸治疗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改善牙周健康指标、龈下菌群、龈沟液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等方面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排龈线技术对牙体楔状缺损患者行充填修复术后发生悬突和炎症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龈下牙体楔状缺损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排龈线技术对牙体楔状缺损排龈后以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对牙体楔状缺损常规处理后以复合树脂充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牙体楔状缺损的修复效果、悬突发生率,以及充填体颊侧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S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充填体脱落率及边缘不密合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1年,研究组悬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龈线技术可有效减少牙体楔状缺损患者牙周组织炎症反应,降低悬突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牙周重度破坏后不同血糖水平对于牙齿种植术后炎症指标、种植体稳定性及菌斑指数的影响,探讨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种植牙术后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40例在牙周重度破坏后行种植体置入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按照术后8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否≥7.5%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血常规,对比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水平;同时于术后第4、8、12周检测其种植体稳定参数(ISQ);术后3个月、6个月检测其菌斑指数(PLI)。结果:术后24小时,实验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4、8、12周的ISQ值,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6个月的菌斑指数,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牙周重度破坏后不同血糖水平与其炎症反应、种植体稳定性及细菌繁殖情况密切相关,控制术前及术后血糖,有利于提高种植体稳定性并降低术后炎症反应,减少细菌繁殖,促进尽早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对牙周炎患者牙周状况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牙周炎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8)与对照组(n=38),对照组行牙周组织再生术,研究组行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查患者牙周指标情况和X线头影测量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随访一年,于治疗1年后采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评价患者满意度,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诊深度(PD)以及临床牙周平均附着丧失(CAL)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SNA角、SNB角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ANB角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牙龈健康状况评分、口腔清洁能力评分、美观评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咀嚼功能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正畸治疗联合运用,对牙周组织健康状况有显著改善作用,且安全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侵袭性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前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瘦素(leptin)的变化及与牙周指标和辅助性T细胞(Th)亚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京中医疗区黄寺门诊部口腔科收治的80例侵袭性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炎组)和65例于口腔门诊检查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SAA、leptin水平以及外周血中Th1、Th2、Th17细胞占比,并评估牙周指标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SAA、leptin水平与牙周指标以及外周血中Th1、Th2、Th17细胞占比的相关性。结果:牙周炎组治疗前血清SAA、leptin水平,外周血Th1、Th17细胞占比,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附着丧失(AL)、牙周探诊深度(PD)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Th2细胞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牙周炎组治疗后血清SAA、leptin水平,外周血Th1、Th17细胞占比,PLI、SBI、AL、PD较治疗前降低(P<0.05),外周血Th2细胞占比较治疗前增高(P<0.05)。牙周炎组血清SAA、leptin与PLI、SBI、AL、PD,外周血Th1、Th17细胞占比呈正相关,与外周血Th2细胞占比呈负相关(P<0.05)。结论:侵袭性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血清SAA、leptin水平增高,经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降,高水平SAA、leptin与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以及Th亚群紊乱有关,检测血清SAA、leptin水平可评估侵袭性牙周炎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以及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调阅2010-2013年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病历资料,选择病历资料完整且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正畸病人病历44例进行分析,实验组22例为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对照组22例为单纯直丝弓治疗组。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进行扫描分析,对治疗时间及辅助支抗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完成时,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和单纯直丝弓治疗组的前牙覆合覆盖均减少,上切牙切缘均向远中移动,上下磨牙均伸长,前下面高度均增加,两组治疗结束后硬组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治疗组与单纯直丝弓治疗组相比,治疗时间短,使用辅助支抗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egg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是临床上一种速度快,费用低,效果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纤维桩、纳米复合树脂结合氧化锆烤瓷冠对根管治疗后后牙楔状缺损患者美学效果及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修复材料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2,患牙62颗)和研究组(n=51,患牙63颗)。对照组给予金属桩核、金属烤瓷冠修复,研究组给予纤维桩、纳米复合树脂结合氧化锆烤瓷冠修复。修复1年后,评价两组的修复成功率和修复效果。比较两组修复前及修复后1年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龈沟液量及龈沟液中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结果:研究组的修复成功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修复体的表面光滑率、边缘密合性、固定良好率及颜色匹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及牙周探诊深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龈沟液量及龈沟液中ALP、AS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研究组治疗后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及牙周探诊深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龈沟液量及龈沟液中ALP、AS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纤维桩、纳米复合树脂结合氧化锆烤瓷冠对根管治疗后后牙楔状缺损的修复成功率高,修复后美学效果佳,对牙周组织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ervitec凝胶局部应用结合洁刮治术对牙周炎龈下菌群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科已确诊为牙周炎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洁刮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Cervitec凝胶涂抹于牙齿及牙周袋周围,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健康指数、探诊及龈沟液水平、菌群抑制效果及主要细菌杀灭水平变化情况,其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口腔指数、牙龈水平及菌群杀灭抑制效果明显,表现为: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出血指数明显降低(P0.05);探诊深度、附着水平、龈沟液含量明显下降(P0.05);总菌群、G-及G+菌群抑制程度提高(P0.05);高登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变黑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杀灭程度明显提高(P0.05)。其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rvitec凝胶局部应用联合洁刮治术对牙周炎牙龈下菌群有良好抑制效果,并维持长久疗效,降低刺激程度及过敏情况,提高临床有效率,保护牙龈健康,对牙体产生较小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and observe the oral hygiene and gingival condition i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fixed prosthodontic therapy through a 12-month period in combination with oral hygiene instructions. It was also analysed how factors, such as type of fixed prosthodontic appliance, constructive material, the position of a fixed partial denture (FPD) in the mouth, age and gender influenced oral hygiene. The dental arch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each and teeth and gingiva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Plaque and Gingiva Index by Silness and L?e, and for the mineralized deposits assessment the Calculus Index by Green and Vermillion was employed. Th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was conducted before the prosthodontic therapy, and the reexaminations were carried out 14 days, 1, 6 and 12 months after crown and/or FPD placement. A total of 93 subjects from the original study group of 146 patients attended all clinical examinations, while the rest was excluded.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60 women, 33 men at age between 21 and 95 (average 51.8). A total of 39 patients had single crowns (C), 50 FPDs and 5 C+FPD. The frequency of plaque found during the preliminary visit was higher than that found in the other periods (p < 0.001). Patients with C showed better oral hygiene levels than patients with FPDs or C+FPDs (p = 0.001). Our result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ral hygiene status among patients with FPD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p = 0.083). The worst hygiene levels were found in patients with fixed prosthodontic appliances in both jaws (p = 0.012). Younger patients showed better hygiene levels than the older ones (p = 0.002). Our research showed that appropriate educational and motivational measures can lead to improved oral hygiene, even after FPD placement. Presumably, the oral health in a group of adult patients can be kept acceptable by providing a prophylactic oral hygiene 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