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枫杨枝把和性诱剂在田间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所诱雌蛾略多于雄蛾。枫杨枝把上所诱雄蛾量与上把的雌蛾量呈正相关。棉铃虫性诱剂对枫杨枝把的诱蛾作用没有显著的影响。讨论了枫杨枝把在田间引诱棉铃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75年在三化螟发蛾期间,我们将三化螟雌蛾放在长15厘米、直径3厘米的塑料纱养虫笼内,置于水盆上,盆内保持适量皂粉水,盆口略高于稻苗,傍晚放,早晨收。 通过试验表明,雄蛾在性引诱盆内的消长规律,一般能反映客观实际情况,与预测灯下蛾量消长情况基本相吻合。三化螟蛾在性引诱盆中和诱测灯下的始盛期均在8月12—13日,二次发蛾高峰也均在8月16—17日和8月19—21日。 在螟蛾性引诱试验中,我们有如下几点看法: 1.雌蛾羽化后,当晚即可交尾,且表现较强的性引诱能力,至第三天性引诱力明显下降。在养虫笼内,雌蛾寿命一般仅三天左右,为了系统掌握蛾量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杨树枝把田间诱蛾试验,单把日平均诱蛾4.17头,雌性比为1.72;在加拿大杨树枝把中加入棉铃虫性诱剂诱芯后,单把日平均诱蛾5.5头,雌性比为1.86.鲜加拿大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26.67%;经过堆放2天的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的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44.44%.  相似文献   

4.
杨树枝把上诱获的棉铃虫雌蛾产卵情况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年来,我县一直把杨树枝把诱蛾和药剂防治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2—1974年,每年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第四代是我县为害棉花的主要世代)全县64万多亩棉花,插杨树枝把的数量达1200多万把,平均每亩20把左右,从而消灭了大量的棉铃虫蛾子。仅据1972年第四代发蛾期统计,全县诱杀棉铃虫蛾子6000多万头,平均每亩92.9头。 为了进一步明确诱蛾灭卵的作用,1974年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我们做了树枝把诱获棉铃虫雌蛾产卵情况的试验观察。 在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8月25日至9月7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对萎蔫枫杨气味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春  胡纯华  杜家纬  张钟宁 《昆虫知识》2001,38(4):278-281,266
利用嗅觉仪测定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成虫对萎蔫的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气味的行为反应。结果证实 ,萎蔫的枫杨气味仅能引诱棉铃虫处女雌蛾 ,但对已交配的雌蛾和雄蛾无显著的引诱作用 ;萎蔫的枫杨气味能显著地加强棉铃虫处女雌蛾对雄蛾的引诱作用。并讨论了枫杨枝把引诱棉铃虫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性诱盆与频振灯在棉铃虫成虫动态监测中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20 0 1年在南疆棉区做了性信息素水盆诱捕器 (性诱盆 )和频振式杀虫灯 (频振灯 ,3 0W)对棉铃虫成虫诱捕效率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6个监测点平均 ,每日每只性诱盆和频振灯的诱蛾量分别为3 5 .4和 3 2 .3头 ,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在 1代成虫盛发的前期和中后期 ,性诱盆相对于频振灯的诱蛾量有先低后高的现象。考虑到经济性和可识别性等因素 ,作者认为在南疆监测棉铃虫成虫动态性诱盆优于频振灯  相似文献   

7.
我们学习了朝阳农学院以生产科研带动教学的教育革命经验,与工人、工农兵教师及原有教师相结合,在大搞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过程中,试验了二化螟性引诱剂在防治上的应用,并获得了初步效果。 利用二化螟活雌蛾诱虫笼诱蛾 1975年4月22日至5月14日,在第一代二化螟发蛾期间,在草籽田及草籽留种田内共设置9个雌蛾诱虫笼(分1、3、5头三种),两虫笼之间距离为30米,共诱到二化螟雄蛾3,937头。其中有一重点虫笼(每天换1头新羽化的雌蛾),共诱雄蛾1,150头。每晚每雌蛾最多可诱雄蛾207头,平均可诱雄蛾57.5头,一般每个虫笼只放1  相似文献   

8.
在棉红铃虫性诱试验中,我们发现性诱区、树枝把、灯光诱蛾区内的雄蛾量比对照区多得多,这种现象是性诱剂的作用还是其它原因? 我们从第一代蛾开始,进行了雄蛾粗提液的诱蛾效果试验。其方法如下:剪取拄蛾腹部末端三节,浸泡在无水酒精里三日后备用。雄蛾来源:①引诱剂盆得来的,②杨树把、黑光灯、室内饲养羽化的,③雄蛾粗提液盆下获甜的(主要来源)。使用方法与雌蛾性引诱剂丙酮稀释液相同,并设酒精、清水对照。通过一、二代蛾的反复实践证明: (1)雄蛾粗提液诱雄蛾的效果好。诱集雄蛾多,性能稳定,各代诱蛾量的曲线与高斯剂吻台(见袁1、图1)。  相似文献   

9.
根据棉铃虫喜欢产卵于棉花嫩头、蕾、苞叶上的习性,成虫又喜欢栖息于杨树、柳树枝把上的习性,1976年,我们曾想利用这些材料制成浸出液诱杀棉铃虫,但诱得棉铃虫很少,而诱到大量棉红铃虫雄蛾及少量雌蛾。  相似文献   

10.
小菜蛾对合成植物挥发物的活性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检验了小菜蛾已交配和未交配雌、雄成虫对3种合成植物挥发物乙酸顺-3-己烯酯(Z-3-hexenyl acetate,ACTE)、异硫氰酸丙烯酯(allyl isothiocyanate,NCS)和顺-3-己烯醇(Z-3-hexen-1-ol,OH)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不同浓度(0.008 μg/μL、0.08 μg/μL、0.2 μg/μL、0.8 μg/μL、8 μg/μL、20 μg/μL和40 μg/μL)实验表明,随着刺激化合物浓度的提高,小菜蛾反应活性增强。但小菜蛾的性别及其交配状态可能影响其对3种化合物的反应强度:不同性别及交配状态的小菜蛾对ACTE的反应差异不大;未交配雌、雄虫对OH的反应强于已交配雌、雄虫;未交配雌虫对低浓度的NCS反应较强,NCS超过一定浓度时已交配雌虫的反应强于未交配雌虫,雄虫对NCS反应较小且与交配状态无关。以小菜蛾性信息素作为对照,在湖北长阳和越南河内试验了这3种植物挥发物诱芯(6 μL/诱芯)对小菜蛾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在湖北,第1天时 ACTE、NCS对雄虫具有很强的引诱作用,引诱量显著大于性诱剂的引诱量,但随着诱芯放置时间延长,NCS引诱作用迅速下降,第2天时引诱作用已经很小;ACTE的引诱作用下降缓慢,第4天的诱蛾量才显著小于性信息素的诱蛾量,OH的引诱力较弱。在河内,ACTE、NCS、OH第1天对小菜蛾引诱作用很强,引诱量大于性信息素,但差异不显著;随着诱芯放置时间延长,3种挥发物对小菜蛾的引诱量均下降很快,第4天的引诱力就很弱。3种植物挥发物的混合物(体积比1∶1∶1)对小菜蛾的引诱作用与性信息素相似,且诱蛾活性持效期相对较长。无论在越南或湖北,植物挥发物或其混合物均很少引诱到雌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索一种高效、无污染的防治黄褐幕枯叶蛾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Lepidoptera:Lasiocampidae)的方法,本文对其生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方法】本试验于2013年和2014年期间通过室外笼内人工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观察黄褐幕枯叶蛾的生殖行为学特征。【结果】黄褐幕枯叶蛾羽化期40 d左右,羽化高峰在6月19日―7月03日,日羽化高峰期在17:00―19:00,雌雄平均性比为1︰(1.19±0.07),未交配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4.13±0.142)d和(4.57±0.035)d,雄蛾的寿命高于雌蛾。在凌晨0:00―3:00均能观察到雌蛾有明显的求偶行为。成虫交尾高峰在凌晨2:30左右,1日龄的成虫交尾率最高(61.67%±2.89%),随着日龄的增加成虫的交尾行为逐渐减弱。交尾持续时间最短为20 min,最长可达135 min。林间诱蛾实验中,未交配雄蛾和空白对照都没有引诱到成虫,1~6日龄未交配雌蛾均能引诱到雄虫,且1日龄未交配雌蛾诱蛾量最大,凌晨2:00―3:00是诱蛾高峰期;凌晨1:30未交配雌蛾性腺提取物的引诱量最大,1日龄未交配雌蛾性腺提取物对雄蛾的引诱效果最佳。【结论】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为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黄褐幕枯叶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植物气味化合物对棉铃虫产卵及田间诱蛾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17种植物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棉铃虫雄蛾、雌蛾对所试各种植物气味物质均无明显的嗅觉反应差异,不同种类的气味物质能引起不同的EAG反应。对其中的几种植物气味物质进行了引诱产卵实验及田间诱蛾实验,结果表明:某些寄主植物的挥发性次生物质显示出较好的引诱产卵活性,且对棉铃虫性诱剂具有增效和协同作用。田间实验数据显示,增加了植物气味物质的棉铃虫性诱剂与单一的棉铃虫性诱剂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湖北高海拔地区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捕和防治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2年应用性诱剂对海拔1 200 m山区甘蓝田小菜蛾的发生及防治进行了研究。在第一茬蔬菜生长期有2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11.7±2.4和9.2±1.0;第二茬蔬菜生长期有3个诱蛾高峰,诱蛾量(头/盆)分别为70.9±8.0、16.1±2.5和11.1±1.9。应用性诱剂诱捕山区甘蓝田小菜蛾时,第一茬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捕量相关性不显著,而第二茬菜生长期田间蛾密度与单盆诱蛾量相关性显著(y=0.0116x+0.1614, r=0.9213, P=0.0011)。性诱剂在光期与暗期都可诱到小菜蛾雄虫, 没有明显的诱蛾高峰。应用性诱剂可以使菜田的农药使用减少3~5次,降低田间子代幼虫密度。  相似文献   

14.
油茶毒蛾 Euproctis pseudoconsporsa Strand俗名油茶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近几年在我县慈化公社危害猖獗。我们用油茶毛虫性外激素进行了诱捕试验,初获成效。 将羽化后1—2天的雌蛾腹部摘下,置二氯甲烷溶剂中浸泡20至24小时之后,用研钵将组织研碎,使之充分溶解后,用滤纸过滤。将滤液按一定雌蛾量涂于滤纸卷上,分别置于纸筒和水盆两种诱捕器中,每天傍晚悬挂于油茶林中,次日早8点检查效果。 本次试验共试雌蛾282头,挂出诱捕器21个,共诱到雄蛾779头,平均37头/器,而四个对照均未诱到蛾子。总之,油茶毛虫雌蛾性外激素粗提物对雄蛾具  相似文献   

15.
杨扇舟蛾性引诱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扇舟蛾羽化高峰在19~21时,羽化后4小时左右性成熟,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对雄蛾产生性引诱;以羽化当日性引诱力最强;这种性行为直至交配或死亡为止。活雌蛾性外激素粗提液对雄蛾也有引诱力,但诱雄蛾效果不如活雌蛾。  相似文献   

16.
茶黄毒蛾是中国南方茶树上的重要害虫,其性引诱外激素经鉴定为10,14——二甲基十五碳异丁酸酯。本研究发展了一种外消旋式外激素合成法。装有40-1000μg的诱芯能够诱扑雄蛾。合成外激素的引诱性能相当于未交配雌蛾或雌蛾提取物。  相似文献   

17.
杨树枝诱蛾对棉铃虫预测和防治效果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棉区使用杨树枝条诱蛾进行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或防治以来,至今尚来看到较有系统的报导。作者在1959,1964—1965年试验结果,与“棉铃虫预测预报办法”(农业部植保局,1959。棉病虫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办法,27页)以及大面积使用技术有些出入,现报导于下,以供参考。 杨树枝诱蛾的效果 预测预报效果 使用杨树枝条能诱到鳞翅目成虫十余种,其中棉铃虫的诱集量较大。1965年在一类棉田设20把杨树枝,自6月12日至9月3日共诱到棉铃虫蛾1,979头,其中雌蛾1,427头,占72.1%。 从图1看出,杨树枝诱蛾与田间棉铃虫产卵的消  相似文献   

18.
<正> 萍螟是稻田养萍和水面饲料——水浮莲的主要害虫。为摸索防治它的新途径,我们对黑萍螟Nymphula enixlos Swinhoe的性活动及性外激素粗提物进行了观察试验。初步明确了雌蛾羽化后于下半夜即开始交配,并释放较强的性外激素,其各日龄性引诱力强弱依次为第二天>第一天>第三天。 田间试验:利用活体雌蛾在水浮莲地放置了82钵次的诱杀器,其诱雄蛾1,739头,平均21.2头/钵。将羽化24小时的雌蛾腹部第8节  相似文献   

19.
发展了一套测定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对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的生测系统。这套系统由嗅觉仪、风洞和风洞室组成。用这套系统测定了棉铃虫对萎蔫后的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叶、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叶、香椿Toonasisnensis叶、新鲜的芹菜与胡萝卜花挥发物以及苯乙醛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 ,萎蔫的枫杨叶、加拿大杨叶、香椿叶的挥发物均对棉铃虫处女雌蛾表现出显著的引诱作用 ,而对已交配过的雌蛾和雄蛾无明显的引诱作用 ;新鲜的芹菜与胡萝卜花挥发物对棉铃虫两性性成虫均不表现出显著的引诱作用 ;苯乙醛对棉铃虫处女雌、雄蛾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讨论了杨树枝把引诱棉铃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麦蛾性引诱剂诱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我们在红铃虫性引诱剂试验工作中发现红铃虫性引诱剂对麦蛾也有引诱作用,在棉仓和棉田都曾诱获不少麦蛾。1976年我们在粮管所组织了一系列引诱蛾试验,以探索用性引诱剂防治麦蛾的方法。 试验所用剂型有下列10种。 1.红铃虫雌蛾体二氯甲烷粗提物。 2.红铃虫雌蛾腹部酒精粗提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